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技巧 正文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技巧

2016-11-27 16:01:1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上传: 刘小燕 更新时间:2012-5-22 13:17:43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

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用语准确,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课时表现出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反之,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废话连篇,语无伦次,说不清道不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严谨又表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上,“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讲授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语言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推导有致、言之成理;学生在授课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也便于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明白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如果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就会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的内容,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滔滔如激流,有时沙沙如春雨,这样不仅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

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该生动形象、饶有情趣。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

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4.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节奏感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作为教学语言艺术亦不例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以为必须快慢适宜、动静相生、抑扬顿挫、起伏有致。譬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下“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感情,使学生舒展开想象的翅膀,都得有个讲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无意注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

由此可见,处理好教学语言表述的“疏”“密”关系决非小事。讲课时言辞过“疏”,慢条斯理,断断续续,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神经松弛,注意力弥散;讲课时语言过“密”,铺天盖地,密不透风,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神情疲劳,无法静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过“疏”过“密”的教学语言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使课堂语言疏密得体、繁简适宜呢?最重要的是对授课内容的筛选和提炼,只有通过悉心斟酌,反复揣摩,适当安排,才能在授课时做到从容不迫,疏密得体,缓急自如。

5.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幽默感

喜欢风趣幽默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的语言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就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以庸俗的笑料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真如有位老师说得好“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篇二:教师上课语言的技巧

教师上课语言的技巧

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教师讲课是一种输出,学生听课是一种接受,究竟效果如何呢?教师应从反馈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平时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还可通过作业、答疑、小测验,甚至可以跟同学聊天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总结如何用最贴切的语言讲述问题。

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对重点内容、公式、定理应加重语气,力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语言平淡呆板,只能成为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要始终与学生的思维协调合拍。

一、充满激情、紧扣主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强调课堂语言艺术,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把知识与信息正确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首先要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再科学分析、精讲内容,使学生进入教材的意境,理解教材的意思,掌握教学内容。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激情匮乏,平铺直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催眠曲,这样,何谈教学效果?

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除了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还要借助灵活多样的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教学重点。如果教师在讲授感人的情节时,除了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再辅之饱满的激情和相应的动作手势,则更能加强教师信息的传递,帮助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加深教学内容的印象。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不光有激情,还要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为了渲染气氛,于是就夸夸其谈,谈古论今,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万里,讲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讲些什么?学生不明白学些啥。即使语言再优美,也是华而不实。 教学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文章 ,采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要形象、具体、亲切、有趣、活泼、开朗。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有哲理性,启发性。教师应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与课外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拓展视野。

二、条理清晰、有理有序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要搞清事理,古人说得好“有物讲理,理则清;无物讲理,理不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以理服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领悟道理。

教师语言不但有理,还要有序。所谓“序”即逻辑顺序。上课前教师应该对教材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对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哪些先讲,哪些后讲,什么精讲,什么略讲,做到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时才会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学生在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幽默风趣、激发情感

要使学生觉得上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时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让学生对上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古人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课堂语言应当规范、简洁、准确、生动、形象、有趣,同时要将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乐趣,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基本

功,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课堂上既要气氛活跃,又要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新奇多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听讲,轻松学习,善于理解,记得牢固。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思索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找出答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去听课、看书、分析、思考,解除疑问。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总而言之,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丰富,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所以,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夯实语言技巧的基础。

篇三: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把握合理的速度、响度、节奏感技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 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倘若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感情,对工作抱敷衍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教师的课堂语言才能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如果一看到学生捣乱,就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肯定不会有和风细雨的语言。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 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有些课的知识深奥晦涩,但是学生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学生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二、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 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随意性。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其实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

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学语言速度过慢,远远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因为,那不仅会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坏的结果是将导致教学对象精力涣散。例如,老师说话的速度太过缓慢,慢悠悠说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说出了下句,时常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学生大脑对所收到的信息已经完成了选择,进行了反馈或储存的处理,如果这时仍然没有新的语言信息传送过来,一再地脱节、等待,持续时间一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就会引起倦怠,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厌倦疲乏的反应,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和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 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 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

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

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

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听觉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邻班是很严重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而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例如,有的老师讲课,倘若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确实震得耳朵难受。 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有的老师讲%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技巧》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0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技巧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