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凉州曲
凉州曲[liáng zhōu qǔ]
凉州曲,作者王翰。王翰,唐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见长,其诗作载于《全唐诗》,仅有13首。《凉州曲》是咏边寒情景的名曲,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凉州词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品欣赏
诗是咏边塞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立刻”/“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著名诗人。
王翰
人。尤以《凉州词》最为著名。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仅有13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
篇二:题目75df8d1ea76e58fafab00322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奇左省杜拾遗》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二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江南……》 ?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温庭筠《送人东游》?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金陵图》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餆楼饯别校书叔云》?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王翰——《凉州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9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