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正文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2017-02-13 06:32:2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国学经典 读后感

国学经典 读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于是我找出《四书》认真阅读,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的轨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部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

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国学经典。可以说读《四书》,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无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书》在《论语 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这种事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时期为例,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军中有将建议冲锋过去消灭楚军。可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因伤腿而送了命。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实际上也是说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道理。东郭先生对狼讲仁慈,讲信用,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这些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际上就是反对教科文,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这是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

《大学》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

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篇二:吕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暑假里我在北大国学班读书的感悟

暑假里我在北大国学班读书的感悟 吕琢

今年汉寿二中学校放暑假后,我因为去北师大读博士而去了北京,也因为我递交了应聘中科

院的个人相关信息和资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心委派我去北大国学班读书,读书是一种提

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

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

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

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

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读了十多天国学经典,

我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北大国学班的课程设置:

《周易》智慧

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人三才之道等周易的基本要义,以及对乾、坤卦象及其它八

卦等周易原理、周易思维等周易智能的理解,实现逻辑思辨、悟懂、悟通思维过程。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面了

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及中国的生命哲学思想。

儒家文化

重点阐释儒家智慧的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义为重、以和为先,以及中国人的

太和思维方式。

《道德经》与老子智慧

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人生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

领悟流传千年的《道德经》之思想真谛,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体会有无为而无

所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

禅宗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思想成果,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融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

中国哲学的集成及文学、美学的风格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

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

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体现了一种圣洁灵魂的魅力。

礼与中国文化精神 解读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加深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了解,

让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

识人用人经典 《人物志》解读

诞生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人才鉴识之风炽烈的三国时期,该书借鉴了先秦两汉以来关于知人

善任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立足于当代的用人政治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堪称人才研

究的巅峰之作。

《心经》解读 (选修)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心经》虽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收摄了佛法的精要,是全

部佛法的心髓。读懂了它,就读懂了全部佛法。了解、体悟《心经》,就是返璞归真,恢复真心

的本来面目。另一个就是放下执着的妙明真心。

国学与商道 系统掌握国学思想要义,拓展历史视野,启发纵深思维,融汇中西文化,提高

人文素养,为今所用。

孙子兵法与商战智慧 汲取中国古代兵家战略思想精华,论述用兵作战之规律,结合现代商

战及未来战争,实现谋略竞争,智慧经营,缔造企业常胜不衰。

帝王将相管理韬略 每期讲解一位历史伟人,重点解读曾国藩的为官从政方略、朱元璋从乞

丐到皇帝的领袖智慧、唐太宗李世民的由乱到治、刘邦项羽成败论,以及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等

主题人物。思考历代帝王将相成败得失,以古论今,启示自我。

易经与风水 中国风水文化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古时之造建国都、城市选址、园林建宅、

皆以风水学理为其规范,所以风水学亦可称中国古代建筑学。风水学是一门以易经哲理思想为

本体,统计学为副本的学问。它代表中国祖先洞测先机的智慧,也象征与天地和谐共存的一种

睿智。

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讲的是一个"品"字,品的是茶的余味甘甜,品的是茶的

清香幽远.在远离了尘世喧嚣后,通过品茶你会领悟到:为什么茶能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

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为什么茶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为什么茶能在清雅的园林中、在

灵秀的山水间让你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在袅袅的茶香中沉淀吧,你会发现一个真

实的自己。

酒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无论东

南西北,无论汉满蒙回,无论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均历千年而不衰,这其中的奥秘如何解读呢?

为什么酒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又能叫人肆行无忌、原形毕露?为什么酒能叫人忘却人

世痛苦自由翱翔,又能叫人丢掉面具口吐真言?看看酒究竟为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与情

趣呢?它又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象征?

音乐鉴赏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各种美妙的传说让人向往,

作为我国的传统音乐,琴为什么被称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呢?他与儒家仁德与中正

和平的思想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静心听听琴音,抚抚琴

弦,让我们一起在圆润幽远的琴音中探索答案吧。

书画鉴赏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有中国人的美丽方程式。告诉你一些基本经验和识

别的诀窍,你会在生活中忽然发现很多中国之美。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为什么总是崇山峻岭和

孤零零的草屋以及小小的人?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为什么所有的线条都成了审美对象?腾跃、

游龙和古拙,为什么都被赞扬?那些千人一面的佛像,总是如此庄严肃穆,他们是否也有区分?

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世界观,在这里一览无余。你会忽然心有所动,忽然

萌生一念。知道吗?你已经被中国之美打动。

《北大国学课》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

“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

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个文化大国。———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而国学又是什么?

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章 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

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

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

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皆知的儒家学说,

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

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

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

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

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

史的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什么时候? 还

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什么呢?等等??

第二章 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

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儒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孔门十哲”“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

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 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第三章 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

第四章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

第五章 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 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第七章 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第八章 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

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 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

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 ,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 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

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 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 那就是“长跪”

《战国策》里出现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

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

第十章 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

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俗话说 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

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

暑假我在北大国学班学习,让我穿越了古今,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北大学校里给我们每个学员下发了许多国学经典书籍,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当老师,我要“三心”。有的时候,真的该问一问自己:想当一个怎样的老师?能当一个怎样的老师?思来想去,我告诉自己:当老师,我要“三心”。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是教师的价值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呢?在这个暑假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老师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这是一本“讲座式、案例式”的教育专著,它用真实生动的教育案例,诠释了“新课程下怎样当老师”这个现在老师们最关心的话题。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策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育主张,我相信在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一定能大大改善我的教学行为。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现在将我在北大国学班读后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爱心作帆,驶向孩子的心海

方青说:“爱是最好的语言。”人都有爱。只是爱自己多一些还是爱别人多一些。到了教学工作中,则是爱自己多一些,或是爱孩子多一些。

多少次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把责怪孩子作为减轻自己心理负担的工具。其实谁能不犯错呢?自己犯错可以轻易原谅,可以毫不羞耻地替自己找借口。而面对着尚且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的过错,我们却紧抓住不放呢?

答案只有一个:“爱!”

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耐心;对孩子有爱,才肯去用心;对孩子有爱,才能下决心。

爱他们,你会提醒自己: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许是另有隐情。爱他们,你会告诉自己:他们偶尔的过错或许并不是那么不能原谅。爱他们,你会勉励自己:教学中碰到的任何问题或许都是可以解决的。以爱作帆,才能顺利驶向孩子的心海。

二、静心作桨,划向孩子的心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满足于平凡的教学生活,向往着外面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是的,人有七情六欲,只要是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想法多了,精力也就分散了。 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份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经得起考验,就要静得下心。 静心做事的人最美!静心教书的教师最美!

不学习就意味着退步,不学习就面临着淘汰。那么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博学多才,他们热情洋溢,他们的到来让我开始们知道“危机感”的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孩子们接受新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开始觉得力不从心。

还想为人师表吗?还想学高为师吗?我们只能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了解

篇三:《国学导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国学导读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斯如是,对

我这样一个脑力系统久日积郁而显然运行缓慢的人来说,在

经历过某段散漫且百味杂陈的知识学习之后,适当的反应反

应是极其有必要的。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能够在这样的

日子找出一段闲暇的时光细细思考点什么,真是一种不可多

得的享受。近日读台湾人士刘兆佑等编著的《国学导读》一

书,原本狭隘的一无是处的知识结构更是得梳理梳理了,且

作此文,意皆于此。

《国学导读》此书一看便知,是编著者针对国学初涉者

的所编的入门读物。此书本知识普及类读物,自然不如《三

国》《史记》等书使人大开胃口,也无如婉约朦胧似清照志

摩使人肝肠寸断至废寝忘食,但此书乃米面杂粮,读来营养

健康,欲知《三国》何为《三国》,《诗经》何谓《诗经》,

此书确然不错。

全书总五篇,概说其一,经史子集各一。想来此书意

欲向读者透漏何者国学所为,何者经史子集各所谓极其研治

品读诸法。

首篇概说,分为国学的名义极其内涵、研治国学的方

法、研治国学的资料、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四章综

述。

国学的名义及内涵一章,笔者介绍“国学”一词各意,概

其为我国固有之学术。至于国学内涵,笔者提到自《隋书·经

籍志》提出以来世代沿用并为我们所知的经史子集一种,也

提到自民国以来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的《国学论文索引》中

的索引名称一种,分别为: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

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

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等十

七种分法。笔者提出,后者更能反映国学内涵。对于此说,

我并不是很赞同。且认为此分法有现代科学教育知识碎片化

趋向。这让我想到目前中国高校的国学教育,武汉大学、中

国人民大学等唯一的几所大学设有国学此一专业名目,也都

是挂靠在诸如哲学院等等门下,其他的一些大学如复旦大学

只是把国学教育作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某个阶段教学而已,

不过像北大清华复旦之类的老牌大学并不是没有国学,而是

分设在了历史、文学、哲学等的各个院系专业,如考古、图

书目录等,大概和上面提到的两种国学内涵的看法有关系

吧。某且以为,碎片化的知识专业设置所培养的碎片化的人

才和思维必是承载不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故武大、人大所选

的培养方案必定优于北大复旦。当然,从今日科学化的思维

模式来看,后者必是更优,但即将到来的必是一个合二为一

的时代,而不是一分为二。只是一点薄见。

研治国学的方法一章,作者提出熟读基本要籍、明了学

术的发展途径诸法,且要求具备天文历法、虫鱼鸟兽文化等

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善于使用工具书。至于熟读基本要

籍一事,《四库全书提要》中著录书目三千四外加存录书目

六千八已然过万,此皆中国古代要书,想必穷尽毕生也不能

读完,更何况其书方及古代书籍十之一二。所以,诸书皆阅

已然不可能,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时代个人择取。于此,梁任

公《国学必读书极其读法》、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

书目》、陈鈡凡《治国学书目》等几位国学大家早已为我们

设置好书单,只是因为每一学者所擅长与兴趣不同,所列书

目也是迥然不同,像胡适之与梁任公还因为两人书单不同而

撰文专作。其中旨趣,自是微妙。除此之外,张之洞曾为四

川经学院学生所著《书目答问》一书,也是初学者书目参考。

如想见证一下真正的所谓博大精深,莫过于清乾隆时期江南

才子纪晓岚等编撰的《四库全书》了,定能一睹我国古代学

术之恢宏。当然,这些对于今日的我,都好似高端,就这些

书目本身我就得先去了解了解个大半天,真可谓是前路艰险

了。

如若真的克服这些,一个人钻进恢弘的中国古人学术,

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了,作者说,应明确每一学术发展的途

径,包括每一学科的发展,如诗的发展,还要明白前人已做

出的成绩,以免于穷途重走,最好是还能清楚的的把握好时

间和人物线索,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人,了解时代中的

人与人之间以及与他们的时代之间的关系,终而了解这一切

所构成的已然消失的美丽而又永远的存在。在这些学习中,

还要去准备和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的动植物的知识、深奥难懂

的天文学的知识、以及透漏着深厚的封建色彩的避讳的知识

等等。如常常被文人用的28星宿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学会用工

具书。古代的工具书又分为书目(如各代正史里面的经籍志

或艺文志)、索引(如《四书索引》《十三经索引》等)、字

典词典、传记类资料、年鉴年表、地理参考资料、法规统计、

名录手册等等。其中字典词典又分为普通字词典、专科字词

典、专书字词典、百科全书类书。当然,不能全赖工具。除

此之外,我们也是充分的努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立了

众多学科,所需修读的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

目录学等科目,这些科目目前对我,甚是高大上。读罢第一

篇,我是着实休息了良久。想想一个东西,既需要熟读那么

多书,还要了解那么多莫须有的东西,还需要了解已然消失

那么久的那些人的生活、还要查查看看的、闭上眼睛就是浩

如烟海的古籍、再闭上眼睛还是浩如烟海的古籍。那种感觉,

就像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不过,对于从来都是以过程

为导向的自己,似乎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很庆幸,国学带给

我的阳性打败了阴暗面。尤其是到后面。

接下来就是按照我们所熟知的经史子集的顺序的介绍。

先是经部,作者先是用一章的词句介绍了经部概况,然后是

《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

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孝

经》《尔雅》即“十三经”各予一章就其基本情况编述。经,许慎《说文解字》解“经,织纵丝也。”段玉裁注“织

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无常、六艺,

谓之天地常经。”刚开始,经只有六部,是《庄子·天下》以及

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分别是《诗》《书》《礼》《乐》

《易》《春秋》。只是这六部经书,有两种排列顺序。一种是

今文家所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

今天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顺序。一种是古文家所提倡的

《易》《书》《诗》《礼》《乐》《春秋》。今文家是以六部经书

各自的深浅程度为顺序由浅而深,古文家则是以六部书各自

的成书时间由早到晚分布的。像近人蒋伯潜所说的那样,六

部经书本身的次第并非特别重要,只是由于历史上,尤其是

在汉朝今古文家之间的争论比较厉害,所以这也就成了经学

历史上的一个问题。在这六部经书中,《乐》经虽是名列其

中,不过自古便无此书,大家又开始争论了,有人说是因为

秦始皇焚书时给烧了,有人则说,其它的都能保存下来,它

怎么就不能,况且就算原书被焚,其它的典籍里面怎么就不

用用它里面的句子呢?应该是古时的《诗经》大都是民间歌

谣,需要和着音乐常,《乐》经估计是乐谱吧,总之,《乐》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56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相关文章
  •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个文化大国。————季羡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

  •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个文化大国。————季羡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

  •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经典读后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