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姜夔:踏莎行 正文

姜夔:踏莎行

2016-12-14 06:26:2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踏莎行·雪似梅花 阅读答案附赏析

踏莎行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1)上片中的不

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赏析吕本中的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踏莎行·杨柳回塘 阅读答案附赏析踏莎行·春暮 阅读答案附赏析踏莎行·写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踏莎行(晏殊)晏殊: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姜夔)踏莎行(吴文英)秦观

篇二:荡漾在唐宋诗词中的月光

【编者按】深刻的文化底蕴,优美诗化的语句,声情并茂,洋洋洒洒,流畅如泻。夜晚与白天一起,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世界。在古代的诗人看来,明月是夜空的女神,是连接天空节律与人间冷暖,沟通理想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小舟,月的阴晴圆缺,总是对应着诗人的悲欢离合。因此,诗人的静夜之思,总是与明月有着血缘般的联系。月光照亮和辉映着诗人眼中和心里的宇宙,月是诗人的知己,是诗意的化身、是诗思的源泉。月,就是诗。

夜晚与白天一起,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世界。在古代的诗人看来,明月是夜空的女神,是连接天空节律与人间冷暖,沟通理想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小舟,月的阴晴圆缺,总是对应着诗人的悲欢离合。因此,诗人的静夜之思,总是与明月有着血缘般的联系。月光照亮和辉映着诗人眼中和心里的宇宙,月是诗人的知己,是诗意的化身、是诗思的源泉。月,就是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是太阴,日是太阳;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在封建政治与伦理生活中,太阳与君父等等,处于中心和独尊的地位,显得威严、庄重、高高在上而不可亲近。太阳的光焰太强烈、太灼人,而君父的影子太高大、太浓重了,太阳和君父在政治与伦理生活中霸权地位的取得,与其在诗的国度里的隐退之间似乎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诗人们发自内心热情讴歌的往往不是君父,而是母爱;他们的诗笔描绘得最美的似乎不是太阳,而是月亮。而月亮也总是以母性的、柔性的光辉抚慰着诗人寂寞的心,温暖和照耀着诗人的世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的这首《寄人》便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样的思致和情调。张九龄《望月怀远》有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是写未梦时,《寄人》则写已梦时,而其情其景都脱胎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人在天涯,遥夜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有梦中可以相逢。因此,明月便常常成为诗人乡情相思、离愁别恨的寄托和象征,成为诗人抒发深切关怀与真诚祝福的表征与触媒。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属于前者,而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则属于后一种情况。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更成为千百年来人间最美好的祝愿之辞。

明月既成为亲情友谊、离愁别绪和寂寞情怀的象征,则望月而怀远,见月而伤情,是诗人常见的特有情结。李白《玉阶怨》:王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王建《十五夜望月》有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

落谁家?即是睹月而有所思。杜甫身经离乱,对亲人、对故友一往情深,而其思念亲友之诗,每每与月夜相关: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是想念妻儿之诗;《月夜忆舍弟》中二联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之语;《梦李白》系念流放江南瘴疠地的李白,思而成梦,有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之句。甚至寻访昭君故里,发思古之幽情,也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也照亮着离魂返乡的路。正因为如此,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更显得清苦、沉痛和苍凉。连多情的、慈母般的明月都似乎已阅尽沧桑而无动于衷,清冷漠然地旁观人间的离合悲欢,还有什么比这更沉痛的呢?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最爱白石的这两句词,正是因为这样的词境写尽了经历战乱后的词人的沉痛与悲凉。其《扬州慢·淮左名都》: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也是这样类似的写法,无情被写作有情,而有情又复转而为无情,这是愈转愈深的加一倍写法。

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桂,面对皎洁的月光,千古的诗人萌生过多少这样奇异的想象,创造出几多如此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李商隐则由月亮神话别出心裁地幻化出看似热闹中更显清寒如许、凄凉无限的意境: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人笔下的月光世界常常是清寒的、凄怨的,而且总是伴随着清怨的音乐之声。王维《新竹诗》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有月色冷楚城,寒光透霜空之句。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柳宗元《新植海石榴》:月寒空阶曙,幽梦采云生。韦应物也有月寒秋竹冷之句。都写出了凄清如许的情韵与色调。王昌龄《从军行》诸作,时或写到明月,而成千古名句,如《出塞》二首其一之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着从秦汉到今时所有离别的人们,照耀着边关的将士和闺中思妇,也照耀着悠悠羌笛与琵琶的撩乱之音。高适《听张立本女吟》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之句,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贺《李凭箜篌引》极写箜篌之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而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作结,那凄清的月色常常伴着凄怨的乐音。大诗人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一语,真将那月色、将那笛声写绝了,而苏东坡《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节,击空明分泝流光一歌,其声呜呜然一段,也将那月、那歌、那箫写得如此空灵、凄怨和动人,明月,成为诗人千古名作

的诗心和灵光。

月光下的天空,月光下的大地和海洋,月光下的山河,月光下的明湖、幽涧和清泉,月光下的梅、竹,月光下的霜露,月光下的笛声和醉梦,这一切,构成了诗人的世界。是明月,妆点着诗人的江山,成为千古诗人不绝如缕的灵感和源泉。月出皎兮。皎洁的明月辉映着诗人的诗思和他心目中的女神,赋予她嫦娥仙子般动人的美丽。诗人的明月之诗常常有神来之笔。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月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化无形的无情的月光为有情、有形、有韵律、有动感、有生命的存在。流光一句,把月光写活了,也写足写透了。月华如水,弥满洒落天上人间,与思妇如雪花一样无处不在的忧思正相融浃。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白居易《忆江南》写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寄韬光禅师》也有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的诗句。钱易《南部新书》云: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西湖民间故事亦有中秋夜月中桂子落于灵隐寺沙沙有声的传说。这是多么美妙的奇思异想和艺术直觉啊!在诗人仰望星空和月宫的想象与神思中,那月中的阴影仿佛真是桂树,而当此良夜,那月中桂子理应飘落人间天堂而香浮天际、落子有声的。上述诗句把这种直觉式的观照和感悟诗意地传写出来了。

明月催发了多少伟大诗人的诗兴,滋润了他们清风般的诗笔?明月,象艺术女神一样,以灵性的光辉不止一次地照耀着诗人王维的瑶琴和乐思,照耀着他笔下的空谷和山涧,照耀着自开自落的桂花和小鸟绿色的歌吟,照耀着浣纱的少女和她们归去的路径。明月曾伴随着李白的诗酒生涯,其《把酒问月》云: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王夫之《唐诗评选》称此诗于古今为创调。的确,把酒而问月,问月之所由来,问月之所经行,问月之归程,问月之芳邻,问月之所见,问月之所感,句句是问,句句是答,而归结于浩渺的时空和对天上人间的美好愿望。这只能是为谪仙李白所独有的千古一问。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诗思得于李白此诗为多。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在月下孤斟独饮的寂寞中,却能幻化出对影成三人的热闹场面,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热闹,更显现了诗人的寂寞和孤独。作为高华绝代、独步天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心性中必有他所独有而他人无法理解的精神诉求吧?他也必有无以名状的孤独感和寂寞心吧?唯有明月伴随着诗人,照耀和抚慰寂寞的诗人,《静夜思》所描绘的不正是这样的情景吗?传说李白最后是醉中赴水捉月而死的。虽说并不可靠,我们却愿意相信也如此想象诗人最后的归宿。唐代诗歌中,写月的名章迥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凡名家,必有写月的好诗好句。唐代以后,李后主有其不堪回首的如钩的秋月,柳永吟唱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句。宋代词史上,吟咏中秋而可称双璧的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张孝祥同调的《过洞庭》,张词曰: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两词相较,苏子以谪仙人般的想象、哲人的玄思和一往情深、广被天下的赤子之心见长,张词则以驱遣万象、描绘境界的豪迈气概与手笔见长,而意境之清寒高远,心胸之澄明超旷,此其所同也。

唐宋诗人的创作中,咏月写月最好的诗人当推李太白与苏东坡,但最好的月诗则恐怕要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面对如此澄净、清朗、高华而带着神秘的怅惘和淡淡忧伤的诗境,我们最好是身临其境,在江畔月下静静地凝望,或是泛舟江湖之上,听远处洞箫传来《春江花月夜》的乐思。最美好的诗思就象最美好的音乐一样,是只可以聆听、吟唱而不可以言说的。

篇三:大学语文诗词出处考察题总结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望穿秋水却不得见湘夫人之倩影,只看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与湘君内心炽热的相思爱意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湘君内心的不安宁,寥寥数字就营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2、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罗庸《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前一句即“多难兴邦”,一个民族遭遇重大的灾难,会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走向繁荣兴旺的迹象,后一句与当时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相呼应,写要振奋精神控制情绪,向先哲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这两句既为写景句,也为抒情句。写唐玄宗的哀伤,可以有两种解读:①唐玄宗看到“春风桃李花开日”,就像看到“秋雨梧桐叶落时”一样;②唐玄宗从春至秋都很哀伤。

4、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中峰雄伟高大,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千岩万壑的景象变化多样,写尽终南山雄阔苍莽之势。

5、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姜夔《长亭怨慢》

长亭边的柳树看到人们送别惜别的场景太多太多,幸好树是无情之物,倘若它有一丝情感的话,肯定不会如此葱绿一片,怕早就因离别之景而感伤得枯萎凋零了、这里借柳来反衬人的别离伤痛。

6、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北方的马依恋着北方的风,南方的鸟将巢筑在朝南的枝头,说禽兽尚且不忘故乡,暗示物尚有情,更何况人呢!

7、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平芜的尽头是春山,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以递进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哀离伤别、怀人盼归的内心情绪。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树下夹杂着细雨,一直下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落到地上,寓情于景,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惆怅之情。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写秋山夜景,月光柔和的从松间洒下,清泉静静在石上流淌,运用声色动静的对比,衬托出山野的清逸与幽深,也从不同的层面上丰富了观赏者的感受。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比喻的手法,极言作者内心的愁绪之多之重,表达了李后主亡国破家内心的沉痛。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写苏轼与弟弟苏辙及朝廷难以相聚,只用美好的愿望来自慰、自解。

1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写祖母年迈,朝不保夕的生存状态,显示祖母对作者的依赖,以此表达作者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实乃不得已。

13、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屈原用鸟飞反乡、狐死首丘隐喻发乎自然、本乎天性的恋乡情结,表达对郢都日夜难以忘怀的心结。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此四句写出出征之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出征之时,杨柳依依,枝繁叶茂;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将自己的身世比作“沉舟”“病树”,暗示长期被弃,埋没一世,但诗人并未对未来失去信心,他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代表了作者一种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踏莎行》

写词人梦醒之后深情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一片明月光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一种怜香惜玉之情,一种深切的惭愧负疚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17、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这里的数峰之清苦无奈反衬人的万千愁苦。拟人写山,素鲜此奇绝之笔。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两人若能彼此真诚相爱,就不在乎是否朝夕相伴,这两句其实也是自我安慰之语。

1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以蚕丝象征爱情,以烛泪象征相思之泪。相思难尽,泪悲何级。但爱情仍坚贞不屈,至死不悔,感人至深。采用了双关、比喻、对偶等艺术手法,恰如其分。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萧萧”“无边”写出了秋天萧条的景象,“滚滚”“不尽”描绘出了长江的湍湍水势,生动而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2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起,而不正面回答,以写景作结。一方面,此三幅画面、描写生动如画,另一方面,这三个画面全是饱含愁绪的景象,彼此叠加强化,深化了闲愁之情,含蓄不尽,回味无穷,以形象强化了情绪的表达,达到既生动又含蓄且强烈的效果。


姜夔:踏莎行》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8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姜夔:踏莎行
相关文章
  • 姜夔:踏莎行

    踏莎行·雪似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踏莎行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