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基础上,学习每篇记事文章对这两大要素的具体写法。
5、弄清叙事中的议论和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是,发表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说,直
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中心鲜明
突出。
闯关练习:
(一) 只隔了一座假山
小区空地,前楼后楼之间,是一个小小的假山池塘。每逢初夏,水面上浮满一朵朵粉白
如玉的睡莲,从阳台看下去,仿佛织满白色花朵的锦缎。
看惯了,也不大在意。一天,与楼上的邻居聊天说起,他诧异地看着我:“可是那是红
睡莲啊。”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是白的呀。”两人相持不下。||
第二天上学前,我特意走近花池,初升稚气的阳光下,白莲静静地宛如睡了一池的云。
——那位邻居即使是色盲,也不会错得那么远吧?
我心里不断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分
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我下意识地抬头看向自家的阳台,却被假山遮挡
住了。||
我与他都如此地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因为是我们亲眼所见。只是为什么,每一天,当我
们从遥远的窗口俯看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不曾想过,要向前几步,绕过假山去看一看
呢?
原来很多的时候,正确与错误之间,只隔了一座假山。||
1、文中的下列词语还可以用另外的合适词语代替吗?试试看。
宛如() 诧异() 特意()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①表示声音延续。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思转折。 ④表示意思递进。
3、短文已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4、短文结尾一句的作用是()
①总结全文。 ②点明中心。 ③与开头相呼应。 ④抒发感情。
5、“我心里不断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
分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这一句中的“怔住”的原因是
6、“我”看到的是白睡莲,“邻居”看到的是红睡莲,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苹果里的星星
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
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
示。
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
要让您看看里面藏了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
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蒂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
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头有果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个清晰地五角星状。我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
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我
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么一天,我孩子把这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我。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仅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触
动的是,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从不知什么地方传到
我儿子的幼儿园,接着便传给我,现在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
力,往小处说,就是苹果——切“错”苹果。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小刀一()苹果一()力量
一()道理一()星星一()方法
一()旗帜一()错误一()死水
2、把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①果树苹果树果园苹果
②花朵蜜蜂酿蜜采蜜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4、“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 和“往小处说,就是苹果——切‘错’苹
果。”这两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①儿子真的将苹果切错了。()
②儿子并没有切错苹果。()
③每个苹果里都有一颗星星。()
④儿子超人的创造力让我惊叹。()
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过独特的发现,让你倍感欣喜。请选择一个新颖独特的故
事写下来。(150字以上)
附答案
(一) 只隔了一座假山
1、文中的下列词语还可以用另外的合适词语代替吗?试试看。
宛如(仿佛) 诧异(惊异) 特意(特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④)
①表示声音延续。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思转折。 ④表示意思递进。
3、短文已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我”看到的睡莲是白色的,邻居看到的是红色的,我们相持不下。
第二段: “我”看到了假山后面那红色的睡莲。
4、短文结尾一句的作用是(① )
①总结全文。 ②点明中心。 ③与开头相呼应。 ④抒发感情。
5、“我心里不断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
分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这一句中的“怔住”的原因是 “我”果真看到了那一朵朵盛开的红睡莲,出乎意料。
6、“我”看到的是白睡莲,“邻居”看到的是红睡莲,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苹果里的星星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把 )小刀一( 箱 )苹果一( 股 )力量
一( 个 )道理一( 颗 )星星一( 种 )方法
一( 面 )旗帜一( 点 )错误一( 潭 )死水
2、把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①果树苹果树果园苹果
②花朵蜜蜂酿蜜采蜜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按事情发展顺序。)
4、“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 和“往小处说,就是苹果——切‘错’苹果。”
这两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①儿子真的将苹果切错了。( × )
②儿子并没有切错苹果。( √ )
③每个苹果里都有一颗星星。( × )
④儿子超人的创造力让我惊叹。(√)
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过独特的发现,让你倍感欣喜。请选择一个新颖独特的故
事写下来。(150字以上)
篇二:小学语文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及答案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 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什么是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什么是倒叙?
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强调:
一、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可以把事情经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另外,记事的文章如果是通过几件事来揭示一个中心,还可以按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2、归纳中心思想。可以借助事情篇首或篇尾点题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主要事件或重点段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来概括。
【词语训练】
1.描写人物外貌的:
英俊潇洒红光满面睡眼蒙眬身材魁梧满脸笑容泪眼通红个子高高 皮肤黝黑双眉紧锁身材矮小黑里透红眼睛深陷肩膀宽宽面容慈祥 炯炯有神眉清目秀皱纹舒展浓眉大眼樱桃小口无精打采身体瘦弱 白嫩肌肤面容憔悴愣头愣脑神采奕奕满脸放光须发苍苍亭亭玉立 鹤发童颜面如土色
你还能再写几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愉快心情的:
笑容满面喜上眉梢神采飞扬喜笑颜开喜出望外放声歌唱眉开眼笑 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笑容可掬欢欣鼓舞容光焕发满脸笑容神采奕奕 谈笑风生笑逐颜开满面春风眉飞色舞人颜欢笑红光满面和颜悦色 捧腹大笑心花怒放喜气洋洋纵情欢笑欢呼跳跃心旷神怡
你还能再写几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来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结合结尾段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9、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10、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
《叙事类文章阅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93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