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正文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2017-03-01 05:46:0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优秀读后感

三批学科带头人优秀读后感鉴赏

《周恩来传》读后感(葛沽一中 曹广林)???????????? 2—13 读《教育观念的革命》有感(津南教研室 褚成红)???????? 14—20 读《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心得(津南教研室 刘春玉) ?? 21—23 民主的教育 伟大的人格(津南实验小学 李振芳)?????????24—27 明亮的“黑眼睛”(四里沽小学 李恩璐)?????????????28—29 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有感(咸水沽一中 王爱娣)???? 28—33 走近大师(津南教研室 王金泽)???????????????? 34—35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咸水沽二中 钟永红)????????? 36—37

《周恩来传》读后感

葛沽一中 曹广林

当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人世以后,人们发现,倒是生前不那么争邀事功,常常退让,从来没有做过名义上的一把手或跨进接班人行列的周恩来,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峰颠。这并非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老好人人缘好。恰恰相反,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党内出现的分歧,周恩来都很少能臵身事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他逝世的五十五年的艰难征途上,他竟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参与党或国家的核心领导。这常常使一些外国政治家和学者感到难以理解(尼克松说这是创了世界纪录),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个谜。

读完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一八九八——一九四九),虽然这部洋洋六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如果说,毛泽东富于幻想并乐于用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性格,与韶山冲那片封闭的农田和逐步发迹而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有关,那么,《周恩来传》则告诉我们,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他幸运地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有较高的文化修

养。她年轻守寡,从不外出,于是也不许童年的周恩来外出,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本文所引事例和文字,均出自《周恩来传》,以下不再注明。)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学、好静、仁慈、礼让。他的生母则性格开朗,精明果断,有办事能力。周恩来小时经常在生母跟前观看她如何处理家族事务,学得一些办事方法和能力。家庭败落后,迫使十岁左右的周恩来开始扮演?当家人?的角色。熟悉中国民俗风情,明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这条人生奋斗途径的人都知道,在近代中国,维系一个大家庭的生存与主持国务活动似乎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至少在对?当家人?的性格素质上的要求上是这样。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涩,各种排场、礼仪、规矩也丝毫不可忽视。《周恩来传》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位少年把亲戚的生日、死期一一记下来,贴在墙上,到时候便去借钱送礼,磕头应酬。这自然需要相当有分寸、有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揣摩。周恩来从两个已经去世的母亲那里,自然地继承下来的两种性格能力,是他能够扮演好当家人角色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的政治活动家,这或许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毛泽东在他那个家庭自幼养成的,是因为压抑(由于父亲的严格管束)而迫切需要张扬个性的叛逆性格,是习惯于?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环境和需要,周恩来全然没有,他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谐与维持,这使他养成善于在?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处世作风,并使他在后来繁杂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温和而热情强干,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于果断等对立统一的性格侧面。一个才具不如他的人,如果扮演这些错综复杂的角色,

就会以思想和行动上的不知所措而告终。正是这种复杂而精明的性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长并丰富多采。——这句话是尼克松说的,我觉得还算准确。《周恩来传》的作者记叙传主早年的生活,不失时机地突出他的两个母亲对他的影响,不知是否也试图要说明这一点。

辗转漂泊清江、淮安、东北、天津、日本,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其人格个性的影响,不只是通常所说的丰富阅历,开拓胸怀。从《周恩来传》的记叙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传主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从对家族的伦理情感的渴求,走向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的探索。

十六岁终于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无疑有一种摆脱了空间和心理上的局限的轻松和亢奋,自幼漂泊的周恩来,则始终承受着浓烈痛苦的怀乡思亲之情的折磨。与怀乡思亲相伴而生的,是对和睦的群体关系的寻求。这或许是一种情感转换吧。但是,传统有志之士的激励(在东北读小学时,课余爱读《史记》、《离骚》),对山河离乱的国家命运的忧患(东北特殊的爱国气氛对他的薰染),以及自幼养成的责任心,毕竟使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达到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为朋友,为集体办事,赢得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可贵的是,周恩来这种急人好公的利他行为,很少有外在的功利色彩,不是眼下人们爱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诚实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心情:?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别人视之为?愚?,他则觉得?倍有乐趣存于中?。好一个?乐趣?,他的?服役?,全然是一种品行本色,是那包裹不住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流泄。正是从重道德情感的周恩来中自自然然地走出了一个重群体义务的周恩来。这就注定了他在一生风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割不断自己和社会、和朋友、和事业、和使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年轻时在自己的精神几近崩溃的关头,他也会因情感和义务的召唤,从痛苦绝望中挣脱出来。这一点,我们感谢《周恩来传》的作者提供了他旅日期间的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反映,由于他初到异国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加之家庭窘境的打击,还有前景未卜的入学考试,周恩来曾考虑用当时日本流行的佛家?无生?的思想来解脱尘世的痛苦。但是,?闹了多少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总断不绝关系。虽不能象释迦所说‘世界上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那么大,然而叫我将与我有缘的一一断绝,我就不能,那能够再学达摩面壁呢??

上述出于性情本色的集体主义义务感,日后便十分自然地溶合入这位后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人格基础。在革命的队伍里,虽然都有一致的信仰,并肯为它献身,但有这种人格基础,和没有这种人格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乏骄躁、浮华、虚荣、盲动,而周恩来却总是显得那样的真诚、平实和坚韧。而且他给人的印象也不

篇二:《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篇三: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

一、 基本信息

二、目录与摘录

第一部 我们老了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添加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看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P13)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P14)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P14)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P17)

(一) 走上古驿道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P18)

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P20)

等待是很烦心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确是急切的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P20)

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P23)

(二) 古驿道上相聚

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P28)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P30)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得很。(P36)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P36)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 1

走了一年多。(轮回)(P38) (三) 古驿道上消失

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P45) 我知道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P46)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P50)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P51)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P53)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P53)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P67)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P68)

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P73)

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阅历)(P73)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P75)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P98)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他的父母。(P98)

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P109)

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同甘共苦,胜于别离。(P112)

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P121)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P122)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P144)

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P145)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P150)

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P155)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2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P16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P165)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P16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三、自评与感悟 作为耄耋之年老人的回忆录,本书哀而不伤,以简洁明快、朴实无华的文字叙述了“我们仨”的岁月。杨老和其丈夫的故事,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处事。“我们仨”的故事,即使只剩下追忆,却温暖依存。书中前两部分贯穿着杨老的梦境,人生如梦,也许这一场场的梦是杨老的寄托,她不断寻觅,最后一切都如梦般消逝,只剩下她一人。书中第二部分多次写到柳树,柳树的四季变化正是人生的轮回,而这也承载着杨老一生。对于“我们仨”的回忆,主要集中于书中的第三部分。没有过多的感伤,如实地把那美好的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图片让我们更真实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家庭、爱情、人生等等,在杨老的笔下显得那样温暖。更加懂得生活是一种态度,若能如杨老般温和开阔,人生定是另一番滋味。

四、相关书评 1、平心而论,在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不过就书论书,如果单从《我们仨》一书来看,与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显然并非特别出色,读后甚至还会让人稍有失望之感。但杨绛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仍然让人无话可说,而即使这样小众的文字也居然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就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我个人认为,《我们仨》之所以创下如此出人意料的市场业绩,一方面固然与作者德高望重的人气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末即因电视剧《围城》的轰动,而一跃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这就使得《我们仨》作为一部披露名人家庭生活的传记,而格外具备了一层揭秘的色彩。其实对于这本畅销得让人目瞪口呆的小书,我比较倾向于郑勇先生的观点:“这本9万字的小书,竟有52幅插图,总的印象是出版社的创意比书的内容好。而图书制作又比创意好。”

2、《中国时报》之“2003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推荐《我们仨》的理由是:“九二高龄的杨绛,以冲淡平和的笔调记录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相守六十三年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与她一同沉浸于苦难中的幸福,以及快乐与忧伤相互倚伏的人生实境中。书中同时收录了三人往来的文字、书信及图画,不仅如梦似幻地道出挚情难断的依恋及招引,在清丽幽默的文字中,也缩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3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4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

    优秀读后感三批学科带头人优秀读后感鉴赏《周恩来传》读后感(葛沽一中曹广林)????????????2—13读《教育观念的革命》有感(津南教研室褚成红)????????14—20读《上好一堂课的2...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