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
我们演讲易犯的毛病是语气单调、呆板。如果讲话时做到能够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语速、重音、轻音、升降、停顿的变化,从而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美化语言,就会使我们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1)停顿与节奏
停顿在演讲中经常出现,常用来暗示演讲者的思索和演讲过程,占演讲的一部分时间,是演讲表达中极为重要的技巧。演讲中运用的停顿有三种: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前两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语意清楚明确、重点突出。语言中的标点符号表示语法关系,也可以表示语音停顿。
心理停顿。一般来讲,在列举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而演讲中的节奏主要有:轻快型、持重型、高扬型、复合型等。
(2)语调
一篇演讲,只有具备了恰当的语气语调,才能具备形象色彩、感情色彩、理性色彩、风格色彩,从而提高语言的魅力,调动听众的情绪,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更好地接受演讲的思想。语气语调可以在演讲中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愤怒、惊讶、高兴、害怕、嫉妒、蔑视、难受、紧张、骄傲、悲切、满足、同情等。不同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高升调: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语句
降抑调:感叹句、祈使句、保证、下决心、表示赞扬/自信/坚决/祝愿等情感的句子 平直调: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
曲折调:特殊情感时使用,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
(3)语速
演讲速度要有变化。我们平常与人谈话时,总会经常改变讲话的速度,这是自然或不自觉的。而且这种讲述法能造成一种声势,使你的意见的某一点会显得特别突出。让我们来试试这个方法,先漫不经心似的对一个小数目说:“3000万元。”然后放慢,并像是很惊讶地发现一个可观的数字似的说:“3——万——元”。那么你听了是不是觉得3万元的数目比3000万元还大?
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4)语气
语气要有轻重之分。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你说到重要的字时声音就提高些,不重要的便放低些。例如:“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情。”这句话中,“我”和“好”两字是关键词,读时音调自然就要提高。
重音在演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可以突出强调某个词或词组,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重音的处理方式在于咬字的音量和力度,一般来讲,要读得比其他词重一些。但是,适当的时候,读得比其他词轻,也能起到突出的作用。在演讲中,重音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实践中,演讲者根据自己演讲的目的、理解、心境、感情等因素,为表达需要,确定重音的位置,并对所强调的字词做出某种声音上的变化。
语气练习(疑问、陈述、指令)
你请我吃饭
我并没有说他偷我的车
我实在不能忍受了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我真的没有办法
我请你吃饭
篇二:第三讲抑扬顿挫
第三讲抑扬顿挫,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断句
一、 句法详讲: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 基本方法。加强文言文 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增加文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
1、 文言文的停顿与朗读
读准字音、停顿适当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熟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多音字和异读字。多音字和异读字中的破音异读,它们的读音语气用法、意义密切相关,因此,辨析它们的读音应先结合语境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然后推断出正确的 读音。
正确停顿也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跟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类推,确定句中停顿。具体的停顿情况如下:
(1、)句首类停顿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音节类停顿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语序类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_——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永之人/争/奔走焉。
(4、)语法类停顿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主语了,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
这个句子的正确停顿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句子结构类停顿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
句子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再如:
瞻予马首/可也。
(6、)节奏类停顿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古代文化知识类停顿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语气助词类停顿
“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洋洋乎/与灏气倶。
(9、)关联词类停顿
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倶/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 文言文的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通读几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符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额: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句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所希望判断出问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是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8、)熟记标志词语
下面归纳的是一些常见的句首标志词语:
① 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
② 事件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
③ 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
④ 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汝(女)、彼、此、
⑤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
⑥ 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
二、 例题详解
1.、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参考答案]
1、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2、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三、专题精练: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独不闻子有厚德者不非小庇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
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4、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5、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6、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参考答案: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独德者不非小庇;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4、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5、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译文:乐广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好长时间没有登门。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客人回答说:“上次在府上,承蒙赐酒。正要喝的时候,突然发现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厌恶。饮了这杯酒后就生了病。”乐广发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蛇的图案,他猜测客人所说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于是又宴请这个客人。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对客人说:“酒中还见到什么没有?”客人回答说:“和当初见到的一样,仍有蛇的影
子。”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1)选自《晋书》。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 (5)广:即乐(yue)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u)(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心里。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即装饰有牛角之类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同“否”。 (16)所以:因由,原因。
(17)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18)沈疴(ke):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19)豁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晋书·乐广传》
6、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翻译: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篇三:或者或者造句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失和伤害
造句:那次智利大地震,许多城市都毁灭了,但我叔父全家安然无恙,非常幸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造句:“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跋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劳苦
造句:地质勘探队员不怕艰苦,跋山涉水,为祖国寻找地下的报藏。
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厌倦。比喻非常喜欢。
造句:到了节日里,各个景区摆设的花朵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造句: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搬弄是非: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造句: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变本加厉: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造句;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了.
变幻莫测: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造句:草地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
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造句:这篇小说让人看了回味无穷,作者确实是别巨匠心。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造句: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造句:他的问题很严重,已经不可救药。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造句:我看这那座小山觉得不可思议。
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造句;当我在橱窗外看到那双红色的球鞋时,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但想到禳中羞涩,不得若有所失地离开。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那种不屈不挠的、要征服一切的心情造句: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坚守在抗震第一线。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造句:也不必说有时趁你不防钻进防盗铁门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
造句:孔乙己对那些嘲笑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
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
造句: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造句:每当看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在场的观众都不约而同的流下了爱国的热泪。
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
造句:很多时候,我跪着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着。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造句:层峦叠嶂的黄山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啊!
畅所欲言: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造句:在那次辩论中,大家畅所欲言,都说了自己的观点。
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造句:国庆节期间,街上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造句:但是这个贵州,十分瘠苦,处万山之中,又是晴少雨多,吃的、用的、穿的,无一样能够称心如意。
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造句:这段话在文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造句:我诚心诚意地帮助你。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造句: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感言。
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造句:朝鲜自古就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唇亡齿寒,可谓一体。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造句:我们喜欢在春和景明的日子出去春游。
春华秋实: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造句: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抑扬顿挫怎样造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0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