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雅舍》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正文 本文移动端:《雅舍》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雅舍》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2017-05-08 06:54:1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将进酒》教学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以朗诵为台阶攀向唐诗的峰巅

——《将进酒》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说得太好了。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下面,我们开始新课学习。就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要朗诵,有说要朗读。我找了一个说应该朗读的学生。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

生:我认为,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朗诵,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下面,咱们就先不问是朗读还是朗诵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先大声地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自己的处理,然后再大声读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

我在学生读完两遍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遍读下来,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没变化的,为什么没变呢?

生:我的两遍是有变化的。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因为我感觉太快了,表达不出李白所想表达的情感。

师:哦?你第二遍时在哪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啊?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的朗诵水平太臭,还是不读了吧,免得对不起大家的耳朵。

学生哄堂大笑。

师:哈哈,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有个歌词怎么说来着,该出手时就出手噢。

生:还是不行,我就保留美德算了。

师:好没面子哦(示意学生坐下)。这样吧,咱们请一位愿意暂时牺牲一下美德的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歌。大家最愿意听谁来演绎这首诗歌呢?

学生异口同声:王超。

师:好,王超同学,牺牲一回,如何?

生:试试吧。

王超开始读《将进酒》。

说实话,王超的读,一半以上还是停留在朗读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方,体现出了朗诵的特征。但学生们还是在他读完后,自发地给他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代表了一种感谢。我想,你读一次课文,就换来这么多的掌声,你也太赚了。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文的朗诵给大家说说,如何?

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头的几个句子,很是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中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种自信,所以,我想把这种自信表现出来,就读得稍微狂放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所以就读得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处理得很是狂放。

师:说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的?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以言之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的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个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个句子转而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确实值得自信。

师:看来你对李白很欣赏啊。能说说你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的是李白的一种极端的自信。他从二十五岁时出川到长安,至最后被赐金放还,虽然仕途没能成功,但诗歌成就却登峰造极。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用一种潇洒的姿态告诉世人,我李白尽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诗人,我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老天让我李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的。

这个发言,激起了一阵掌声。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你的优秀。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回答的这么好啊。

一阵哄笑,善意的。

生:我对李白比较欣赏,看过一些专门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发言能给大家一点启

发的话,那功劳应该归于阅读。

师:阅读让你受益,相信,阅读也会让所有人受益的。对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句子实际上只是一种牢骚怪话而已。

师:此话怎讲?

生: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走上仕途。所以,长安城中被提拔为供奉翰林后,李白是很高兴的。但因为性格的原因,最终被罢了官。我想,对于这次被赐金放还,李白的心灵深处是十分怨愤的。这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可以看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官场失意后的阿Q精神。同样,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旧不过是阿Q式的牢骚。要说不同,仅仅是因为李白有真才实学而已。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那到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继续研究诗歌朗诵问题。我来指定一位同学朗诵第二个段落的内容。请后面那位大个子的男生,请你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请注意,是朗诵,不是朗读。

生读课文,快而少情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揣摩揣摩他对诗歌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一分钟时间。

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师:有没有哪位再给大家朗诵一次,让同学们一起来做做裁判,给自己的朗诵能力一次检测的机会。

生:我试试。

生读诗歌后部分。

师:感谢这位同学,他的尝试,给了我们又一次思考和领悟的机会。同学们再揣摩揣摩,还是刚才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认可的。

学生再次思考领悟。

师:还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提供借鉴的机会吗?

生:我也试试。

师:怎么都是试试啊,你已经很勇敢了,干脆再勇敢点,就说,我来!

生:好,我来。

生读课文后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读了出来。

师:有句古话,说读书要怎么样才能理解的?

生齐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我们读几遍了?

生:五六遍。

师:哦,也不少了,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歌连起来朗诵?

学生没有回答,彼此观望。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问,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读课文啊。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我也想有个表现的机会了。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吗,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潜心钻研过几个名家的朗诵录像,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

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像大潮。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连起来朗诵? 生:现在有了。

师: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刚才我的朗诵,大家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就参考着来朗诵;大家觉得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下面,自由朗诵诗歌两遍。

学生朗诵的声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乱纷纷中虽然听不出什么头绪,但能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此次朗诵的投入和忘我。

两遍结束后,下课的时间也就到了,我进行了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诵,应该说,已经初步走进了李白的心灵世界中。诗歌就是这样,要想读懂它,就必须不断地朗诵。在朗诵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再诵读,如此循环,就可以逐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就可以真正品味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美。当然,仅仅一个朗诵还是不够的,要了解得更完整更理性,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特征,了解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生活样式,这些,都是构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性因素。针对这课《将进酒》而言,大家就需要深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在这首诗歌中,到底是在劝谁喝酒,为什么要劝酒”,把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也就能够更好地读懂那时那地的李白了。希望大家课下能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件一:诵读,就是和诗人的亲切交流

——我教《将进酒》

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如果没有了反复的吟咏玩味,那么,诗歌的味道,总是很难被学生品尝出来的。

接到示范课的任务后,我就在揣摩:《将进酒》这个文本,就其字面意义而言,理解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面对了这首传唱千年的诗坛巨作,我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入手,才能搭建起“学生——诗歌——李白”这三者间的联系桥梁呢?传统的串讲法,肯定不行。一者诗无达诂,串讲的结果,势必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是教学中典型的出力不讨好,这样的事情,我肯定不做。二者,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我的课堂,肯定要发挥出我自己的教学优势。我有很强的朗诵能力,我对李白也十分崇拜十分欣赏,这首《将进酒》,我从初中时就开始赏玩,至今三十年的时光中,也对这诗歌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理所当然地挑选了诵读这个切入点,把它作为走进诗歌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的通行证。

切入点找好后,就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了:第一,该如何组织起合理有效的诵读呢?课堂上可以安排多少次诵读,每次诵读,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目标呢?这样的目标,是否真的能够通过诵读来实现?第二,诵读的同时,需要牵引出哪些问题?为什么要牵引出这些问题,它们是否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反复诵读中,学生如何才能构建起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呢?这几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任何设想都是没有价值的。

为了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我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安排了一组概念辨析,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了解“朗诵”与“朗读”的差异。我的备课设想是通过这组概念辨析,然后引出相关朗诵知识的简单介绍,接着再运用这个知识来组织起最初的诵读。

但此处的构想,实际上还没有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活动形式好。那位遇到不清楚的概念能立刻借助工具书来获取信息的女同学,为我的课堂做了很大的贡献。而她为大家朗读字典上的释意的行动本身,又为同学们辨别朗诵与朗读提供了最佳案例。所以,我捕捉住了这个有价信息,立刻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接下来的两遍自由诵读,原本想强调采用朗诵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想到学生对诗作内容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即使是要求朗诵,估计也很难真正品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于是,我要求学生们第一遍先依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读完后不立刻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而是停下来,想一想,找找刚才诵读中的感觉,然后把第一遍诵读中不满意的地方,自我修正一下,再开始第二遍的诵读。这个“读——悟——读”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走进文本”的过程。

推荐朗诵的环节,是预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一方面 ,我需要了解学生的诵读水平,更需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另一方面,班级内朗诵水平最高的同学的诵读,对其他同学的能力提升,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生诵读之后,自然就需要点评。高中学生的诵读,自然不能用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所以,我在这里安排的是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文本。这个环节,是“走进文本”的延续,当然,在“走进文本”的同时,也开始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了。

这首诗歌在诵读上的最大难点,就是开篇第一句的情感把握。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上,安排了一处问题探究。我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的情感,研究其中到底有多少豪放的色彩。以我自己的理解,我是不喜欢将这里解读为极度豪放的,我始终觉得,这句诗句中,壮阔气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无法抑制的巨大悲凉。但这是我的解读,并不代表所有

篇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电话 13511727891

一、强化初读体验,整体感知文本

师生问好后,开始上课。

师:大家预习课文了吧?看了几遍?

生杂答。有说两遍,有说三遍,有说很多遍。

师:很多遍读出什么了?你给大家说说,你在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

生1:觉得作者在描写荷塘的夜晚时,写得特别优美,特别静谧。有一种抛弃了世俗的很悠闲的感觉。

生2:我读出的是作者心态的宁静、悠闲。

生3:我觉得也是一种安宁的心境吧。也就是说,体现出了作者一种特殊的心情。整篇文章读下来,特别的美。

师:阅读,就是和作者进行对话,进行交流。咱们几位同学都读出了一种非常美、非常安宁的心境。这就是对话的结果。我想问一问,我们在阅读中有没有什么困惑、疑问的地方?

生4: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在这么美的景色下,作者却在最后一段提到自己的家乡,说是惦念江南了。

师:好,你非常善于思考。谁来帮帮她?

生5:因为他现在心情很宁静,就会想到很多过去的事情,就会想到家乡,想到江南的月色也是很美好的。我觉得,心情宁静的时候,可以想起很多过往的东西。可以勾起作者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师:大家都认同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情吗?

生6:我觉得,作者也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6:从他的思乡以及渴望得到宁静中感受到的。

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和这种淡淡的忧愁对应的句子?

生6:??

师:哪位能补充一下?

生7:第一句话“这几天心情很不宁静”。

师:第一句话说的是心里不宁静,咱们刚才读出来的不都是宁静的吗?

生7:他这是因为不宁静,然后晚上去散步了。散步中看到了荷塘和月色的优美景色,然后心就变得宁静了。

师:那也就是说,作者最初是“不宁静”(板书),然后,因为荷塘的景色很优美,就变得“宁静”(板书)了。那么,荷塘的景象,为什么就能够让作者变得宁静了呢?咱们思考一下。请第二排的女同学说一说,你觉得呢?

生8:景色触动了内心的情感。

师:简单地说,就是触景生情了,是吗?你喜欢这几段写景的文字吗?

生8:喜欢。

师: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可以吗?

生8诵读。

师:咱们就从这一段看,你怎么就能读出宁静?你觉得哪些意象、哪些景物,能让你觉

得宁静?

生8:荷叶,清香??

三、重点语段品读,培养鉴赏能力

师:现在,老师也读一遍这段文字,请大家注意,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会丢漏一些信息。请大家思考,经过老师的处理后的文字变得如何了?

师: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不能见一些颜色。

师:什么样的感觉?还能不能感受到宁静和优美?

生杂答: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少了一些词语和修辞手法。

师: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这一段写景文字时,应该关注什么?

生杂答:关注细节,关注修辞。

师:是啊,一篇散文要想写得好,一定要善于使用修辞,善于虚写。咱们平时写作文时,最头疼的就是文章写不长。为什么写不长呢,因为我们总是实话实说。就像老师刚才读的这样,全是大实话,不会用修辞,不会展开联想想象,不会用虚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便缺少魅力。现在,咱们来琢磨琢磨文段中的几个修辞。第一个使用修辞的句子是什么?

生齐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师:荷叶怎么会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呢?像吗?

生9:因为荷叶铺展开来,和裙子在旋转时散开很相像。

师:往下看,还有什么修辞?

生杂答:拟人、比喻——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师:这里的比喻,有什么特点?

生杂答:博喻,一个本体,几个喻体。

师:这几个喻体,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

学生默想后交流,分别赏析三个喻体。

师:从这几处修辞,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散文,就是要抓联想、想象,抓修辞。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品味出散文的特有味道来的。

四、与无疑处生疑,换个角度思考

师:朱自清先生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此处教师重读“总该”二字)。他所强调的“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板书),当然是说月夜的荷塘。和白日里的荷塘相比,景色会有很大的差异。这荷塘白日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咱们把第四段再读一读,想一想,哪些景色、哪些词,白天也能够出现?又有哪些只能夜晚才有?同座位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诵读、交流。教师巡视,小声和学生交流。

生10:我觉得,田田的叶子,在白天看起来,也会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在白天也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这些都是白天可以看见的。但因为缺少了月光,它们就不会具有那种温润、宁静、柔美的色泽。碧天里的星星,当然是夜晚才特有的。至于刚出浴的美人,在月光下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白天里是表现不出来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体现的是一种特别静谧的感觉,白日里无法

感受得到。后面几个句子写的景色,我觉得是白天也可以拥有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找了一些句子,认为有些景象是白天里可以有的,有些景象到了白天就消逝了。而这些能消逝的,恰恰是让咱们感受到宁静的那些景象。现在,咱们再回到开头,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认为白天里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呢?他认为这荷塘在月色下,会增添了一些什么?

生齐答:宁静。

师:有了这宁静,所以他才要到荷塘边上走一走。因为他自己是——

生齐答:不宁静。

师:作者内心深处不宁静,所以才要找寻一种宁静。他觉得这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在刚才的诵读中,我们发现,是不是真的“另有一番样子”?

生齐答:是。

师:是的,果真另有一番样子(板书)。

师:第五个段落,还是在写月下的荷塘,角度有没有变化?

生齐答:有变化。

师:什么变化?

生杂答:写月光。

师:是呀,由写荷塘,转而写月光了。咱们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个段落。谁愿意来?

生11诵读第五段。

师强调“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断句。

师:这一段文字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峭楞楞如鬼一般”美不美?

生杂答:美。

师:你说说,怎么个美法?

生12:我觉得很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塘景象,有一种很独特的审美感觉。

师:哦,这鬼是一种很独特的审美感觉。从审美角度看,这“鬼一般”的景色,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从整体的意境氛围上看,这个比喻,和前后文是否似乎有点儿不够协调?

五、感悟文字魅力,体察精妙语言

师:这一段文字,和上面一段文字,又有了一点差别。老师把这段文字的前几句话再改变一下,看看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师读:月光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升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水洗过一样??这样一变化,你感觉如何?

生13:我觉得改变之后,读起来就很僵硬。原先的“泻”、“浮”、“牛乳”都是带有一种柔和与飘渺的感觉的。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比如这“泻”好在何处?

生13:“泻”像流水一样,流水是温和的。“照”就是光线直接打在荷塘上,有些僵硬。“浮”是从下面慢慢地涌上来,有一种飘渺感。而牛乳和水相比,牛乳有一种奶白色,给人的感觉相对温和些。用“水”就显得太透明,没有颜色感了。

师:那这牛乳的比喻,如果是白天,能不能用?

生13:不能,只有晚上的月光照耀,才能有这样的色泽。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是在教给我们鉴赏散文的另一种方法——炼字。就是

说,鉴赏作品时要抓住关键的字去看。比如这个“泻”,换成“照”便缺少了美感。因为前面有个“流水”的比喻。“流水”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杂答:动态的感觉。

师:对,动态的感觉。用“泻”可以化静为动,让色彩和画面鲜活起来。这是鉴赏散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由这两个段落的鉴赏,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把一段景致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就应该怎么办?

生杂答:要使用修辞,要使用联想、想象。

师:在字词的使用上,有什么要求?

生杂答:要炼字,要斟酌词语。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最恰当的字词,把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六、走进深度思考,捕捉隐语意义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江南采莲和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是不是跑题了?作者写这些,想表现什么?

生14:第四段是描写荷塘里的景象,是实写;第五段描写荷塘里的光和影,是虚写;

第六段中又说“这时最热闹的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就说明,无论眼前的景色有多美,但在作者心中,他都是一个看客。他无法融入这个景物中,便只有从自己的记忆中挖掘,于是也就想到了家乡采莲的故事。

师:说得十分精彩。荷塘的月色非常优美,但这月色并不属于朱自清。他只是一个看客。换而言之,他和荷塘无法融为一体。现在,我们回过头想一想,第五段写的那么优美的景物中,突然就跳出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这种并不美好的景象,实际上正是他对并不美好的现实的独特感受。标明了他无法和美好的月色相互交融。荷塘里的景色,虽然能够让作者获取片刻宁静,但在获取宁静之后的不久,他就发现这里的一切美好和热闹并不属于自己,这也就说明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中并没有实现内心的真正宁静,片刻宁静之后,他又回归了“不宁静”(板书)。而这个“不宁静”,就体现为“我什么也没有”(板书)。也正因为自己“什么也没有”,才想到了江南,想到了江南采莲的那种生活模式。那种生活模式,才是作者真正渴望拥有的。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朱自清在想到江南、想到家乡之后,慰藉了内心中的孤独寂寞了吗?

生杂答:更加惆怅了。

师:在哪个句子中可以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杂读: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

师:请注意这里的“早已”。“早已无法消受”跟“无法消受”相比,突出了什么? 生15:突出了内心中巨大的失落感。

师:明明是“早已无法消受了”,却还是希望每天接触的景物“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反应了朱自清先生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16:一方面对现实不满意,渴望改变现实。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理想的出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

师:你说的很精彩!“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确实是一种幻想。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总该”这个词?你能用“总该”造一个句子吗?

生思考。

师提问另一生:你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子?

生17:这个物品总该是我的吧。

师:“总该是我的”,是不是你的?

生17:不是。

师:我们常常会这样说,“我总该考一次一百分吧!”他考没考到?

生齐答:没有。

师:是的,“总该”说明以往多是不如意的,眼下依旧不如意,即使是希望中的事物,也并无多少实现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朱自清所希望“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的荷塘,和现实中的荷塘,其实并非同一个荷塘。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描绘的荷塘,和他心目中渴望拥有的荷塘,有一个很大的落差。这个落差,正是他难以在荷塘中获取真正的宁静的根本原因。

七、梳理文章思路,交给具体方法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将文章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盘点一下,这篇文章,作者是依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学习散文,一定要了解散文的思路。在研究这篇散文的思路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研究一篇初中时学过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第一段怎么写的?

生杂背第一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能概括一下吗?这段写什么?

生18:重修岳阳楼的经过,以及写作本文的原因。

师:第二段写什么?

生:描绘洞庭湖的景象。

师:第三段、第四段又写了什么?是眼前的,还是想象的?

生齐答:想象的景象。

师:后面两段呢?还是想象吗?

生杂答:抒情议论。

师:也就是说,范仲淹要由前面的景物来抒发一种人生的感慨。由这可以发现,《岳阳楼记》是依照一种什么样的框架写作的?先交代什么?

生杂答:写作的缘由。

师:简单地说,就是“缘起”。然后,第二部分呢,怎么样?

生杂答:写景物。

师:是的,对景物进行描述。接着又写什么?

生杂答:想象的景物。

师:是的,写联想想象的景物。最后如何收尾?

生齐答:抒情议论。

师:概况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岳阳楼记》是依照“缘起——描述——联想——感悟”的框架写作的。《荷塘月色》是否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写作的呢?我们把《荷塘月色》的内容往这框架里套一套,看看是否有共同点。

生依照要求研究《荷塘月色》的内容结构。

师:缘起是什么?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因为这个缘起,他才出去到荷塘边散步。咱们刚才重点研究到第四、第五段,还有没有研究的第六段,都是在做什么?

生齐答:描述。

师:梁朝采莲的故事呢?

生齐答:联想想象。

师:有没有感悟?

篇三:教师的快乐(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快乐总有一组密码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1

在一所学校上示范课。提问一个学生时,只看见这孩子的双唇高频率地颤动,却始终听不到清亮的声音。便眼含了鼓励的微笑静静地等待,等待这朵花的开放。那时,我知道,这是一个绝好的展示我的教学耐心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许多名师都在他们的展示课上演绎着,收获着评课者的持久的好评。

那一刻漫长如极夜。孩子那颤动的双唇,以更高的频率运动着,却始终没有一丝光亮划过我的希望。我的内心开始焦躁。积习却依旧让我保持着鼓励的微笑。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几十位学生与几十位听课教师的眼睛,全部聚焦在我和这孩子身上。怎么办?大脑中的储存器开始超高速运转起来,5秒钟内,便将二十余年来听过看过研究过的无数名师的无数教学机智案例从C盘直搜索到F盘。名师们似乎都是最终等来了花开的。继续眼含了微笑静静等候?可这课并不是为这一个孩子而开设啊。

几近绝望。真想自找台阶,说两句诸如“还没有想好这个问题吗?坐下再想一想,先听听同学们怎么说,一会儿再说,好吗?”之类的场面话,当然,说话时的微笑应该更亲切,还应有一个用手轻拍孩子肩膀表示宽容和安抚的动作。

准备放弃等待时,一丝灵光突然迸出:为什么不让这孩子到黑板上去写呢?口讷的孩子,心并不讷,写出来不是一样吗?立刻在继续保持亲切微笑的同时,俯身靠近孩子:你愿不愿意到黑板上把你想说的内容写出来?

那孩子当然愿意,双唇立刻沉静下来。他很自信地走上黑板,去写他大脑中的那个憋屈了很久的答案。

看着他工整的板书,我如释重负。心中,漾出一丝浅浅的快乐,为了这个改说为写的变通。

浅薄吗?或许!但我却极愿追求这样的小小的快乐。不是为别人,只是为自己,为自己教学中的发现和创造的享受。

2

总以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获取快乐。

高中毕业班,每周近二十节正课,加早晚自习,连带周六周日的集体备课和阅卷,这样的工作量,足以让众多朋友甚为我的水深火热而担忧。累吗?当然。身累,心却不累。

心不累,不是说心不受干扰与冲击,而是长期的磨炼,让心学会了自动屏蔽烦恼,学会了主动找寻快乐。

其实,只要愿意寻找,工作中的快乐无处不在。

课前,提早几分钟进入教室,听男生引吭高歌,看女生窃窃私语,人声鼎沸中,青春的无限活力,一览无余地呈现于眼前。如此风景,又怎能不勾起青春岁月的美好回想。于是,便可发现,那高歌者未尝不是昔日的自己,那吃零食者或许正是曾经心仪的女生。岁月不过是张可以复印的照片,学生们当下的快乐,正是自身年轻岁月的复制品。如此,又怎么会因这喧闹而大动肝火。

课上,有孩子偷偷地阅读杂志。那张青春的脸,一半写着担忧,一半写着渴望。边讲课边踱过去,手指轻叩课桌,脚步继续前行。那孩子的脸红晕顿生,我却权当啥也没有发生,

依旧抑扬顿挫地说着自己的课文。此时,心中便有一个小小的幽默诞生——这孩子不愧是我的学生,咋和我读高中时一个德行呢。

有孩子厌学?有男生打架?有女生小心眼儿?有校长骂老师?有家长蛮不讲理?任何一种存在,何尝不是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的工作,尚未沦落到只为饭碗而劳碌的境地,又何必将心挂靠于别人的态度。

我只为身心的快乐而工作,我用我的双眼,竭尽全力地捕捉别人忽视的那些乐趣。所以,我很乐意接受别人赠送的各种封赠:傻瓜、狂徒、独行侠、受虐狂??只要我的心,能够在工作中获得足够的幸福。

3

好课有标准码?好课的标准,更多在于内心的感觉。内心感觉到一种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与润泽,便是课堂教学反馈于我的最佳乐趣。

我的教学之乐,绝大多数正是来自课堂。

多年的潜心经营,授课早已不再是一种折磨。然而,要想每一节课都具有滋养心灵的功用,依旧还有无数的路程需要艰辛跋涉。

失败仍然难免。每一节失败的课,总伴随着若干天的郁闷与烦躁,就像追求多年的梦,轻而易举地遭遇了打碎。

于是,为了一份良好的心情,便只有日复一日地雕琢课堂,尽最大能力,去捕捉那些灵光一闪的感觉,去营造那种师生同乐的氛围。

我始终坚信,一节课,一定是有最理想的教学路径的。就如一个学生,一定有着他固有的成长密码。

每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健康成长都必然是他的理性诉求。为了这样的诉求,我有责任用我精心构设的课堂,解开他的独特密码,帮助他加足燃料,高速前行。

还有比雕塑生命更有乐趣的事情吗?我厌倦说教,讨厌逼迫,故而,我只有钻研我的课堂,用潜移默化的浸染、水到渠成的滋养,启迪蒙昧,开启诗与思的门窗。

4

我算不得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尽管我在《书香浸润生命》中,想方设法地劝人读书,于我自身,却并不真正懂得读书之道。

但这绝不妨碍我的阅读。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所有白纸黑字的东西,都充满了一种热恋般的感情。

后来,琐事越来越多,而且我的阅读兴趣也开始有了固定目标,阅读,便逐渐只朝向专业领域延伸。

我却依旧无法抵达真正的阅读境界。在阅读的“浪漫——精准——综合”的循环发展中,我自得于肤浅信息的轻易捕获,却懈怠于高深理论的深度探究。

这并不妨碍我的快乐,在浩瀚无垠的知识面前,我永远缺乏传统儒生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上勇气。我只本承着“我阅读,我愉快”的心态,把自己收藏在书本中,用一个个方块汉字堆叠理想的乌托邦。

我坚信,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一些不想参加却又不得不参加的会议上,躲到后排,摊开一本专业书籍,沉浸到教育教学的万千玄机之中,便可以将无休止的排名、量化与升学指标拒之于双耳之外,这是阅读的开心事之一。

早读课上,一卷在手,沐着学生们的琅琅书声,轻松吟哦来自久远时代的秦风汉韵唐

宋词,沉醉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之中。又有几多同行,能有如此闲暇,接受经典的洗礼?这是阅读的开心事之二。

偶读妙文,便忙不迭地打印,一份珍藏于文摘本,一份张贴于教室墙,一份推荐于校园网。然后,想方设法地抓几个观众,生拉硬拽地奇文共赏。人或不解其中真味,我却独享个中愉悦。这是阅读的开心事之三。

5

我很喜欢以语文人自居。语文人,一个多么奇特的名词!

语文人和他人有何差异吗?当然,语文人必然应该是书香浸润的,语文人还应该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语文人应该有比寻常人更敏锐的审美能力,应该拥有永恒的诗心诗情与诗性。语文人应该是诗和思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语文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进能心忧天下、壮怀激烈,退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做一个语文人,不是一种快乐吗?

“前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前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说出这样的话的语文同行,算不得正儿八经的语文人。他的眼中,看到的总是劳累与平庸。正儿八经的语文人,必然懂得双关与借代的修辞格,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附”的辩证思维。于是,便应该能够从繁琐平庸中,发掘出其他人永远无法解开的快乐之谜。

我爱写作,事务再多,工作再忙,总要安排了时间,随心所欲地写些有用或无用的文字。在文字中,我指点江山,粪土王侯,让灵魂海阔天空地驰骋。我用文字去探寻真理,用文字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用文字为自己铺垫走向快乐的道路。

我从不认为码字与码麻将具有同等的愉悦功能。快乐尽管不拒绝肤浅,却拒绝过分奢侈地消耗时光与生命。一个教师的写作,尽管可能永远达不到一名专业作家的应有水准。然而,吾手写吾心,每一个文字背后,凝固的都将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这历史,由我创造,只属于我。

6

第一次坐飞机,是从南京飞西安。

坐在数千米的高空,看机翼下无边的云,最大的感受,是云从未如此的壮观。当时便想,只在大地上仰望,便永不会拥有这份俯视的感觉。

生活与工作莫不如此。

当工作的一切环节和过程,都只围绕着冷冰冰的量化数据和可怜的奖金献媚时,隐藏在工作上端的快乐,便总会因仰望而被厚厚的云层遮蔽。要感受快乐,就必须攀升到这云层之上,以俯视的角度、旷达的心态,品味其中的美妙韵味。

这样的攀升,本身也是一种快乐,虽然有时有超重的难忍,有心脏的威压,但这是过程中无法避开的付出。倘若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了这样的体验,人生是否又会因少了一种感受而失去了一份情致?

曾经将两句话当作人生的座右铭,写在字典和相册的扉页:一切都是生命的点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写下这话时,大学正要毕业。转眼间,工作竟然已经25年。25年中,一切的确都是生命的点缀,曾经认为难以逾越的沟沟坎坎,眼下都不过是身后路上的一个小小风景。太阳也依旧每天都在升起,这每一轮升起的朝阳,带给我的何尝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天。

这么想时,眼前便总是云淡风清。这云里风中,轻飘着一个个快乐的密码,召唤着尘世

里的有缘之人。

我愿自己永远是能够找寻到快乐密码的人,我愿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地行走在教育的田野里,让他们感受当下教育的快乐与润泽,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雅舍》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5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雅舍》课堂实录(江苏省仪征

    《将进酒》教学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以朗诵为台阶攀向唐诗的峰巅——《将进酒》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