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正文 本文移动端: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2017-05-08 06:59: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项目摘要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科技与产业、生产与生活、政府、企业与农户的有机连接的重要桥梁与渠道,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限制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迫切需要开发建设大系统、大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城乡一体化,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项目面向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技术需求以及当前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村镇管理的问题,重点攻克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农业现场信息全面感知关键信息技术及现场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低廉高效多元农业信息服务规范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共享化、个性化中的整合关键信息技术;研制适合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农业信息感知与传输关键技术及低成本终端;构建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综合、专业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探讨适合我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大范围的应用示范,探索我国利用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项目预期实现的目标为:研制农业信息智能传感设备4类15种,无线终端设备4种,申报专利40项以上,切实解决农业现场信息缺乏、农户缺乏现场即时信息服务的问题;制定省级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和农村信息化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标准各1套,制定1-2项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技术标准,

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数据整合技术,研究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开发1套省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并在省级范围进行示范;研究优势产业生产过程决策模型10个,生产管理系统10套;农产品供需动态预报与实时配送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各1套,流通示范的农产品品种不低于10种;开发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系统1套,进行平台应用示范,培训骨干技术人员200名以上;研发农村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1套,选择200个村镇作为示范区,进行系统应用示范,培训技术人员1000名以上。建设典型示范点10个,经济效益增加10%以上;发表论文100-120篇,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30项以上;培养研究生70-80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80-100人。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 项目意义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八大以来,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农业弱质产业的行业特殊性、农村地区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与信息技术更新快、信息化建设成本高的双重风险,在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有利于推进全国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贯彻?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农村信息化服务理念,提高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是落实纲要精神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行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明确将?农业信息化?列入优先主题,《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重点建设农村重要信息系统,增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强调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支持?‘三网合一’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探索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的战略性需求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现阶段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农村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和协调。

(2)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重要抓手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针对新世纪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任务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统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常规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满

足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技术,具有创新性、先进性、渗透性、集成性和广泛的带动性,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技术水平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将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有效地促进各种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农业由粗放生产到精细农作、由被动生产经营到主动适应市场、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等一系列转变;并将加快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3)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统筹城乡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新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实为当前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通过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集成、科技信息扩散、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推广服务,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信息化发展差距,促进解决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科技要素和信息要素向农村流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管理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信息化的发展还会带来农民沟通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文化发生碰撞而走向整合,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城乡公共

篇二: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案例研究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案例研究

日期:2004-07-15 17:02

作者: 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本出版物中使用的名称和介绍的材料,并不意味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任何国家、领地、城市、地区或其当局的法律地位、或对其边界或国界的划分表示任何意见。

版权所有。为教育和非商业目的复制和传播本信息产品中的材料不必事先得到版权持有者的书面准许,只需充分说明来源即可。未经版权持有者书面许可,不得为销售或其它商业目的复制本信息产品中的材料。申请这种许可应致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太代表处信息管理专家,地址:泰国曼谷Maliwan Mansion, 39 Phra Atit Road, 10200,或以电子函件致RAP-Publications@fao.org.

? FAO 2004

ISBN 974-7946-54-8

图片:张魁林

需本材料请致函:Michael Rigg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istFAO Regional Office forAsiaand the PacificMaliwan Mansion,39 Phra Atit Road

Bangkok 10200 THAILAND

Tel: +66 2697 4000

Fax: +66 2697 4445

E-mail:michael.riggs@fao.org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案例研究

项目执行人:钟永玲

编审:Michael riggs, malcolm hazelman

李伟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信息中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太区域办事处

北京2004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阶段,对农业技术

的需求日益强烈并且呈现多样化特点。经济自由化以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在信息开发和信息管理技术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实践不仅仅要适应这些新的市场需求和出口机会,而且要考虑到减轻贫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这项计划强调了人力资源和技术网络的发展,以便为乡村社区提供信息服务。这项计划旨在开发和提供适合农民和农村社区的内容,包括传统传播技术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信息网络内部的横向相连和纵向贯通,满足农村社区对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人工组织网络在帮助农民获得新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重要性,并注意利用培训、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人工组织网络的发展水平。除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外,各级政府也认识到传统的传播媒介和通信技术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电视、收音机、光盘和报纸。

为总结中国农业部在信息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研究人员开展了实地调研(详细的案例研究报告将发布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

http://www.fao.org),提出了几种信息和传播网络的模式。这些案例研究报告和信息服务模式能够为中国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很好的参考,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项研究与粮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其他合作项目密切结合,以进一步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发展、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加速技术传播以及加强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项案例研究成果同样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实际上,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它还是粮农组织根据新的战略计划“跨越农村数字鸿沟”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开展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基础。该计划是基于“信息革命忽略了近10亿人,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这样一个事实而制定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来临,只是拉大了这些人与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的人群之间的差距。在比较中国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都市和乡村社区、男人和妇女、一些成功的农户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差距时,“数字鸿沟”是很明显的。粮农组织及其合作者,包括中国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一揽子项目,通过提高人工组织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缩小“农村数字鸿沟”。

何昌垂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

太区域代表,助理总干事

序 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形势已经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农业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个覆盖中国大陆省、市、县、大多数乡镇,并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建立。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密切关注,并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于2003年开展了农村信息服务专题研究。以中国大陆的六个县(市)为案例,工作人员做了认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提交了这份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的三种模式,比较了它们的特点,指出参照应用各种模式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从宏观政策、微观工作措施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参考价值。

中国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资金、人才缺乏,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内容不足,信息服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信息服务在各地区开展不平衡等等。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我们也希望继续加强和有关国际组织、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信息服务工作经验,共同促进世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张玉香

中国农业部市场与经

济信息司司长

致 谢

研究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艾哈迈德先生、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徐及先生、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曹四发先生的大力支持

和耐心指导。所调研的各省、各地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给予了积极协调和帮助,有关人员陪同参与了实地调研,他们是:浙江省农业厅粱力晖先生,浙江省缙云县农业局徐月清先生、施德云先生,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局盛晓明先生、朱树清先生,安徽省农委徐君先生,安徽省舒城县农委李贤葆先生、秦佳能先生,安徽省芜湖县农委章二云先生、张金华女士,宁夏农牧厅关今悦先生,宁夏利通区农业局董卫舟先生,吉林省农委吴秀媛女士,吉林省扶余县科技局李春逸先生、郭东义先生等。

农业部信息中心的张魁林先生协助完成了本研究综合报告,他同时完成了安徽省芜湖县、安徽省舒城县的两个分报告;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的孟宪丽女士完成了宁夏利通区的分报告;我本人还完成了浙江省缙云县、浙江省兰溪市、吉林省扶余县的三个分报告。

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刘桂才先生、韩福军先生对研究报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项调研的女士们、先生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调研中存在的不深入、不全面以及不妥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钟永玲

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

中心 高级经济师

摘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满足农民的生产经营和收入增长的需要,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向中国国内其它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成功的信息服务模式,受粮农组织委托,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成立调研小组,于2003年上半年,赴浙江省缙云县、兰溪市,安徽省舒城县、芜湖县,宁夏利通区,吉林省扶余县共四省区的六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有三种信息服务模式。分别是:(1)服务站模式。依托县农业部门、乡镇农技站、农经站、文化站以及农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信息服务组织,形成完整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2)农民之家模式。农民之家开设了敞开式、集农技咨询、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经营功能于一体的独立服务场所,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信息服务相结合,并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3)协会模式。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和需要,分

篇三:农村信息需求情况调查

农村信息需求情况调查

作者:乡村匹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信电视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之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工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从一个县的农村信息需求现状入手,对农村信息需求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之所以叫“初步”,一是因为历时短,仅一周时间;二是因为被调查对象不普遍,人数少,但却包含了乡镇领导、村干部,普通农民和涉农企业老板等各个层面。希望这些情况,对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具体规划、积极推进我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一、基本县情

我所调查、走访的这个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3,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442公顷,有林地面积163,606公顷,水域面积6,430公顷。年均降水量688毫米,无霜期150天,平均日照数2,120.8小时。全县现有15个乡(镇),219个村(委会),534个自然屯。

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368,482人,其中乡村人口252,947人;乡村户数66,608户;农村劳动力129,486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99,135人。人均耕地0.26公顷,户均耕地0.98公顷,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0.66公顷。全县粮油作物总产量40余万吨,其中水稻11.7万吨,玉米26.5万吨,大豆1.8万吨。

2006年,全县有较大涉农企业7家,带动(联结)农户11,136户。其中水稻加工企业5家;浓缩葡萄汁、葡萄酒企业1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1家。

统计部门百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全县2005年固定电话入户率为85%;移动电话入户率为41%;彩电入户率为97%。

二、需求现状

目前,这个县的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三:一是电视。他们喜欢看“吉林乡村”等涉及农业农村的节目;二是县、乡举办的“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活动,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农技培训、讲座,农民都踊跃参加;三是涉农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宣传,农作物、化肥、农药新品种推介,农民爱听。上述三种渠道的共同特点是有人主动送上门来。对于“吉林农网”、“12316热线”除了乡镇领导、农业科技人员外,农民很

少有人知道。调查中,只有一个农民知道“12316”这个热线号码,但从未打过。可见在获取涉农信息方面,农民显得很被动。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对涉农信息的需求,并不是用“需求不足”、“需求滞后”等一、两句话就能够表述清楚的,情况比较复杂。但主要是“需”和“求”的不统一、不一致、不对称。调查中,几乎100%的农民都说:涉农信息对他们“有用,有好处,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农村最缺少这样的服务!”但进一步询问他们:是否曾主动向有关部门打听、询问、了解涉农信息时,只有不足5%的人做了肯定回答。这一情况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原来这不足5%的人群,一是文化层次比较高;二是土地比较多;三是曾经或者正在担任村屯干部。其共同特点是素质高、脑瓜活、敢冒风险,被村民称为“能人”。另有70%的农民,则跟在他们后面跑,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从选种,到施肥、打农药都亦步亦趋。剩下25%的农民,则不把种地放在心上,农村称他们为“拉腿户”。可以肯定的是,这不到5%的“能人”是农村涉农信息需求的现实客户。70%的“亦步亦趋”者,则是潜在客户,他们能否转变为现实客户,有待于“能人”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

农村涉农信息“需”和“求”的不对称情况,有着深刻的背景。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弊端和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过度索取,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抑制了农民对涉农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从思想上,或者说在“灵魂”深处,农民种地大多出于无奈,即因为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没有门路、没有机会去依赖别的手段养家糊口,才不得已而种地。对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喊,局外人是难有切身感受的。有资料显示,1953年至1978年的25年间,国家别无选择地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获取6000至8000亿元,为我国城市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而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1998年的18年间,“剪刀差”更是增加了近20倍。不仅如此,穷困的农村,贫苦的农民,还承担着为富裕地区和城市工业化培养、输送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的重担。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农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不上大学辈辈受穷,上了大学立马变穷”的无奈和辛酸。50余年不改的户籍制度,把首都变成了北京人的首都,把省会变成了省会人的省会,不管你为城市建设出过多少力、流过多少汗、立过多少功,你都是“农民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所保护的对象中,没有中国农民。就连交通事故死亡补偿标准也比城里人低许多。种种经年不变的不公平的制度设计和严酷的

现实,使得许多农民只把种地视为临时的谋生手段,只要有机会就想方设法逃离农门,很少有人把种地当一项事业来干,因此只是得过且过。

二是现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许多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难落实,阻碍了农民对涉农信息的需求。客观地说,一些农民对诸如“测土施肥”、“高新优作物品种”、“农产品价格行情”等涉农信息是非常感兴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了。难以落实的原因:第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测土施肥”技术,农民普遍认可,既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成本,又提高肥效,增加单产。但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提高了“测土”成本而无法实现。第二,有限的农业技术人员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显得无能为力。2005年该县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25人,中级职称的85人,远远不能满足分散在65,422公顷耕地上6万多农户的实际需要。而对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农民来说,没有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再好的科技信息也难获益。第三,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比如,北京大米需求大、价格高,而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却无力将手中的大米及时运去,看着挣钱的“信息”干瞪眼,不得不让中间商扒一层皮。近年来,一些地方搞所谓“公司+农户”模式,结果许多农


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7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相关文章
  • 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一、项目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