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诗经 伐檀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伐檀
【内容】: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1]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2]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3]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4]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5]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出自【诗经·国风·魏风】。
[1]:音“蝉”,古制百亩。
[2]:通“悬”。
[3]:小兽。
[4]:音“纯”,河坝。
[5]:音“逡”,粮食囤。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篇二:伐檀 诗经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音纯):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滕王阁诗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落月摇情(27)满江树。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②混(hùn)太清③。
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
欲济⑤无舟楫(jí),端居⑥耻圣明⑦。
坐观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南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相思 作者: 唐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xi?,音同“鞋”】②,
此物最相思。
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二采撷:采摘 三想念。
将(qiāng)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a):玩笑 。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篇三:魏风 伐檀
魏风 伐檀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伐檀”。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伐檀》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个单元诗歌的主题是言志,即表达作者的某一志向。《伐檀》选自《诗经》,其以反讽的的语言,讽刺了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这充分印证了孔子对《诗经》功用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好《伐檀》对了解先秦诗歌的内容及形式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说学情。本诗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及高一的知识积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魏风·伐檀,加深对当时统治者不劳而获罪恶行径与当时奴隶们愤懑心情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诗出自《诗
经》,我们今天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篇诗歌《伐檀》。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作品简介及解题。尤其介绍一下《诗经》,因为同学们知识能力有限,所以作品简介这部分,主要由我来讲,同学们直接接受的方式授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程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手法。
然后以在分别介绍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 解题:魏:是地名。风:是音乐曲调。伐檀:即砍伐檀树。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句,把握诗人情感,归纳主题。
(1)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此诗,同时提问,这首诗共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具体讲的是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一共是三个章节,三个章节讲的内容差不多,现在以第一章节内容为例,分析作者的情感。
(2)第一章节,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句:劳动情形。第二句:借景起兴。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议论质问。最后一句反语讽刺。
然后让同学们试着归纳本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作者以反讽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者深刻的同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
6、分析艺术手法。
首先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本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再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试着归纳本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1)字数上,参差不齐,但以四言居多。
(2)内容、结构、句式上,三章基本相同。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叠句。诗歌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劳动得繁重,一方面表现了剥削得严重。
(3)反语的修辞。
(4)比兴手法的使用。这个艺术特点可以结合上面环节中作品简介来讲解。
7、小结。《伐檀》是诗经中表达对劳动者深刻同情,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经典之作。诗歌回环往复,充满韵律感,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名篇。
七、作业:背诵《伐檀》
八、板书:魏风 伐檀
作品简介:诗经 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
分析诗句 (1)劳动情形
(2)借景起兴
(3)议论质问
(3)反语讽刺
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 四言
重章叠句
反语
比兴
作业
《伐檀原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48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