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严歌苓小说《娘要嫁人》读后感 正文

严歌苓小说《娘要嫁人》读后感

2017-03-01 05:57:2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严歌苓的书 读后感

[严歌苓的书 读后感]

1、《少女小渔》:人性的光辉在她身上闪耀,毫无保留的散发出来,不论对谁,都那么善良,那么温柔,那么有爱心,严歌苓的书 读后感。她告诉了我们人性的纯真和美,多好的一个女子。

2、《红罗裙》:它告诉我们,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女人才是最美、最有魅力的女人。而且,这和年龄和地位和收入和在什么地方没有关系,甚至不关乎外表。和那一句“女人,爱自己怎么深爱都不为过”,有相通之处。

3、那篇写一个傻子的爱情,确切的说,是对爱情的憧憬和期盼。两个不同的人,给了他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一个稳当妥帖适合他的,但是他看不到未来,也没有希望;一个引导他向美好的明天看齐,让他懵懂的相信

他也会有美好的爱情,会有幸福的生活--------但目的是龌龊的,为了从中牟利而欺骗他。--------为傻子好,切切实实的为他着想,却被他推下楼杀死;那个为自己的腰包着想,选择欺骗,而走进了监狱,却给了傻子一线光的希望,让他看到了生命的玄美。---------我的感触是:不论是什么样子的人,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才会更加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希望是生命不死之光。

4、还有那篇写著名粤剧花旦的,一个男人,把女人的顾盼生情、缠绵悱恻、流转娇柔演绎到极致,结果,却招来了同性的干扰,以至于正常的爱受到阻挠;多少人慕名而来,他却在最得意之时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也算是难得的有抱负的戏子。“人在江湖”最后的感觉也只有这四个字,只是,也没太看懂,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5、是不是,我们长大了,就会想着逃离父母的眼睛,从而去经历一种自己向往的生活?不论小时候、先前,甚至昨天,还对父母多么的依赖,多么的鱼儿离不开水,读后感《严歌苓的书 读后感》。就如《约会》里所描述的,妈妈带着孩子远嫁,孩子却得不到丈夫的接纳,于是,母子俩每周偷偷约会,见儿子一面像做贼似地偷偷摸摸。后来,妈妈为了儿子,选择放弃优越的家庭;儿子为了心中的梦,选择远离。很凄美的故事,很伟大的母亲,很现实的现实。母亲为了儿子而活,儿子为了本性而活,实际上,我们摒弃了多少东西?代价好大!

6、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价高低,

无论什么营生--------这是《青檬色的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7、《冤家》更是写了得不到丈夫理解和关爱的母亲,带着儿子自己供养,歇斯底里的灌输“丈夫家人不好”的思想,可是,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任性的母亲,骨肉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啊,最后为了给父亲一份生日礼物,儿子与母亲争执,相持不下,双双葬身悬崖。生活在怨恨中的母亲,苦难的孩子,苦难的母亲。

篇二:严歌苓《小姨多鹤》读后感

严歌苓《小姨多鹤》读后感

主要内容:战后的东北,日本少女竹内多鹤被人以六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火车站张站长一家。张站长的二儿媳妇朱小环怀孕时遇到了日本鬼子,受到惊吓后流产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张站长一家把多鹤买来只是用来传宗接代,生完孩子后就打算把她送走。就这样,张站长的二儿子二孩,小环和多鹤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多鹤生了一个女儿和一对儿双胞胎儿子,他们叫小环妈,叫多鹤小姨。在日复一日的相处当中,二孩和多鹤相爱了,在外面频繁的约会。小环知道后非常悲痛,二孩感到非常内疚,收敛了对多鹤的感情。孩子们越来越大,都意识到了自己家庭关系的不一般。多鹤的日本人身份就像一张窗户纸,后来终于被捅破了,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大女儿伪造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大儿子从家里搬了出去,二儿子当了知识青年。小环和二孩尽力保护着多鹤。一家人在小环的苦心经营下勉强维持,熬到了文革结束。中日建交后,多鹤回到了日本,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大女儿,大儿子均跟随多鹤去了日本,二孩也被多鹤接到日本治病,国内只剩下小环和参军的二儿子。小环自己一个人生活,陪伴她的是一条老狗。

作者严歌苓是上海人,当过兵,经历过文革,后来远嫁美国。用她的话说,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什么都可以写,才有了这许多小说。严歌苓的小说有如下共同点:第一,时代背景均开始于解放前,之后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书中人物主要的人生经历主要集中在解放后至文革结束这一段。第二,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比如王葡萄,朱小环,多鹤,冯婉喻等。第三,书中人物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均在一定程度上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底线。比如王葡萄,在那个子女以跟父母划清界限为荣的年代,她没有随波逐流:把侥幸不死的孙怀清窝藏在自家红薯窖里直到文革结束。中间遇到很多险情,但葡萄用她的乐观,勤劳,机智一一化解。对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王葡萄不抵制但也不配合,“觉悟”一直没有提高。朱小环也是如此。刀子嘴掩盖不了一颗豆腐心,嬉笑怒骂间保护着整个家庭。在多次因言活或罪之后,陆焉识选择了装结巴,既不害人也不想被别人害。

篇三:严歌苓《少女小渔》读后感

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读严歌苓《少女小渔》有感

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严歌苓被北美文学评论人陈瑞琳认为是一个“异数”。严歌苓的创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于用女性的视点,从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隐秘,常常把“风云气”寓于“儿女情”,很能以小见大。她的作品在内容上比较纯正,又比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讲究,可以说是相当地纯净而优雅。

最能体现严歌苓一贯的艺术特点的是她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文化视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摹。在这个地球上,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年龄、性别等,从大到小、从深到浅,是凡有差异的方面都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而决定权利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常常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严歌苓塑造出的一种弱势强者的形象,可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就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势中的强者。

这是严歌苓出国后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围绕当时伴随“出国热”引发的一系列华人颇受争议的事件展开。她撷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这个问题。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当时很“应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业化道路的导演拿来大做文章——张艾嘉凭借同名电影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也使刚出道的台湾女星刘若英一炮而红。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小渔跟随男朋友出国,为取得绿卡,与一个孤独老人假结婚,但在她与老人相处期间,男友的自私、冷漠与老人的孤独、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纯的小渔感受到了

内心情感的波动。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笔墨集中地刻画了中西文化撞击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异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冲突尖锐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跨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

作者写于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总带有着中西文化差异的烙印,总困扰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过小渔这样一个角色来说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闪光点总能将误会消除,总能达到和的层面。少女,表示了一种美好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一个代名词。小渔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经历,表面上看似已过了少女阶段,但实质上,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却是停留在少女阶段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的呐喊,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作家也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然而严歌苓从她女性特有的观点来阐释“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渔这样的少女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中西间的差异终将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显然,作者十分偏爱小渔这个人物,几乎在她身上赋予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轰乱炸溶解在圆润悠缓的太极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

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她相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角色。江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物。他对待小渔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中国男子,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似乎在他看来,小渔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从江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活的并不怎么现代,相反,以往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样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只身来美,心灵的空虚感以及孤独感时常会压迫着你,使你窒息,这就使得江伟不得不放弃前嫌,继续与小渔一起相处。

小说虽然故事简单,可是处处充满着戏剧性。一是对比强烈:老、少的对比,更突显两者面临的不同状态,前者是死亡,而后者却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对于老人来说,去日无多,更期望的是与人相处的快乐,也期望能在对方鲜活的人生里找回似曾相识的记忆或感受。二是两种感情的对比:林伟的爱自私而蛮横,更多时候只是将小渔当作性欲的发泄工具,他对老人的态度又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关系,除了金钱与交易之外,毫无友谊可言。而小渔因为年轻,因为性格,从不会拒绝,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

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没有看到她最后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将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来?至少书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与她之间的感情却不像是林伟想象的那样龌龊,他更多的是把小渔当作是他的女儿,想以一种父亲的身份来关爱他。而小说也正是通过老头对小渔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小渔性格的起伏。

严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现在状态,而不去强调他们的过

去、将来。这就使这份“真实”的场景颇有韵味,这有意识的“留白”,是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她的笔触大多时候侧重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有时会蹿出她自己的体会、见解,一闪即逝……

尽管这出“老夫少妻”的闹剧有着世俗的主题,却被严歌苓用不俗的笔法成功升华,形成与同类作品迥异的情调,成为其中的翘楚之作。在此,我感觉她所使用的不俗笔法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中这对恋人和洋老头三人形象与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换言之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其中跃然纸面的这三个游走在异域边缘的形象,如劳伦斯所言,“就是那些处于人类相互理解边缘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对生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灵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这也是严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义。


严歌苓小说《娘要嫁人》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81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严歌苓小说《娘要嫁人》读后感

    严歌苓的书读后感[严歌苓的书读后感]1、《少女小渔》:人性的光辉在她身上闪耀,毫无保留的散发出来,不论对谁,都那么善良,那么温柔,那么有爱心,严歌苓的书读后感。她告诉了我...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