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正文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2017-02-13 06:30:1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读后感王崧舟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

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2012级汉文三班

王自强

201201024147

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

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诗意语文,就是“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精神之所在。从2001年的《荷花》、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到2009年的《普罗米修斯》、2010年的《与象共舞》,王老师一直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创立。追随王老师的足迹,探寻诗意语文的道路,一课一课细细读来,诗意语文是如何建立的?怎样才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我想诗意语文的建立离不开言象意三个层次的建立。

言以尽象。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对

语言的把握是对文章解读的第一步。在王崧舟老师之前,已经有多人阐释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段落分析的教学模式,王老师把语言的教学放在首位。针对文章的第一段,王老师紧紧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进行品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自我情感中所生成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痛惜之情。“不可估量”的一唱三叹,声声蕴含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千古悲歌!关键词语的品读带动着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生成有所依托。“宏伟”、“珍贵”、“举世闻名”“灰烬”王崧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为学生树立起圆明园之伟大与壮丽的形象,从而也为作者之悲情铺垫了基石,使我们踏迹而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言以尽象的方法。“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到第一句话时,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语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别忘了,你读这段话的滋味,是痛惜,是痛恨,是悲哀!再读一遍——”情感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精髓,也是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追求。通过语言的体会,形象的确立,情感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在语言的朗读上,王老师也是下足功夫。对于语言的理解,王老师既有提问式的引导体会,也有总结式的理解阐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词语当中所包含着的感受和心情。

立象以尽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确立是理解文本含义,体会文本情感的主要方法。那么怎样体会在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呢?同样是通过阅读。小学语文新课

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自读自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行为,也是文本情感体会的途径。王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更是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淋尽致。此课中意象的生成主要在于“有”这一个关键字上:在文中“有”字是体现圆明园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形象的关键字词,共出现了七次,王老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朗读出七个“有”字,如此以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了圆明园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多姿多彩的形象。但是区别与一般教师,王老师对于形象的确立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与文本处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文本细读,使学生从一个“有”找到很多个“有”,从作者实写的“有”发现作者隐藏于笔端的无数个“有”,在实写的“有”与虚写的“有”中,圆明园的形象更加丰满,进而使这座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爱的深沉便恨的刻骨。当那么美丽的东西付之一炬的时候,英法联军的恶劣行径和丑陋嘴脸在学生的思想中被勾画出来,耻辱之情,愤恨之情便犹如在喉,不吐不快!

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言。在王崧舟老师所执教的每一课都充分体现了言是象的基础、象是意基石这一思想。言象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阐发的。对于文本情感和意象的理解,使学生在朗读包含着感情。对于文本语言的理解,又使学生形象的建立更加充实,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言、象、意的层层推进,使诗意语文逐层

建构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也使文章更深刻的影响学生的生命,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这样优秀的课堂,不是上帝恩赐的,不是随手偶得,更不可能拾人牙慧,是积累,是付出,是年复一年的沉淀。

王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他教《长相思》一课时,竟然收集了1万多字的鉴赏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备课的认真,感受到了大师的敬业,感受到了自己与大师的差距。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底蕴?王菘舟老师说:“打个比方,有点像水库蓄水。千岛湖,是杭州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蓄水180亿立方米,比西湖大3000多倍,够可以了;三峡呢,那就更不得了,39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比两个千岛湖还要大。这就是底蕴,蓄水量越大,底蕴越深、越厚。” 在他看来,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不过是纸老虎,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他说:“有些人课可以上得很漂亮,一片锦绣,万般风情,现场能把你唬得晕头转向、不思不想。但是,过一阵子你再这么一回味,一咀

篇二: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

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

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最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学新兵,对当时在小语界已经赫赫有名的王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在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慢慢认识了王崧舟老师。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伴随着《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曼谷的小象》《长相思》走进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掀起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探索热潮,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我感觉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

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王老师,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其实就是汇编了王老师的7则座谈发言稿而成,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还就没有这般酣畅淋漓地读整本书的感觉了。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第二遍阅读中把书中的精华语句做了摘录。心得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

1.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专著一定是受老师们欢迎的

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在床边的话搞不好会成为“催眠书”,个人感觉越想看越钻不下去,总感觉一行行字像在跳舞,好不容易看了一会,就想着要休息一下。而读《诗意语文》就像在听王崧舟老师侃侃而谈,谈他的成长经历,谈他的阅读心得,谈他的课,谈他的故事,不知不觉就沉浸在这故事中了。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王老师是特级语文教师,但我们都拥有共同的身份——语文教师,所以也就有了沟通点,有了共同语言,很多平时的困惑也许就能从书中获得启示,很多平时模模糊糊的想法就从书中找到了理论的支撑,很多平时视野无法触及了,这本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

2.不停上下求索,不断自我超越的教育人生一定是精彩的 王老师可谓少年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他没有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十年的潜心修炼,闭关阅读,孜孜学习,让自己登上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赢得了多少桂冠,他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他不停地尝试着执教不一样的课型,不停地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着“诗意语文”的完美内涵。

他在公开课的教学上赢得了太多的掌声,但也有遗憾和不足。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师》曾有过详细的讲述)当他再次执教这一课,再次面临同样的处境时,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激活的教学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当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引发全场掌声时,我想王老师的脸上肯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人离上帝最近,记住,行动着的人! 王老师在《诗意语文》中写过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我想,正是王老师上下求索,不断超越的教育精神成就了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

3.专业阅读一定会引领专业成长

经常有专家说,教师应该是专业的阅读者,我也知道专业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倍感压力,问问自己,暑假读了多少书,还真不好意思说出来。其实每个人也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大多是根据个人喜好,有很多娱乐消遣的成分在里面,如果提到专业阅读,就有一种“被读书”的尴尬了。如何让我们既认识到教师阅读的重要性,又多点阅读的主动性呢?

王老师有言: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细细咀嚼这就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的经历、见识甚至

思想都是有限的,而很对非凡的经历,远大的见识,深邃的思想很多都藏于浩瀚书海中,和书本交朋友,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经常和高尚的人谈话,你的思想想不高尚都不行,你有了高尚的思想,你的见解想不深刻,你的谈吐想不睿智都不行。

王老师一下子列举了教育心理,道德伦理,教学教法,课本课程方方面面众多的书籍,真是如数家珍,我就在想,他到底读了多少书,他的肚子里到底藏了多少书?也正因为此,他的几个讲座串联起来,就是一本教育专著。

篇三: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叩问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唤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

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这是Holderlin给王崧舟老师的启迪,那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对于诗意二字也十分钟情。学校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每年几乎80%的时间长在学校,因为我是学生。学校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一声声老师好,一个个活波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方讲台,两块黑板,因为我是老师了。

身份的转变让我有些困惑,但是如何教好语文却成为我面前的太行王巫二山。小学生,他们的接受范围是多大?最佳接收方式又有哪些?每一篇课文都有那么多的知识点,但是四十分钟的课怎么过得这么快?等等等等。

起初,并不知道有个语文教的特好的老师叫王崧舟。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次关于挖掘语文阅读文本的视频讲座,发现这个老师讲的不错。就找了有关这个不错老师的资料。之后,观看了王老师几次观摩课的视频,发现亮点,想继续了解就买了本《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素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不仅阐释了诗意语文的内涵,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而且讲授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性教学技术等等。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书中王老师所倡导的很多思想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首先,是我切实的明白了作为教师教的是底蕴,底蕴是用书堆积来的。为人师表,我们必须金玉其中的同时也要金玉其外。因为孩子们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有一次我写完板书后很自然的把手里的粉笔头扔进粉笔盒里,下课了,我走了。等到大课间的时候我发现地上都是粉笔头,我问原因,一片沉静。转天,我在班里做了个口头检查,说老师昨天上课的时候不应该把粉笔头随意的扔到粉笔盒里,应该是放。从此,我再也没有在班级里看见地上的粉笔头了。

对于教学来说,我比较崇尚王崧舟老师的精神三变,中的骆驼时期。因为骆驼要在沙漠中行走,所以在此之前必须要汲取足够的食物和水。对于骆驼来说它必须不停的吃,不停的吃,在他的驼峰足够高之前。当然了,我应该和骆驼一样只吃能给我营养的。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吃是必须的,而且要足够快的。虚心的请教教法,认真的备好教案,切实的了解每一个孩子。把每一节优秀观摩课还原成案例,再加以分析,在还原成课堂。不停的鞭策自己,前进,因为我还有36个孩子在等待着。

其次,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本的细读。我这只初生的牛犊竟然在自己第一天上班和校

长谈话的时候那么的夸下海口。当时校长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对文本的理解”。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所以让自己变得那么的无畏。当我听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长相思》之后,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孩子应该掌握到的语文知识,怎样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孩子文的语文素养。一声声的钟响透过一个眠字道出了张继的无限愁苦。《长相思》中的身在何方,园是何景,又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一位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而后我又回想了自己讲《七律·长征》前的备课阶段。律诗、绝句的异同,毛泽东的一些介绍,与静的转换,喜字的缘由,更字的解释,孩子们的朗读,一个读说的练习,等等等等。应该从哪点切入,抓那条线,时间有限,哪些个知识点呈现哪些隐藏,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教师的阅读实践和孩子的阅读实践是不同的。王崧舟老师的文本细读以孩子为半径画圆,时刻关注到孩子的认知水平,从孩子们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深刻的讲解。例如,在《小珊迪》中,他就紧紧的抓住小这个字展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为学生搭建情感活动的平台,创设自能阅读的环境。一条线,一个点,阅读的平台便搭建而起;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钟声文化就已浸入学生的心田。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千年钟声文化之旅,难道不是简约至极,巧妙至极,智慧至极!

最后,书中的第七讲有些叫欣喜若狂——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我也认为世界上最枯燥乏味的事物就非文字莫属了,死呆呆的站在那里,屹立千年。同样作为文字一旦被人阅读,它就是最神奇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千万别跑了,落点必须在哈姆雷特身上。本人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喜欢遐想许多。再说了,语文本身就是感性的。不信你看。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

“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语文。

“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语文。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

“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语文。

“我是你河岸上破旧的老水车,……”,是语文。

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这,才是语文。

如果我们把读变为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

如果我们把写变为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

如果我们把教变为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高考

如果我们把学变为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54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相关文章
  •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