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意思及全词翻译... 正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2017-01-08 06:26:3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 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该句抓住“思妇手弄灯花”这一传神细节,使词意更加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更加清晰,从而使整首词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颇有意趣。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 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答:

(2)

分)

答:

16、(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

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3分)

16、(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

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简析本词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5分)

答:

13(1)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中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黑暗 、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得分点:怀才不遇 愤懑矛盾 扫荡黑暗的愿望)

(2)本词巧妙地运用深化传说,借助于象征和大胆想像,构成了一幅瑰丽宏大、气势磅礴的超现实艺术境界,有力地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得分点:神话传说 想像象征 超现实的或理想的世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长信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原指汉代长信宫,这里指皇帝的后宫。“漏”,宫中的滴漏,古代的计时器。)

(1) 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目的。(2分)

答:

(2) 第三句“无颜色”三字用得好,有实有虚,试作分析。(3分)

答:

(3)

答:

15、答案:(1),深秋黄叶,夜寒霜重。景物描写渲染了萧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怨情。

(2),实写冷宫里室内用具的陈旧,色彩黯淡。虚写人物心情的暗淡凄凉。

(3),暗示诗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菊 花 黄 巢 末句中的“清”“长”二字充满暗示,分析诗中人物的感情。(3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1、前两句中的“我花”和与之相对应的“百花”在此诗中喻指什么。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深刻寓意?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前两句中“我花”将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对立的“百花”则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浓香直冲云天,浸透全城。其寓意是对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前景的展望。全诗表达了黄巢作为起义领袖对起义胜利的憧憬和必胜的壮志豪情。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菊花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精神的赞美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及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4分)

2、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2分)

【解析】1题:①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围绕着房舍,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②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2题: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也含有对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

注:①蓬蒿,一种野生的杂草。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菊花插戴于鬓上。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本诗第三句中的“湿”和“香”字用得很讲究,说说它们的好处。

2、联系全诗分析一下“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说说诗中“菊花”这一形象的特点。

【解析】首二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第三句写秋晨太阳初升,丛丛菊花包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湿);缕缕花香,飘满池岸(满),令人心旷神怡。

篇二: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题

(一)

黄河 [唐]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案】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水边偶题【唐】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答案】(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2)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1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四)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2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②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③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②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③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分)

(六)

阮郎归 梅词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

【解答这类题】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 3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七)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

【答案】因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2分)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2分)

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2分)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2分)

(八)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 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4

篇三: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考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二)

水边偶题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三)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③②①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四)

生查子 独游西岩

②③①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五)

念奴娇·梅 辛弃疾

①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

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②③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

④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六)

阮郎归 梅词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七)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

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八)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考答案

1.(5分)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3.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4. 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5.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

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分)

6.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7.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8.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3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