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正文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2017-03-01 05:43: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英、法、荷、葡、西这些欧洲最原始的美洲殖民地宗主国采取了一种无耻的行径——他们贩卖黑奴。仅以英国为例,一艘英国船从利物浦或是布里斯托尔出发,一直南下驶向中非海岸线上的某个交

易站,用现代化的工业品和武器弹药换取那些在非洲部落战争中被俘获的奴隶。然后转道北上,越过大西洋,在加勒比海的某块英国殖民地的港口停靠,用一船奄奄一息的黑奴换取金银和殖民地特产。然后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返回英国。这种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三角贸易”的举动,在为英国本土提供了大量的收益的同时,也渐渐使殖民地的资本主义体系趋于成熟。

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当然这种资本的积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我们思维模式的资本主义,和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是西方国家的生产制度便是资本主义,究其本质上讲,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生产制度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但我很不幸地发觉,如果生产资料是决定资本能否产生的关键的话,那么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了。那么,在新中国时期的30年间,我们所创造的一些所谓的政治敏感话题岂非都是些无聊的瞎子所臆想出来,用来耸人听闻的笑话而已吗?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也可以不负责任地猜想:当今的中国,是否也是殖民地的一员?

不得不说,读《资本论》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晓了什么叫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是什么,那些不重要,不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但从中我却意识到我们思维模式里对一些事物认识上的歧异。的确,不同的环境造就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用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感受社会中的一些潜移默化。

篇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 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光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是两句喊喊口号的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只是在车间操作机器或在田间种植庄稼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可贵——从外观上看脑力劳动者似乎比较清闲,从而导致有许多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你们却坐在书桌前动动笔杆,实在太不公平了”,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敬,如果说这个社会存在不公平之处,也绝不是劳动性质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我相信种种不公平现象一定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失。然后,在理解了货币的相关知识后,我深深为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国家不多发一点钱,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富翁”的想法而汗颜了,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先不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其实等于大家都没钱——解放战争胜利前期国民政府发工资都使成捆的发,人们上街买块烧饼都得扛着一包包的金圆券,但国民富裕程度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如果国家不顾自身购买力随便发行货币,那么造成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混乱的可怕不是战场上的硝烟鲜血可以比拟的。

第二个,我对马克思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首先,他

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说,而是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两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一个是“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价值量一样”,这两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推出的,难道马克思难以自圆其说了吗?读到这里我觉得十分诧异,放下书肚子思考了一会儿,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于是再往下看,看到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上的时间不同”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也对这个地方的理解程度又深了一层。这里一立一破,然后再一立,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精神。其次,他在讲解商品和劳动的关系时,在读者面前,把商品慢慢分解,直到最后成为无数个纯洁的最小粒子——劳动。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浪漫主色彩,近代

自然科学中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得知了每一样看得见的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的集合体,马克思把这个说法引用到自己的商品价值体系上,看似奇怪,仔细一想却不得不为其贴切形象而叹服。我们知道,马克思作为一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之热切令人吃惊,但如果仔细研读他的著作,就会发现,他关注科学技术不仅是因为科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科技的进步,能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探索渠道,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一个观点处,他就运用了辩证否定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更为详尽的说理,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再运用到新的研究中去,这种研究精神不可不惟令人钦佩。

总之,我读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之后,我知道了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剖析来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借以使我们摆脱被剥削的伟大思想也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马克思大人费尽心思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揭示他们所处的世界的真实的一面,其目的必然是希望人们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更好的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篇三: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我们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形态,从刚开始时以部落形式存在的母系社会,再到之后的封建社会,民主社会,以及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在此期间,我们的前辈也开始对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做出了归纳总结,并注册成书,《资料论》就是其中一本。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作者为马尔.马克思,《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当然.这些简介是我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到的,我觉得既然要读一本书,首先就要先了解它的简介。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我便先查找了这些资料。《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一本著作,众所周知,此类著作大多枯燥难懂,不是专业研究者一般很难把它完整的“吃”掉,我不是专业研究此类著作的人员,而且我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能读得懂,毕竟他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所以我只选择了我比较感兴趣的《资本论》第一卷。

读之前,我通过资料了解到《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在当时,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可以说《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读书趁早不趁晚,大概了解完这本书后,我便开始了啃书之旅,不能不说,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及其规律的书,真心地枯燥无味,刚开始读的时候,一如想象之间的无趣。所幸,我还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尽管读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但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慢慢的我的兴趣便出来了,果不其然,每一本好书,即使再枯燥,耐下心来阅读,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书,只有认真读了,才知道它究竟在说些什么。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主要内容是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体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通俗的讲就是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所以《资本论》从三个方面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其发展趋势。即(1)基础:价值理论;(2)本质:剩余价值理论;(3)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1、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向我们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次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而

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则为后来者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同时也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提出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条件下,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现象——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并向我们论证了这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现象。

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基础上,在第七篇又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实质是资本主义家剥削、压迫与侵略、掠夺的过程。而随着剥削、压迫与侵略、掠夺的过程的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第一卷主要内容大致就是这样,当然,这也是很浅显的东西,也许是我文学修养不够,读不出来太深层次的东西,不过仅是这样,也收获了很多,我一直认为一句话说的很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理解中,并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儒家所说的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这种逾礼,我只是简单地觉得,你不了解实际情况,也不了解,所以就不要乱去插手一些事情。我不是当权者,所以没资格也没理由去乱评价现在的时事政策,我只是觉得,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也一样。每件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利弊并存是每件事物的天性,这是无法避免的,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我也不例外。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一点是无法相比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先行者,我们走到现在只能自己摸索,开辟一条路是辛苦的,也是很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就像当初苏联失败解体一样,我们是幸运的,独自走到了现在。社会的发展是漫长而又艰苦的,但我们有理由我们就算没有先驱的情况下也可以做的更好。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更希望它能早点到来。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3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