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正文

教育学论文

2016-12-29 06:29:1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教育学论文

苹果为何会变烂

——探讨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因素

化学(师范) 09化学4班

【摘要】当代青少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自甘堕落,投身街头小混混,成为社会的过街老鼠,或缺乏主见,只做一个既唯上,又唯书的“书呆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偏离我们的预想轨道?

【关键词】烂苹果 家庭 学校 教育

“烂苹果”是《小孩不笨2》影片中出现的,指的是青少年没有按照社会父母的期盼好好读书,反走向堕落的深渊,成为社会上人见人恶的渣滓。但我觉得即使是顺从学校和家长的孩子也未必“不烂”,唯唯诺诺的他们即使不是社会所最唾弃的,也不会是栋梁,更不会是一个健康的“苹果”。

然,造成苹果会变烂的原因是什么?孩子真的教不好吗?看完《小孩不笨2》后,我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很多需改进的问题,以下篇目我将为你探讨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因素: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一)、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

家长们普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同时,家长之间也会有着比较心理,一旦发觉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就转而向孩子施加压力,不理会孩子的意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奈何孩子不明白家长的用心,只觉得父母专政,剥夺他们的快乐。长久下去,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恶化。

(二)、对孩子过于严厉,缺乏鼓励

《孩子不笨2》影片中,成才的爸爸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跌倒过,不希望成才重蹈他的覆辙。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成才爸爸总是在成才做错的时候和严厉地呵斥,咆哮,甚至打孩子,而他也很吝啬对孩子的赞美,最后一次对成才的鼓励竟是在他2岁的时候。最后,两父子的沟通总是在成才一次一次的摔门离去结束,而成才的心门也渐渐地关上。

很多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唯有“打”才能让孩子长点记性,以后不要再重复犯错。但这种教育方法只是用于孩子小的时候,而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尊,此时的打骂只会将他们逼入极端,更加反叛。

(三)、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很多家长认为:说很多话=沟通。但是,沟通是双向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如果不是以问题为中心,而是以“我”为中心,那么所谓的沟通只是家长的情绪宣泄,不是孩子心里真正需要的。这就使家长说得越多,孩子的心离得更远。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渴望有话语权,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和赋予孩子这一权利,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四)、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对这些正处于发育的孩子来说的奇妙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性。然而,对于很对传统的国家来说,性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家长和老师不但没有给予正确的讲解和引导,反而在他们自行探

索的阶段予以苛责,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其实与其苦苦掩埋,不如大方地告知他们,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免得他们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磕磕碰碰,铸成大错,然后留下个“如果你们早点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我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的遗憾。

(五)、不把孩子的尊严当回事

在影片中,促使杨学谦对家长和学校教育的彻底失望,最后投入小混混怀抱的直接导火线是——学校在礼堂对他的公开鞭打。鞭打最伤的不是肉体,而是尊严。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就有权利鞭打孩子;如果学校认为既然家长将孩子托付给学校,学校挑起教育的重担,就有义务替家长鞭打孩子,那么只会适得其反。毕竟,孩子不是宠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孩子也有权利得到别人包括长辈的尊重。

(六)、过分看重分数

1、以分数度品行

记得在《小孩不笨》第一部中,当成绩好的学生跟差生发生冲突时,老师总是不问缘由,就把错误归咎于差生。虽然只是影片中的片段,但不正正反应了现实世界吗?

前几个月有一篇报道沸沸扬扬的:北大男学生下春药强奸前女友,校方证明这孩子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网友怒斥北大搞特权。相信很多人看到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北大的学生怎么做出 这样的事情?这不正正表明了人们普遍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干坏事是不正常的,而差生干坏事才是正常的吗?这种好孩子的特权,不正是每个持这种观念的人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2、以分数定前程

在当前教育制度的背景下,家长经常把“读书时唯一的出路”挂在嘴边,自然,分数就成了衡量前程的指标。在影片中,即使Jerry成绩优异,但参加文艺活动还是被母亲斥为浪费时间。而成才不擅长念书,酷爱武功,其父亲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两人还经常发生冲突。

长大后,我们都知道,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社会上有各行各业,成功不只是属于那些会念书的人的。不会念书的小孩也未必是笨小孩,只是他们的志向和兴趣不在念书上,找对了方向,每个小孩都是有用的人。

成才后来的成就告诉了我们: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七)家长和老师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身边人的,所以作为榜样的父母和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不正,其身不正,虽令不正。唯有自己做到了,在教育别人的时候底气才会足,才会有充分的说服力。假若自己对孩子说的一套,但转身又为自己找借口,那么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当代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摧残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不会思维的受教育者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我国的教育弊端: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虽然这样的评论略显尖锐,但不得不说它形象地概括了我国教育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缺憾。

《学生生存》一书中曾将教育任务表达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

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本书中的表达是我比较赞成的,因为它教会我,教育要学会把握一个度,过于偏颇就造成偏激,令学生的发展变得畸形。而在现实中,学校的教育过重地强调文化传递,一切向考试看齐。学生养成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盲目服从的思维定势,生活中丧失思考能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圈中共同走向雷同和平庸。正是这样的教育,让一个个本是鲜亮的苹果在不知不觉中腐烂。概括来说,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如下:

1、由教师为中心造成的权威定势

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当

今由于应试教育的恶性膨胀,许多地方的师道尊严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

程度,师生间形成一种“权威-依存”的关系,有着绝对权威的老师在课

堂上完全控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下来学生在文化造诣上形成唯唯诺诺

的性格。

其实,即使老师是文化造诣上的先行者,也不意味着老师的话就是真

理,不意味着老师是不能超越,不以为着老师是绝对的正确和权威。而

我认为,教育最大的成就体现在超越,唯有学生超越了老师,这种教育

方法才称上成功。

解决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改变老师权威的形象,老师可以试着与学生交

朋友,鼓励学生挑战和质疑。当然,在那之前,我觉得必须建立一种平

等关系,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做到交流和对话。

2、以书为中心造成的思维定势

虽然说文字的出现为文化的传递产生了载体,而书籍承载着先人的探

索的成果,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成功,但是,“尽信书不如

无书”,一味地向书求解,我们会失去了探索的过程,因而失去更多的发

现。对学生而言,“尽信书”会让他们减少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当然

也会失去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学生应该做到读书而不为书累。

(二)、“学而优则仕”造成人格的失落

在古代,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发出无穷力量去读书做官。人们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只为谋得一官半职。在长期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之下,社会上形成一股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风。

在今天,换汤不换药的高考选拔制度下,广大正处花样年华的学子把青春献于课本中,高校录取通知书≈闪亮前途的观点深入人心。现在,读书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中华崛起”,而是为了分数。但是这样环境下所塑造的“人才” 很多都只是会埋头苦读,逃避社会现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窒息思想,盲从权威的“烂苹果”。他们在强烈的功利色彩驱使下,渐渐地失落了自己的人格。

(三)、标准化考试压力下扭曲人性

在高考的阴影下,学生长期在单调,枯燥,乏味的教育环境下苟延残喘,长期压抑的后果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厌倦,对学校产生厌恶,甚至对老师产生憎恨。学校教育一直强调考试,分数,殊不知在这种压力下制造出的“产品”性格可能已经扭曲了。在新千年开端,喜庆的气氛还没褪去,一件事件却震惊社会。浙江金华市一名17岁学生因不堪其母对自己的过分严格教育和过高要求,竟然举起榔

头将自己的母亲杀死。试问这样性格存在着严重缺陷的学生,即使其分数再高,社会又能容纳得起吗?

我认为学生学知识以前应先学会做人,德行教育应先行于文化教育,唯有塑造了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才可能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也应该将德育慢慢渗透到学生当中。

(四)、象牙塔式的教学脱离实践

从90年代开始,“高分低能”一直是个高频词汇,揭露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虽然满腹经纶,却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他们接受的知识只适用于象牙塔里,一旦离开象牙塔,他们就不是人才,而只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我国著名教育学理论家王策说过:毫无疑问,教学应该要以实践为基础,研究和解决问题。脱离现实的理论行不通的,脱离实践的教育也是注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资料来源于网

http://wenku.baidu.com/view/ab14c906eff9aef8941e0626.html

3、资料来源于网

/xywh/201001/20100122093604.html 上上

篇二:100多个教育学论文题目

100多个教育学论文题目

1.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2.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3.“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4.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5.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6.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47.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49.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0.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1.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2.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3.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4.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5.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56.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57.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58.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

59.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0.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3.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4.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5.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66.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67.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8.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69.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0.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1.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2.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3.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4.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5.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76.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77.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78.“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79.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0.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1.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82.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83.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8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85.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86.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7.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88.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89.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0.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91.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92.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93.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4.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95.“先行组织者”与古教学词句疏通

96.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97.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98.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99.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0.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02.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03.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04.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0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06.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07.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08.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09.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0.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篇三: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道德教育和人性关怀的双重缺失

我们总是在感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不满,有抱怨,总是觉得大学就是在消磨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理想,并且告诉我们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出门上学的时候,妈妈特别严肃地跟我说:路上一定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出门看看电线杆上贴的那个图片,看见和那个人长得像的就快跑。知道吗?我当时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突然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大学生杀了人,并且逃脱了,在全国到处流窜。最后,终于在略微的不安中知道那个大学生在海南的“天涯海角”被逮捕归案了。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结局,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天涯海角,一切罪恶都会有被终结的一天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要杀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杀死自己的朋友,这些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长大了,对世间的事情看法也慢慢地丰富起来,也客观多了。我像我有些明白那个杀人的大学生——马加爵,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了。

云南大学“2·23”重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马加爵被逮捕,审讯中马加爵表露出来的杀人动机竟是:想融入同学中却时常遭到嘲笑,使他自己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小丑。据马加爵3月17日晚交代,他感觉自己在云大太失败了。从大二开始,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同学的眼中是个小丑。马加爵在审讯中说,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己的生活一向很节俭,但有不少同学却因此嘲笑他。他一直认为云大不容纳他,在云大他是个孤独的人,他非常希望同学把他当朋友,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同学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我,我都能守口如瓶,而我的隐私告诉他们时,他们都会当作笑话向外传播”,“我好像一直是裸露着的人,别人都在嘲笑我。” 据警方证实:随着审讯的一次次推进,马加爵开始很明显地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他说他现在非常想念他的家人,想尽快见到他们。“审讯过程中,马加爵精力极不集中,偶尔流露出对抗情绪。有时说着说着脑子就会抛锚,思维就会断链,他经常会大口大口地喘气,尤其是提到家人,马加爵会禁不住泪流满面。”在这一切种种的背后,我也看见了一个懦弱的,可怜的孩子的形象。马加爵不过是想要得到同学的尊重,大家的认同,虽然出身贫苦,但是这并不是他自己可以选择的,难道要去责怪他的父母吗?这是社会的不公平,这是社会秩序的不规范,这是社会人情味的缺失,这一切不都是马加爵本身的错误。

马加爵事件的出现,可能会让许多人都感到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正好3月22日的《长沙晚报》上“‘会诊’马加爵”专栏,编者按中就明确写道:“马加爵思想极不健康,长期上网浏览各种暴力、色情、恐怖的图片和信息,且心理极度不平衡,最终走向极端。”随着马加爵的落网,其作案动机和心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问题在于,心理健康固然值得关注,马加爵事件中心理不健康却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或者说就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达形式。如果我们把马加爵事件缩减为心理健康问题,那实际上会阻隔我们对深层问题的体认。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罪人,我这样说决不是为马加爵推卸责任,而是当事情已成定局,我们所要做的或许不单是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追求其作为一个纯属个人的偶然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一个人性的、偶然性的事件看成是社会性的,是跟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事件呢?对于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我们能从这个事件中发现什么。说得更直接点,马加爵杀人的事件是否与我,与你,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马加爵到底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他今日成为一个在全国人民严重十恶不赦的冷血杀手呢?在我们的现行教育制度中,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导致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的呢?

在这里,有一点是我很想从教育的角度提出的问题,马加爵可以考上云南大学,这说明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并且他也是一个精神正常的大学生。从他在案发后对家人

的思念可以看出他其实很看重家人在心目中的地位,这说明他还是一个有家庭伦理观念,有人性的人,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杀人犯呢?这实在是很值得我们这个社会进行深思和考量。这就不得不提到大学里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和人情淡漠问题了。作为名牌大学的学生,我们太在意学习,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大学里,到处是对各种事物的攀比,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背的包包,还有更夸张的,交的男朋友,女朋友有没有钱,长得好不好看,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成为了我们在这个小世界立足的依据。这些外在的一切成为了我们的快乐的来源,而且人类本身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我们喜欢在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归属感,如果我们和大部分人不一样,那么我们必将遭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各种问题。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教育所提倡的随大流,从众思想对中国的学生产生的不可磨灭的但是在我看来却是毁灭性的影响。中国的孩子喜欢攀比已经是一种不正的风气了,而且当一大部分人都在追随同一种风潮的时候,这简直是一种对于另一小部分人来说是无力抵挡并且无可奈何的冲击。因为出生的家庭就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吗?因为现实的贫困就可以否定我们的努力吗?这些就是教育的不足了。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教育,但是连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那些出身贫困的人,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我们的教育,说严重一点,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所以我真心想说一句,教育不仅仅是教,还要育,教育是要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真正有尊严的人,成为懂得爱自己和爱他人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知自爱,那么他只能算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那么他已经称不上是一个人了!马加爵确实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如果现在的大学生仍然不能学会不尊重他人,谁可以保证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马加爵呢?

外国语学院10级英语1班 10111140118吴利玲


教育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77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教育学论文
相关文章
  •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苹果为何会变烂——探讨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因素化学(师范)09化学4班【摘要】当代青少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自甘堕落,投身街头小混混,成为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