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7-02-21 06:33:5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浅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此语含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和结果,切勿强加给别人。体现了心怀仁爱,宽恕待人的仁的表现。

人是社会的人,人处于社会之中就会产生交往,就牵扯到相处。欲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占有及实现这一意愿所付出的行动。人有愿望并付出行动是好的,但在“欲”前加上一个“不”字其意义就截然不同,就充斥着强烈的否定意味,告诉我们“不欲”之祸。饥寒是为人之不欲,耻辱为人之不欲,伤害和痛苦皆为人之不欲,此等不欲我们自身都不愿承受更勿论他人。而儒家的“仁”和“恕”就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自身的利与害想到他人的利与害,勿将不利有害的事强加于他人身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人应该所奉行的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的仁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深入到人心的信条,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忽略了他人。工作间的互相推诿,朋友间的矛盾,家庭成员的纷争,说白了都是一些小事引起,因个人的自私,寻求心理上的胜利,将社会处世当做征战,更甚者以别人的伤痛为快乐,这就是道德的一种丧失,精神的一种沦陷,给他人也给社会带来危害。

要做到“所不欲,不施于人”,就要学会为他人找想。而印度伟人甘地,就是一个出自内心的为他人设想的人,他坐火车时,一只鞋子掉下车去了,也捡不回来,这时他做了一个让人都想不到的决定,迅速将另一只鞋也脱下扔出去,当人问及,他谈到这是为了让捡到鞋的人凑成一双。两

只方为双,才可被人利用。以己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立足、发达,就也帮助别人立足、发达。总之,为人处世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也是儒家的中庸、和谐的体现。

杨志超

2011-12-20

篇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这句话说的十分好,是我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教会我们: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 ,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上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能充分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神。

一个暴风雨的早上,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许多多的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是感动,便也弯腰帮助小男孩。老人对小男孩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的。”男孩却说:“小鱼在乎。”

从张英写家书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当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了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也一定会回报与你最真诚的笑容。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从小男孩救鱼的故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只要我们时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的,友善的与人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我们要相互体谅,学会换位思考。在碰到问题时,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停下来为对方多考虑一些,那么问题永远都不能被解决,甚至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时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样呢?大家都愿意为问题而后退一步,那么问题很快就能被解决掉。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要学会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一个真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会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真诚待人,热情待物,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返还给你加倍的爱与温暖。当你付出一朵鲜花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得到一整个灿烂的花园;当你付出一滴水珠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得到一整片蔚蓝的大海;当你付出一朵白云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得到一整片辽阔的天空! 用真诚换温暖,用热情换关爱。做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者,生活也一定会因此而鸟语花香。

篇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原本出自《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著名准则,也是儒家“忠恕”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从个体角度,社会角度,国家角度来讲,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够彼此相互协调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要在将心比心,将自己与他人放在同等高度,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来实现的。

首先,马克思曾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尽管由于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想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仍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如个人的生命安全,物质利益,精神追求等是一致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个人维护自我尊严,追求幸福等心理,这一般都是人之所欲,对自己的不欲自然也分的很清楚,人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要有人格尊严,所以有悖于人心的欺诈,凌辱,压制等种种非难,不尊重,不公平显然是人之不欲。

其次,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我们在人生中的报酬,永远与我们对待别人的体谅成正比,所以体谅之心是个体交往中所必备的,如果没有这种推己及人的体谅之心,怎么会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怎么会有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温家宝总理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中国人要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从马加爵到药家鑫;三鹿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件件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因此,我国现在正大力提倡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下,继续奉行“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道德伦理是合理公平竞争的保障。

再次,纵观现代世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仍未达到。国与国之间常有干涉别国内政,或者侵犯别国主权等情况发生,例如美国,西雅图是美国利用铁腕手段从印第安部落手中夺来的,而印第安的首领却提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就是希望把爱人像他们一样对待那块土地上的动物,带他们如亲兄弟一般,把他们当做家人。印第安人看到我们的国际间战争,与大自然的对抗,是在走一种恶性循环的永无止境的道路。所以古印第安人有一句格言,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所以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的今天更要抓好思想道德的建设。才不会陷入一种将“不欲施于人”的恶性循环中。

仰宇宙之无穷,俯苍生之无尽。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孔老夫子那一句惊世骇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出了多少人对于体谅的渴望,又道出了多少和谐的真谛!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15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文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浅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此语含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和结果,切勿强加给别人。体现了心...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