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正文 本文移动端: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2017-06-27 05:24:5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3《华夏之祖》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故事。

2、 认识涿鹿之战的意义。

3、 理解黄帝是“人文始祖”的含义。

4、 知道禅让制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综合的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 运用资料简单的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

2、 了解我们民族的形成,激发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禅让制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从“炎黄子孙”这个称谓入手,激发学生了解黄帝这个人物的兴趣,并区分“黄帝”和“皇帝”两个概念。

二、 新授

(一) 黄帝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板书]

1、 教师出示战争形势图,说明两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2、 涿鹿之战[板书]

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找出对战双方,时间,地点和结果。

3、 阪泉之战[板书](补充知识)

教师讲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4、 归纳:

首先,两场战争确立了黄帝在炎黄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板书]

其次,炎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后来有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民族。[板书]所以说,黄帝是我们公认的“华夏之祖”。

(二)“人文始祖”——黄帝。[板书]

1、学生思考: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始祖”? 2、 学生阅读课内图片和文字,找出黄帝和他的亲属,部下的发明。

总结:黄帝是“人文始祖”。

2、讨论:这些发明真的都是黄帝发明的吗?人们为什么把那么多发明都归功于黄帝呢?

(三) 尧舜禹的“禅让”[板书]

1 、 学生阅读文章,寻找:尧舜禹都有哪些优秀品质?舜和禹是怎么当上联盟首领的?

2、 归纳“禅让”制的本质: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板书]

(四) 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板书]

时 间: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性 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意 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板书设计】

第3课华夏之祖

一、黄帝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

1、涿鹿之战

2、阪泉之战

二、“人文始祖”——黄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的本质: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四、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

【巩固练习】

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禅让制C.宗法制D.分封制

2、我国神话传说中,皇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布置作业】

历史金牌第3课

【教学反思】

篇二:人教7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教学反思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

反思:

优点:1、本节课我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三位目标进行教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不足之处:本节课是新生刚接触的第一节历史课,虽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没有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模样时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这是今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

4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七年级《夏商西周的兴亡》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

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 ,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5《灿烂的青铜文化》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讲述我国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课本通过两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学习这一课要突破一个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所以,应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一开始就介绍了青铜和青铜时代:

人类最初的时候,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红色,所以又叫红铜。早在六千年以前,人们就用红铜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饰品。如刀、锥、锯等。后来,人们在冶炼红铜时加入少量的锡和铅,制造出的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合金铜呈金黄色,生锈后呈青绿色,所以又叫青铜。青铜熔点低、硬度大,这远比红铜优越。因此,青铜发明以后,很快代替了红铜。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在讲述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之后,我即时地提出了问题:既然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学生很快答出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用“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本课学习至此,咋看已经很完整了,与本课主题“青铜文明”表面上联系不太紧密地第三目“奴隶的悲惨生活”似乎可有可无。然而,仔细琢磨本目编者设计的一道“动脑筋”题,就会发现这一目设置的必要和独具匠心。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反思

上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1: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2: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2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课后,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7《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

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现问题,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课学习铁农具中设置情景“假如现在给你一块地去耕种,而摆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你会选择哪种?”和学习都江堰修筑原理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会怎样解决岷江水患问题?”,一方面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设计角色表演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这块,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就得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是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点牢固。值得提倡。但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一是导入部分显得太仓促,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还显得不到位,三是与现实的联系欠缺。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

(1)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2)抓住主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

(3)体现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5)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中共设计了10多个探究性问题来实现这些原则、理念和要求。

(6)本节课教学设计不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足:

(1)课件制作还需改进:增加动感和交互性。

(2)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比如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

(3)应课前按排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的资料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秦时期思想上的动荡,“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大发展,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大碰撞,反应了这个时代思想动荡、政治不稳定的现状,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必要阶段。这一时代背景要对学生讲清,可顺便复习第6、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的情况,加深理解。

在讲诸子百家的学说时,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学派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10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心得。

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歌曲创设情境,运用部分史料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加入学生的活动,教学效果很好。

创设情境方面:我先是播放《最后的倾诉》歌曲(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学生耳熟能

详,甚至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跟着唱。接着进行引导: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有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而在汉武帝之前,有西汉初年几位皇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几代君王的努力,开创了西汉历史的盛世——文景之治。

在第一目“文景之治”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是给学生展示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学生不甚理解,经讲解后,学生很容易通过史料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历史结论,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在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教学中,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几个措施,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再次展示董仲舒的一段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学生就能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了,就是罢黜的是“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音乐中进入课堂,在史料中学习知识,效果很好!

13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一、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解时,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重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14

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 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

【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 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 ,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 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篇三:华夏之祖教案

课题:华夏之祖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期:2013年9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 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结案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准备:预习能力培养与测试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和歌曲,感受它的内涵。

师:1、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看完后教师提出:巍巍华夏,历史悠悠。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 面所震撼,我们为歌颂黄帝而自豪,请哪位同

学说说炎黄子孙得名的缘由?

生答:学生讨论炎黄子孙的来历。学生讲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评价这位同学讲解非常清晰,并从中可以看出他良好的历史素养。

师:同学们回答的那么好,就让我们再带着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我们祖先的历史

出示幻灯片第三课《华夏之祖》

1

(二)师:首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幻灯,全班齐读) 1、

2、

3、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三)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请同学们看书12—15页,大字慢看,小字快看,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标注清楚,2分钟后检查,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教师出示幻灯目标、思考题)

自学指导

1、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征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4、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5、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6、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7、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原因有哪些?

(四)过程

5分钟到:

看看大家看书的情况如何?我们来请同学们举手来说:

著名的部落:

生答:炎帝黄帝蚩尤

老师:非常简单,我们来看看他们都位于哪些地方,位于那条流域?

出示黄帝炎帝蚩尤地图,生读。

老师:他们生活的共同点?都生活在我们的黄河流域

过度:在同一个领域里,必然谁都想要强大,因此各部落之间久了就会产生摩擦,最后导致战争的发生。在黄河流域也是战争连连,最著名的战争就是逐鹿之战。点击逐鹿之战,看地图,点击,那位同学能讲讲逐鹿之战的故事?根据战争时间、双方、结果。停顿不点

生讲解。

老师:你怎么看逐鹿之战?利弊

2

生:战争有好,有坏?

教师:战争是残忍的,但在客观上可以将几个部落融合为一个集体,并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成了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所以中国人往往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那大家知道黄帝还有哪些称谓吗?

回去

我们也解决了第几个问题?第三个,点击,

老师:那大家知道黄帝还有哪些称谓吗?

生:华夏之祖,轩辕,人文初祖。

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吗?

生:黄帝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老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游戏,游戏名字叫传话,愿意的同学举手。 请4组同学上讲台,每组4名学生,老师传话,学生做示范,最后一名同学进行猜测。

老师,问第一个同学对不对。回座位,这些同学真的好棒,根据动作都猜出了答案,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那么刚才同学们猜到的都是黄帝的发明,还有哪些呢?出示

老师,问个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问题没?

造字。养蚕,百草是不是黄帝发明的,为什么归功于他。

生: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老师,也反映了远古传说带有神话成分,不完全等于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要区分来对待。停顿。

过度: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还有哪些比较杰出的代表呢?

生:尧舜禹

点击出示尧舜禹图片回首页

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生答

评价:看来这位同学的历史知识真丰富,知道的真多啊。我们要像他学习。 老师问:

他们是怎样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呢?点禅让是怎么回事呢?击(禅让)我们来看段历史短剧“尧舜禹的禅让过程?”

评价,他们表演的好不好,学生评价。老师评价,通过细节让我们更好的明白的禅让的含义。谁来说说,民主推选,德才兼备,没有特权。

点击出示禅让图,禅让的含义:一起读。

3

民主推选有什么权利?选举权。古代就开始的选举权,一直没有停留过。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问题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点击

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课堂上,当班里面发生事情的时候,你觉得如何解决最合适?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班干部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认为班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学生发言,班干部。怎样更好地管理。

教师总结:我们十四班的管理,也在进行半期一选班干部为标准,选举那些大家公认的班级公仆。作为班级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认真的责任感! 穿越时空,我们从班集体回到过去,再看看当时社会的发展。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为什么这样说?看最后一个问题?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原因有哪些?

过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社会性质。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过度。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点击原始社会出示图片师:在当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氏族的贵族就发展成早期的奴隶主,战俘、犯罪的贫民就发展成早期的奴隶,这就标志着原始社会正在慢慢的解体,奴隶制社会即将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

回顾华夏族的形成。点击。

4

(五)当堂训练

1、我国的传说时代大约是

A.距今五、六千年

B.距今二、三千年

C.距今四、五千年

D.距今三、四千年

2、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B.蚩尤

C.黄帝D.尧

3、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4、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6、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通过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5


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7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3《华夏之祖》教学设计及反思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故事。2、认识涿鹿之战的意义。3、理解黄帝是“人文始祖”的含义。4、知道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