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部队家属院 正文

部队家属院

2017-02-17 14:01:3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副 本

71960部队家属院平改坡工程施工投标

投标书

投标单位: 河南中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广彬 单位地址: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桥中心大道北端 投标日期: 2010年06月14日

投标书及综合说明

质量标准承诺

71960部队后勤处:

我公司投标的71960部队家属院平改坡工程,公司有能力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达到合格工程。

投标单位:河南中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四日

建设工期承诺

71960部队后勤处:

我公司投标的71960部队家属院平改坡工程,公司将制定经济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按建设单位的所有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工期能够在原有工期基础上的提前。

投标单位:河南中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四日

文明施工承诺

71960部队后勤处:

我公司投标的71960部队家属院平改坡工程,公司将制定严格的文明施工措施,按建设单位的所有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施工场地清洁、施工人员文明,并且不影响家属院居住人员的正常生活!

投标单位:河南中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四日

篇二:65655部队双拥工作情况汇报提纲

65655部队双拥工作情况汇报提纲

来源:

赤峰克什克腾旗民政 时间:

2010-05-06 15:55

一、坚持以“三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一是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确立了以创建一个文明市区(红山区)、两个文明乡镇(当铺地镇、夏家店镇)、三个文明行业(工商、税务、学校)为内容的“三创建”目标,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官兵开展经常性学雷锋活动,我部现有学雷锋活动小组27个, 185人,经常活动在市区公共场所和农村为群众义务服务。3年来,我部共派出学雷锋活动小组50余次,义务为群众理发、看病、照顾孤寡老人1800余人次,修理摩托车、自行车500多辆,宣讲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30余次,受到了驻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主动搞好法制教育。主动与公安部门联系,采取建立军民联防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结帮教转化对子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协助驻地开展法制教育。结合野外驻训,3年来,共派出普法人员300人次,为1500多名群众传授法律知识。协助公安部门取缔不健康发廊2个、棋牌室3个,抓获2名假冒军人,转化1名有不良行为的青年。

三是认真抓好国防教育。为配合中小学生搞好“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的“三热爱”教育,我部与共青团赤峰市委和红山区教育局采取合办少年军校、夏令营等活动,对市区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训练。先后为红山区国税局等企事业单位培训环节干部,开展“军营开放日”活动,强化职工国防意识。3年来,为驻地学校军训24次,受训学生达4万余人次;为企事业单位军训6次,受训人数达4000多人次;组织学生夏令营活动2次,开办少年军校6期,人数达3000余人次。我部军史馆作为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员万余人次。

二、坚持以融洽军政军民关系为目标,努力做好经常性双拥工作

一是抓教育强化意识。根据驻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特别注重加强驻地民族政策、法规及群众纪律的学习教育,并把这些政策法规融入部队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中,不断强化广大官兵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的责任和意识,官兵

普遍树立起了“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家乡”的观念。野外训练期间,宁可露宿街间田野,也不打扰群众。开展军事活动特别注意群众庄家。旅成立群众工作组织,指派专人监督检查各级执行群众纪律情况,特别是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偏差,有效地避免了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是建制度确保经常。先后制定了例会制度、聘任制度、目标责任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系列双拥工作保障制度。同时,逐年逐时期完善《军民共建规划》、《爱民公约》,与当地政府、村委会建立了军民共建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总结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相配套的措施,保证了拥政爱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重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在营区内外开展双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浓厚工作氛围,每年的8月份作为双拥宣传月。3年来,制作了反映双拥和军民共建内容的板报、展报、橱窗100多期,标语200多条,广播稿件80余篇,使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以共建小康社会为着力点,积极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一是大力支援驻地环境改造。积极参加市区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大力支援驻地环境改造。3年来,先后参加了以松山区三座店乡、当铺地乡、碱厂乡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动兵力1万余人次,车辆800多台次,累计植树10余万株,绿化林网25条9000延长米,种草300余亩,整地5000余亩,修路50余公里。

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十余次派部队参加市区党委、政府组织的公益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威风锣鼓队等活跃气氛。与驻地中、小学结有共建共育对子23个,广泛开展共建共育活动。3年来,为共建学校捐献各类文体器材、教具3000余件,各类图书6000余册,计算机30台,捐款15万余元。先后选派100余名干部、战士担任校外辅导员,采取办少年军校、夏令营活动、军训、组织军地文体活

动等形式,促进驻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营造了文明健康的军地特色文化。坚持扶贫帮困,坚持每年走访慰问松山区大夫营子乡大夫营子村、夏家店乡兴隆沟村、新井村等扶贫点,捐送慰问金13余元,捐献衣物1200多件,粮食64吨,取暖煤6000余吨。

三是全力创造良好环境。始终把预防和处理军警民纠纷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有力地维护了军警民关系。注重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军警民关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军政军民关系,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了军警民纠纷的发生。特别是在部队外出演习、驻训之前,对可能发生的军警民纠纷情况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每逢节假日,部队专门派出检查组,深入驻地厂矿、学校、街道、村镇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营区周围的酒吧、发廊、歌舞厅、饭店等重点场所进行不定期地检查,极大地减少了违法违纪问题和军警民纠纷的发生。

四是高标准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自移防赤峰以来,我部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地方党委政府要求的急难险重任务,比如克旗抗雪救灾、阿旗抗震救灾等。近三年来,尽管驻地没有这方面的任务要求,但我们还是把这方面工作当作战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专门制定了应急预案,指定了应急分队,并结合节假日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了一有情况能够及时拉得出、用的上。

赤峰市双拥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已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始终高度重视部队建设,我们受益匪浅。市里每年都帮助部队协调野外驻训演习场地,使我们形成了以红山水库为水上适应性训练场、以四道沟梁为战术训练场、以勃隆克为沙地训练场,以黑河、灯笼河为山地森林草原训练场等比较健全的训练场所。每逢春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和部队执行演习等重大任务等时机,市里都到我部走访慰问。2008年,我部在洮南演习期间,市政府专门组成党政慰问团不远千里前去看望慰问官兵,给参演官兵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市里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优先安置军转干部,不断加大随军家属就业力度,保证军人子女优先入学,近年来,我部军转干部全部得到妥善安置,部队子女全部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就读。市双拥办还积极协调各方为部队解决了诸多难题。借此机会我也代表旅党委和官兵表示感谢,正是由于驻地党委政府和各级的关心帮助,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促进了部队建设全面发展。

今年是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科学筹划,主动作为,为赤峰市夺创“七连冠”贡献力量。重点将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新修订颁布的《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双拥工作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紧密结合

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为赤峰市的繁荣、稳定、发展积极做贡献。

二是认真贯彻全国省区市双拥工作会议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思考、筹划和开展双拥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效果上下功夫、求实效,确保双拥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继续把双拥工作纳入到部队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中,持续加强驻地民族政策、社情民情、群众纪律的学习教育,不断强化广大官兵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需驻地党委、政府帮助解决的矛盾困难

一是随调家属就业问题。前段时间,市双拥办的同志已经对随军随调家属情况进行了统计,目前仍有74名随军家属无工作,真心地希望市里能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予以帮助解决。

二是经济适用房问题。我部目前已有四百多户已婚干部、士官在赤定居,大部分人仍居住在部队家属院,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在市区盖经济适用房,希望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帮助。

三是三级士官复原工作安排问题。希望在政策允许下予以考虑。

四是军事训练场地收回问题。为解决坦克训练场地的问题,我部1999年与松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商定调换了一块6万平方米的土地,合同期为20年。2002年发现,西水地村违反合同,将我部与其调换的土地永久性地租给村民用于建造养鸡场。现我部正与红庙子镇和西水地村协调,下步需要市里出面协调解决。

篇三:我的初高中学生生活

雨季少年

(一)

1974年我读完小学,初秋步入初中。

初中学校建在公社的街尾,依山傍河,学校里建有L型两排教室,初中两个年级按序排开。

早晨,我们用茶杯盛满饭枇,上面盖上咸菜,背着书包急忙赶往学校,途中拾一把柴草,到校将饭和柴草交给校门前的伙房,蒸热后供我们中午食用。

刚步入初中,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环境更是新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到了新的环境一切必须从头开始。

初中的课程更多、更深。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之外,还有体育和音乐课。压力增大,挑战增强。

刚开始时,学习还算正规,教师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但不到两个月,校方要求我们将校旁边的河填平,改造为高产良田。我们这些才12岁多一点的花季少年,从此每天挖山填河,肩负起愚公移山,改造自然的重任。

每当中午,我们放下农具,一身泥土、一脸汗水、一身疲惫,迎着那河风、吃着那伙房蒸热的咸菜米饭时,心中常常在想,如此以往,我们的前途在何方?难道我们也要像父辈那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吗?我们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同年初冬,父亲所在部队来函,要求母亲和我随军到部队。得到喜讯,我们心中溢满了幸福感。现在的年青人可能难以想像,70年代能吃上商品粮是何等的重要!不仅意味着跳出“农门”,更为重要的是从此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因为吃商品粮的青年人国家是要安排工作。虽然那时我还小,但同样脑子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

收到随军的通知后,母亲即打点行装,我们迅速踏上行程。

此时,父亲在部队的一个农场工作。军用农场建在河南省息县大平原。大平原广阔无垠,一个个村庄星星点点撒落在平原大地上。

部队家属院与场部隔水壕相望。家属院有三排砖木结构小平房,供随军家属居住,四周被宽10米左右的水壕包围着,仅有一个进出口。

息县军用农场我并不陌生,未正式随军前,曾随母亲隔年小住过,当时我在湾柳树村小学就读,学校环境极差,都是用泥土茅草搭建的教室和课桌。

在冬春,平原的风极大,将窗子拍打得“唰唰”作响,风吹在脸上疼痛难忍。到了下雨天,一脚下去深陷黄泥中,一步一甩泥土方能继续前行,徒步尤其困难。

随军后,母亲被安排在部队麻袋厂工作。经部队联系,我在息县初中继续读初一。当时在县城就读的部队子弟有3男1女,一个读高中,其余2人与我一样读初一。

农场离县城大约15里地,虽有柏油路,但没有公汽。我们每天早晨坐农场的拖拉机赶往学校,中午在县招待所吃午餐,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中午大多是一碗米饭加上一碗鸡蛋汤,蔬菜的价格过高,我们很少问津。

放学后,我们部队子弟相约徒步返家。路上碰有马车,与老乡商量同意,有时也坐上一程。因交通不便经常迟到,太晚时不敢进教室,只好下午再去上课。为不影响学习,父亲在部队借了一辆自行车供我上学用,暂时解决了上学交通不便的困难。

在农场的日子是快乐的。家属院每家都养了不少鸡,鸡蛋随时可吃。这里的渔也很多,我们经常在门前的水壕垂钓,吃饭过半提取渔杆,有时上面竟有两条渔。夏天抽水浇地时,

只要拿上脸盆,坐在抽上的水边,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捡到半脸盆的渔,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有了渔我们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

部队的新兵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很聊得来。星期天与这些小战士玩在一起,遇到吃饭时,就在部队的伙房就餐,部队的大锅饭香甜可口。

1975年春,部队通知父亲调往坦克团工作。为父亲主办了欢送会和宴请后,我们随父亲再次迈向新的地方??

(三)

父亲调往的坦克团在河南省确山县。确山县紧靠在京广铁道线旁,这里无处不是魏魏大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坦克部部队家属院旁不到10米就是一所村办小学。部队子弟全部在这所学校就读。当时正处在文革未期,学校除教必要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学农、学工、学医、学军、学教。学农。

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参加“三夏”。我被分配在远处村庄的一户农民家中,与他们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参加村里的夏收时,面对着烈日当空,我和农民一道裸露着上身,把收割好的麦子装车输送到村部,不一会就挥汗如雨。到晚上在老乡家吃大碗稀饭大个馍馍,睡在老乡家孩子的床铺上,被子上的气味难嗅,河南老乡不太讲究卫生。记得这次“三夏”正值端午节期间,早晨老乡煮了不少鸡蛋,做了几样可口的小菜,我们吃着鸡蛋捞面,河南老乡好客那也是小有名气的。在参加“三夏”的日子,记得有位大眼睛、健康而白净的女生,主动帮我洗衣服,可能用去了半块香皂,衣服香气四溢。

除参加“三夏”外,老师还组织我们到林场参加学农三天。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们全班同学带着粮食和蔬菜,打着红旗,高唱着革命歌曲向大山挺进。我们艰难行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满怀壮志豪情,学习红军优良传统,决心学好种田本领,将来好建设可爱的祖国。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隐约可看见林场的影子。近观林场,原来只有一排草房,并无其它设置。听老师说,林场原先是由几位知青在打理,现在知青都已返城工作,这里就无人管理。老师放下行李急着打水帮我们做饭,我们这些男女生各抢一间房间,找到干净稻草铺在地下,上面再铺上带去的被子,直此床铺就算整理好。晚上当我们面对着大山,一片寂静,静得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没有灯火,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我们师生外,再也见不到其他的人。外面只有树影,只有鸟叫声和远处流水声。我们第一次无眠,男生整夜天南海北的瞎聊一气,有的同学说起了笑话,气氛才得以活跃。聊累了,不知道何时睡着。一阵哨声把同学们惊醒。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排着队来到山的顶峰,围坐在参天大树下,听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眺望大山远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早饭后及下午,我们给小树锄草,两天重复。第三天吃过早餐,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蔬菜已全部吃完,上午同学们要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上山挖野菜”。当地学生找来野菜样本,我们照单“抓药”。接近中午,全体同学将野菜集中一起竟有一大堆。望着这些野菜老师说:“看来今天我们再不用愁没菜吃啦!”。

学工。

老师请来技工,购回很多农家用的小广播,教同学们拆除后再组装起来,直到小广播能够发出声音。

学医。

教室里响彻《赤脚医生都是向阳花》的革命歌曲。请来的赤脚医生认真而严肃地讲解着人体结构知识,用银针扎自己身上的穴位。尔后发给每名学生一根银针,让我们扎自己的“虎谷“穴位。男生比较勇敢,没一会银针就扎在了自己的穴位上,有些洋洋得意的神态。而女

生天生胆小,看到银针不敢下手,此后成为男生们的笑料。

学军。

学校从部队请来军人,借来几支步枪,军人(教官)给我们讲解着枪枝结构,随后将枪拆掉重新组装,示范完毕后,教官让我们也象他一样,拆枪组装。全班学生站在太阳底下练习队列,直至正步走象模象样才转入练习瞄准。练瞄准一练就是两天。听教官说明天下午同学们每人发子弹三颗,进行实弹射击,同学们高兴的蹦跳起来。终于盼来了实弹射击这一天,我手握着钢枪,有些激动,扣动“班机”自己好像没什么感觉,三发子弹就射完,验靶时全部脱靶。哈哈。我想不管如何,我也真正打过枪,如果有敌人来犯,肯定能消灭几个鬼子。学教。学校安排我到我妹妹那个班去带课半天,学生都没当好竟要当老师。好在那时我们还小,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支撑。记得那节课讲解的是《红灯记》课文,因为普通话说得不算标准,当说到李玉和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至今妹妹有时还拿这件事开我的玩笑。

青春年华

(四)

1977年的冬天,显得尤其的冷。已是腊月十六,连着几天,天上下着大雪,雪花漫天飞舞,地下的积雪早已有半尺来厚。眺望远处,冰天雪地,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此时,年仅15岁的我,已离开父母工作的部队,独自一人在河南省确山县高中读高二。确山县到处是魏魏的大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驻有坦克部队和炮兵部队。学校离部队驻地有15公里地,交通十分不便,没有公共汽车,只是部队的军车每周来县城办事时,才能够顺便接我们这些部队子弟回家。因大雪早已封山,部队的汽车也不能出山。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通讯极不发达,无法与家里取得联系,我被困在部队接待站已有三四天的时间。部队接待站是一个单门独院的小营房,紧靠在确山县火车站旁边,除站长之处,另有一位军人兼炊事员。说是接待站,其实仅有一排小平房,七八个房间,每间房有四五张上下铺的床,另有一间库房,里面装满了粮油等物资。接待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部队来县城办事的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来部队时的食宿。此时,我被困在接待站感到心中十分的焦急,接待站里只有三四名军人,每天我们面对着大雪,无所事事,没有火烤,只好在被中取暖。 被困第五天的上午,我的老乡N军医找到我说:“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你如果也不想等,要不咱们一起走回去吧”。我当即同意了N军医的主意。我们都着上带毛的军大衣、大头鞋,带上中午吃的干粮,一起冲进了大雪之中。

步出了县城,我们费劲的在崎岖山道中徒步着,山路的积雪更深,一脚下去积雪埋没了整个鞋,直至裤腿,抽出脚,扔去积雪继续前行,身后留下一排排深深的足印。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吃力的徒步在山道积雪中,没多久早已累得满头大汗,汗湿了内衣,只好停顿下来休息片刻,待汗干了一些后再住前走。我们边走边聊,从部队的事聊到我在学校学习的情况。N军医也是一个很能侃的人,风趣而又健谈,一路上给我说着笑话,并与我谈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我眺望远处,满山的树全被银装素裹,洁白的积雪刺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整个山路上没有车,没有行人,只有我们这两个衣着军装的人,感动十分的孤寂。

N军医怕我累着,走了不远他就主动的提出来要休息片刻,但停久了感觉手脚非常冷。中午,我们就着雪吃完了所带的干粮,再次继续走在雪中的山路上。直至下午4点多钟时,我们才看到部队的营房和营房中升起的缕缕炊烟,一种喜悦和兴奋由然而生,激动溢满了整个心房。我脱掉了大衣,扔掉了手套,蹦跳着高声的喊了起来:“我们终于到家啦”。

父母见我回来,高兴的又是泡茶,又是弄好吃的。晚饭时,由于一天的劳累,我有些困,就早早的上床睡了。

这次雪中徒步返家,只是我高中时所碰到困难中的一次,但至今记忆忧新。当时,我们这些部队子弟,正值青春年华,身着军装,活泼而调皮,同样也有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军人性格,在同龄人的眼中总是有一种优越感。但他们那里能知道,远离父母独自在外读书的我们,要碰到多少他们意想不到艰难与困苦。现在回想起这段青春的历史和这次雪中徒步返家的事情,让我感受到,有时困苦它也是一笔财富,能够催人奋进,这笔财富我至今仍在受用着。

(五)

1976年11月份,在确山县高中住读的坦克部队子弟仅有三男两女,共五个学生。学校提供了简易的学生宿舍,女生不知道住宿条件如何,由于年少未予关心;但我们男生宿舍仅两间房,供20多个部队和农家子弟住宿。宿舍的房内是用泥土搭建起来的通铺,自习完后,晚上10几个男生“一字”排开,睡成一条直线,当时刚步入青春期,我们这些男生睡在床上,无所不聊,聊到班上S女同学漂亮的头发、W女生漂亮的花裙子,也聊到K老师严肃的表情,有时也谈到高中毕业后的打算,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梦幻。学校有一食堂,供应老师和在校住宿的学生早中晚餐,食堂的生活还算不错,当时我最喜欢吃的是猪肉蒸面条,吃起来香甜可口,令人回味。

好景不长。1976年的11月底,校方要拆掉学生宿舍建校办公楼,部队派人与校方交涉,校方的回答是他们也无力解决我们的住宿,我们这些住校生将面临着无法继续学业的危机。坦克部队的5名学生,有4人被迫无奈办理知青下放手续,剥夺了继续学习的权利,从此结束了高中学习的生涯。我也多次向父母提出下放农村的要求,但父母亲就我这一个独生子,不愿我幼小的年龄就到农村去吃苦,更想让我多学点文化知识,将来能面对社会的挑战。经父亲联系,我搬进了确山县坦克部队的接待站,而接待站仅有那么几间小平房,要供军人和军人的家属来县住宿,站长只好把我安排在堆满粮油的库房住宿。

库房仅有20多平方米,房内到处堆满了粮油杂物,窗后是厕所,走进库房总有一种浓浓的臭味和霉味。我总是不断的在自我安慰:“已经不错了,终竟没有露宿街头”。每天晚自习后,我孤独的步行在街头,走进昏暗的接待站我那粮食库房的家。开始几天,每晚床上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跑或有什么人掀我的被子,有一天晚上3点多钟我醒来方便时,才发现被子上有三只大个的老鼠在跑来跑去,我吓得惊叫了起来。此时,我才如梦初醒,知道前几天原来是这些老鼠在作怪啊。不过有老鼠终日与我为伴,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再未感到寂寞???

(六)

这是确山县高中的附属中学,建在离县城近10里地的一个荒凉的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下是通向县城和坦克部队的唯一公里。说是县高中的附属中学,其实,只有一栋平房,三四间教室,两间学生宿舍,也不知道从那里弄来的几名教师在任教。这个附属中学主要是为解决部队和农家子弟在县城高中读书无住宿问题而建立的。

在县城接待站住了一年多,1978年初,因接待站房子紧张,就连粮食库房我也无法再住下去,无奈只好向校方要求迁入到这所附属中学继续完成我的高中学业。

每天的课时并不紧张,当时学校并不追求升学率。每天上完几节课,基本上无事可做。班级里没有女生,就20多名男生,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没有汽车和街道,没有行人;到了

晚上更是寂寞难耐,没有电灯,更谈不上电视,我们这些年轻人,一到晚上只好点上煤油灯,把作业完成后,就早早的上床。不过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就是没有灯光,也不能够禁固我们活跃的思想,晚上我们总是要聊到11点左右才休息。记得那时,寂寞让我们总是绞尽脑汁相互讲一些故事,用来打发漫漫寂寞的长夜。午饭后,我们两三人一群,对着阳光,平躺在山坡上,面对着寂寞的校园生活,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无数的无奈,我经常在想,像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学到些什么呢?我们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太多的问号在脑袋里浮现。不过,好在那时我们还年轻,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我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我们有太多的梦和希望,我们等得起,我们同样也经受得住寂寞。

在这种寂寞的校园生活里,总是寻着办法丰富我们的生活,有时约上几名同学,到远处的山上转转,一旦听说哪里有抗日战场的旧迹,无论多远,都要去看看。我和同学多次相约重游了这些古战场,当我们站立在碉堡上,碉堡上下留下依稀可见的弹孔,深深的,有些弹片仍在,这些弹孔和弹片就是当时历史最好的见证吧。从碉堡向下望去,远方的大小公路尽收眼底,都在自己的视线内,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了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这里没有导游,没有解说员,但我们联想到抗日战争的电影场景,同样也受到了深刻的传统教育。我们站在山上,时常在想,今天我们虽然也在吃苦,再苦没有红军、八路军苦吧?我们应该向革命前辈学习,勤奋学习,争做合格的革命接班人。

这已是20多年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往事不再记得,在我脑海里只留下了这些断断续续的画面,今天我回忆后将它记录了下来,不是要说明我们这代人当时吃了多少苦,也不是要让我们的后代吃同样的苦。目的是让我们的后代,能够对我们这代人当时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得更多一点,能够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七)

在读高中时,每周一上午赶到学校,周六的下午有时坐部队的便车返家。一旦部队的车走了时,我就只好扒车返家。扒车要讲究技巧,在山路的上坡时车速往往是最慢的时候,此时扒车是最佳的时期,上车后无论是地方司机也好,部队司机也罢,看我着一身黄军装,就明白是部队子弟,也不多说,有时还主动询问我到什么地方下车;下车时我很少与司机打招呼,总是在汽车费劲上坡、而车速最慢的时候自己跳下车,有时司机都吓出一身汗。

除星期天在家住一天之外,每周有六天在校生活,远离父母,完全靠自己来安排度过。父母亲每周给我的生活费15元,在当时还是非常高的。在县城学习期间,由于我年龄偏小,不善理财,不到周六就把家里给的钱用得光光的,有时候也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境况。好在我有一位亲密无间的同窗好友S,他也是一个军人子弟,其父亲在外地当兵,母亲随军,部队为他家在确山县城做了一个单门独院的两层小楼房,家里只有他和奶奶两人。其实,我的同学S也很孤独,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奶奶老了,家里全靠他来主持。S同学高高的身材,显得很结实,人也很讲义气,在学校好打不平和调皮是出了名的,由于我们都是部队子弟,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我们很要好。晚上无事可做的时候,我就上他家去聊天,天晚了就睡在他家;他的奶奶是一个慈祥的北方老太太,小脚碎步,非常好客,每次到她家,不是弄好吃的,就是泡茶,让我常常重温起家庭的温暖。

学校有一后门,步出后门是一条矿区运送物资的铁路,平时很少有火车经过,每当吃完晚饭,我就与S同学,从校园的后门步上这条铁路漫步,不远处炮团的营房以及哨兵站岗的形态都依稀可见,有时我们俩也跑到炮团去转转,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军人在一起聊聊,同龄人毕境有不少的共同话题,见到了军人和营房,我好似见到了自己的家,多了一份温暖。其实,一个人在外求学是很寂寞的,放学后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回了他(她)们那温暖的小家,只有我影单形狐地,遇到了困难,无人商量,只有靠自己来解决,那种滋味至今回想


部队家属院》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98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部队家属院
相关文章
  • 部队家属院

    副本71960部队家属院平改坡工程施工投标投标书投标单位:河南中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广彬单位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桥中心大道北端投标日期:2010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