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民俗学概论复习 正文 本文移动端: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2017-05-08 07:01:5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

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地域性

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

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工匠民俗

一、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

第四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

一 日常食俗

主食

北方汉族

藏族 糌粑 酥油茶

南方以米饭为主食

副食

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

二 节日食俗

春节团圆饭、有寓意的菜: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

元宵节汤圆

清明节青团

端午节粽子

中秋 月饼

三 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

四 待客食俗

蒙古族(全羊席)

五 特殊食俗

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

鄂伦春人喝热熊油

傣族食昆虫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变化的阶段

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

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

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

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

篇二: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

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

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

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民俗的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

3、民俗的娱乐功能

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

5、民俗的维系功能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的原因

3、宗教的原因

4、地域的原因

五、民俗与旅游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

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一、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

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

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

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用途 民族 季节 质料色彩样式 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

(1)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

鞋的由来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

第三讲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

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

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

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1 、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

2 茶俗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

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

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

中国名酒

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

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

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

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

国家名酒白酒共17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2、黄酒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

3、葡萄酒

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

4,啤酒

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11-12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14-20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

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13度特制上海啤酒。

5、配制酒

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

第四讲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l)实用性 (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

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

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

—— 向神灵祈子—— 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 孕期馈送。 ——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

“洗三” “满月” “抓周”。

篇三: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汤姆斯的民俗定义: 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

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

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

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 “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10:

1.物质生活。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

(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

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人的饮食民俗“节俭”的一级表现在日常饮食之中,而“奢侈”或“讲究”的一级表现在酒宴习俗和饮茶习俗中。P99

在传统社会,中国各地的日常饮食概括起来就是“粗茶淡饭”,体现着老百姓“省吃俭用”过日子的总原则。P99

总的来说,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P100

决定席位尊卑的原则是什么?以左为主,以右为次;以背靠神龛为主,以面对神龛为次。P101

中国最高级的宴席当推满汉全席,它是“满席”菜肴和“汉系”菜肴的合璧,其馔肴品数达P102

根据阴阳思想,飞鸟为阳,鱼蛙为阴;食肉动物为阳,食草动物为阴。

关于服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遮羞说,御寒说,审美说。

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有哪些?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丧服中的五服指的是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危亡和中华文化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而新唐装,则小康富足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环境中诞生。如果说中山装和旗袍多少具有脱离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那么,新唐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回归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

中国的民居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类: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宇型、窑洞型。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式有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做梁、亲友贺喜、祭梁、上梁、踩梁、抛梁。

范热内普所讲的“过度礼仪”,包括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这三个亚类别。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式,男有冠礼、女有笄礼。P258

《朱子家礼》中的四礼包括:议昏、纳采、纳币、亲迎。

侗族婚礼中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遗俗。

民间丧葬礼俗包含着旧时人们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有灵魂观念、鬼怪观念、儒家孝道、佛教观念、道教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1年5月18日,作名录。截止到2011年6月,国务院分三批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包括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

在传统社会,我国的岁时节日基本上是根据太阳历和太阴太阳历来安排的。如清明、冬至等,属于太阳历;春节、端午、中秋等,属于太阴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黄道):立春(315°),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中国的节日因为定型于农业文明主导的时期,内在地具有一个春祈秋报的主线或者框架。 怪兽“年”,神格上是雷神,现实格上是鳄鱼,功能格上是植物神,三者会与正月初一。 今世的清明节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的节俗混合而成的一个以上坟祭祖为主并兼及踏青春游的节庆,时间不限于清明那一天。

元日、三元、端日、岁朝、正旦、新正、鸡日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1)菖蒲、艾蒿,端午索,符图驱邪,饮用药酒,吃粽子,划龙舟,姻亲交往。

萨满通神有两种方式,一是凭灵;二是脱魂。

民间供奉的神灵主要有哪些?玉皇大帝、观音、关帝、阎王、城隍、土地神、妈祖、碧霞元君

赫伊津哈的游戏定义: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遵循自愿接受但绝对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游戏自有其目的,伴有紧张、欢乐的情感,游戏的人具有明确‘不同于’‘平常生活’的自我意识。

家族:家族是聚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P142

宗族:宗族是多个--------已经没有任何组织活动。P142

族谱:又称为--------族规家训之类。P144

《吕氏乡约》的总则有以下四条:“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最后的论述题:是期中考试的内容,就是自己写的关于民俗的论文


民俗学概论复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8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民俗学概论复习
相关文章
  •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