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微距摄影技巧及要点(实用)
微距摄影技巧及要点 课程介绍
微距摄影是一种拍摄特写照片的艺术,可以展示人眼无法看清的细节。比如,当我们看到墙上的一个苍蝇,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看清苍蝇身上的毛发的。然而微距摄影使得我们可以目睹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匆匆而过的微观世界的精彩。本课程主要介绍的微距摄影的器材、技巧与注意事项。
课时 (共7课)
? L1 微距摄影的装备(一) 微距摄影又叫做近距摄影,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要进行微距摄影,需要使用专门的摄影器材。
? L2 微距摄影的装备(二)
除了上节所介绍的器材外,微距摄影中还会用到如三脚架、闪光灯、快门线等辅助拍摄。
? L3 自然光的运用 光是摄影的灵魂,对于微距摄影同样如此。本节介绍各种自然光对微距摄影的影响以及拍摄技巧。
? L4 闪光灯的运用
在微距摄影中,在非特殊情况下,闪光灯最好不要作为主光,而是作为补光使用。本节以普通DC拍摄作为例子,介绍了各种闪光的运用。
? L5 昆虫微距摄影
本节主要从构图、拍摄时机等方面,介绍微距摄影中的昆虫摄影。
? L6 植物微距摄影
光线决定着植物照片的成败。植物摄影师最喜欢明亮的多云天气,这时光线很柔和,阴影也不会太生硬。
? L7 微距摄影的4个技巧
微距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要拍摄出好的作品,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本节介绍了微距摄影中的四个技巧。
L1微距摄影的装备(一)
微距摄影又叫做近距摄影,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要进行微距摄影,需要使用专门的摄影器材:
1.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是数码单反相机获得优良成像质量的保证。微距镜头的特点是:在结构上其光学系统是以“近摄”为前提,经过专门设计,影像反差比较大,分辨率比较高。这类镜头拍摄像物比为1∶1的照片时,即使采用最大光圈,整体画面的边缘和中心仍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所以微距镜头是最为理想的微距摄影器材。但对于非平面的对象,其清晰范围度小即景深小,所以拍摄时,即使用小光圈拍摄也难得到大景深,焦点前后的景物清晰度差,但扬长避短,把握、张扬好这个特点会更加有利突出主体,虚化淡化背景。
各个厂家生产的3 5 m m相机的微距镜头焦距从2 0 m m 到400mm,非常齐全,一般最常用的有三种规格:50mm(含55m m、60mm);100mm(含90m m、105mm);180mm(含200mm),放大倍率都能达到1∶1。微距镜头的焦距越长,最近拍摄距离也就越远。
因此,长焦距微距镜头更适合于拍摄昆虫及其他不易接近的物体。
2.加装近摄接圈或皮腔
近摄皮腔是用卡纸或漆布制成的不透光手风琴式的管状腔体。皮腔的一端为连接相机机身的支架,另一段则是连接摄影镜头的支架,腔体随支架装在导轨上,导轨的下面有三脚架接孔。聚焦时既可沿导轨移动前支架(镜头),也可移动后支架(机身),它通过延长镜头至焦平面的距离达到近摄的目的。
近摄皮腔在最小伸展长度时,无法拍摄到30cm以外物体的清晰影像,但是在微距摄影领域中,皮腔则是非常灵活的。利用它可以拍摄到比1∶1更大的像物比例。由于近摄皮腔的体积比较大,所以需装在三脚架上使用,携带也颇为不便。
近摄接圈是内部为黑色的筒状近摄附件,多由金属制成。使用时像安装增距镜一样附加在机身与镜头之间,近摄原理与皮腔完全相同。通常35mm相机经常使用的接圈分为7mm(1号)、14m m(2号)和25mm(3)三种,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并能够组成七种不同长度,如:三只接圈组合,用于50mm标准镜头上的像物比例为1∶1。但镜头的对焦范围将随着接圈的增加而受到限制,所以在接圈组合拍摄时,需要移动照相机或被摄体的前后距离配合对焦,所摄效果与近摄皮腔基本相同。近摄接圈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有些自动接圈可与相机的光圈联动;另外,接圈的结构极为简单,一般不易损坏。与近摄皮腔相比,近摄接圈虽然便宜得多,但调整的灵活性不及皮腔。另外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为方便调焦光圈一般应全开,待焦点调好后不要忘记按照需要锁定光圈进行测光、曝光。
近摄皮腔与近摄接圈的共同缺点是:(1)景深太小,对焦过程较为费力;
(2)镜头的通光量将受到影响。
3.镜头前加近摄镜片或放大镜
近摄镜是一种类似于滤光镜的近摄附件,用其单独观察景物便如同一只放大镜,它的正面凸起,用于影像放大,而背面却微微凹进,以便一定程度地减少像场弯曲。如果在标准镜头前附加一枚近摄镜,其焦距就会立刻发生变化。通常近摄镜按屈光度标定,如:1、+2、+3等。屈光度越大,放大倍率也就越高,焦距也就越短。近摄镜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在操作时,可不作曝光补偿调整,并能够单独使用和组合使用,非常便利。另外,近摄镜除了适用于单镜头反光相机外,还可用于旁轴取景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相机。但是由于分离取景器的相机在近距离拍摄时会出现明显视差,所以使用时需要配合近摄取景附件,以便调整相对应的拍摄角度。
近摄镜的不足之处是:(1)像差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2)在使用时会轻微地影响到照片的清晰度;(3)对焦工作将受到限制。附加近摄镜后需要移动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来配合对焦。
普通的阅读放大镜也可用于近距离拍摄。使用时,只要将放大镜紧贴镜头前端,或是用透明胶带粘着在镜头前面就可以了,放大原理与近摄镜相同。用这种方法拍摄时,需要放大镜的口径大于镜头的滤镜口径,以保证镜头的通光量。
篇二:数码单反该如何拍微距
数码单反该如何拍微距?
随着数码单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把单反作为自己购买相机的首选,更多的DC用户也开始将自己手中的机器升级为单反。但是一个令新手困惑的问题接踵而来:数码单反该如何拍微距?
那些从DC过渡到单反的用户会发现一个问题,以前DC上一朵小花状的的微距开关在单反上怎么也找不着了,是不是单反就不能拍微距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数码单反如何才能拍微距?它与DC的微距又有什么不同?要想弄明白这两点,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微距。
什么是微距?为什么要用到微距?
简单来说,微距就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换句话说,我们使用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拍摄东西时,从广义上来看都可叫做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的图例
为什么要用到微距?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拍摄一些细小的东西,比如花鸟鱼虫,比如一些物件的特写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微距摄影。
知道了什么是微距和微距的用途之后,我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数码单反与DC的微距有什么不同?”
数码单反与DC的微距有什么不同?
那些从DC过渡到单反的用户会发现,DC有开启微距的按钮,单反却没有了;开启微距功能的DC可以实现1-10cm的近距离的对焦,而使用类似 18-55、18-200等标准变焦镜头的单反的最近对焦距离通常在20-45cm之间。这是否意味着单反的微距能力不如DC呢?
DC的微距开关,开启微距功能后最近对焦距离通常可达到
1-10cm
佳能18-200 IS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45cm
实际上,决定微距摄影的关键除了最近对焦距离,还有放大率。放大率即被摄体实际大小与成像大小之间的比率,在最近对焦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放大率越大的镜头微距能力越优秀。非微距单反镜头的放大率通常在1:2-1:4之间,微距镜头可以达到1:1的放大率,而DC由于图像传感器尺寸远小于单反,因此放大率也远小于单反。所以,非微距单反镜头虽然最近对焦距离比不过DC,但加入放大率的概念,实际表现甚至好过DC。
数码单反如何拍微距?
那么,对于没有微距开启按钮的数码单反,到底该如何拍微距呢?
前面已经说到,微距就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从广义上来说,使用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拍摄东西都叫微距摄影。所以我们需要使用非微距单反镜头进行微距摄影时,只需要移动镜头至它的最近对焦距离的位置进行拍摄。
非微距镜头微距摄影:移动镜头至它的最近对焦距离的位置进行拍摄
除了这个方法外,更好的办法是选择专门针对微距摄影的微距镜头。
专门针对微距摄影的微距镜头
由于微距镜头具备更大的放大率(大多数微距镜头的放大率都是1:1,意味着可以让被摄物在相机上等比例成像)和更近的对焦距离,在微距摄影上具备先天优势。如果你想真正玩转微距摄影,毫无疑问必须选择一支微距镜头。
如何用好数码单反的微距?
微距摄影的特点是景深非常小,可以获得非常漂亮的焦外效果。很多喜欢微距摄影的朋友也正是被这种特殊的效果所吸引。
微距摄影的特点是景深非常小,可以获得非常漂亮的焦外效果
那么,如何来实现小景深呢?关于景深的概念,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有过详细的介绍,可参考《花卉摄影的三大要素:光影、景深和构图》
从《花卉摄影的三大要素:光影、景深和构图》一文中关于景深的介绍我们知道,要想获得小景深有三个前提:大光圈、长焦、近距离。因此,可以实现超近距离拍摄并拥有大光圈的微距镜头(大多数微距镜头的焦长都大于标准镜头,可以被归类为长焦镜头)可以轻松营造出小景深。而使用类似18-55mm、18-105mm、18-135mm这样的标准变焦头时,则需要变焦至镜头的长焦端,光圈调至最大,然后移动相机至最近对焦距离的位置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小景深效果。
微距摄影虽然总结起来很简单——使用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拍摄。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你选择合适的器材,并且对光影、被摄体、构图、光圈、对焦距离都有纯熟的把控才能拍出成功的作品。当然,如果你的目的仅限于拍出微距照片而不做其他要求,那么任何一款数码相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篇三:微距摄影教程
微距摄影教程
微距摄影的装备 微距摄影又叫做近距摄影,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要进行
微距摄影,需要使用专门的摄影器材:
1.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是数码单反相机获得优良成像质量的保证。微距镜头的特点是:在结构上其光学系统是以“近摄”为前提,经过专门设计,影像反差比较大,分辨率比较高。这类镜头拍摄像物比为1∶1的照片
时,即使采用最大光圈,
整体画面的边缘和中心仍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所以微距镜头是最为理想的微距摄影器材。但对于非平面的对象,其清晰范围度小即景深小,所以拍摄时,即使用小光圈拍摄也难得到大景深,焦点前后的景物清晰度差,但扬长避短,把握、张扬好这个特点会更加有利突出主体,虚化淡化背景。
各个厂家生产的3 5 m m相机的微距镜头焦距从2 0 m m 到400mm,非常齐全,一般最常用的有三种规格:50mm(含55m m、60mm);100mm(含90m m、105mm);180mm(含200mm),放大倍率都能达到1∶1。微距镜头的焦距越长,最近拍摄距离也就越远。
因此,长焦距微距镜头更适合于拍摄昆虫及其他不易接近的物体。
2.加装近摄接圈或皮腔
近摄皮腔是用卡纸或漆布制成的不透光手风琴式的管状腔体。皮腔的一端为连接相机机身的支架,另一段则是连接摄影镜头的支架,腔体随支架装在导轨上,导轨的下面有三脚架接孔。聚焦时既可沿导轨移动前支架(镜头),也可移动后支架(机身),它通过延长镜头至焦平面的距离达到近摄的目的。
近摄皮腔在最小伸展长度时,无法拍摄到30cm以外物体的清晰影像,但是在微距摄影领域中,皮腔则是非常灵活的。利用它可以拍摄到比1∶1更大的像物比例。由于近摄皮腔的体积比较大,所以需装在三脚架上使用,携带也颇为不便。
近摄接圈是内部为黑色的筒状近摄附件,多由金属制成。使用时像安装增距镜一样附加在机身与镜头之间,近摄原理与皮腔完全相同。通常35mm相机经常使用的接圈分为7mm(1号)、14m m(2号)和25mm(3)三种,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并能够组成七种不同长度,如:三只接圈组合,用于50mm标准镜头上的像物比例为1∶1。但镜头的对焦范围将随着接圈的增加而受到限制,所以在接圈组合拍摄时,需要移动照相机或被摄体的前后距离配合对焦,所摄效果与近摄皮腔基本相同。近摄接圈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有些自动接圈可与相机的光圈联动;另外,接圈的结构极为简单,一般不易损坏。与近摄皮腔相比,近摄接圈虽然便宜得多,但调整的灵活性不及皮腔。另外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为方便调焦
光圈一般应全开,待焦点调好后不要忘记按照需要锁定光圈进行测光、
曝光。
近摄皮腔与近摄接圈的共同缺点是:(1)景深太小,对焦过程较为费力;(2)镜头的通光量将受到影响。
3.镜头前加近摄镜片或放大镜
近摄镜是一种类似于滤光镜的近摄附件,用其单独观察景物便如同一只放大镜,它的正面凸起,用于影像放大,而背面却微微凹进,以便一定程度地减少像场弯曲。如果在标准镜头前附加一枚近摄镜,其焦距就会立刻发生变化。通常近摄镜按屈光度标定,如:1、+2、+3等。屈光度越大,放大倍率也就越高,焦距也就越短。近摄镜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在操作时,可不作曝光补偿调整,并能够单独使
用和组合使用,非常便利。另外,近摄镜除了适用于单镜头反光相机外,还可用于旁轴取景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相机。但是由于分离取景器的相机在近距离拍摄时会出现明显视差,所以使用时需要配合近摄取景附件,以便调整相对应的拍摄角度。
近摄镜的不足之处是:(1)像差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2)在使用时会轻微地影响到照片的清晰度;(3)对焦工作将受到限制。附加近摄镜后需要移动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来配合对焦。
普通的阅读放大镜也可用于近距离拍摄。使用时,只要将放大镜紧贴镜头前端,或是用透明胶带粘着在镜头前面就可以了,放大原理与近摄镜相同。用这种方法拍摄时,需要放大镜的口径大于镜头的滤镜口径,以保证镜头的通光量。
接用了放大镜的镜头景深很或,需要尽量使用小光圈拍摄。另外,由于放大镜一般是用普通玻璃制成,镜片内的杂质较多,更不具备色差、像差校正能力。而且使用时也很难与照相机的同轴性保持一致,所以成像质量无法与近摄镜等专用近摄附件相比。但在缩小光圈的情况下,用于立体景物的拍摄还是可以接受的。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低。
《如何使用单反相机拍摄微距照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21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