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理想教案 正文

理想教案

2017-03-21 05:37: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理想》教学设计

纪春玲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10 页

纪春玲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10 页

纪春玲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10 页

纪春玲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10 页

纪春玲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10 页

篇二:理想教案

理想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了很多的“是字句”,“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涵丰富的意义。

【学生分析】

本班为聋八年级,共有十名学生,其中有三名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强,五名学生学习、理解能力适中,另外两名学生能力较差。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掌握“倔强(jué jiàng) 洗濯(zhu?) 玷污(diàn)”等词语的音形....

义。

3、通过对语句的学习来理解理想的历史、人格和人生意义。

4、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新的修辞手法顶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结合个人经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新的修辞手法顶真。

2、通过对语句的学习来理解理想的历史、人格和人生意义。

教学难点:

1、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等句子。

2、理解《理想》与《在山的那边》两篇诗歌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倔强(jué jiàng) 洗濯(zhu?) 玷污(diàn)”等词语的音形....

义。

2、提高学生有表情朗读诗歌的能力。

3、结合个人经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掌握“倔强(jué jiàng) 洗濯(zhu?) 玷污(diàn)”等词语的音形义。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诗中这样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

念凝成的海!”请问“海”在诗中指什么?(理想)那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谈理想)可能出现的答案有: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医生,老师,或是能环游地球,能遨游太空??(给予正确的好评)。

过渡:这是大家的理想,那么流沙河的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代表作品《草木篇》《流沙河诗集》等。诗人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这也是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多种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一)师生齐读课文

要求:手语到位,句子停顿准确,有表情的朗读。

(二)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请同学到黑板上填写,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纠正错误(用不同颜色粉笔);

(3)齐读词语(加点字打出拼音,不加点的字直接打手语);

(4)不会的拼音写在书上。

缀连(zhuì) 脊梁(jǐ) 船舶(b?) 远行(xíng) 倔强(jué jià......

ng) 鬓发(bìn) 洗濯(zhu?) 寂寥(liáo) 玷污(diàn) 扒窃(p.....

á) 蜕变(tuì) 功勋(xūn) 庸人(yōng) ...

诅咒(zǔ zh?u)..

碌碌终生(lù) 绝处逢生(féng) 可望不可即(jí) ...

2、解释词语的意思。

(1)教师请学生试着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诗歌解释词语;

(3)出示书面的文字进行词语解释;

(4)不会的写在书上。

离乱: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亲人分离、社会混乱。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倔强地反抗着命运”意思是和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与命运。 ??

洗濯:濯,洗。

副产品:在生产主要产品过程中附带生产出的非主要产品(次要的,不是主要的))比如说:芝麻可以榨香油,榨香油剩下的是麻酱,麻酱就是副产品。(香油是主要的,麻酱是次要的。)

寂寥:形容寂寞空虚。(出示图片)。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侮辱。

扒窃:从别人身上偷窃。(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并请学生说出这种偷窃行为是错误的)

庸人:平凡人,普通人。

浪子回头:比喻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举例:以前某个人经常偷东西,后来被抓到警察局,经过教育,不再偷东西了,就是浪子回头。

绝处逢生:当一个人无路可走的时候,重新获得生机。举例:他被五个歹徒

追杀,后来遇到警察了,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即,靠近、接触。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出示海天相吻的图片,解释,海和天相接的弧线是可以看到的,看着很近,但是真正的离我们很远,只有在远远的地方看,才会有这条弧线,等到近处一看,这条弧线就没有了,因为海和天不可能会相交在一起,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视觉现象)朗诵“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三)自由朗读诗歌,想想这首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理想的意义。

三、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理想》这首诗歌,课下同学们要多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内:抄写课后生字。

课外:熟读诗歌。

【教学日期】

2012 年 10 月 15 日

【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句的学习来理解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理清诗歌脉络。

2、熟练掌握比喻句,知道把()比作()。

3、通过对段意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到理想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语句的学习来理解理想历史意义和人格意义,理清诗歌脉络。2、熟练掌握比喻句,知道把()比作()。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句的学习来理解理想历史意义,人格意义,理清诗歌脉

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理想》这首诗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理想》。

二、串讲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习第1节诗歌

1、教师领读第1节诗歌,想一想第一节诗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第1节诗歌学习过程

(1)教师提问:第一节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学生回答:比喻,拟人??

教师点评:如果学生回答比喻,可以用很好,对等词语点评;如果学生回答拟人或其他,请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拟人?如果学生不能回答,那就证明自己错了。如果学生回答的是错的,用“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这一规律来引导。

(2)教师提问,哪一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学生回答: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可以围绕“比喻是把东西必做东西”这一规律来引导。)

(3)教师提问:把()比作()

预设学生回答:把(理想)比作(石);把(理想)比作(火);把(理想)比作(灯);把(理想)比作(路)。

(4)段意的概括:“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照亮夜行的路”这三句表明时间是晚上,第四句“引你走到黎明”从晚上到黎明,是谁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呢?(理想),所以,第一节说了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3、齐读第1节诗歌。

4、教师总结:第一节诗歌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首诗歌还有很多地方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一找。

预设学生回答(学生找到哪一句,引导学生学习哪一节诗歌)

例一: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例二: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例三: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例四: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

(二)学习第3节诗歌(根据学生找到比喻句的顺序)

1、齐读“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这句话。

2、第3节诗歌学习过程

(1)教师提问:“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预设学生回答:是比喻句。

过渡:对,是比喻句,那么把()比作()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理想比作珍珠。

(2)过渡:是的,理想如珍珠,为什么又说“理想是历史的脊梁骨”呢?教师引导:(出示脊梁骨的图片),如果人没有了脊梁骨,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能会表演出没有脊梁骨的样子)

教师总结:是的,如果人没有了脊梁骨就不能坐,就不能站了,说明了脊梁骨对人很重要。同样的,“理想是历史的脊梁骨”说明了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理想对历史很重要。

教师总结:对,说明了理想对历史的重要性,那么,从哪可以体现出理想对历史的重要性呢?

预设学生回答: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请学生读读这句话)教师解释:古:以前;照:照亮(前进的道路);今:现在;来:未来。以前的理想照亮了现在前进的道路;现在的理想照亮了未来前进的道路,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表明了理想对历史的重要性。

3、齐读第3节诗歌

(三)学习第2节诗歌

1、学生自己读一读第2节,看看第2节中四句所说的年代一样吗?对应的理想是不是一样的?归纳出段意。

预设学生回答: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2、齐读第2节诗歌。

3、第2节: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

第3

过渡:除了第3节的比喻句,还有哪些比喻句呢?(第4节诗歌一二句)

(四)学习第4节诗歌(根据学生找到比喻句的顺序)

1、读一读1、2两句话,看看是不是比喻句。

2、第4节诗歌学习过程

(1)教师提问:“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是不是比喻句?(是),把()比作()?

预设学生回答:把理想比作罗盘;把理想比作船舶。

(2)教师提问:这两句话说明了理想有什么作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 预设学生回答:导引方向。

(3)教师提问:这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读一读3、4两句。 预设学生回答: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把理想比作海天相吻的弧线。

(4)“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不会回答,教师予以引导:(出示海天相吻的图片)指图:弧线是理想,看着离我们很近,但是,如果想要到那里,容易吗?不容易,海和天相吻的弧线,只能在远处看见,近了就没有了,说明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这一节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但理想的实现要会遇到很多困难。

3、齐读第4节诗歌,体会两个比喻句的寓意。

过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两处比喻句,诗歌中还有没有比喻句呢?(第6节)

篇三:语文:《理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1. 领悟该诗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的妙处,尤其是其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2. 对圈点批注法的进一步巩固。

[学习重难点]

1. 通过学习本文,树立理想抱负,培养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2. 对诗歌写作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要有深入的了解。

3. 对理想的内涵有更思辨性的认识。

[学习内容]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本诗同样如此。其具有的简短而激情澎湃的语言,包孕着丰富的意蕴,而开放的结构,也给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明确了“坚持理想、追求理想”的主要内涵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阅读,而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个性阅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之对应的是,虽然我们还不具有成熟的价值人生观,但相对单纯的童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容易对“理想”产生联想和思考,也容易与诗歌产生强烈共鸣。

其次,该诗的同一个本体“理想”,却能用丰富的喻体群来表达,喻体不同的属性与本体属性的对应联系,都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而其他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更展示出了作者卓越的表达能力。那么,对修辞方法的分析中,注意思考作者是怎样根据自己诗歌主旨表达的需要来选择修辞方式的。

最后,本诗在意蕴的表达方面,具有思辨性,这点突出表现在对理想代价的描述中。

“理想如朝阳,照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播种希望,传播光明,亘古不变。”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理想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两千多年前,反秦英雄陈胜,曾在田间耕种时说出了自己的宏伟抱负,却遭周围人的嘲笑,视之为痴人梦话,不由昂天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创造了法国历史巅峰的拿破仑豪气冲天,曾用野心的表达式阐明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而一九三六年的毛泽东,站在雪山之顶,意气风发,一首《沁园春·雪》成“千古绝唱”,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丽诗句,铿锵地表达着自己的革命理想。 真正的理想,能激发自己的生命活力,开启自己的动力源泉。它是力量,是决心,是爆破困难的炸药,是在人生危难时期帮助你走过钢丝的平衡木。它捍卫和体现了你的个人尊严, 同时也尊重了他人的尊严。

亲爱的同学,此时此地,你们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理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作家流沙河的《理想》,看看他眼中的理想是怎样的?

整体感悟: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第二、三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第

四、五、六、七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第八、九、十、十一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研读与赏析:

1. 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句诗句?能说明理由吗?

(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①先标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大声朗读。朗读到满意为止。②说明你喜欢的理由时,要侧重结合“坚持并追求理想”的主旨,而非天马行空。③如果对于同一句诗有不太相同的理解,要注意对其观点多角度的整合,避免答案的单一化。④要注意把握如何理解并分析诗句涵义的方法,尤其是联系上下文或联系主旨的方法。)

2. 品读本诗语言,诗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来谈谈你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吗?

明确:

诗歌中运用了以下的修辞方式:

1. 比喻。作为唯一的本体“理想”,却用丰富的喻体群来展示,如“石”、“火”、“灯”、“路”、“罗盘”、“船舶”、“还魂的仙草”、“慈爱的母亲”等都从不同方面——如坚硬、热度、 光亮、方向、载体、药效、亲情等——表达了理想对人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而将它又比做“折 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的“海天相吻的弧线”,抑或是“闹钟”、“肥皂”则也从方位的可望不可及性、惊梦、洗涤脏物的角度表达出了坚守理想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深刻道理。

2. 对比。如“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中,被拟人化了的理想与“抛弃了理想”的人做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一些人放弃理想这一行为的失望和遗憾;而文末对失去了理想的英雄和失去了理想的庸人做对比,体现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讽刺效果——失去理想的英雄甚至比起庸人更让人生厌,这也表现出了人们在丧失理想后会出现的可怕后果。

3. 顶真。该修辞集中体现在诗歌的第一小结。在诗歌中除了能表现出一种字面意义的承续外,更能较好地表现出贯穿始终的在文字之下流动着的、对坚守理想的赞美之情,并自然 引出以下内容。

4. 其他修辞格。如“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诗句中所包含的“比拟”的修辞方式,生动展现出理想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等例句中所展示的对偶修辞方式以及第一节、第二节等处所集中展示的排比修辞方式,都能造成句式的工整和较强的外在韵律感,并在形成磅礴气势的同时,实现了深层情感的表达。

学法指导

1. 诗歌的语言最精炼,现代白话诗没有古诗那样的文字认读和理解的障碍,在学习现代诗歌,尤其是哲理诗时,除反复诵读,理清结构,整体把握外,对于一些含义较深的诗句,须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经历来理解。

2. 哲理诗的语言富于警策力,深受我们喜爱,《理想》正是这样的诗歌,学习时不要仅停留在欣赏语言的层面上,也要动手按照本诗的句式特点仿写。

3. 注意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好的诗句应该积累下来备不时之需。

体验反思: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你对“理想”的内涵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请结合课文来谈谈。

明确:

与一些同类主旨的诗歌比较起来,本诗在“坚守并追求理想”的内涵表达上,具有了较强的思辨性——没有廉价的 展示他所带来的美好,也没有悲观地沉浸于世俗的“理想无用论”当中,而是恰到好处地全面深入展示了“理想”予人的影响:理想能使人充满朝气和乐观,如“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他能大大地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甚至“理想使不幸者绝处缝生”,“给罪人新生”,“使浪子回头”!但,如果对于主题的挖掘只限于此,那流沙河也就不是流沙河了,作者在高昂的旋律当中,也掺入了现实的深沉思索:“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不仅如此,当理想“可望不可即”时,他会“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就难怪会出现“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的情况——这与文末“英雄失去理想”和“庸人失去理想”后的糟糕后果描述是相对应的。

拓展延伸:

张立勇只是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的一个小小的负责卖馒头的厨师,曾经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水平,但他,却能凭借自己的刻苦学习,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凭,更让人惊讶

的是,他还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630分的成绩!一些清华大学的学生尊称他是张老师,而更多的清华学子亲切地称呼他是“馒头神”。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袁隆平的“寻梦园”》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

2. 搜集袁隆平农业研究事业的有关信息。

3. 学习袁隆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材料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难点:理解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

1. 搜索整合文中资料,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 圈点批注文中关键语句,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3. 查阅背景资料,明确袁隆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国际上称中国出现了第五大发明,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吗?它就是由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他和他的成就。

整体感知:

⑴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搜集文中信息。

⑵思考:读了文章以后,你认为袁隆平是个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袁隆平是个杰出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谷物3500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40年来他在此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是个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人,他为了寻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顶着烈日,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袁隆平是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命,选择了艰苦陌生的农学。

研读与赏析:

梦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美好的梦想往往能使人们为之付出终身的努力,并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荣。一个中学生要以什么为光荣,该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是一次梦想与荣誉的美好展示,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笔者的口提出了一个读者们关注的问题:“像袁隆平这样一个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艰苦而陌生的农学研究之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够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以袁隆平的“寻梦”作为线索,运用倒叙的手法,层次清晰的展示了袁隆平梦想的几个阶段,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明确梦想的几个阶段对于研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袁隆平生命中,他的梦想是在不断推进扩展的:幼年时,他见到美丽的园艺场,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在他幼小的心中构筑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同时也让他树立起一个稚嫩朦胧的梦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场席卷全国的饥荒,深深震撼了年轻的袁隆平,美丽的憧憬与现实的遥远距离,使他树立起更为实际和坚定的梦想“让所有人不再挨饿”,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他取得“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年近古稀的袁隆平又有了更高的梦想和追求: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他的梦想在不断延伸、扩展。在梳理层次的过程中,既要明确三阶段梦想的区别,又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解决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造福全人类”,这是一直支持袁隆平走向成功的精神动力。只有弄清“梦想”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把握“寻梦园”的内涵,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对人物精神和心理的把握,理清事件固然重要,但通过叙述事件赞美人物精神品质才是作者要表现的根本。


理想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27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理想教案
相关文章
  • 理想教案

    《理想》教学设计纪春玲教学设计第1页共10页纪春玲教学设计第2页共10页纪春玲教学设计第3页共10页纪春玲教学设计第4页共10页纪春玲教学设计第5页共10页理想教案理想【教材分析】本...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