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艾滋病,苏丹发现一种有效减少艾滋病病毒的草药.docx
HIV,通过头发了解HIV药物疗效
据10月出版的《内科学纪事》杂志报道,医生可通过病人的头发了解HIV感染患者是否服药及其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反应。
目前对HIV药物的监测方法既不准确,效果也不佳。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Louis Bernard博士及其同事对89名使用HAART(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法的HIV感染患者进行监测,其用药包括印地那韦(indinavir)。他们检测患者头发及血中药物水平,如药物水平低则提示病人未按时服药或药物未能完全吸收。
研究人员发现,与24名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相比,65名患者头发中印地那韦水平高,同时血中病毒含量呈低水平。头发中药物水平最高者较少产生HIV耐药。
Bernard博士等认为应进行更大的临床试验以确定该方法可否用于HAART疗效的评估。由于不足量的HAART治疗可导致HIV耐药,医生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治疗反应的更佳监测方法。HAART是一种联合化疗方案,要求患者一天服几种药物,检测血中药物水平仅能反映患者最近服药的情况。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onica Gandhi和Ruth M. Greenblatt博士在述评中指出,头发药物浓度分析是一种简易可行的监测方法,可评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
网址:第 1 页,共 1 页
篇二:历史巧记
历史知识巧记趣记集锦
一、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二、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习方法。
三、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四、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五、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六、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
(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除此之外,还有时间推移法、对比记忆法、歌谣、顺口溜记忆法、列表图示法等。
中国古代史
一、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300年后的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政权。 二、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南宋开始;过了100年,蒙古于1227年灭西夏。
三、持续10年
1)、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领导秦国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东方六国。
2)、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了10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迫使匈奴迁徙漠北。
3)、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即1125年)灭辽;
4)、唐末农民起义坚持10年(874—884年黄巢牺牲);
5)、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8月—1937年7月)也称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6)、1956年-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7)、1966—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8)、苏伊士运河由法国费时十年开凿(1859-1869年)
四、
相隔千年
1)、581年隋朝建立,1581年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2)、640年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3)、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873年)开始;
4)、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法、德、意三国雏形产生,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5)、1500年葡萄牙船队到了巴西,宣布巴西为它的殖民地。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国,定都于亳。
五、持续8年
1)、755—763年唐朝安史之乱;
2)、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3)、1937—1945年中国八年抗日战争;
4)、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5)、两伊战争(1980—1988年);
6)、康熙帝剿抚兼用历时8年平息“三藩之乱”。
六、尾位填“O”
1、22年,成昌之战。220年,魏国建立;
2、23年,昆阳之战。230年,吴国派卫温率万人船队至夷洲(今台湾);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中结束统治,前后28年。)
4、184年东汉黄巾起义,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七、持续100多年
1、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确立起来;
2、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唐亡,即从763年至907年。它严重削弱了唐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中国近代半殖半封建社会持续了110年(1840—1949年)。
八、干支纪年纪事
1、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大甲子(公元184年),天下大吉”。 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
3、1861年辛酉政变。
4、1911年辛亥革命。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战乱和庚子赔款。
6、1901年《辛丑条约》。
7、1898年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
8、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外逃的庚申之变。
九、公元前后对称
(1)公园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2)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灭亡埃及;
525年—北魏末年沃野镇军民起义;
(3)公元前476年—中国春秋时期结束;
476年—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度崩溃。
(4)公元前230年—秦国嬴政开始消灭六国的战争;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6)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
208年—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7)公元前200年—白登山之围,匈奴军队包围刘邦西汉军队;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8)公元前73年—古罗马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爆发;
73年—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窦固出击北匈奴。
(9)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27年—赤眉、绿林起义失败。
(10)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38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预测了陇西发生地震。
十、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归纳记忆:①一条大运河;②沟通南北两方;③运河沿岸有三个重要城市:涿郡、洛阳、余杭;④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⑤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⑥流经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工六个省。
学生还可以用简短几个词来概括,具体内容再展开记忆。比如《辛丑条约》内容可以用“钱禁兵馆”:①“钱”是要清政府赔款;②“禁”是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兵”是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馆”是划分租界,建立领事馆。
十一、我国古代的朝代变更频繁而且多,为了方便记忆中国朝代,用以下的诗歌来记忆:唐虞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纷纷,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十二、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
十三、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
十四、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十五、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十六、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十七、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十八、陈胜吴广揭竿起,刘邦项羽诛暴秦。
绿林赤眉灭新莽,黄巾起义反东汉。
隋炀帝,施暴政,群雄聚义在瓦岗。
黄王起兵为百姓,冲天将军入长安。
元末义军裹红巾,改朝换代朱元璋。
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万岁山。
洪杨率领太平军,攻占南京作天京。
坚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敌人梦魂惊
十九、十国
前后蜀与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政权,
割据混战中原乱。
二十、战国七雄的位置记忆方法
东西南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十一、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
同光宣(同治、光绪帝、宣统);
二十二、南昌起义领导人记忆方法
朱贺叶刘周:即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周恩来。
二十三、十六国
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
二十四、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二十五、秦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为: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二十六、谐音记忆法
1、官渡之战的时间:官渡之战打的凶,耳朵穿了两窟窿。(200年)
2、唐朝建立的时间:李渊分糖留一把。(618年)
3、元朝建立的时间:元朝统治者,害怕爷儿起义。(1271年)
4、明朝建立的时间:明朝统治者,害怕衣衫留疤。(1368年)
二十七、丝绸之路的路线:长河新,安西大。(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西—西亚—大秦) 二十八、 隋代大运河:可记为:
一条南北大动脉,两千公里长,三点四段五河。(三点——北涿郡、中洛阳、南余杭;四段——永、通、汉、江;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二十九、战国纪年记忆:
七国争雄士气无,(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
战场处处堆白骨,
两两归一同命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战国结束)
战国共是二百五。(战国共历时250多年)
三十、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废行省,设三司,丞相职权六部替;八股取士造奴婢,四书五经来命题;
五军都督掌军旅,兵部奉命把兵提;监视百姓与官吏,设立厂卫动杀机。
三十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38年、119年。记为:张骞出使西域时,拿的是138的手机,打的是119。
三十二、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朝代的建立时间:五爸一端水,(581,短隋);六姨把糖给(618,唐朝);五弟叫了去(907,五代);酒流冷杯陈桥水(960,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三十三、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可记为:顺达
2、康熙帝——康熙帝,两个儿(平定葛尔丹叛乱,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篇三:伊斯坦布尔之夜
伊斯坦布尔之夜
——关于《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的读书报告
一、缘起
我第一次被安利这本书还是被“南京先锋书店”的新浪微博安利的,然后它就被列入了我的上海书展购书计划单。但是上海书展当天我一是嫌贵,二是嫌厚,购书一事就被耽搁了下来。直到今年我去图书馆找老师推荐书单上的另外一本布罗代尔先生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发现其巨厚无比,而且又属于出版了快30年的书,顿时兴致全无。恰巧的是我正好在它身旁寻到了如此熟悉的《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本文后面简称其为《1453》),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剖析它了。
本书作者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出生于英格兰的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了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译者陆大鹏(陆大鹏Hans),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精通英德法三种外语,热衷西方文学和历史,主要译作有《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暴发户与牟利者:纳粹时期的腐败》、《1453》、《海洋帝国》、《伯罗奔尼撒战争》等。
该书主要获得荣誉有《今日美国》评选的夏季最佳图书和《旧金山纪事报》评选的夏季最佳图书等。
二、内容提要
该书副标题为“The holy war at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即“君士坦丁堡的战火 两个文明的撞击”。本书以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撞击为切入点,从战争缘起到战争过程,分析君士坦丁堡之战中的利益关系与前因后果,以小说的手法为我们泼墨绘出一幅君士坦丁堡之战的精细画。
全书分为序言、16个章节和尾声。其中序言:红苹果至第三章:苏丹和皇帝讲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战的起因;第四章:割断喉咙至第八章: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讲述了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准备;第九章:上帝的神风至第十一章:恐怖的机械讲述了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即战争的相持阶段;第十二章:不祥之兆至第十五章:一抔尘土讲述了君士坦丁堡破城战,即战争的决定性阶段,其中还包括了奥斯曼军队在破城之后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第十六章:世界的梦魇至尾声:安息之地讲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战的影响,同时对奥斯曼帝国之后的历史进行了简单概括。
三、心得评论
其中我对本书以及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点心得:
1、作者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问题是神学问题,而非军事问题。君士坦丁堡之战看似只是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为了一座城市的军事冲突,也可以上升到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历史性碰撞,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君士坦丁堡内存有大量基督教圣物时,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成败就成了关乎整个宗教界的荣辱的大事情。可惜的是在当时手工业繁荣的地中海世界,一些商业国家(如威尼斯和
热那亚)要么隔岸观火,要么见风使舵,他们“更关心商品,而不是宗教信条”,他们的目的只是从中赚取商业利益,可能嘴上说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可怜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背后却在和苏丹进行着贸易掘一桶金。所以整个战争过程中西方的援兵大多是以私人形式组织的,以国家的名义组织的援军寥寥无几。
2、作者对准备战争过程中穆罕穆德二世的革新是充满褒扬的。我认为穆罕穆德的革新最重要是在于他的包容。(尽管他在很多决策上显得毒辣与专横,但是这也是为了维护他统治权威所做的努力)。例如他在攻城时,欧洲军便扮演了炮灰和填埋壕沟的作用。令人吃惊的是其中还不乏很多基督徒,“尽管他们是苏丹的臣民,他并没有强迫他们摒弃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信仰和祈祷”。同时,他博取各种攻城方法:学习研制乌尔班大炮,用巨炮不断轰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同时震慑敌人;使用木制塔楼和挖掘地道的方法试图弥补己方的不足。这当然与统治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穆罕穆德二世本身就秉性矛盾重重,他“既是暴君,也是学者;既是热衷战争的军事战略家,也热爱波斯诗歌和园艺”。
3、作者始终在强调君士坦丁堡内的不团结。我认为宗教实在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市民生活太多的部分,“这座城市的工匠和奴隶个个都是神学家”。西方世界未能向君士坦丁堡提供足够的援助也与基督教内部的分裂有关系,甚至在城内也根据是否赞成与东正教会联合分裂成了两派,“市民们组成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无产阶级”。“宗教分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君士坦丁堡遭洗劫、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之间的商业竞争——这都导致各方用贪婪、奸诈、懒惰和傲慢这些罪名互相谴责,尽管城市的末日已经不远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在城破前几天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还在做着“组织、恳求和鼓舞民众与来源混杂的守军”的统协工作。这同样表现在战争末期市民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神力之上:将圣母遗像全城巡游,直到圣母遗像不慎落地后嚎啕大哭;无路可逃的士兵坚信躲藏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便能获得神灵庇佑,最后还不是血溅教堂。当苏丹的士兵在忙着安葬死者防止瘟疫或者研究敌方城墙工程的弱点时,城内的大部分居民却正忙成一锅粥,“忙于思考罪孽和对局势进行神学解释”。
4、作者对市民盲目的神学迷信进行了讽刺般的科学解释。城破前夜恰是月牙之夜,联想到奥斯曼军队的星月旗,无端增加了城内市民的恐慌,而恰好撞上的1453年澳大利亚库威岛火山的大爆炸带来的火山云更是增添了末日的气氛。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民习惯用迷信或者占卜的方法试图去解释一些奇异现象,比如在中国就遍布着关于宏伟帝王出身之时奇异天象的传说,其实不需要天文学知识便可以轻松解释,一方面是修史者为了增加帝王的神秘感故意杜撰的,另一方面,就算确实发生了这些“神秘现象”,其实也只是自己增加了注意而已。这是生活中很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像之前有位作家写到的那样,自己觉得墨绿色的汽车很少见,就买了墨绿色的汽车,买了之后才发现墨绿色的汽车还真不少。其实每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只是以前忽略了,现在自己注意了,便会有了这种“发生概率突然好高啊”、“它突然闯进了我的生活”的错觉,比如我在第一天了解到施坚雅先生后短短两周就又涉及了有关他的话题足足三遍。而古代的人并没有如此科学的眼光,只能将其与上苍联系起来,不由自主地将帝王的诞生归结于上天注定。这样我们就更加能理解1453年春天君士坦丁堡市民的恐慌了。
5、作者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极具艺术感染力。在描写穆罕穆德二世的军队攻城时作者选择描写战场上的各种声音,而不正面描写搏斗的景象,他通过描写战鼓声、笛子声、铙钹声、教堂大钟声、羽箭掠过的嗖嗖声、奥斯曼大炮
的巨响、火枪的低沉轰鸣声、刀剑与盾牌相撞的脆响、锐器撕开人体的低沉声音、祈祷声、呐喊声、鼓励的话语、诅咒、嚎叫、抽噎和濒死者的轻轻呻吟,反而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渲染出了一番黑烟笼罩黄昏的悲壮战图(与此有同工之妙的还有中学课文《口技》)。在描述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上,作者将束手就擒的俘虏比喻成成群的牛羊,形象地表现出了俘虏们对于帝国破灭的绝望,我个人还是很欣赏这种著史方法的,在不失真实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学的可读性,近来还有不少日本史学家运用CG影像很好地还原了历史真实。历史并非是枯燥的历史,如果不能够以较为可读的方式展现给读者看,便会成为阳春白雪,失去历史的传承价值。
6、比较起中世纪很多史学家片面描写奥斯曼人嗜血贪婪残忍的负面形象,作者在这方面保持着冷静的客观,说明了大屠杀与劫掠不仅仅发生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甚至发生过更加血腥残酷的事情。同时他还明确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正面价值:“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恰好是一场革命的巅峰时刻——在西方,科学探索这列失控的火车开始加速,而宗教却日渐衰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共进的大门,“在此后的70年中,欧洲将会涌现出很多新发明、新事物和新人,比如:黄金补牙术、怀表、星盘、航海手册、梅毒、《新约》的翻译、哥白尼和莱昂纳多·达·芬奇、哥伦布和路德,还有活字印刷术”,君士坦丁堡之战恰恰发生在这个西方历史发生巨变的关键节点上,可以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代表着拜占庭帝国的败亡,代表着东方新势力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代表着宗教势力的日渐衰微,代表着新兴资本主义的萌芽;代表着陆地商贸时代的过去,代表着远洋贸易时代的兴起。所以就算我们在观看或者研究某次悲痛的历史,或者让人绝望的历史时自己大可不必抱有同样的绝望(有位南明史家在其著作肇始便说,南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叫人绝望的一段历史,无论是南明小朝廷,还是入关的满清新政权,亦或是农民起义军,竟然找不到一方代表着绝对的正统,找不到一方让我们看到希望)。因为我认为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滚滚向前的,技术与思想的革新是必然进行中的,尽管其中发生过挫折,或者在革新的过程我们受过伤,流过血,但是光明的未来终将到来,开历史的倒车很明显是错误的,必将被历史淘汰的。
“伊斯坦布尔之夜”,这在欧洲几乎已经成为了“功败垂成”或者“奇迹”的代名词。是的,君士坦丁堡内的居民曾经无数次地接近胜利,他们用泥土修补的城墙削弱了奥斯曼大炮的冲击力,他们向下倾倒“希腊火”燃尽奥斯曼大军的木制塔楼,他们不间隙地巡查捣毁奥斯曼人的地道,他们英勇作战,奇迹般地瓦解了奥斯曼人前两波巨大的攻势。但是功败垂成,观察天象时看到的星月瓦解了守军的意志,西方世界的相互掣肘使得对奥斯曼海军的突袭沦为失败,前线指挥官朱斯蒂尼亚尼受伤被抬出战场使得前线防御一触即溃。这其中的偶然事件只要少发生那么一件,胜利可能就将反过来垂爱于君士坦丁堡内兵力薄弱的守军。但是即使这次他们能够扭转战局,我认为也不可能抵挡苏丹的另一次围城,不可能在下一次整合起西方分裂的宗教世界,或许不会出现1453,也会出现1463。尽管如此,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朱斯蒂尼亚尼仍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仅凭8000人与20万奥斯曼大军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攻防战,依靠着中世纪传统的防城技术拒绝了世界上最猛烈的炮火,在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绝望境地,依然努力小心地维持着城内各派势力携手抗敌的脆弱同盟。所以说战争并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它虽然残酷血腥,但却也不失为一种革新的方式。
1453年的春天,一只黑鸢在伊斯坦布尔的天空中随风翱翔。它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周围懒洋洋地划着圈,似乎被束缚在尖塔上。从这里,它可以俯瞰城里城外对垒的数十万大军,泰然自若地静观光阴流逝。
一方,包容革新,火炮、地道、塔楼,最先进的攻城技术,踌躇满志。
一方,守护神威,教堂、圣母、圣杯,最神圣的宗教世界,目光深邃。
一座城市的圣战
东西文明的碰撞
新旧帝国的更替
宗教势力的乏力
商业革命的兴起
骆驼跋涉的响铃
扬帆远洋的雄心
伊斯坦布尔之夜
并不是一片死寂
至少还有月光和繁星
至少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
《苏丹纪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4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