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 正文

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

2016-11-22 19:31:0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

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创业也是一样的,创业的最高境界是不花一分一毫,而赚取到巨额利润。利用陈年旧报纸就是一个很好的空手赚项目,看看祁不凡草根老板学府是怎么操作的。 如何利用陈年旧报纸呢?就是找到生日当年当天的报纸,卖给这天过生日的人作为生日礼物。这份礼物即特殊又很有意义,可以永久性的收藏。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这些报纸呢?渠道很简单,淘宝网搜索生日报,就会出来很多这样的报纸,具体的哪一年哪一天的,咨询店家即可。有人会觉得,我直接去淘宝店购买就好了,何必在你这里买呢?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做生意就是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来赚取利润。

找寻目标客户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去一年一日之类的网站,就可以找到很多真实的生日,这些就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而且非常精准。还可以通过发广告等方法来寻找目标客户。找到目标客户之后,就要展开推销,提前给要过生日的人信息,让他们知道在他们出生那天,有一份重要的报纸也同样诞生了,收藏她是多么的有意义。类似的广告词语,淘宝店家那里也有很多。

我们做这个生意,要至少有翻倍的利润。比如我们从淘宝店那里进货是20元,我们卖给客户,至少是要40元。要让客户心甘情愿的付钱,还要让客户对我们产生信任感。一是要用常用的QQ号码联系客户,再就是要告知客户我们的电话号码。这样一来,客户就会很放

心的把几十元钱转给我们了。当然,对客户讲解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一个身份,要么是在某某报社工作过,要么是在某某报社有人脉,总之,就是告知客户报纸绝对是正版的,值得收藏的。这样一来,客户的信任感和购买欲就会更强烈了。

这个项目只是祁不凡草根老板学府推出的一个小项目,祁不凡草根老板学府推出的很多项目都是无本或小本创业的项目,草根创业者只要根据祁不凡老师讲解的步骤和策略操作,保证能够达到创业的最佳境界!

篇二:漫话老报纸收藏

龙源期刊网 .cn

漫话老报纸收藏

作者:

来源:《金点子生意》2014年第03期

何谓集报?集报就是指与收集报纸有关的文化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报纸的搜集、整理和分类,金银币、邮票、纪念卡、古玩、字画收藏炙手可热。而收藏其实是一种投资,和股票一样讲求的是逢低介入,那么当前还有哪些收藏领域尚还处于相对“底部”呢?从近年来的行情看,集报可以说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和邮币卡、古玩比较起来,集报比较容易入门,投入资金也相对少一些,加之报纸所独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和权威性,除了能提高集报人的品位外,还能带来一定收益。

集报久远悠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我国已有从事报纸收集的活动。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王元美等人也专门收集过报纸,目的是进行文学创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收藏了不少明末报纸。民国大收藏家冯翰飞自清光绪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收藏了数量可观的老报纸。据说,1933年蒋介石意欲得到冯收藏的报纸,拟聘请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遭冯拒绝。还有一位集报先师――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的报纸藏品鲜为人知,直到多年后,同为集报家的补白大王郑逸梅老先生透露:“以往集报有胡道静,装数十箱,后归公家。”人们才知道了这位可敬的集报大家。胡老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报纸,相继出版了《上海新闻事业历史的发展》、《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报坛逸话》等著作。

我国出版史上最悠久的报纸――《申报》历尽沧桑,能够无损的保留到今天,也得益于集报。民国元年(1912年),史量才等人接办《申报》馆,以馆中历年《申报》库藏不全,向社会各界悬赏访求。最终上海南市张仲照老人慷慨地将自己所藏《申报》自始创至宣统三年辛亥止的报纸相赠,才得以留存。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报刊收藏热。通常来讲,存世量越少、时间越久远的报纸价格越高,上百年以上的文物级报纸,一份卖价就可高达万元以上,一些人通过集藏早期珍品报纸而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收藏渐入佳境

在最近几年来的几场国家级大型拍卖活动中,随着古籍善本的不断参拍,也有一些珍品老报刊登场,并受到了买家追捧。眼下,收藏市场上的老报纸销路挺好,20年前的一些老报纸,每份可卖到十几元,一位摊主6份上世纪50~70年代的党报,一开价就是80元。淘宝网上,一家专门销售生日报的店主曾号称,他们拥有非常丰富的老报纸货源,顾客可以买到从1940~2006年的任何一天的老报纸,解放前的品种主要有《大公报》、《申报》、《文汇报》等,每份价格在三四百元左右。

篇三: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现在没人能找到可以养你一辈子的工作了。”年过五十的美国网迅公司总裁、NEA基金合伙人朱敏跟记者聊到年轻人创业的话题时,特别感慨时代的不同。“我们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安安稳稳等分配就行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学生一毕业就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熔炉。”

上世纪70年代,朱敏在农村插队,办起了“社队企业”,就是“公社”和“大队”的企业。那时私人开店、办企业是不被鼓励的,弄不好就整出政治问题来。可是现在——

吴立杰,1980年生,2002年大学二年级时办了策划公司;2004年读大四,创办了在法国注册的品牌服装企业。

戎天祥,1982年生,中专毕业后辗转办起了服装店,联合南京城内许多家时尚行业小店,组成“25岁创业联盟”,开创小店经营新模式。

俞瑜,23岁的宁波老板,去年接手家族企业,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公司整理得红红火火。

陈志江,更为传奇,他成立了一个“一人公司”。

??

这些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边“80年代”的年轻人做上了老板,那边还在校园的“80年代”已经把创业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6月10日,浙江大学第五届“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经过8个月层层角逐,从134支团队中选出3支,准备参加全国大赛。记者注意到,他们参赛的项目非常接近商业产品,如“全景监控摄像机”等,不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高端技术。

“在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都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谁知道我们这里不会产生下一代商业领袖呢?”一个参赛的大学生很认真地说。

“国家鼓励+就业危机+社会风标”,一位社会学者这样概括“80年代”甚至更小的年轻人创业的动因。

“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出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许多公司似乎都是一夜之间崛起,他们的创始人也就此成为社会风标,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年轻人自主创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是政府支持的。”

观察这些年轻创业群体,与父辈相比,他们不仅具有拼劲闯劲,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奇迹。当然,这是这一代创业群体令人乐观的一面。他们也面临比父辈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因为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但是成功的几率永远是一样的。有一句话说,“100个人创业,有1个最后成功就不错了。”

从“芙蓉姐姐”一夜蹿红网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速度都比原来快。但也许,创业不是。

我们记录了4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同时请了企业家、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还有创业者日夜企盼的基金投资人,共同探讨“80年代”创业群体的现象。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年轻不怕拒绝:28次跑成第一笔业务

企业:法国豪雯服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吴立杰

年龄:26岁

戴一副黑框小眼镜,平头,皮肤很白,微微有点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这跟记者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以为,这个大二开策划公司,大四成立自己品牌服装公司的人,说话总应该比常人快一拍。

高二同学的“男模”

吴立杰,2004年大学毕业,出生在温州泰顺山区。家到城里隔着好多座山,那条悬崖边的险路外地司机根本不敢开,去那个小山村,只能老远下车,等本地司机来接。

小时候少有机会去城市见大世面,家里又很穷,但是吴立杰爱上了画画。隔壁爷爷家墙上的画让他如痴如醉,一有空就在家里乱涂乱抹。高二那一年,有个学画的同学看到吴立杰老是很羡慕地盯着自己,建议他学画,就从做“男模”开始。

这个同学向吴立杰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天天画画,把成绩撂下了,他因外语两分之差没考上中央美院,最后进了浙江理工大学学设计。但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活跃的地方,吴立杰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找到了最适合他的路。

睡沙发的大学生老板

大学才读了几个月,吴立杰就找了两家服装公司做兼职。

“上大学的费用都是自己挣的。给两家公司做兼职,不但给他们做服装设计,还学面料、进货等知识,少的时候一个月拿400元,多的时候可以拿3400多元。”

不过,这段时间也让吴立杰深深感受“为他人作嫁衣”的滋味。一个款式卖得好,厂家可以赚几十万元,但是他只能拿到几千块。“按这种速度,我在杭州也许一辈子都买不起房。”

大二前,吴立杰还参加了许多国内、国际设计比赛,并在第二届CCTV脑白金杯、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奖。学校的橱窗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获奖作品。

大二暑假,吴立杰自立门户,登记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策划公司。

“学校在杭州下沙,公司在中山花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从沙发上爬起来,走到杭州大厦附近坐328路公交车到学校上课,上完课马上赶回公司,工作到凌晨,再爬上沙发睡觉。”

刚成立的公司业务少,吴立杰回忆说,第一笔救命业务,他整整跑了28次才搞定。

为了减少开支,吴立杰每次出去谈业务都是挤公交车。“但又不能表现出自己是坐公交车去的,否则人家会看不起你。每次快到人家公司的时候,先尽可能擦去身上的臭汗。”

发展事业,由外而内

成功帮一些客户做了品牌策划、推广后,更多的公司瞄上了他。业务逐渐不成问题,他也能有选择地帮一些大牌公司做策划。“那时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大公司的运作、进货、销售、管理等。做企划其实很能偷学大公司的精华。”

通过朋友关系,2004年,吴立杰的服饰公司在法国成功注册,注册资金150万法郎。

2005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吴立杰给自己策划了一场巨大的招商会。他租了钱江大酒店顶楼,两天时间内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代理商展示了他们设计200多款服装。

“之前我自己跑到各地发了400多张邀请函,凡是看到那种装修豪华、代理品牌服饰的店,就进去和他们谈。招商会的模特,是直接从法国、香港请过来的。我要给人一个印象:你看到的是一个大品牌,不代理就亏了。”

现在,他的公司在全国18个省有代理,还在杭州彭埠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毕业仅2年的吴立杰,又跟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生产皮包的新公司,这回是在英国注册的商标。这也是他策略的一部分——现在大家不都喜欢洋品牌么!

年轻不怕失败:一人公司好办事

企业:杭州翔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志江

年龄:26岁

第一次见到陈志江,是在他位于杭州西溪软件园的办公室里。60平方米的办公室,比想象的要宽敞,好几个人在忙碌着。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显示着作为老板应有的老成和干练,面对记者热情而不失稳重。

大学期间,作为学生干部的小陈非常活跃,组织社团、参与扶贫支教??大学毕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对小陈来说也算专业对口,但骨子里的创业意识一直蠢蠢欲动。干了半年之后,小陈终于跳了出来,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公司。软件开发、网站建设,一切做起来得心应手。

去年年底,就在公司准备注册的时候,小陈通过熟人知道了这样一个信息:可以注册一人公司!

“本来是想拉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注册的,能注册一人公司的话,我会省很多精力。”小陈最终用自己凑的50万元钱注册了这家公司。“创业初始阶段,一个人更加容易办事。”小陈说:“毕竟在创业初期,公司的经营方向还没有完全确定,有很多股东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分歧和争吵,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很多公司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看来,小陈对于一人公司的优势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人多力量大,我的一人公司还是得发展成多人公司的。”小陈展望未来:“公司要发展壮大,不可能由我一个人完成。实行股份制、实现上市才是我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据小陈介绍,已经有人开始跟他商量协议入股了。

目前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是一个耗材配送网,为杭城的一些公司配送办公用品。谈起经营状况,小陈笑着说保密。“现在还不是赚钱的时候,但还是能保持收支平衡吧。”成立这样一个网站,对于学软件的小陈是必然,也是偶然。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时候,作为一个平台,小陈的配送网不仅送货上门,还代理了一些品牌。不过,这个网站只是小陈暂时的吃饭家伙。“只要有风险基金加入,我就成立专门的耗材配送公司,然后再从事软件开发。”

年轻的他们很团结:建一个草根创业联盟

企业:109系列店

店主:戎天祥

年龄:24岁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戎天祥既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辉煌履历,他也面临资金不足、人脉不够的困难。但是在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有钱有过法,没钱也有过法,只要你肯动脑筋,困难都可以慢慢克服。

戎天祥在创业过程中,联合时尚行业的许多店铺,发起并组织了“25岁创业联盟”。联盟成员把自己的客户给大家共享,用他的话来说:“服装店有100个客户,美发店有100个客户,加起来就是200个客户了。”通过这样互相提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

109打折店

戎天祥中专毕业后,做过印字画的技术工、礼品雕刻图案工,后来又到麦当劳餐厅当服务员,一直做到餐厅见习经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决定辞职开店。起店名时,他想起日本有一座代表女孩的“109大厦”,而自己的顾客群正定位在17-24岁的女孩,因此取名为“109打折店”。

2003年6月18日,“109打折店”在南京著名的地下购物中心开业了。不久,他又开起了网店。喜欢交朋友的他,在网上认识了一批有同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银饰、手绘服饰、泥画、摄影等时尚行业的老板。


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9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
相关文章
  • 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

    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创业也是一样的,创业的最高境界是不花一分一毫,而赚取到巨额利润。利用陈年旧报纸就是一...

  • 收藏旧报纸的创业故事

    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陈年旧报纸,空手赚钱的利器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创业也是一样的,创业的最高境界是不花一分一毫,而赚取到巨额利润。利用陈年旧报纸就是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