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正文 本文移动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2018-07-10 09:58: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本文关键词:探析,应对措施,犯罪,原因,大学生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本文简介: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的外因分析  1.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残缺指父母当中一人死亡或者双方离婚等原因,造成家庭不完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情感发育不健全等行为,使孩子感到孤独、心理偏激等人格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促使学生犯罪[1]。其次,问题家庭指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睦或父母身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 本文内容: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犯罪的外因分析
 
  1. 家庭因素
 
  首先, 家庭残缺指父母当中一人死亡或者双方离婚等原因, 造成家庭不完整, 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 情感发育不健全等行为, 使孩子感到孤独、心理偏激等人格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促使学生犯罪[1]。其次, 问题家庭指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睦或父母身体有缺陷等特点的家庭。问题家庭会使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特征, 家庭氛围冷漠、紧张, 使子女失去温暖, 这样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叛逆, 进而发展到犯罪[2]。最后, 贫困家庭指由于经济状况不好, 生活供给不足, 会使孩子长期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 从而陷于犯罪。贫困大学生被父母寄托了太多的希望, 承受的压力过大。他们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 因此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在这种压力下, 更容易引起犯罪。

  2. 学校因素
 
  首先, 应试教育以重智轻德为主。我国应试教育都是以重智轻德为主,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使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并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许多高校依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责任、宽容、诚信等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最近几年, 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犯罪的事件越来越频繁, 严重显示出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乏令人忧虑。
 
  其次, 法制教育的缺失。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之一是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事业发展过快, 以至于高校扩大了自主招生, 办学灵活性增强。与此同时, 办学条件带来的压力过大过重, 使得学校出现了新问题。其中管理存在漏洞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一, 管理体制落后。高校扩招之后,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人员成分过于复杂, 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却稍显滞后。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应该实施柔韧化管理, 即软硬兼施, 从而避免出现威胁学生安全问题类似的事件。
 
  第二, 管理力度不够。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较松, 更加关注其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学校许多规章制度并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大学生每周的课时节比高中少了很多, 而活动场所增加了不少, 大学生生活较自由, 学校对其干预较少, 大学生生活每日处于乱序的状态。同时, 大学也没有专门负责每个班级的教师, 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 更何况现在是还几百个学生有一个辅导员, 这样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现象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三,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 一方面是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但是弊大于利, 由于学校多年来投资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它带来了一系列后勤、教学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另外很多大学纷纷建立分校, 这些大学城多数地处偏远郊区, 交通、文化、卫生、餐饮、娱乐等社会配套设施滞后, 造成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单调, 实践机会较少, 享受到的校园文化资源严重不足, 社团发展资源较为匮乏, 也成为大学生犯罪现象增加的原因之一。
 
  3. 社会因素
 
  第一, 政治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对官员的腐败分子及腐败现象还不能及时的处理, 这些容易在人民内部激发矛盾, 由此产生各种刑事犯罪, 无疑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控制机制有待完善。社会控制机制的运转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 从而易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大学生意志薄弱走上犯罪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第二,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像拜金主义盛行、贫富分化严重, 个人私欲膨胀等社会不良现象经常发生, 这些现象对判断力较弱、热情较高的大学生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第三, 文化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 各国都在吸收借鉴他国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集体观念淡漠等。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从而陷入“自我”的迷宫当中, 长时间会诱发犯罪。
 
  (二) 大学生犯罪的内因分析
 
  1. 生理条件
 
  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都在20岁刚出头, 正好处于青春晚期, 各项生理机能发育趋于成熟。许多统计资料表明, 犯罪的高峰年龄则为20岁左右。多数大学生的年龄正好与犯罪的高峰年龄吻合, 当然易成为犯罪高发人群。
 
  2. 心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由校园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 在大学期间, 其生活和经济还未脱离家庭, 生活空间相对狭隘, 与社会完全不同。当他们面对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麻烦时, 往往产生情绪不稳、心理失衡等矛盾冲突, 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突出、竞争压力造成的精神障碍以及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 由于此类障碍的出现,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开始变得自卑、封闭甚至产生敌对、仇恨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使大学生的犯罪率增加。
 
  综上所述, 大学生也有其压力与责任的存在, 因此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种种问题导致竞争择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的出现, 而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诱发自我意识混乱, 产生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不良反应, 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偏常人格, 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犯罪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犯罪学领域的研究资料集中显示, 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 大学生群体犯罪数量逐年增加。最近几年好多高校都出现杀人案、跳楼等。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到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砍死同校教师, 再到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 大学生犯罪已经呈现多发势态, 并由一般违法行为, 向刑事犯罪发展, 甚至不断出现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2.犯罪类型繁多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和金钱带来的利益享受, 同时, 由于一些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差, 家里无法满足其要求时, 一些同学经受不住诱惑且自控能力差, 从而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今大学生犯罪类型一般有暴力型与侵财型, 更多的涉及高科技网络犯罪,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电脑运作能力, 从而使得大学生高科技犯罪率上升[3]。
 
  3.案件呈现突发性与凶残性等特征
 
  其实, 大学生的犯罪目的、动机很简单, 他们并不是早有预谋, 只不过是事发突然, 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一方面由于考试、恋爱、奖惩、贫困以及就业等压力过大或室友之间出现的一点小摩擦等, 导致大学生做出一些自己无法承担和无法预见的后果。另一方面, 有些大学生从小接触的法律常识较少, 法律意识淡薄, 分析问题较简单, 当遇到事情时就会冲动, 以至于结果无法想象。
 
  4.大多显示团伙作案
 
  团伙作案指两人及以上犯一种或多种罪。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在外无依无靠, 为了找到家的感觉, 从而易出现拉帮结伙等现象, 朋友之间的习惯与品行最容易传染[4]。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大学生之间情绪容易相互影响, 面对学校、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 加上网络上的一些黑粉的评论的思想的影响, 从而做出了一些反社会的行动, 像随手扔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等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 建立学校预防机制
 
  1. 建立心理预防体系
 
  大学生在校学习是所有人人生阶段学习系统知识的最后阶段, 这也是表明他们正向成年人过渡以及完全从依赖转化为独立, 这个阶段是进入社会的转折时期。在这个转折时期内, 他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他们需要增强的就是客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所以, 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咨询体系, 对其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其如何正确看待以及适应社会, 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
 
  首先, 学校应统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试, 然后根据测试将显示的问题标记上, 对其进行分析原因和矫正手段等进行归类。
 
  其次, 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第一, 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第二, 高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讲会,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第三, 学校的老师在日常的教育中还给学生讲授如何自我调节的方法, 给学生们多提供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其收获帮助友谊。同时, 高校也要加大对性教育的宣传, 对待爱情等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 重视法制教育的开展
 
  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把法制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对思修课程的学习, 以至于思修课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最重要的是, 这本书由资深的教授传授, 且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 更加注重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过程或者在由学生和老师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场景, 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素养。
 
  除此之外, 还要高度重视刑法的教育功能。如果大学生触犯刑法, 这意味着是他们人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个人日后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 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刑法教育以及警戒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步行动, 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会给家庭以及家人带来多大的伤害[5]。
 
  3. 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
 
  首先, 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建立健康的舆论氛围。高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领导者, 须对大学生的网络引导负责。因此, 高校要做好舆论分析工作, 需了解舆情动态, 以此来确保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能够清除潜在的问题的。
 
  其次, 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监督力度,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高校网络管理者要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一方面为了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 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进入。除此之外, 学校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榜样, 增强他们的网络文明素质。
 
  最后, 加强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环境是每个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校园, 从而起到熏陶与感染的效果。另一方面, 学校要与行政职能部门达成协商, 一起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 从而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 也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 建立社会预防机制
 
  1. 强化社会规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社会规范是用来制约其成员的行为的。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 我国强调以人为本, 从小范围可以说成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理所应当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让其享受到就业公平和机会公平。社会应当辩证地看待学生自身的价值是否实现, 不要一味的用物质化去衡量学生。
 
  2. 强化社会控制功能, 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强化社会控制功能来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有利于预防大学生犯罪。他们虽然生活在校园里, 但是校园不是封闭的, 而是与外界有联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身就处于一个非常烦琐的系统之中, 工作较复杂。所以, 为了取得合力的效果, 可以将社会各界力量集中起来, 建立长久的社会治理体系。
 
  3. 发挥大众媒体的表率作用
 
  社会应该联合有关部门, 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不是传播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从而为大学生犯罪提供了铺垫。对此, 学校、家庭及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引导学生接受好的方面的信息。同时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杜绝大众媒体的劣势。
 
  4. 立法机关健全网络法律制度
 
  大学生违法犯罪也有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存在的原因。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与现实生活环境相反的一个虚拟状态, 但也需要有法律制度来维护其秩序。立法机关健全网络法律制度, 也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和文明的网络环境。这几年我国立法机关相继出台了网络法律制度并对高科技犯罪尤其是计算机犯罪作了重要论述。社会对网络犯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当中, 作为立法机关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和管理力度,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建立家庭预防机制
 
  1. 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否健全,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 最重要的并不是注意孩子的学习等问题, 比之更重要的是父母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充分体现出对孩子的关爱, 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即使双方感情出现了裂痕, 也要在给予孩子最小的伤害下, 考虑采取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双方也要经常抽时间去陪伴孩子, 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 因此强化家庭教育的需要迫在眉睫。
 
  2. 改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者缺一不可, 孩子表面上需要的是物质条件, 而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爱。从家庭的物质环境方面看,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孩子应得到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相反的家庭, 父母应给予孩子正确的财富观教育, 来避免孩子由于经济的困境而仇视社会或者盲目喜好金钱。同时, 家庭具有书香之气能够陶冶其情操且儒雅。
 
  3. 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沟通
 
  若干家庭组成社会这个大家庭,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整体教育中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 想要发挥其最大作用, 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 并且可以将正能量的事例折射到家庭教育之中。当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 父母要及时与其沟通,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增强其适应社会的勇气。父母也可以信任学校, 也可以将孩子的部分成长交给学校, 只有恰当地发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不同功效, 共同形成合力, 才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彩玲, 赵会民, 张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8) .
  [2]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3]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15.
  [4]刘增芝.当代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5]闫如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0.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4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探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的外因分析  1 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残缺指父母当中一人死亡或者双方离婚等原因,造成家庭不完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情感发育不健...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