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君子之道 正文

君子之道

2017-03-14 06:49: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事串起来,放到“台面”上让咱们自己去选择、去体会、去领悟。比如在“岁月之味”里有一篇散文叫“一个俄国的故事”。大意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已婚女子一见钟情,女子的丈夫是一个关在监狱里的醉鬼(俄国的监狱待遇不错),但迫于道德约束,两个人未能继续靠近。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余秋雨又加了一段:人类最喜欢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介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尴尬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搞清,怎么可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感情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糟践这个词用的好啊!要不是出自余秋雨之口,我还以为说这种话说的人是个“文艺老流氓”,因为毛主席说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所以赞美初恋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需求。在这个恋爱约等于“婚姻”的年代,谁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别人的初恋?作为一个快30岁了还没结婚的幼稚资深老愤青,我特别希望恋爱的两个人能始终忠于自己的另一半。余秋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非常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故事里的主人公该不该继续靠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假如有人厌倦了自己不幸的婚姻,设想一下故事里男女主人公将在道德约束下的悲惨生活,觉得对道德不恰当的坚守反而会成为枷锁。所以在坚持道德的时候还要懂得变通,关键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去选择。在这个连法律都允许离婚的年代,“君子”也可以成人之美嘛。名人要离婚了,我们转过头,不要把目光对准他们,不要去评论他们,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去吧。

《君子之道》成书用了十年,为什么这么久?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关乎民族的集体人格,不能写的太明白,又不能写的不明白,所以文字外面的东西比文字里面的东西多得多。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借用了佛、道、儒三家的学术资源,融合了国内外的主流思想,使用了欲拒还迎,难舍难分的写作风格,就像是“热恋情人将要分别,狠狠心挥挥手,又依依不舍”的那种感觉,所以《君子之道》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多,让人回味的东西也很多,你不会恨他欲言又

止,却会爱他恰到好处的“表白”,怎么读都读不够,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最喜欢《君子之道》里面的“短文一束”,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毁灭”,大意是一个欧洲流浪作家,旅途中经过一个村子并住了下来。深夜,他听到一小股窃贼出来工作,本想出去逞个英雄,但是被收留他的户主拦住了。三年后,流浪作家再次经过这个村子,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当然这个作家没有迷路,肯定还是那个村子)写到这里,渴望表达的余秋雨还是非常聪明地放下了依依不舍的笔,但他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像潮水一样拍到了我们的脊梁,并在我们面前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供我们自己去思索。

写《君子之道》难,读《君子之道》也难。“君子”这个词的含义是太广,与时俱进,并且可以变通。“君子”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无论是“土豪”还是“屌丝”,只要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好了都是“君子”。这类似于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可能是因为孔子本人样貌不佳地位低下吧,就像屌丝的我希望全国人民工资一样高)。《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这个高度的,却是每个人都苦苦追求的,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为什么说不多?因为中国人不希望君子有污点,君子有污点就说人家是伪君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纯正的君子不多。好在历史还是比较公正的,也是相当宽容的,任何人都可以有“君子”的一面和“小人”的一面。“君子”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必须是可以变通的,否则就无法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比如“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就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嫂子掉河里了小叔子该不该去救(这里假设嫂子不会游泳也不能自救)”。这个问题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论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就是说人要学会变通,不要拘泥于“别人口中的礼”。这时候,相对于“礼”来说,生命是更高层次的,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必须伸手救人。

看了好多《君子之道》的读书笔记,总觉得无论如何去写,都觉得苍白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论述、叙述、抒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字里行间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用一辈子去发掘,去思考??

YJ

篇二: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

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君子之伪。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且把他的千般优势暂时搁下,光说他的种种弊病,必须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便是“假”,这也是中华文化千年未消的一个病穴。历来有很多人,把文化和君子划上了等号,而在中国“伪君子”的种种伪装中,文化之伪最为普遍。然伪君子们知道,制造文化之伪最容易,制造道义之伪最关键。于是,道义成为他们攻歼的重点。文化可以平静伪装。道义却必须制造耸人听闻的事件。因此那些试图建立自身道义形象的人,几乎都是伤害他人的诽谤者。他们深信,道义只有在摧残中才能建立。当然,道义是假,摧残是真。但是,不管他们怎么闹腾,都掩盖不了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 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更是君子,然做不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便皆为小人吗?未也。孔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终其一生,可以让人信赖的也只有“修身”一条。这本是他计划的起点,却也变成了终点。君子之道,只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即可,过程永远比终点重要。君子只是一种美好的人格追求,若圈定君子的框架,为君子而君子,则“君子不器”便成一句笑谈了。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篇三:《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黄宗奎2045.4.6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对君子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君子的难能可贵有了更上一层的敬意。

说到君子就不能不提他的对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会凸显君子的难能可贵。“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贞观政要》中一句话将君子与小人分开,或许这也是最简单的分别方法。这句话类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为活菩萨”。如果只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们对于善的要求总是过于苛刻。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做善事不难,难在坚持始终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终如一地做善事,才能被称作君子。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凤毛麟角,当然,也正因为君子凤毛麟角更显得君子的难能可贵。

君子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从事人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想培养什么人,首先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想让培养的孩子成为君子,那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向君子的伟大人性靠拢。“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我们也许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们至少应该以君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目标。并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孩子一共前进。“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愿意做那个不完美的领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读过这本书后,我总结出四个字:不争、不让。

不争,不争名、不争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名声,难么,他的内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当一个人被自己或者世人塑造成一个榜样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行为也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渐渐失去自己。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已经成了别人效法的对象,他不能错,他已被世人定义为一个模板,按照世人的定义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备的品质,也不得不假装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给我留言“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们总想表现出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许正是世人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请不要盲目给自己贴上标签,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质已经被我们内化到生命里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了。“行为世范,言为士则”。

不争利,不争不属于自己的利。而对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则应该争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应该积极争取。林则徐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是小人的行为,而为天下众生谋利益福祉则是君子的行为。

不让。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道家的与世无争是世外君子,儒家的当仁不让更是君子。《菜根谭》说“宇宙内事要善摆脱,亦要善担当;不担当,则无惊世之功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所以,君子一定要找到能造福人类的事情,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仁不让去做好它。生活。工作中,也要善担当,遇到任何有益于人的事要当仁不让。

我不是君子,但我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我知道,这条路上总不乏志同道合的人。“道义路上泯炎凉”,无论如何,坚持做善事,做善人,做自己心中的君子。


君子之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80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君子之道
相关文章
  • 君子之道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