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发上指冠 正文

发上指冠

2016-12-14 06:31:4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

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

用在什么地方?褒义还是贬义还是中性?

贬义词【词条】:令人发指【发音】:lìng rén fà zhǐ【释义】: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指:直立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出处】:《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示例】: 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愤怒【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场面真是令人发指。另外有一种意思:比喻某人的行径很坏,大家忍不住要拿手指着你,却说不出话来。

篇二:靳柯刺秦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

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

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

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

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

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

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

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

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

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

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

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

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

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

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

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

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

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篇三:高中2016语文必修一成语复习资料 (含答案解析)

高2016级语文必修一成语复习资料

一、成语识记

1.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 :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意指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危,很危险。

7.从谏如流: 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切齿:牙齿切磨。 拊心:捶胸。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挫折。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7.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8.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9.屏息以待 :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多用来形容市场、情况、局势还不明朗,不清晰,所以等待情况明朗、局势清晰以后,再做决定,还可用作紧张等待结果。

30.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1.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 婆娑:舞姿飘逸优美。

32.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3.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4.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35.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二、小试身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B.凭着20年的刑侦工作经验,老杨对这起凶杀案,这是一起嫁祸与他人的凶

杀案。

C.钱学森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科技奇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即使国外专家也不能不赞一词。

D.去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答案:B。

解析:A项,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不明语义) C项,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句话。(望文生义)D项,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画家在生活中总是,不修边幅。

答案:B。

解析:A.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B.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指写字、写文章、绘画很敏捷地完成。用在此处不当。C.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大学四年,明天就要分离,连一向最乐观的小王,弹奏的乐曲中也充满了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答案:D。 解析:A.忧心忡忡:形容忧虑不安的样子。C.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句中陈述对象是“生活画卷”,故改为“不伦不类”比较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子,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答案:B。

解析:A.左右为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与前面的“最感”矛盾。C.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该词是褒义词,用在此与语境不符。D.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5.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

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兵临城下,欧美市场。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答案:D。

解析:A项,觥筹交错:指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此句是描绘新年联欢宴会的场景的,合适。B项,言不及义:指说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此句用于否定句中,表明所写小册子不是无聊之作,合适。D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句中所描述的情景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故使用错误。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位继室夫人生得十分精明强干,成亲的第三天,便和督办,约定从此以后,不许他再娶姨太太。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答案:A。

解析: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与语境不符。D项,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比喻做事非常谨慎。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发上指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61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发上指冠
相关文章
  • 发上指冠

    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地方?褒义还是贬义还是中性?贬义词【词条】:令人发指【发音】:lìngrénfàzhǐ【释义】: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