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掩耳盗铃优质课教案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六、拓展延伸 )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
篇二:七年级语文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徜徉 淼 撷
2、B 3、C
4、(6)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马克〃吐温(1分)杰克逊岛(1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1分) 如:坚定友爱,勇敢、正直、聪明,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未联系实际—1分)(3分)
6、(1)萌芽 文学之星 新视窗等(鼓励创新,言之有理即可)(2分)如“走近名家”“文学新星”“初露头角”“新作介绍”等 (2分)
(2)略
二、阅读理解
(一)7、(1)诗中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冷露、桂花等(1分)。作用是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2分)(计3分)
(2)、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3分)/(或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二)8、(1)想 用代词代钟 立即或马上
(2)D(2分)
9、百姓︱有得钟者
10、(1)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
(2)略
11、掩耳盗铃(1分) 道理: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自欺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巧成拙,自食苦果。(意到即可)(2分)
(三)12、两个“更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1分)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1分)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1分)(计3分)
13、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2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哪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2分)
14、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1分);(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1分);(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1分)。(计3分)
(四)15、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16、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17、1、做到“心系一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2、需要心无杂念,达到超凡的 境界,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所以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意思相近即可)
(五)18、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3分);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3分)。
19、“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2分)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2分)
20、(1)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鼓神”精彩的表演蓄势;(2分)(2)正因为这样的鲜明对照,才引发了“我”对自己的感触,才有了“我”思想的转变。(2分)
21、示例:(A)(1分)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2分)形象地表现了“鼓神”击鼓时的兴奋与狂热,一股勃发的豪气跃然纸上。(3分)
(B)(1分)排比、比喻和对比,(2分)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3分)(注意:从人物描写、修辞、表现手法、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任一角度进行赏析均可,紧扣特征,语言流畅。)(6分)
篇三:《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与简析
龙源期刊网 .cn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与简析
作者:黄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3期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人当场发觉的故事。教材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短小精炼,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出于对本班实情的分析,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学情分析】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为了放松一下心情,咱们课前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好)
2.进入“看图猜成语”环节。多媒体逐一播放以下寓言故事的画面,指名学生根据画面猜成语。(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环节设计,利用小学生好玩的年龄特点进行看图猜谜语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打好精神粮食。】
3.复习什么叫“寓言”。师:刚才大家所猜的这些都属于——(生)寓言故事。师:寓言故事就是(生)通过一则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大道理。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盗”的书写。
【设计意图:听、说、读、写是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盗”是本课生字,当堂指导书写,不但让学生记忆深刻,还能提高他们写的基本功。】
《掩耳盗铃的道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