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白岩松自杀事件 正文

白岩松自杀事件

2017-02-17 15:27:0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6届材料议论文——白岩松回母校

2016届材料议论文——白岩松回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10=50分)

2003年白岩松回母校北京广播学院参加45周年校庆,一进校门师弟师妹们便争着与他合影,请他签名。对此,他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其实,白岩松遇到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

高二1班 刘漫卿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叫“脑残粉”,意思是对于名人的极度痴迷和疯狂追求,失去个人理智,对名人的言行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推崇。材料中北京广播学院的举动我们无妨说是一种“粉丝行为”,“签名”“合影”已有了一丝崇拜、追捧的性质。白岩松是主持人,在广院门口的追捧让人认为他是明星也不为过。

但是,严格来说,作为新闻记者的白岩松并非与影视明星同类的名人,虽然二者都从属于广义上的传媒领域,性质却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新闻注重严谨,而娱乐力求包装。新闻求真相,娱乐博卖点。新闻的严谨要求新闻从事者的严谨,遇到事情、权威时不能是盲从、盲动、盲信、盲争,而是通过质疑来拨开事情的真相,那是有一种使命感的。柴静曾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而这探寻,便是质疑的一个过程。同样,新闻的严谨也要求着培养无数新闻从事者的北京广播学院的严谨,那些学子们以后都有可能走上白岩松的道路,白岩松在母校说出这样一番话,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无疑是一种指引。他们今日对名人们权威们的盲从偏信,很可能就是他们日后分析新闻事件时发问无力立场模糊的先兆。

而新闻人的质疑之“疑”从何来呢?材料中提到“质疑”和“怀疑”,第二个字都是“疑”,都要提出疑问,第一个字不同,表明了提出问题的前提不同。怀疑是跟信任相对的,多侧重于主观的判断;而质疑与客观的事实相联系的。从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质疑比怀疑多了一丝批判的意味,多了一丝敢于说出口,敢于挑战权威的意味,所以材料中所提的是质疑的是说出口的问题,而怀疑的是独自凭感觉藏在身体里的目光。从这个方面看,怀疑是质疑的基础,得先有个怀疑的主观判断,才会根据判断寻找客观事实的论证,从而发现事情真相。因此,于新闻人而言,质疑并不是漫天发问,不是盲目争执,不是心怀恶意的刁难,而是客观冷静对事件真相的追寻,对各种思想的深入探询,对不合理事件的理性批评,正如白岩松在动车事故后对铁道部发言人的质疑,正如柴静对于华南虎照事件的质疑。

诚然,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这一特殊的行业,在我看来,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是有着指引和帮助的。从学习方面看,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科目,从而得出创新;从哲学方面看,他能让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增加,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才能拥有独立的精神,不人云亦云,在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

不盲目的崇拜与不理性的质问

高二2班 崔羽涵

我不知道白岩松老师这番话是否意味着他希望自己被质疑、被否认。说实话,我不太赞同这位老师说的话,那些合影签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盲目崇拜的脑残粉,其实也有真心认同他的吧。

我不认为合影签名就代表着盲目,而质疑的提问就代表着理性。白岩松老师是新闻评论人,若想要了解他的思想是相对容易一些的,如果有了解,自然就算不得盲目崇拜了。白岩松老师如何能因学生对他的认可,而感到心寒,又如何能断言这些认同是盲目的。

人们在一特定领域内拼搏,总会找一个偶像,或者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作为行为规范,这样也许会让自己以后的路在一定程度上走得容易一些、平坦一些。就像梅西曾以米埃尔为偶像,挺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这样的崇拜想必不能说什么不好吧。而北广的学生呢,谁又能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说回来,本质上合影签名没错吧,如江水般滔滔不绝的崇拜不是更容易诱人努力吗?谁又能断言这是错的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种理论,或者称之为一种主义,即对世界上的一切都要持质疑态度,当然,这是一件挺不错的事,但过了就不好了。我不知道曾经北广的学生是怎样一种情况,但窃以为白岩松老师太过一刀切了。认同便是认同,何必强迫自己刻意去质疑一番呢。崇拜归崇拜,又不是不能提问,有不明白自然要问,但大家可以坐下来和和气气的讨论一下,为何一定要针锋相对,搞得像找碴一样呢。

我所谓的“不理性的质问”,便是不以求知为目的的找碴,只是质问一番来显示自己的个性与头脑。这样的质问只是糖纸包裹着的石头,看着很积极,其实还是挺阴暗的,跟理性什么的根本不沾边嘛。

言而总之,崇拜不一定就代表盲目,质问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理性。签名也好,质问也罢,都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独立思考。

印在心中的旗帜

高二6班 任杰

这是一个标语漫飞,旗帜陨落的年代。

标语,多么令人熟悉的东西:一块红的无法再红的布料,加之以粗大的白字,浅俗的内容,无处不在,向我们传达着种种粗暴的蛊惑;而旗帜,则垂首于孤高的旗杆之上,与人类千百年来凝聚的智慧、理想,一同沉寂于西风残照的萧瑟之中。

一句口号,不明不白,说来就来,说干就干,是不是太过鲁莽?但有多少人曾站在那冲击眼球的标语下,把它当作一生的仰望来追求,对它痴迷沉醉;而多少人心中的旗帜,已在黄昏中黯然落下,不曾有希翼,也不会有信仰。

标语,折射一个时代漫无目的的集体躁动;旗帜,承载人类贯穿古今的永恒追求。为我们指引方向的是旗帜,迷惑我们双眼的是标语。

白岩松面对着漫天的签名与合影,他茫然了。与他所鄙夷批判的欺名盗世之辈一样,他也不过是学生眼中的一幅标语,上面用最庸俗的字体写着成功、名人、金钱、地位??即使他大呼:“要质疑!要思考!”也不过是为这时代再多举一幅“要去质疑”的标语罢了。

我所悲哀的,不仅是标语内容的拙劣,更是人们高举标语时迷狂痴醉的表情。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盲从于标语,而迷失了心中旗帜的人啊。他们眼里的狂热,造就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智者的眼泪和鲜血,与愚笨者的尸体,没有惊醒他们,却铸成了他们的执念。当年的十字军东征,要清除全世界的异教;希特勒的野心,要灭绝全世界的民族。一幅幅“上帝永存”“领袖万岁”的标语,何以竟能够嘲弄人类千年的理性与智慧?

人类的意志,永远都应该是自由的,勇敢地奔跑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之上,用自己的双眼

去寻找方向,寻找未来。推动世界进步的,是独立思考、是大胆质疑,是用自己的心灵发现真理的旗帜,而为之奋斗。

今天,我们开始反思历史,看到的是无尽的洪流裹挟着旗帜的碎片漂来,每一片都显出了人类的进步,而每个进步都是幼稚而又充满勇气的,虽然战战兢兢,但却脚踏实地。而标语高高挂在燥热的空气中,没有旗杆为其坚守位置,永远被禁锢两边,注定扬不起永恒的风帆。

风中飞扬的,应该是旗帜,而不是标语。

“肤浅”之下

高二12班 杨天啸

“不管谁来,迎接他们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遥想那样的当年,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批判的眼光,但同时我也害怕那时的严谨到苛刻的态度以及那在踊跃激进下,显得有些压抑的气氛。这种气氛放在当下,恐怕会把已经被压力折磨的疲惫不堪的人们推向崩溃的边缘。

欢呼着围拢,索要签名和合影,这行为看似是肤浅的,然而我认为只是把它看做是无用的、肤浅的行为的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肤浅的。

对于广播学院的同学们来说,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代表着他们对梦想的呵护。广播学院的学生有多少?全国的媒体有多少?而他们之中,能够像白岩松一样成功的又能有多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怀着远大的理想,然而这其中大多数的理想又终将破灭。学生们何尝不知道这点,在他们心中,总会有一份忐忑和不自信。然而白岩松的归来带来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重新点燃人们心中行将熄灭的梦想。而一份签名,一张合影就可以是这份力量的载体,当人遇到困难或长时间的逆境时,这一份力量,这种已成功者的光芒,就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面对无数年轻的身影没有拥在大款与影视红星周围,而是跳跃着冲向代表理想的师兄,我们,哪里忍心去苛责他们的肤浅?

现今,随着微博,朋友圈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关注。“追星”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体现了他们的某种希望。和学生们不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有些人会选择关注,追捧甚至崇拜某一个人。他们在众多八卦新闻中进行选择,把他们心目中的“明星”美化成近乎完美的人。这个“完美的人”是他们生活上的目标,整个人生的希望。正因如此,在诸如黄海波嫖娼,柯震东吸毒等负面新闻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很傻的人在铁证面前选择不去相信,那是他们在保护他们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从而保护他们的希望。

我不禁想起,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逐梦者的舞台,然而从海选到决赛,歌手们被一波一波的淘汰,有太多人没来及展示自己最好最独特的一面就遗憾出局,他们的梦想就此结束了吗?我想没有。这次的学员,只要是进入了第二轮以后再被淘汰的都会被送予一份特殊的礼物,有的用于纪念,有的代表祝福。正是这并不昂贵甚至没有特点的纪念品会使得那些被淘汰的人的梦想不会熄灭,而对于他们而言,挽救这样一个梦想,就相当于挽救他们的一生。

不要简单的将“追星”理解成一种肤浅的行为。因为在这种“肤浅”之下。还藏着许多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是现代人们最重要的,最急需的。

媒体人,不要停止质疑

高二12班 王浩男

白岩松曾经在母校的校庆批评“签名和合影现象”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或许白岩松的批评有着些许的苛刻,然而对于北京广播学院,对于未来的媒体人来说,确实需要具有质疑的眼光,确实不能让盲从的现象蔓延。

媒体人的第一要务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而真实,往往来自于质疑的眼光。人们眼中的真实有时是“伪造的”,而质疑的眼光,正是打破伪装的原动力。当年,如果柴静在采访“华南虎系列”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时没有带着质疑的眼光审视周正龙的描述,就不会执着地与他在咫尺毫厘之中探寻真实,找出所谓的“华南虎”照片的纰漏。质疑的眼光,给她追求事实的动力。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说:“精确是件笨重的事。”然而正是她质疑的眼光,她对真相的追求,才让她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了这项笨工夫。

质疑同样能让人从感性的状态中脱离,进行理智的思考,从而找寻到真实。新闻的背后,往往有一条细而长的逻辑链条,而事实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条逻辑链的终结之处——而真实,正是新闻的最大价值。有一位媒体人曾如是说:“准确是媒体人最重要的手艺,而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质疑,让人在涕泪交加中更加清醒。

媒体人需要有质疑的眼光,因为往往质疑所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价值。媒体人报道新闻的终极目标是向观众们呈现一种理性的思考问题和探寻真相的方式。而那些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新闻或许夺人眼球,但却并没有质疑的价值。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方舟子展开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现在我们还无法断言孰是孰非,他确确实实向人们呈现了一种质疑式的思考方式——他说“记者天生就质疑,有时候亲眼看到的都不相信,他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才相信”,并以行动刻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场辩论,让人们对于转基因问题更加关注,引起了多方专家参与讨论,促进了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标注的要求。这是崔永元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最大价值之一。当媒体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用更多精力质疑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个社会,就会更深地理解质疑的力量,而媒体的社会价值,也将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媒体人要有质疑的眼光,有时甚至是质疑自己。质疑和反省,是每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成长经历。他们“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在自己的质疑中,他们一次次重新解构自己,或是说报道自己,而“他们如何报道自己,他们就如何报道国家”。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尖锐与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这是他回望自己时的思考,正是因为自省,他才在不断改变,逐渐成为央视的顶台柱。同样的,闻名于世的美国主播芭芭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不断自省,改变了自己的风格,最终为职业生涯画上完满句号。正是质疑,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媒体人。

如果我们理解质疑对媒体人的意义,我们就能理解白岩松对广院学弟学妹的这番话中包含多少语重心长。媒体人要在成长中让质疑精神根植自己的灵魂。

对盲目捧吹说“不”

高二14班 周展平

只因白岩松享誉全国,师弟师妹们便趋之若鹜般合影签名,在这个盲目捧吹横行的时代,固然有名至实归的赞扬,但却掩盖不了盲从的事实。对盲目捧吹,我要坚决地说“不”!

放眼国内,类似的吹捧随处可见:某“专家”莅临某校引起轰动,某“大师”做客访谈受人瞩目,甚至娱乐明星也出席所谓的文化活动,讲授“知识”,而“教授”、“学者”则主持娱乐节目,倍受青睐??引起人们关注的更大不是名人本身的水平或内容的实质,而是他们被公众赋予的虚浮的名声光环。

如果说引得公众捧吹的是那虚浮的名气,然而这名气却又是公众自己吹捧炒作出的。试想,若没有公众的关注与吹捧,即便名人如何作秀,那跳梁小丑也难成气候。而表面上人们对于“名家”、“大师”们名气的吹捧则将人们自身对虚名浮声的追逐心理暴露无遗。追逐渴望之愈深愈切,对旁人名声的关注羡慕就愈深愈切,因而也就竭力吹捧名人。他们的眼中

心中只有虚浮之名,而无其实。

面对名人,切实中肯的赞美传递出一个社会对优秀的认可与崇尚,而对名不副实者的盲目吹捧所传递的则是重虚名轻内涵的不良风尚。当科学家不再关注实验而关注访谈,当作家不再静心书写而热心演说,当所有人都在心中根植对虚名的追逐而无视实在的能力,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创造与进取,甚至浮躁之风会侵蚀掉人类的思想与人格。

记得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发表过自己对于即将袭来的吹捧的忧虑,担心可能从此与佳作无缘。也常想起几年前于丹被北大师生轰下讲台的情景。我欣慰盲目吹捧之风还未侵蚀全社会的灵魂,我欣慰中国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还幸存着有辨察力、有独立思想的灵魂。改悔吧!用独立冷静的心去审视、去判断,让务实之风重驻社会。

对盲目捧吹说“不”,这是一个民族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学会思考与质疑

高二14班 牛家赫

镁光灯下一个个光鲜靓丽的身影,宏伟的体系中一个个精巧的连接,我们站在那里,仰慕着表面的辉煌,崇敬着、盲目地追随着,却不曾想过那些精致外表掩藏着什么。我们只是一味地简单地追随、附庸风雅,却丧失了思考、质疑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存在已不是一朝一夕了。十年前敏锐的学者白岩松就曾在相机的频闪中无奈言之。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碎片化阅读,扫着套红的标题和首页某明星的照片,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留个影签个名来炫耀一下——仅此而已。对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明星何谈质疑?要的只是那个面容罢了,基于了解而谈的质疑显得多余。快速、快速,人们要的不过是个结果,那些深入思考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那么微不足道。

只是恰恰思考和质疑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人们追求的结果不过就是碳素笔在纸张上留下的划痕,不过就是两个人的合影,不过就是几句赞叹,物质的最终失去作用,空空如也的脑海静默得可怖。思考和质疑的力量是如此庞大,以至于造成的轰动让常人一时根本无法接受:经典力学体系正散发着最灿烂的光辉,经过奠基、建造、封顶,还有麦克斯韦令人咋舌的公式支撑,让人错以为那便是永恒——但对于普朗克,他更在意的是金色大殿边缘漂浮的一簇乌云,而正是对于这片乌云的思考,他向整座建筑提出了质疑,那一刻便是量子力学从经典力学体系中脱胎的时刻。我们可以试图想象那时经典力学被包裹在怎样神圣不可侵犯的光晕下,但我们难以想象提出质疑的普朗克历经了怎样缜密的思考。快节奏的生活、只要结果的理念让我们早已习惯熟视无睹、习惯只走眼睛不走脑子,对于类似普朗克这样耗时耗脑又未必有回报的工程,还有谁愿意去做?

但我们必须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如果没有达尔文在5年的环球航行中不懈的研究思考,继而向带着浓重宗教色彩的“上帝创世说”提出质疑,就不会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轰动的进化论出世;如果没有菲涅尔在光的本性的研究上的深入思考,没有他和泊松对于看似不可能的泊松光斑计算结果的质疑,人们也不会清晰地看到一片黑影正中光亮的小斑。思考和质疑是前进的动力,盲目的崇拜只会固步自封。光环不意味着无懈可击,我们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不应因任何因素而改变。这种技能是生命进步所必需的,也是当今人们所欠缺的。所以当我们再面对辉煌和光鲜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下来,用更智慧的方式与他们对话。

拿什么“迎接”名人

高二15班 叶清华

名人从本质的定义来看,是指有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群体;从感情层面出发,则是指大众所崇拜、广受喜爱,或至少广为了解的人们。名人是权威,是讲出来的知识要义就会被“信奉”得著名人物。每个地域,每个国家,都会有各个领域的名人群体。

篇二: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40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文题再现】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渔夫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地荡然无存了。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生活中,得与失、美丽与缺陷往往并存。对此,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立意参考】

(一)材料分析

珍珠上面的小黑点固然是瑕疵 ,美中不足,所以渔夫才觉得碍眼,一心想将其去掉,追求完美,最终获得无价之宝。但事与愿违,“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在对待珍珠的问题上,渔夫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1)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黑点与珍珠与生俱来,珍珠的存在就是黑点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优势和劣势互补。人也不例外,先天不足会伴随着生命的始终。(2)思想认识片面。渔夫只看到小小的黑点,却忽略了主体--珍珠。瑕不掩瑜,以偏概全。看问题要抓主流,细枝末节不足奇。由此再联系现实,会引发许多人生感悟。

(二)立意角度

①人生就是一种有缺憾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一种值得欣赏、值得回味的艺术品。

②释放痛苦、遗憾、压抑等情感,对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一种启迪、一种解脱?

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追求完美,就要学会放弃和牺牲。

④辩证地看问题,正确面对苦难、挫折、缺憾,以此激励自己奋斗 不息。

⑤缺憾不是个人意愿,弥补缺陷才是追求完美。如贫穷不是我的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个人的命运。

⑥压力变成动力,缺憾可以成就美,聋哑人照样可以铸造辉煌。

【优秀作文】爱上一块有瑕的玉

张晓风出于一个女子的侠气买下了一块有瑕的玉。她道:“我喜欢瑕字的声音,自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烈。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的人生里,请给我有瑕的真玉。”

世上的玉本都是有瑕的。只是那瑕疵有大有小,或突兀或隐约罢了。神总是智慧而又自私的。他从不创造一件纯粹无瑕的圣器让人膜拜。或许正如史铁生所说的:“人既看见了自身的残缺,也就看见了神的完美。”那条寻找完美无瑕的幽幽小径,终是通向虚无。若太过偏执于圆满的获得,最终那紧握的双手反倒抓不住一丝一毫的收获。既然注定了要处于这片残缺与瑕疵之中,不妨尝试着拥抱这份不完美,爱上一块有瑕的玉。

“瑕”的左边是“玉”,即先有玉,后有瑕。正是因为有着玉的温润美好,上面的斑点方被视为美中的瑕疵。然而,为何不从反面思之?也许正是那瑕疵,反衬出了玉的美好?有人试图给断臂的维纳斯“接臂”,弥补那份残缺。但千百种方案,仍是比不上一位无臂爱神的风韵。也许正是无臂的缺

陷,让人体味到了那徘徊于得失之间的遗憾的艺术。那美中的不足,给其平添了一份壮烈的、震撼人心的、别样的美。何必如那愚昧的渔夫,为了除去珍珠上的黑点,将珍珠削剔得荡然无存?

玉如是,人亦如是。正所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想起雨果笔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长相丑陋,又聋又哑--这些外表的瑕疵并未玷污他那颗澄澈善良的心。想起台湾画家谢坤山。四肢失去其三,又被命运夺去了一只眼睛--这残缺的身躯并未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他用牙咬着小刀一下下地削着铅笔,亦一下下地削平了坎坷的前路。若世上真有无瑕的玉石,那只不过是一种单一的纯粹,只有那真玉上的瑕疵,方能给玉带来独一无二的美丽。试想卡西莫多没有了那份丑陋、谢坤山没有残疾,他们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特和唯一。

还是佩服张晓风的潇洒,向神索取一块有瑕的真玉,在不完美中求一份坦然,拾一份从容。撇下向往纯玉的偏执,体味瑕玉的灵动和真实。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有着残缺但又不失丝毫美丽的世界。

爱上了一块有瑕的玉。

放过缺憾,关注美好

一个渔民在获得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后,为去掉一个极小的黑点,将整个珍珠都剥光了。我们在为渔民叹惋的同时,看见了过分纠结于事物的缺憾的可悲结局。抓着缺憾不放,便会置更多更大的美好于不顾,错误地行动,使情况更糟,甚至毁掉一切。因此,我们应该放过缺憾,关注美好。

美国华尔街40号国际公司前总裁马修布拉曾说:“我曾急切地向让所有的员工认为我是完美的。当我出现失误的时候,便会变得十分焦虑。可当我弥补一个有怨言的人时,更多的人变得不满,当我过分担忧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时,更多的错误便会出现。于是,我发现我曾经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过分的关注缺憾只能令情况越来越糟。”之后,马修布拉很快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看见缺憾但不为之束缚,更多地关注好的一面以扬长避短。这对他日后的成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放过缺憾,关注美好,能让人有更大的成就。

几乎所有人在读着渔民的故事时都会笑渔民的愚蠢,然而生活中依然有着很多“渔民”抓住缺憾不放手,招致可悲的结局。那些因考试失利而从高楼纵身跃下的学生、因工作受阻爱情破灭而对生活绝望进而疯狂杀害无辜小学生以报复社会的郑民生、因口角之争伤人杀人的失足青年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渔民”们缺乏一种风度,一种正确面对人生缺憾的风度,缺乏一种智慧,一种明晰孰轻孰重的智慧。如果那些考试失利的学生能像马修布拉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便能拥有几十年的精彩人生,以及在创佳绩的无数机会;如果郑民生可以正确看待自己生活的不顺,便能重拾心情,创造更美好的人生;如果那些失足青年可以在逞一时之能、泻一时之愤与理智解决问题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便能自由地编织自己美丽的青春。放过缺憾吧,去关注美好,我们能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我想为渔民的故事续写一段:价值连城的珍珠得而复失,渔民后悔不已,不断谴责自己的愚蠢以至于精神颓废,也不出海了。一天,渔民突然觉悟,他想,因自己的过错而带来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若仍抓住自己的过错不放弃岂不犯了同样的错误。大海蕴含着无限的财富,何不出海呢?于是,渔民振作精神,出海了。多年后,他成了一家渔业公司的大老板,给自己的妻儿都买了价值连城的珍珠。

给“黑点 ”染上绚彩

曾经有个渔夫捞到一颗晶莹圆润、价值连城的大珍珠,但珍珠上却有个小黑点。为了剔除这碍眼的瑕疵,渔夫把珍珠一层又一层地削掉。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荡然无存了。

这渔夫想要剔除的黑点,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去除的生命中的“黑点”吗?这些“黑点”,是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种种缺陷与遗憾,没有谁能保证生命中不出现任何瑕疵。那么,既然难以避免“黑点”的存在,我们是否可以给它们染上绚彩,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中璀璨的点缀呢? 是可以的。

台湾传奇画家谢坤山在16岁那年就因触电而被迫截去双臂与一条腿,后来又因撞击而

一眼失明。这些“黑点”,足以在他生命中投下沉重的阴影,但他却用嘴执起了画笔,将这些黑点点染得多姿多彩,驱散了阴影,点亮了生命。同样在台湾,插画 画家几米曾经身患癌症,在等待癌症这“黑点”吞噬自己渺小的生命的漫长过程中,它用画笔记录下了自己迷茫而无助的心情。一幅又一幅的插画,使起初只被他看成谋生工具的作画竟成为他热爱的事业,也使他跻身世界顶级插画画家之列。这就是他著名的画集《又寂寞又美好》。在几米用画彩点染这即将夺去他生命的“黑点”时,癌症却自动痊愈,这“黑点”成为了他珍视生命和事业的力量源。

不仅是画家,面对生命中不时出现甚至一连串冒出的“黑点”,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选择用一份超然的心境去给这些“黑点”染上绚彩。小儿麻痹症与瘫痪是霍金的“黑点”,他却用一句“活着就有希望”放飞了翱翔宇宙的心,成就了惊世骇俗的《时间简史》;误判入狱、中年丧女、事业崩塌是褚时健的“黑点”,他却用隐忍与乐观送走自己亲手筑起的“红塔山”王国,致力于教西南农民种桔致富,迎来平静从容的晚年生活;“艳星”、“花瓶”等一连串不堪入耳的称呼是舒淇的“黑点”,她却用这段苦痛的奋斗历程鞭策自己,磨练演技,出落为深受国内外影坛青睐的巨星??每一个“黑点”都是人生真真切切的印迹,给它们灌注最深刻的感悟,给它们点染最多姿的色彩,总会有生命沸腾的涌流从这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坐标点中喷薄而出。

现在开始,执起心灵的画笔,用百分百聚焦的注视与珍视,为这一个个厚重的黑点,点染上浓墨重彩的绚丽与璀璨。

精彩段落示例:是金子终究会发光,小小的黑点也掩埋不了珍珠的价值连城。疾病将霍金困在了轮椅上,却无法困住他那非凡的思维;可恶的耳疾夺去了贝多芬的听觉,却没能阻住他在音乐上再创辉煌。

魏武帝曹操形貌丑陋,曾让仪貌俊伟的崔琰扮作自己接见使者,而自己则伪装侍卫立于阶旁。尽管相貌不佳,扮成侍卫的曹操仍被使者认作“真英雄”。何也?外貌衣装等瑕疵并不能掩盖掉一个英雄的大气象。想拿破仑身材矮小,但终成一代叱咤风云的名将;邰丽华身体残疾,但以舞技征服世人??这些人身上都有着不可磨灭掉的瑕疵,但这并能不抹杀他们的亮点,不能掩盖他们的耀人光环。试想若身怀一种如碧玉般的大美,又何惧一点不值一提的瑕疵?这些瑕疵反倒可能更彰显其美之绝伦。

【美文欣赏】 苦难带有温暖的颜色

央视金牌主持人白岩松以其高出镜率、庄重而平和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青睐,人称“国家脸谱”。但少有人知,这张光彩熠熠的“脸谱”经历过怎样的打磨。

汶川地震后,在都江堰一所中学的课堂里,白岩松临时充当了心理老师,面对在座的高三学生讲述了自己曾经艰难的生活。

苦难带有温暖的颜色。“地震使得不少孩子失去亲人,而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时,从小抚养我的爷爷也离我而去,整个家庭只剩妈妈拖着我和哥哥,靠很低的工资过日子。”尽管如此,白岩松仍坚定地告诉学生们,直到现在,他仍对自己经历过的辛酸生活充满了感激。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因为惹妈妈生气而挨打,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由于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气之下,竟偷偷地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面对挑战的性格,成绩也渐渐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提高成绩,他把所有的课本装订起来,历史书订了600多页,地理书订了700多页,语文书订了1000多页。然后,白岩松保证每天每科看30页的书,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最后终于考上了大学。

谈到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的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到《中国广播报》当记者。在那里,白岩松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朱宏钧。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白岩松和朱宏钧同时被派往现场采访。经过那次合作,白岩松被朱宏钧的才气吸引,后来二人走到了一起。结婚后,由于单位没分配住房,他们一年内搬了6次家,那个时候正值白岩松工作的低谷。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跑去做兼职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但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中央电视台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问题迫在眉睫:白岩松属借调,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因为不愿意说话,妻子在我身边,我们俩只用笔交流”。

得知白岩松的困惑后,善解人意的朱宏钧鼓励丈夫:“坚持下去,我全心全意支持你。” 为了让丈夫尽快进入角色,朱宏钧每天都督促丈夫练习普通话。她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让白岩松反复朗读,还让他在嘴里含块石头练习绕口令。“我用了两年的时间,由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慢慢把心态调整过来。现在回头看,那是我特别重要的一次成长,突然看淡了很多事。”白岩松说。

终于,白岩松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机敏和语言犀利的天生优势,他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正式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曝光了身世,白岩松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当苦难、打击,你已经很好地走过时,回忆起它都会带有温暖的颜色。”

篇三:从名人去世报道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从名人去世报道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名人去世案例

闫肃

28日上午,歌手于文华在自己的实名认证微博发布消息称,著名艺术家阎肃当日在空军总医院因病去世。很快,于文华又删除了这条微博,并发微博称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其家属致歉。但“阎肃去世”的信息已经引发了网友的大量转发和哀悼。众多新媒体在此次“乌龙”事件中也未能幸免: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均以最快的速度推送了“阎肃去世”的消息。

前一刻“被去世”、后一刻又“复活”的大逆转剧情,近些年尤其是自媒体勃兴以来,曾多次上演。

余秋雨

2010年5月26日下午有网友“华西阮长安”在其微博里爆料:“联合报2010年5月26日电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昨日凌晨5时因心肌梗塞在上海华山医院病故,享年64岁。”余秋雨通过其微博第一时间发布 辟谣声明。

成龙

被死亡时间:2011年3月29日

2011年3月29日下午,一条“成龙因心脏病突发在美国去世”的新闻惊现外国网站。成龙本人随后向大家报平安。被问及是否生气时,成龙说:“一点也不生气,又不是第一次这么传”。

有媒体曾做过统计,自2005年以来, 成龙隔一年“死”一次。如果每次都生气,估计会被气死的。

金庸

2010年12月6日晚,一网友发了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据说这条谣言在传播的时候,金庸正在吃晚饭。不久,该消息被证明为假消息。不过,2011年10月15日3点12分,金老先生又在该医院挂了。当然,还是假消息。据不完全统计,金庸已经“逝世”20多回。

“名人去世”,让人想起了曾经热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中的一个情节。电视台的编辑室正在急切地讨论一则名人的死讯要不要马上播出:支持马上播出者的理由是,“每一秒钟都有上千位在我们这儿看不到死讯的观众会转台”;反对者则坚持,“新闻不能宣布一个人死亡,只有医生才能。”顶着收视率急速滑落的巨大压力,仍旧坚持去医院寻找第一手消

息源进行证实,这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坚持。但在“阎肃去世”闹剧中,我们却目睹了这一基本原则的失守。

名人都曾遭遇过在网络世界中“起死回生”的无奈。对个人和亲属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感情伤害,尤其是对一位正缠绵病榻与疾病做斗争的老人来说,这种伤害之深,恐怕是那些轻敲键盘、瞬间发送信息和评论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阎肃去世”首发于微博,此后新媒体却将其作为新闻纷纷推送,虽然赢得了一时之“快”,最终却伤害了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在文艺界,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本应严肃对待的新闻报道却变得如此不严肃,不禁引人深思。名人去世消息,一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抢发或独家发布一条名人去世的新闻能赚到不少阅读量、点击量。正因名人效应的存在,不少媒体往往会盯着他们的生死,以至于某一天听到风吹草动,就不分真假,争相转发假消息。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着实不少,阎肃老爷子这次算是“躺枪”。诚然,名人去世是重大消息,媒体力争在第一时间抢发也无可厚非。但事到临头,有些公共媒体往往处理得极不严肃,毫无新闻专业精神可言。比如,他们采用的消息,往往来源于并不可靠的自媒体,如个人的微博、微信发布的信息。而为了抢时间,一些公共媒体的官微也根本不加核实、甄辨,就加以转发,并点上蜡烛送上“一路走好”的祝福语,实在是荒谬至极,且丧失了追求真实的新闻基本节操。在今天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公共媒体随意转发自媒体消息已成为“习惯”,很容易转发假新闻,闹出令人尴尬的乌龙。

媒体不是文字的搬运工,在新闻与公众“见面”之前,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实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如果一味盯着名人的生死,却又不对信息进行核实,等到失信于人,媒体变成“狼来了”的主人公,则是自己搬石头砸脚,堵了自己的前路。不管是多大的媒体,一旦丧失了公信力,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力,假新闻恰恰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倘若能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避免再闹名人去世的乌龙新闻,对媒体同行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

《饥饿的苏丹》

1994年,黑人摄影师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巨大的荣誉和批评同时而来:“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小女孩?”几个月后,他自杀了,只留下一张字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然而,在姚贝娜去世的时候,却有的新闻记者如同食人的秃鹜一样,焦急的在病房外等待她的死亡。

1月16日16点55分,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17日凌晨,知名娱乐爆料人“娱乐圈揭秘”在其微博晒出了一位媒体人发的文章。从文章的语气来看,这是一位16日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现场报道姚贝娜病逝新闻的记者。据这位记者称,16日姚贝娜病逝后,深圳晚报的三位记者伪装成姚贝娜的主治大夫姚晓明的助手进入太平间拍摄。

随后,姚贝娜的经纪人博宁也更新了两条微博“SZ晚报!我操你们祖宗十八代你们有没有做人的底线!你们干的那些龌龊的事!你们对得起姚贝娜捐献眼角膜吗?你们对得起她的爸爸妈妈吗?我希望所有有良知的人们都转起来!曝光他们的行为!!凸凸凸! ”“SZ晚报!!自己出来道歉!!要不然我把你们做的一件件龌龊的事!都给你们报出来!!!@深圳晚报”,疑似证实了爆料为真。

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


白岩松自杀事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00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白岩松自杀事件
相关文章
  • 白岩松自杀事件

    2016届材料议论文——白岩松回母校2016届材料议论文——白岩松回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10=50分)2003年白岩松回母校北京广播学院参加45周年校庆,一进校门师弟师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