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吴下阿蒙的故事 正文

吴下阿蒙的故事

2016-12-14 06:32:0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名人故事

1、 陈毅吃墨水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东西。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

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相应他的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

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3、牛顿的故事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

篇二:国学第三单元15、16课教案

第五单元 有余力 则学文

《不力行》 《房事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读准“任”“慕”“昧”“塞”“札”等字的字音,背诵全文。

2、学生知道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能运用“三到”的读书法,读书有始有终,抓紧时间,随记随问。

3、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意思,背诵《暮春即事》。

二、教学重、难点

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主旨是要学习知识以及懂得学习方法,其中,掌握课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以日积月累中给出的“吴下阿蒙”的故事引入。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不力行》部分的内容,师领读,生齐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由读,区别课文中的生字、难字,注意节奏和韵律。边读边思考:在平时读书的时候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三)理解经典(显示PPT)

(1)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①告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只学习书本不实践,学到的总是肤浅的知识,但如果一味的实践而不去学书本上的知识,就会不明真理,蒙昧无知。②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③认识神奇汉字“力”。

(2)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①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三者合一,每个都很重要。读书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②简单讲解“三到”,边读文,边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读书中,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

(3)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①学习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工夫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学习中有疑问的话,要随手用札记记下来,课后明确答案。

②询问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情况,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学了今天的知识,知道以后该如何做了吗?

③熟读全文,回顾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求知学习的途径。

(四)诗歌赏读

①范读《暮春即事》

②简单介绍诗的大意,让学生领会读书人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

③熟读并背诵。

(五)读一读

①师生诵读书中的名言,师简单介绍其中谈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②简单介绍成语“循序渐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除了读文、正音外,让学生了解书房应该如何布置,应读什么样的书,该如何爱惜图书。重点让学生阅读,而将这些规范实践到日常生活中则是难点。

(一)回顾学习

朗诵《不力行》内容,复习回顾。

(二)理解经典

(1)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①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告诉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学习的地方要经常清洁,将笔墨纸砚都摆放好,这样写字才能认真端正,不会让其他事情影响自己。

(2)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①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读。

②告诉学生在整理书房时要将图书奠基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能乱放,读完后,也要放回原处。即使有事情着急,也要将书放整齐,如果发现书有破损要及时修补。

③学习神奇汉字“人”。讲述“司马光爱惜书本”的故事,对应课文中的“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告诉大家要向司马光学习。

(3)师生共同回顾全文进行朗读比赛,师生、生生比赛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诗歌赏读

①范读《村居》,生跟读,自由朗读。

②本诗虽与课文内容关系不明显,但要让学生简单了解大意,体会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

③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说一说

课文中的良好习惯,在身体力行表中完成,检查完成的情况,加以督促。

篇三:名人读书的故事

1、 陈毅吃墨水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东西。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相应他的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3、牛顿的故事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4、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 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吴下阿蒙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6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吴下阿蒙的故事
相关文章
  • 吴下阿蒙的故事

    名人故事1、陈毅吃墨水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