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多情总被无情恼 正文

多情总被无情恼

2017-03-14 06:40:2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蝶恋花

蝶恋花

晏殊

一、 导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晏几道之父。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二、诵读全词

三、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四、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生: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师: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生:(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师: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生: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师: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生:“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生:“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生: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师: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习、做成事业,必须要有像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生: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作者写本词写到这里打住,就激起了人们对姑娘追求爱情幸福而遇到困难的深深同情,这恐怕是本词积极意义所在

五、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六、 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篇二:兰亭序歌词赏析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 《兰亭序》歌词赏析

《兰亭序》洋溢着中国复古风的味道。周杰伦再一次用流行的方式阐述着古典的书法。歌名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兰亭序》中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潇洒自然,飘逸奇崛的书法更让人赞不绝口。而今,方文山用通灵的文字将“爱情”融入到书法,匠心独运,意境非凡。爱情与书法相得益彰,似水流长。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寥寥数笔,即勾勒出书香气息浓厚的才子和优雅羞怯的佳人两个形象。一个女子为爱勇敢也为爱迟疑。她想上前推门而入,脚步却因心中忐忑而断断续续。月光下,这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是如此的透明和如此的唯美。用脚步碎来描摹佳人细腻的心思,巧妙地将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无论多么精妙的行书,我都可以轻易将它拓写下来。而面对你的美,我迟迟不敢下笔。你的美,书法也无法传达出你姣好容颜的万分之一。佳人的美是动态的,所以书法也无法将之定格。书法之气质,是让人去感觉的,美人之美也是如此。将书法的美与佳人的美对比着来写,

极具古典气息。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诗宋词意象中,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而温馨如画的夕阳照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觉。夕阳是诗人生命光辉的吐露,也是诗人在宁静与惬意中体验到的难以言说的生命滋味。傍晚的日光洒在人身上,让人多了一份静谧;把美女的羞怯想象成夕阳余辉,温馨。

我题序等你回 怎落笔都不对

才子对佳人的思念发乎情,止于理。他不敢大胆表白,只能用“题序等你回”来维持联系。用“题序”来作为爱情的纽带,这样的爱是高洁的。将情感的复杂与书法的变化莫测对比着写,极具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古典书法与现代爱情结合的气息。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谁让你蹙秀眉 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回眸一笑”、“蹙秀眉”、“胭脂味”、传统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青石板街”和“胭脂味”若用“高速公路”与“香水味”来替换,则那份古典烂漫的情怀会被打破。古朴的,更具内涵。太过浮华的东西反而会削弱爱情的纯洁。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作为古典意象的“绣花鞋”,象征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它以丝绸为底,以丝线绣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如梦如幻。最常见的图案就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并蒂莲开。这些成双成对、雌雄相配的具象,无疑围绕着男欢女爱的永恒主题。若花怨蝶,则写出了佳人对才子不将爱意表明的怨恨。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雨打蕉叶”是景物描写。这种描写多用于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意象相同,都有抒发孤寂零落之情。天涯何处无芳草,只是才子偏偏钟情那佳人。多情总被无情恼。爱情让人心花怒放,也让人黯然神伤。

歌词中的爱情以书法为载体,既传达出了古典的意蕴,也彰显着爱情的生命力,极具时代气息。歌词中的爱情如《兰亭序》的行书,纤细、婉约、似行云流水。

篇三:《断章》赏析

《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4]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5] [1]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5] [1]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堰思无尽吗?

[5] [1]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2]

《断章》创作的时代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诗歌的影响,但是卞之琳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在诗中植入了古典诗歌的因子。那就是其互文性。《断章》中通过“看”“装饰”为描绘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诗的首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没有局限于前人,而是把把风景推远,用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双眼审视这个互相注视的世界。同时,诗人也是在运用“倩女离魂”的手法自己注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 《断章》和王国维的词是一脉相承的。首节与诗的第二节: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早就有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与蝴蝶互相装饰,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浑然一体的梦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断章》通过“看”与“装饰”也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与跌进别人的眼睛坠入别人的梦里。[6]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看风景”、“看风景人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节中,第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第二节与此相似。这种“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不仅仅如同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顶真歌谣“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鼠、鼠怕猫……”一样,充满轻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使它宛若电影画面,一幕幕涌入眼帘,使静止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流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诗人的鬼斧神工。《断章》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彼此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并且,在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每一个事态意象之中的物态意象(如第一节“风景”,第二节“你”)又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因此,它迥然有异于前者跳跃腾挪的断裂感,使全诗气脉充盈,通达舒畅。[3]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2]

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間,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以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2]

陈梦家在《新月诗选·序言》中讲过;卞之琳的诗“常常在乎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断章》正是淡中见奇,深蕴哲理。[2]

《断章》建行均齐,明显地体现了新格律体诗对诗人早期创作的重大影响。


多情总被无情恼》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5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多情总被无情恼
相关文章
  • 多情总被无情恼

    蝶恋花蝶恋花晏殊一、导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晏几道之父。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