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 正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

2016-12-14 06:26:4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阿房宫赋》

1、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4、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

是: , 。

5、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6、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 ,,!

7、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 ,。 , 。”

8、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10、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

是: , ;,。

1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中

说: , 。

《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 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5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 慨叹的句子是 , 。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8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 。

9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 ? 。 ,。 10 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 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 ,。 《声声慢》

1、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 。

2.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有:。

3.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

4、《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 。

5、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

(4)《阿房宫赋》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8、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 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二:言语交际答案

《修辞与言语艺术》

注意:本作业有少数几个题没有答案,请自己翻书作答.不要空着不做

作业一

一.

√√√× √×√××√×√×√

二.

BACBB ADCAD CBBCB BCCBC

三.

BC ABC ABCD ACDABCD BCD BCD BC ABCD AD

作业二

一.

√××√√×√××√√√××√

二.

CDADCBDBBC CBDAA ABBAB

三.

ABCD ABC CD ABCD BC CD AD SD AD AD

作业三

一.

√√××××√×√× √√√×√

二.

DADCCCDBDBDADDC ADCCC

三.

BC ABC ABC ABD ABC ABD ABCD ABC AD ABCD

作业四

一.

√××√× √××××√×√×√

BDCBA ABDBD ABCBD ABBCC

三.

BD ABD ACD BCD BC ABC ABD

ABDACD

作业1

2,“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答:运用了“修辞格的运用”中“顶真”。 这首诗最主要的修辞格是顶针修辞格,其次是叠字修辞格,前2句用了叠字修辞格“青

青”和“绵绵”。

本诗连续八句中每联的下句与下联末2字,又是下联的开头2字,使两句紧密相联,上

下联环环相扣,使意思步步递进,不但音节和谐,朗朗上口,而且文意一气关注,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

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答:这是鲁迅小说《故乡》的一段,属于文艺语体,本段对月亮及环境描写是“深蓝的天

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对人物少年润土描写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描写生动形象,文字流畅,内涵丰富,能够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具有较强的审美效果。

4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设问、拟人、暗喻、借喻、移用、反复等修辞格。

这6种修辞格分别是。

设问是“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拟人是:用我来表示澳门,如“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我的肉

体”、“我内心的灵魂”“ 我要回来”; 用你表示祖国,如“你依然保管着”等;

暗喻是以母亲比喻祖国,以儿比喻“澳门”,如“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梦寐

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等;

属于借喻的是“我的肉体”、“内心的灵魂”等;

移用是“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中的“保管着”;这是改变了“保管”的使用范

围及意义,属于移用修辞格;

反复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人以澳门渴望回归祖国为感情基调,运用以上修辞格,表达了自己对澳门的眷念,抒

发了自己对澳门回归祖国的愿望。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

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

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玲上奏着的名曲。

首先通过阅读、分析,可指出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明喻、叠字、通感(移觉)、拟人、夸

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有:“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峭楞楞如鬼一般”、“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博喻(也是明喻)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

续用3个比喻,形成博喻;

叠字有“静静”、“ 薄薄”、“淡淡”、“楞楞”、“弯弯”等。

通感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视觉感受到的叶子

和花笼罩在月光之下,用幻觉感受“像笼着轻纱的梦”来比喻,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才能感受到的塘中的月色用听

觉感受:“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这是运用了移觉,

也就是通感手法。

拟人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

夸张有“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作者综合运用以上修辞手法描绘色下的荷塘,文字生动形象,把静态的事物表现得具有动态

效果,令人如临其境,能引起读者广泛联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作业2

2、下面句子划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句式?试分析其修辞效果。 有时一种意见会激起热烈的辩论。智慧的火花,有如星光闪耀;思想的交锋,常似电掣雷鸣。然而,气氛友好、自由,推心置腹。每一次讨论会,他总凝神倾听别人的发言,从

中吸取启人心扉的每一个独到的见解,每一个创造性的思考。

答:这种题比较灵活,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类问题首先针对它是提问直接回答:

划线部分使用了对偶。其次指出在文章中适当插入整齐的句子,散句和整句交替使用,可以

使语言更加凝重,更有气势,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3、利用语境的解释功能分析下面这段话。

当1979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访美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与邓小平在国宴上谈笑风生,

席间,史沫特莱对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很感兴趣,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

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答:邓小平风趣幽默的设喻,既没有破坏当时谈笑风生的融洽氛围,又不失礼貌地侧

面回答了提,在当时的语境下,通过中国成语“东山再起”和人们熟知的“奥林匹克奖”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经历,由此能看出邓小平的风范和气度,也显示出他的机智和高超的

言语技巧。

5、运用修辞格理论分析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

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

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

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

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对于

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钱钟书《围城》)

答:这是在小说《围城》中介绍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时所发的议论。这段文字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是反语、对比、回环、别解、暗喻。

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反语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

“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

对比有“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

的学问分歧;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 。

回环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

别解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前句的“大学”

是儒家经典《礼记》(后来列入四书)中的一篇,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句中的

“大学”是指现代教育机构,概念不同,属于别解修辞格。

篇三:201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那片浩翰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倒悬飞溅,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

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萦清澈。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璧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横冲(hèng)飞溅(jiàn) B.弯亘(gèng) 琼(qióng)

C.屑(xiè)剥落(bō)D.絮(xù)喷涌(rǒng)

解析:C(1)A、横héngB、亘 gèn D、涌 yǒng。(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晶萦清澈 B.浩翰 C.悬崖峭璧 D.虹霓

解析:B(或D)A.晶莹清澈 C.悬崖峭壁。

2)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答案:C

解析:A、“他对我说”应改为逗号。B、“攀得越起劲”后应改用分号。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中的顿号不能标明地区间的层次,应将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

位大师的接见。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

到还心有余悸。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

类自掘的陷阱呢?

D.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

观众都非常喜欢。

答案:B

解析:“耳濡目染”的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用在句中不合适,应改为“耳闻目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答案:A

解析:B、缺主语。C、“加强??水平”动宾不搭配。D、“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意思表达相反,应去掉句中的“不”。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

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我们学过的《香菱学》就节选自此书。

B.《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

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C.《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

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D.《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

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答案D

解析:《格列佛游记》没有对当时社会的赞美,而是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揭露与讽剌。

6.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3分)

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答案示例: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 脚下。∥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

解析:一是要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二是要表达出一种“意蕴”(哲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分)

7.默写填空(5分)

(1)曾子曰:“ ▲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古代有很多抒发愁情的名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赋予“愁”以

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赋予“愁”以形态;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赋予“愁”以重量:“ ▲, ▲。”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2)千树万树梨花开。(3)先天下之忧而忧。(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解析:每空,错1字该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 应为 。(2分)

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答案:A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1),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

答案: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4.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解析:文章第4-5段写“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概括出这两段的内容即可。(“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这两句点出了原因。)

16.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解析:本文尽管开头部分花了不少文字写许多人心中“激荡过一个远方”,但后半部分却阐述了一种相反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段点出了本文主旨:“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答案: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道理论证: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事实论证:如“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比喻论证:如“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正反对比论证:如“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

16.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解析:本文尽管开头部分花了不少文字写许多人心中“激荡过一个远方”,但后半部分却阐述了一种相反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段点出了本文主旨:“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8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

    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阿房宫赋》1、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