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有没有高中历史说课稿(2017版) 正文

有没有高中历史说课稿(2017版)

2017-03-24 05:48:3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记 住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识图填图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思想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一课,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

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巩固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何时?主凶是哪国?帮凶是哪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共割占多少领土? 教学反思:

第3课 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2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页“练一练”: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19世纪60年代,新疆是如何丢掉的?

3、谁收复了新疆?收复后清政府于何时采取怎样的保护政策? 教学反思: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新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

“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 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巩固练习: 1、《马关条约》于何时签订的?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反思: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二:2016-2017高一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答案)

夏商周的替代

教学目标:1把握早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相应知识。

2掌握两分法,学会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宗敬祖等 教学重点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两者关系

一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禹建夏(Bc2070)

2. 夏启创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3 商周的更替(Bc1600,Bc1046)

二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1 、分封制 目的:维护周朝统治 对象:王族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功臣,第三是先代贵族 分封的国家:主要有齐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宋国。(姓氏来源之一) 性质: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 实质: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影响:积极方面,初期使周朝巩固了政权,扩大了疆域。

消极方面,血缘关系并不能保证政权维系的持久,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必然会造成地方离心于中央,形成分裂割据的现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2 宗法制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B,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C,血缘关

系于政治关系相结合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前者为里,后者为表。 影响:积极,A,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B,注重家庭建设,培养传统道德,有利于

提高民族凝聚力。C,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如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

或华侨回国认祖),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分组讨论)

消极,A,强调家庭本位,容易滋长家长制作风,扼杀个体自主性。B,崇古,崇师,

容易导致重守成,轻进取,因循守旧,以及任人唯亲,宗派主义等等。C,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乃造成分裂,形成割据的重要良药。

3 礼乐制 礼乐制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一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不过后来随着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的解体或破坏,也日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楚王问鼎”“问鼎中原”

总结 :三代(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是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例如商朝的君主多以天干地支命名(盘庚,太甲,帝辛)就是为了把自己与上天扯上关系,以神话自己的统治,还有的国君就直接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盘庚迁殷),另外,一些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的方式来解决(商甲骨文多为占卜之辞)。

二是血缘关系为政治关系之纽带,家国一体。

三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最高集中。

第四,宗法分封礼乐,使早起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练习巩固

一、 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 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封建亲戚”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封建制

3、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① 镇守疆土 ② 随从作战 ③ 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5、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清朝

6、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7、《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8、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9、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10、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完全割裂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摘自《左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答案】C

(2011年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精析】C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3、C 4、C、5、D 6、B 7、C 8、A 9、 B 10、B

二、材料解析题: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 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问答题:

(一)内容:

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二)特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3、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三)影响:

积极,A,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

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B,注重家庭建设,培养传统道德,有利于提高

民族凝聚力。C,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如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或华

侨回国认祖),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消极,A,强调家庭本位,容易滋长家长制作风,扼杀个体自主性。B,崇古,崇师,容易导致重守成,轻进取,因循守旧,以及任人唯亲,宗派主义等等。C,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乃造成分裂,形成割据的重要良药。

篇三:(2017年新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目标导学一:隋的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二、新课讲授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科举制的创立1.(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目标导学三: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目标导学二 :贞观之治出

1.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2.(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

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 现的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

?板书设计?


有没有高中历史说课稿(2017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52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有没有高中历史说课稿(2017版)
相关文章
  • 有没有高中历史说课稿(2017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记住综合理解探索分析识图填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思想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