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看见柴静 正文

看见柴静

2017-03-14 06:45: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

李 冬

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也是这篇文章使我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也使我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而《看见》使我得以满足,既认识了柴静也成长了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通过这就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

最浅层的,通过读《看见》确实“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她尽可能诚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最隐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她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情不自禁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

而透过事件,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经历。从刚进新闻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定位。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她用最朴实的

文字记录了自己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自己对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思索。柴静对于记者职业的热情和对自我不断打破再纠正的态度令人感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和精神,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是记者,我们也要有这种对工作、对职业始终保持热情的心态。对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审视自己矫枉过正。“生活里怎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就不能有这个”。因为我们都一样是普通人,会犯错、会惶恐、会困惑,只有由内心而发的热情才是坚持的支柱。不断的自省和思考使我们学会去回归生活,去认识而不是去指责批判。

从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什么是“韧劲儿”,它是对自己要求的坚守。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想,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或附庸。柴静是一个追求“精确”、追求深度的人。当然这也是在她不断成长中所养成的,在她刚进入央视时同样惨败过。她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话题,采访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结束了。结果送审后被公开批评“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选择剖腹产是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你找了几个层面???”同样我们在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有没有想过更深层面?是不是只考虑眼前而不顾长远?处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从细微处开始的,多想一点,做好一点,终究造就不平凡!

《看见》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在书中我看见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觉悟,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任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

篇二:《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

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篇三:柴静看见经典句子

以下句子摘选自柴静的《看见》。

1,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

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序言》 2,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

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序言》

3, 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我觉得自己

只是大系统里的一粒小螺丝,一切自会正常运转,我只是憋到了一点点异样,但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4,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对人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只下了个简易的判断。——《双城的创伤》

5, 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

是绝不撤步的对峙。——《是对峙,不是对抗》

6,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7,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

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沉默在尖叫》

8,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

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沉默在尖叫》

9, 有次与《半边天》的张越聊起,她说:“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别的人,是

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我只是讨厌屈服》

10, 郝劲松说:“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他说,

“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能赢,但我会让他们觉得痛,让他们害怕有十几二十几个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迅速地改变。” ——《我只是讨厌屈服》

11, 郝劲松说:“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

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屋。” ——《我只是讨厌屈服》

12,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是争自由。”他解释:“你

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我只是讨厌屈服》

13,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他:“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只是讨厌屈服》

14,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

在》

15,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

不断幻灭、不断推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有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16,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

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17, 斯宾诺莎说:“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

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18, 二OO八年,崔永元做口述历史《我的抗战》。他说现在一遍遍看自己片子里的这些

抗战老兵:“我每看这个,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我们受那点委屈算个屁啊。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多沉重的词啊,对他们来说小意思。”——《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19, 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

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20,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

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21, 裸露的土地,不必有任何装饰。陈锡文说,中国的土地问题一定会面临一个非常大

的坎。这个坎过去了,就能带来对中国经济不可估量的推动,过不去,所有的国民都要付出代价。——《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22, 一旦了解了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对很多固若

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无能的力量》

23, 曼德拉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

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无能的力量》 24, 卢安克写道:“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

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无能的力量》

25, 卢安克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

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无能的力量》

26, 缺乏归属感,这也是当下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感受。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

的家庭、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无能的力量》

27, 卢安克说:“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

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无能的力量》

28, 药家鑫用这双弹钢琴的手刺死了张妙,他的未来也从此熄灭。“做新闻,就是和这个

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采访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29,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

方式。”——《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30, “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不是忍耐,不是容忍。陈

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31,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

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32, 眼酸抬头时,看到窗外满城灯火,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

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还是小宏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33,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

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陈虻不死》

作者微信公众号:自然之居 想交流的朋友欢迎加入留言。


看见柴静》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8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看见柴静
相关文章
  • 看见柴静

    柴静《看见》读后感读柴静《看见》有感李冬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