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醉花阴》教学设计 正文 本文移动端:《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2018-11-22 22:41: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醉花阴》教学设计

  1.理解《醉花阴》中词人浓郁的愁绪。

  2.透过《醉花阴》和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词,理解词人一生的忧患和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深重的悲愁。

  大家的背诵既熟练, 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今天到来的老师们表示真挚的欢迎

  一、以“愁”导入:愁绝千古李清照

  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充满愁情的诗词。写愁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二、初读悟“愁”

  1、请同学们将词自由朗读一遍,读准字音。

  2、录音范读,标注重音和节奏。

  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还有愁、消、凉、莫道、瘦也要重读。

  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

  3、配乐齐读。

  4、如果我们要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感情,是哪一个字?

  明确:愁(词眼)愁就是这首词的“词眼”。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词眼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5、词人为何而“愁”?这首词写于什么时间?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团聚,登高,赏菊。李清照却独自一人过节,她丈夫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背景材料。重阳当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良辰佳节,丈夫又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叫她怎不愁绪满怀?

  背景:李清照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家和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常一起研究金石,鉴赏书画,唱和诗词,夫妻婚后生活融洽。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在老家青州居住,爱情深笃的夫妻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下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朗读析“愁”

  大家现在看一下从哪些字词或者诗句里看到了这份“愁”。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种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1)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给人什么感觉?(惆怅凄凉,寂寞无聊,让人伤感)你觉得这句词里哪个字特别传神?(永:时间难熬,独守空闺,度日如年,何时才是尽头啊!)永昼,漫长的一天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在你特别难耐、特别难熬的时候,天过一日如过三秋之长,所以这个“永昼”其实是主观的时间。是主人公难受、难熬,愁绪深重的体现。

  (2)瑞脑消金兽

  “消”字怎么理解?(消融)为何要写香炉里的香料?(闺中少妇百无聊赖,盯着香炉,看着香料渐渐燃烧,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更烘托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寂寞难耐的愁情。

  (3)佳节又重阳

  重阳是什么日子?登高怀远亲人团聚的日子。如此佳节,丈夫不在身边。

  (4)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玉枕纱厨”给你什么感觉?什么时间?(半夜,孤枕难眠)你特别会注意哪一个字?(凉:身凉,心凉)仅仅是白天思念吗?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从日出到日落,从月升到月下。

  李清照写愁,不仅秀出了心理体验,而且还写出了切肤感受,这一点异于他人。她的切肤感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生:凉,写出了她的心凉。

  凉的是什么呢?天阶夜色凉如水,清秋的天气是凉的,身旁的玉枕纱厨是凉的,女主人公的身体肌肤是凉的。凉后还加了一个字?生:透

  一个透字,言其程度由表及里,天凉、身凉,心凉,透心凉。

  (5)东篱把酒黄昏后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哪句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这不挺好的吗?重阳佳节,菊园独酌,多有闲情雅致呀!从“东篱把酒黄昏后”可以看出她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喝闷酒。按常理她应该跟她夫君一起的,此时她喝的不是酒,是寂寞。

  (6)有暗香盈袖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东篱把酒”不仅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反平添了几许相思、几许烦恼,几许离愁。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莫道是“不要说”;“消魂”是极度伤悲;“不消魂”就是不要伤悲。词人自己对自己说“不要伤悲”,其实恰恰是极度悲伤。因为太过伤悲,所以要自舔伤口,自己疗伤。一再说不伤悲,却难掩伤悲。

  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李清照为何以憔悴的“黄花”自指?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

  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菊花的花瓣多细长而卷曲,看起来单薄,瘦窄。经过秋风的吹打之后,会呈零落憔悴之状。

  饱受相思之苦的词人也是一样,当她看到秋风卷动窗帘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己也像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凄冷瘦弱的菊花,肢体瘦损,精神不振,因而顾影自怜,伤心无比。

  与作者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

  ③你觉得哪个字特别传神?“瘦”!

  “瘦”的解析:

  因“瘦”有三词句最为脍炙人口,李清照因此被戏称为“李三瘦”。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可谓万般情语皆有“瘦”。(课件4:李三瘦)

  小结:《醉花阴》之“愁”: 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刻骨相思的离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词只一个愁字,却无处不见愁绪,无处不见愁情,词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词人将她丰富真挚的情感寄托在了这些意象上,从而达到了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效果。因为诗人心中有愁情,所以她笔下的诸多意象也都穿上了一件“愁”的外衣。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这种愁情来吧。

  四、再读品“愁”

  1、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示范读一读这首词,(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配乐范读)

  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请同学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但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如薄雾似的浓云,伴随我的愁思滞留在空气中,漫长的白天,没有丈夫的陪伴,变得寂寞难耐。兽形铜香炉中的尤脑香慢慢燃尽,飘出缕缕香烟。又是一个重阳节,我的夫君却还在远方。留我一人独守空房。头枕在玉枕之上。夜半之时,便被我的泪水浸湿了。 坐在菊圃边,手中拿着酒杯,菊花的幽香沾满了衣袖。远方的夫君让我心神迷离。一阵秋风吹来,窗帘随之舞动。一想起远方的夫君,日渐憔悴的身体经比那菊花纤细的花瓣还要清瘦。

  《颂易安居士》东篱醉花花不语,西风逸香香不浓。一曲销魂静静吟,三杯薄酒夜夜思

  《易安辞》如纱青雾拢心头,千斤浓云撩烦愁。白昼似短却漫长,深夜绕香泪沾裳。佳节重阳虽又至,玉枕纱橱凉心透。残日饮酒醉东篱,消损神魂暗香袖。阴风卷帘凄凉处,风急只愁身清瘦。

  听着同学们的描述,一个独守深闺的孤独寂寞的思妇似乎就在我们的眼前,她在万家团圆的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

  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消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正是愁的深化,并与上片“愁”字呼应,使上下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愁”情,见愁——品愁——悟愁,从而借愁解人

  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次朗诵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

  让我们用一幅对联给这堂课作结:读易安词话,愁肠千结;观一代佳人,万古愁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明确】刚才的画面把我们拉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赤壁战场,当年只有34岁的周瑜,以东吴都督的身份,率领三万士兵,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3万的曹操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宋时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传说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兵的战场。胸怀大志而又年近半百的苏轼,多次来到江边。面对滚滚奔流的江水,遥想起周瑜的功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苏轼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滚滚的长江啊,你荡涤了千年,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滚滚的长江啊,你见证了周瑜火烧赤壁的不朽功勋,你可曾知道我苏东坡壮志难酬啊?于是,苏轼文思泉涌,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2012年,武汉大学一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宋词排行榜》,从两万多首宋词中遴选100首来排名,《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之无愧排在第一。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guān巾 一尊还huán 酹lèi

  三、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内容,自由朗读,读顺节奏。

  补充:

  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本词中用“樯橹”代指水军,指明是水战,与“灰飞烟灭”的火攻相呼应,形成对照,更能表明周瑜“水上偏能用火攻”用计之巧妙高超。(有的版本用“强虏”,各有其妙。“强虏”突出了对方的强大,反衬周瑜英雄豪杰的本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四、读懂内容,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1、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写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面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人物刻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轻松获胜,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示范)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思想情感。

  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对比:

  周瑜 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业: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作者为什么从众多豪杰当中,单选周瑜来写呢?(原来是周瑜得到了孙权的充分信任,志得意满;而自己虽然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真是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人生如梦”,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苏轼是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所以在本词开篇就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皆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旷达洒脱。

  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可以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朗读指导:前三句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后两句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五、理清思路,读透情感。

  1、齐读一遍,感知整体思路。明确: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由写大江过渡到写赤壁的语句,“故垒西边”承“大江东去”而来,“三国周郎赤壁”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人道是”说明苏轼知道这里并非真正赤壁大战的地方,他只是借山川来抒发怀古之情。 “故垒西边”要读得平和一些,“人道是”要读得轻柔一些,“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要停顿鲜明,语气要读得舒缓一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是过渡句,(联系毛泽东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过渡到下片写周瑜。“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小结,朗读时要延续激昂的语调,“一时多少豪杰”要读出词人神思飞扬于三国的感觉,读出词人对当时英雄豪杰的钦佩、仰慕之情

  PPT

  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都体现了全词豪放的风格。

  2、再读一遍,理清词的线索。明确:

  线索: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多情应笑我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醉花阴》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59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醉花阴》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词牌格律,醉花阴

    词牌醉花阴简介词牌名醉花阴简介来源:《醉花阴》来自毛滂。毛滂虽然他没有名列苏门学士,但同样也受到过苏轼的指点和提拔,苏轼赞他“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檀板一声莺起速。...

  • 初中生经典诵读串词

    经典诵读串词男:敬爱的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女:琴声淡去,余音袅袅男:诗词吟罢,口留清香女:诗词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男:诗词是无边的天,仰...

  • 醉花阴

    醉花阴赏析《醉花阴》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薄薄的雾气,浓...

  • 《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1 理解《醉花阴》中词人浓郁的愁绪。  2 透过《醉花阴》和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词,理解词人一生的忧患和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深重的悲愁。  大家的背...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

  •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固本小学李必桦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认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带领学生朗...

  •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循环小数教学反思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黑里寨中学四年级语文组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文章的主题是不忘...

  • 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盛老师,她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读一下课题。争是后鼻音。再读一遍。二、生字教学、读准字音师:读书模仿拦路虎,接下来我...

  • 线段直线射线角ppt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射线和角。2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线段、直线...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