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二语文第一学期必修五模块考试卷
民和一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必修五模块考试卷
出题人:侯全俊审题人:范小慧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秩序/旗帜 瘟疫/战役着陆/着想 .......
B. 经营/均匀 河畔/叛逆松柏/柏油 ......
C. 亩产/计谋 侥幸/矫健关卡/卡壳 ......
D. 奴隶/颤栗 奈何/按捺呜咽/哽咽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精粹 矍烁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B. 部署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 梳妆 赋与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D. 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派出多支医疗队奔赴东南亚灾区,______中国医生的全力抢救,许多病人转危为安。
(2)我和同学们在这所学校_______学习生活了近三年,大家情同手足,现在眼看就要分别了,彼此心里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3)执教近40年的张老师就要光荣退休了。几十年来,他放弃了许多东西,把心血全部_______在我们这些孩子的身上。
(4)无论隐瞒不报、浮夸虚报,还是冒名顶替______作弊,对这些无所顾忌的造假,一些人似乎已见怪不怪,这更加可悲。
A. 经过 一齐 贯注 公然B. 通过 一道 贯注 公开
C. 通过 一齐 灌注 公开D. 经过 一道 灌注 公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去年12月下旬,持续低温让北京天然气供应捉襟见肘,如不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将面临春节供应缺口。
B俗话说,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当前,全国人民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十分必要的。
C那些不被市场接受的新技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技术,在一阵热烈的追捧之后,很快就都偃旗息鼓了。 D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2007年我国汽车进口关税还要下调,预计未来几年国产轿车价格将继续呈不断下降趋势,用不了很长时间,大部分轿车将与国际接轨。
B.我在比赛场馆靠近过道的座位上看见了仰慕已久的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宇,内心着实激动了一番。
C.当球队输球的时候,对主教练克劳琛的带队方式和场上布阵,中方教练不仅提出了质疑,而且队虽也很不理解。
D.多哈亚运动第四天共决出28枚金牌,在游泳、柔道及体操多个大项上,中国队与日本队展开了强强对话,一举夺得9枚金牌,在这一比赛日稍占上风。
二、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6-10题。(15分,每小题3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6.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生生所资(生活) B. 诸侯以惠爱为德(爱惜人才) ..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痛苦)D.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追寻) ..
7. 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B.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
C. 乐琴书以消忧D. 园日涉以成趣 ..
8. 下列“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 家叔以余贫苦 B. 诸侯以惠爱为德
C.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农人告余以春及
9.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次官回家的想法。
B.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饥寒虽然来得迫切,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C.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回乡。
10. 下列对选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B. 陶渊明做彭泽令,是为了“有酒可饮”。
C. 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约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 陶渊明的妹妹亡故,需要前去奔丧成为他辞官的借口。
第Ⅱ卷(共120分)
三、(30分)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10分)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3分)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4分)
(3)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玉 楼 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欧阳修字永叔,号 ,是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2分)
(2)后人在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时认为,本词在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极具特色,“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请问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逐层渲染这份感情的?(8分)答: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读 沧 海》文段,完成14---17题。
我来到海滨,亲吻着蔚蓝的大海。我贪婪地读着沧海这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和发出雷鸣般声响的白色标点,使我领略着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中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聆听着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我看见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佩特拉海战中交融着爱与恨的戏剧,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徐悲鸿笔下的马群在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在浪尖上频频跳动??此时此刻,我感到自身发生了一种神秘的变化,一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我感到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的伸延,一直伸延到海天相接处,同天,同海,同躲藏着星月连成一片。喜悦突然像涌上海面的潜流,滚过胸间,使我暗暗激动。生活多么美好,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
面对大海,有人读到豪壮,有人读到寂寞;有人体悟爱情,有人感受仇恨;有人渴求着生,有人寻找着死。大海是双重结构的生命;潮与汐,深与浅,洪涛与微波,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吟,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颤抖的岁月中,多少江河挟着泥沙污染你的蔚蓝,多少鲸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海浪依然活泼,波光依然明艳,海水依然清澈。阳光下,我一直读到浅海海底,读到沙,读到珊瑚,读到飘动着的海带。那些蹈海的英雄、穿越怒涛的探险者、潜入深海发掘化石的科学家,你们在海床上找到了大海净化自我、战胜自我的答案吗?你们像我一样,读到了大海这种比风暴更伟大的力量吗? 然而,读着大海,我却困惑了,我的视线未能穿越海底。我知道,那儿有很难读懂的大深奥,人类一旦解读了这大深奥,世界将三倍地富有。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寒荒的波涛世界变成了繁忙的人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掠过的七彩风帆,读着破浪驰骋的威武舰队,读着层楼巨厦似的庞大油轮,读着海滩上红白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沐浴着阳光的男人女人,我相信,20年后的海,百年千年后的海,又会有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的和谐世界。海底世界据说是永恒的黑暗,但我相信那儿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惊人的巨变。海面上顷刻间,波平浪静就能化为波峰浪谷,正是深海永不平静的讯息。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如今我明白,大海绝不留恋过去,永远追求未来,追求更新和进化。
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
14. 本文的题目是“读沧海”,如果改为“观沧海”或“望沧海”好不好?为什么?(4分)
15. 第一自然段中说“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和发出雷鸣般声响的白色标点,使我领略着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中深邃的哲理。”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6分)
16. 文中三处加线的词语各指什么?(可以组织文中相关的词语或短语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① 非常美好的东西 ② 比风暴更伟大的力量 ③ 很难读懂的大深奥
17. 下面对文章的一些赏析,哪一项不恰当?( )(4分)
A. “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审美对象的沧海,被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和哲理的感悟,文章营造出了内外交融、物我两忘之境。
B. 文章始终将抒情和感悟依托于对大海的生动描绘,因而蕴含的哲理让人信服,抒发的情愫使人感动。
C. 文章气韵磅礴,笔势雄放,但作者有放有收,纵擒自如,并不忽视结构章法。全文为“总—分—总”式,主体部分则层层递进,一步步将抒情推向高潮。
D. 本文的修辞丰富错综,对偶与排比造成气势的雄放,对比与通感带来表达的鲜明,加以词汇丰富,语言表达可以说是诗意盎然。
五、语言知识与运用(10分)
18.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减字数但不能改变原意、遗漏信息。
(6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近日在贵阳举行的一次学术报
千会上透露了我国将在世界上首次探测月表微波特性并估算全月球月壤厚度以获得将为地球提供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氦—3的资源量和分布特征的消息。
答:
19、某实习记者去采访精神病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在她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
在采访的路上,她总觉得这个问题不妥,却不知该如何改,请你帮助她改一改。(4分) 答
六、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对大师诉说:“我要疯了,我的妻子、孩子、岳父、岳母全住在一个房间中,
房间像地狱。”大师说:“你会照我说的去做吗?”弟子说:“会的。”大师说:“把你家里所有的动物都带到你的房间中。”一个星期后,弟子又找到大师:“我的神经快要崩溃了。”大师说:“把动物统统赶出去。”之后,弟子想:“生命多么甜美,动物出去了,家是一处乐园,那样的安静、整洁、宽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太多的人忘了珍惜自己拥有的。快乐是对拥有的珍惜和感激,
而不是相反。请以“珍惜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必修五模块考试卷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 二题每小题3分,四题17小题4分。
第Ⅱ卷(共120分)
三、(30分)
11、文言翻译(10分)
(1)(3分)
(2)(4分)
(3)(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1)欧阳修字永叔,号 ,是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2分)
(2)(8分)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三径就荒, 。携幼入室,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响穷鼓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篇二:宋代闺怨词的整体状态
宋代闺怨词的整体状态
宋代闺怨词,虽只是宋词创作题材中常见的一种,但从其成就上看,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北宋初期创作的闺怨词约170首,在风格上虽继承了五代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婉为尚的审美规范,但已过滤了“花问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如寇准的《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进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袅袅,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前期的闺怨词大多在艺术表现上比较成功,词中描写的情感多从男女恋情的角度出发,写女性的孤单与寂寞,情感纤细,范围狭窄,如欧阳修的《玉楼春》:
别後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本词字字沉着,句句推进,由分离—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一寻梦一灯烬,将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愈来愈深刻、凄绝。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世俗化的生活情调再次成为其创作的主旋律,这种变化亦表现在其闺怨词的抒写中,如《锦堂春》:
坠髻慵梳,愁蛾懒画,心绪是事阑珊。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翦云鬟。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殯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後敢更无端。
词以代言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泼辣、傲气、不拘礼法的市井女性,她对负约不归的情郎既埋怨又数落,并设想等他回来后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令他从此之后不敢无端造次。俗词俗语述俗事,却巧妙凝练,颇动人心。 随着词调的创用与诗歌艺术的进步,北宋中后期的闺怨词对思妇的生活与心理刻画得更加细微,如晁补之的《虞美人·代内》:
梅花时候君轻去。曾寄红笺句。胡麻好种少人知,正是归时何处、误芳期。
谁教又作狂游远。归路杨花满。当年不负琐窗春。老向长楸走马、更愁人。 花谢花开人不在,琐春不住人愁哀。淡淡的责问下,是一方无法掩饰的落寞情怀。
闺怨词发展奎此,已形成了不同于前代的特色。这一时期闺中主人公的愁怨大多来自对浪漫幻想的反省,对年少轻别的悔恨,对夫荣弃家的控诉。如晏几道《蝶恋花》:
碧草池塘眷又晚。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双燕来时还念远。珠帘绣户杨花满。
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
人情短似易断弦,明知事实如此,依然痴心等待,美好的年华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逝去了。只是,望穿秋水盼来的,是游子归来,相怜相爱,还是再见实难,初心已改?太多时候,对现实的不安,对未来的恐惧,萦绕在思妇的心间,愁眉深锁,语出哀怨,也许正是源于自己担心的、惶恐的早已在很多与己处境相同的女子身上验证了。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间外患不断。战争的阴影不仅笼罩在王朝统治者的心上,同样遮蔽了征妇们简单生活的明净天空。反映此情的作品虽不如唐时多见,却也构成了北宋后期创作的一个支流,如贺铸的《古捣练子》: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那些远行的担忧,那些捣衣的惦念,那些守夜的执着,在鲜活生命存在意义的前提下,分外悲壮。
至此,闺怨词的艺术创作也随着宋词的发展,趋于成熟。但此时,由于词体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故以古老的离愁爱恨为内容的闺怨词随之减少,仅有230余首。
靖康之难后,北宋亡,南宋始。南渡词人成为前期词坛的主将。他们的前半生,多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于绮罗丛中吟风弄月,生活比较安定。而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境遇,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虽未完全变革他们的创作倾向,但对其闺怨作品的抒写仍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怀念前欢,悲叹今恨的词作比比皆是。如蔡伸的《飞雪满群山》下片:
长记得、扃舟寻旧约,听小窗风雨,灯火昏昏。锦褶才展,琼签报曙,宝钗又是轻分。黯然携手处,倚朱箔、愁凝黛颦。梦回云散,山遥水远空断魂。
曾经携手之处,景物依旧;曾经携手之人,与己已分。纵是“山遥水远空断魂”,也求梦中相见,聊慰思念: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娥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陈克《谒金门》
但是,灰暗凝重的现状常常会将绝望的种子植入思妇心中,如邓肃的《临江仙》:
楼北楼南青不断,晴空总是春容。先来无处问郎踪。那堪风不定,雨尽一窗红。初恨水中徒捉月,而今水月俱空。谩将雨意伴云浓。临风千点泪,不到浙江东。
原以为,想要抓住的幸福就像是水中的月亮,可观而不可触,让人怅惘;而今才发现,那曾给自己带来希望的幻影也已消失,徒然感伤,一切成空。
现实的苦难、生命的衰残、情感的缺失往往更易激发刻骨的相思与哀怨,因而南宋初期,闺怨词的创作倍增,达240首之多。
烽火连天的时代氛围与山河破碎的动荡形势使得战争背景下闺怨词的抒写在南宋中期仍在继续:
玉关芳草黏天碧。春风万里思行客。骑马向风嘶。道归犹未归。南云新有雁。望眼愁边断。膏沐为谁容。倚楼烟雨中。
——赵善扛《重叠金·春思》
萋萋芳草载不动离后忧思,柔柔东风捎不去别后哀愁,一声嘶骑,仿若投入女主人公心湖的石子,激起一层层的涟漪,何时才是归期?即使归期可数,尚有可盼;如果不知归期,又该如何?
山又水,云巘带风湾。断雁飞时天拍水,乱鸦啼处日衔山。疑在画图间。 人渐远,游子损朱颜。别泪空沾双袖湿,春心不放两眉间。此去几时还。 ——石孝友《望江南》
担心与思量,责怨与追问,形单影只的寂寞,四季如一的生活,这样的苦楚,这样的无奈,单借用小令表达已是不足,故此期长调的运用渐趋繁多,情感书写愈发周细,如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程垓的《玉漏迟》(一春浑不见)、刘过的《贺新郎·春思》等。
南宋末期,面对日蹙衰微的国势、和战之争的政局,被失望和沮丧的阴影投射于心的词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闺怨题材,通过表现女性对圆满爱情和完整婚姻的渴求来实现个人心灵的慰藉。故此期创作群体和作品数量均谓可观。
这一时期,表现少女纯真恋情的词作极少可见,描写别后相思尤其是征妇念远的作品则大量涌现,且格调趋于压抑低沉,如许玢的《菩萨蛮》:
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金雁一声悲。玉腮双泪垂。绣衾寒不暖。愁远天无岸。夜夜卜灯花。几时郎到家。
飞雪漫肆,雁声悲鸣,词片之起,编将读者带入了一片萧飒的气氛中。“绣衾”抵不住周遭的寒意,更暖不了那颗愁绪满溢的思念之心。玉腮垂泪的孤苦,夜卜灯花的惦念,亦不能传与那远隔关山的人知晓。见证这一切的,唯有那千载不变的清冷之月。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士大夫固有的社会忧患意识在宋代文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而,在内忧外患的宏阔背景下,此期的闺怨之作也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李莱老的《清平乐》:
绿窗初晓。枕上闻啼鸟。不恨王孙归不早。只恨天涯芳草。锦书红泪千行。一春无限思量。折得垂杨寄与,丝丝都是愁肠。
《全宋诃选释》认为此词“大约是国仇家恨双管齐发之情进出”。这样的激越之情常常使得与作者类似的文人们不得不寻求一个固有的目标来寄托、来宣泄。由此,“长安”作为古老的政治中心、强盛的王朝标志,屡次出现在作品中。如:
画楼深映小屏山。帘幕护轻寒。比翼香囊,合欢罗帕,都做薄情看。如今已误梨花约,何处滞归鞍。待约青鸾,彩云同去,飞梦到长安。
——陈允平《少年游》
这里的“长安”,既是词作中女子所念之人的游冶之处,也是词人故国之情的承载之处。
总而言之,宋代闺怨词对于闺中女性情感层面的抒写仍以“哀怨”为中心。前期作品表现的多是主人公如轻烟般的惆怅与叹息,没有太多的现实描写,有的只是刻骨铭心的相思与愁绪;后期作品则拓展了视角,将笔触伸向较为宽广的神会生活领域,游子之妇、商人之妇、征人之妇的生活与心理均有所涉及。现实的苦难与婚姻的悲剧逐渐改变了此前近似闲愁的情感基调,而转为悲苦压抑。此外,随着诗词写作技巧的进步,闺怨词的形式结构与艺术特色也有所发展。从宏观的角度看,宋代闺怨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唐代闺怨诗比肩,但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三:诗歌练习评讲
诗歌练习评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
(2)这是一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难以入睡,备感孤单凄凉。
(3)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案示例】
(1)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
《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食笋
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 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 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1)(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
可)
(2)(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试题】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
“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
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
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 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
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答案示例】 ⑴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变迁。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之情作铺垫。(3分) ⑵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3分) ⑶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攲(qī):倚、依。
(1)这首词中蕴含着主人公哪些“恨”?(4分)
【答案示例】不知行踪之恨。音讯杳然之恨。夜间风竹之恨。梦中难寻之恨。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4分)或:离别之后不知行踪之怨,触目凄凉满耳秋声之愁,天长水阔杳无音信欲诉无门之闷,空床独宿寂寞凄凉之苦,思梦不成灯花黯淡之恨。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赏
析。(6分)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移情)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但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共3分,分析恰当得3分)
2010高考冲刺阶段语文查漏补缺专项练习—古诗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词(诗),完成(1)—(2)题。
明君①词
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②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注】①明君:即王昭君。②塞:边塞。
(1)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8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