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瞭望时评2 正文 本文移动端:瞭望时评2

瞭望时评2

2017-05-08 06:54:0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时评2

宝贵资金应当用在“刀刃”上

日期:2009-09-08 作者:周锦尉 来源:文汇报

上海这些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大发展,是“进行时”。尽管上海财力充足,但各方面发展的刚性支出需求多,金融危机后财政收入又有一定幅度的暂时回落,财政压力仍然很大。家大业大,每一分钱都得来不易、都很宝贵,“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英语中共用一个词“develop”,不过“时态”不同,前者是“进行时”developing,后者是“完成时”developed。去欧美国家访问,所到的大城市鲜见建设工地,只有柏林在东西德合并后,一度成了个“大工地”。

勤俭办一切事,用好每一分钱

上海这些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大发展,是“进行时”。如今为筹办世博会,上海又展开了城市形态和基础设施的“增量发展”,目前同时在施工的建设工地有6000多个,单是在建的轨道交通车站就有116个。尽管上海财力充足,但各方面发展的刚性支出需求多,金融危机后财政收入又有一定幅度的暂时回落,财政压力仍然很大。最近,市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说,方方面面的同志们要把宝贵的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勤俭办一切事,用好每一分钱。

这是一个“激情岁月”,有志者可以做“大手笔”的事。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市领导考察南市的西凌小区,感慨还有这么破旧住房,此后市委决心改造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有关部门测算,按照当时市财政支配城市改造资金的实力,做成此事得花100年;当然以后国家加大对上海的投入、上海又用市场方式创新运作,硬是10年完成了这个改造目标。现在今非昔比了,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去年达2300多亿。然而家大业大,每一分钱都得来不易、都很宝贵,“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建工程力求一流,留下典范建筑与设施

“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意味着在建工程尤其是世博园区的那些永久性工程,要力求一流,给子孙留下百年之后也不落后的典范建筑与设施。世博历史上,人们记住了巴黎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原子球;北京奥运会,人们记住了“鸟巢”、“水立方”,上海的世博中国馆——“东方冠”,能否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呢?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发展,是“借了世博东风”的。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搞了近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轨交运营里程大致在400公里左右,而上海到今年底就可以追上它们,而且此后发展势头不减,预计到2020年共计将有22条线、总长880公里。作为“公交优先、为市民谋利”的体现,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令世界刮目相看。因此,庞大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用材、装修,总体感觉和每个细节,都应智慧到位、功夫到位。而且,每一分钱都要花得值。最近在审议市政府上半年度工作报告时,有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言,迎世博的城市建设要爱惜资金,近来有些主要街道及人行道反复整修,不少已经修好的渗水效果很好的人行道地砖又被改成花岗岩、大理石的,档次上去了,好看,但不实用。上海的建设项目多,要用钱的“点”也多,倘若每一处都以为“这是重要项目,多花点钱无所谓”,不注意节约,资金预算就难以控制,财力会难以负担。我们要增强“资金宝贵”意识,在战略、气势上“大手笔”,在战术、细节上“小手笔”,务求节俭。

巩固经济复苏成果防止“二次探底”

日期:2009-09-09 作者:巴曙松 来源:文汇报

中国从2008年11月开始的第一轮经济刺激措施及时启动了经济复苏步伐,下一阶段的关键,还是要把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这个转换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

最近在伦敦召开的G20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确认要继续巩固经济复苏的成果,继续加强经济刺激;同时,对于此前部分国家一直在提的“扩张性政策退出”问题,强调要在透明、可行并且相互协调一致的前提下进行。这些表态对全球金融市场起到了支持作用。观察中国当前的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走势,不能脱离全球金融市场这个大背景。中国及时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广阔的城市化空间等,使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同时,中国资本市场2009年以来较快的回暖,也是以全球金融市场在危机冲击后逐步趋稳复苏为背景的。

当前,无论世界的经济复苏,还是中国的经济复苏,其实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经济刺激政策已初见成效,如何巩固成果防止经济“二次探底”。

8月份中国资本市场大幅调整源于对“二次探底”的担忧

中国内地股市8月份超过20%的调整幅度,引起了很大关注和争论,对其原因有很多猜测,例如流动性的微调等等。我以为,从基本面看,这一轮调整主要源于对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7、8月份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这本来是复苏过程中的正常趋势,但市场可能因此产生了短期的担忧;另外,2009年初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复苏继而火爆,使得市场对房地产销售带动相关产业复苏充满期望,但上半年房价快速上涨,又使市场担心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能否持续,特别是看到局部地区出现了楼市价涨量缩的情况,很担心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就可能使实体经济的复苏受到冲击,而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陆续出台,更在短期内加大了市场的忧虑。

从大的背景看,中国从2008年11月开始的第一轮经济刺激措施及时启动了经济复苏步伐,下一阶段的关键,还是要把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这个转换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从1998-1999年所经历的“二次探底”的经验看,在实体经济确认复苏之前,扩张性的政策基调不太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只会在现在的政策基调下作政策微调。

促进增长动力的转换和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从目前趋势看,促进增长动力的转换,还有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包括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等启动消费,保持银行信贷投放的适度、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冲击,维持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以维持市场信心的相对稳定,等等。同时,还可以有多个培育市场化需求的增长点——

第一,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从销售环节的复苏到生产环节复苏的传导过程中,目前来

看,这一传导过程因为信贷政策等的调整以及房价短期内的大幅上涨,显得并不顺利。局部地区出现的泡沫导致了政策的微调,这可能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生产环节的复苏。为经济复苏的整体考虑,对房地产高端市场的价格上涨可适当保持相对宽容的态度,同时加大中低价房的建设规模,避免简单地对所有房地产都作打压。

第二,放松政策管制,将社会投资引入审批门槛高、但依然有巨大增长空间的行业,比如基础设施、基础行业和一些重要的服务业(移动通信、医疗保健、金融业等)。可以预计,放松相关行业准入限制的一系列规定会逐步出台。

第三,推动金融创新。当前银行信贷和上市融资,大型垄断企业占据了绝对大的比重,而市场化的中小企业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不足。推动社会资源流入有获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及时推出创业板,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转换显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四,针对不同区域的增长格局,采取不同的复苏策略。从中国经济本轮复苏的形势看,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发达地区,同一行业中,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出现业绩拐点往往早于东部地区的同行。这对于缩小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加速推进城市化。根据大致统计,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为40%左右,低于亚洲国家平均60%左右的水平。城市化空间很大,带来更多行业的发展机会。从各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看,利用资源价格较低的时期加速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

政策选择需要兼顾结构调整与经济复苏

在中国政府的刺激政策明显见效、经济企稳复苏之后,要保持复苏势头的持续,必须推进结构调整,但一些结构调整措施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政策选择需要兼顾结构调整与经济复苏。

首先,压缩过剩产能十分必要,但应当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当前压缩产能的政策重点有二:一是控制新增产能,二是压制低端产能。但这种调整不能只凭主管部门的判断和计划的约束,而应该主要依据市场供求关系。以钢铁为例,因为政府投资带动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它们需要的钢材,则往往是被视为中低端的钢铁厂生产的中低端的螺纹钢等,因此,压缩过剩产能就需要结合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同时,适度的供给过剩有助于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和进步,有利于消费者。

其次,在复苏的不同阶段,扩张性政策的逐步退出需要根据实体经济复苏的状况分阶段清晰、透明、稳健地推进,避免退出力度把握失当而对市场形成过大的短期冲击。从一个典型危机的应对政策看,政策变化往往大致可分四阶段:反危机阶段,需要超常规的宽松政策;第二阶段经济企稳复苏,政策要回归到适度宽松;第三阶段经济确认复苏并转入成长,政策逐步变为中性;第四阶段经济过热、通胀压力集聚,政策变为紧缩。在每个阶段转换的时候,如果转换力度和工具等选择不当,就可能引起市场大幅波动。

其三,2009年乃至201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挑战还是经济的平稳复苏,通胀依然不是

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CPI构成中,粮食及其相关制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粮食价格在持续下滑之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其四,对2010年可能重新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要提早采取措施。如果美国经济如不少机构近期预测的那样发生较先前预期强劲的复苏,中国的出口明年就会相应地由负转正,基于中国特定的贸易结构和经济率先复苏的优势,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又将出现,因此需要及早采取措施,例如汇率政策重新回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等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导、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师德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期:2009-09-10 作者:翁铁慧 来源:文汇报

今天是我国第2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教师之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而建设教师队伍,师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德是教师的良心,师德建设不能光靠教师凭良心来做,抓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是我国第2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教师之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而建设教师队伍,师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海曾开展过一次“师德大讨论”,其中“今天如何做好老师”的论题成了焦点。对照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我们感到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教师只有有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与此同时,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也甚为紧要:

——职业认同是底线。本世纪初上海对中小学教师作的一次调查曾令我们颇感震惊。当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在回答“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是否继续选择教育岗位”这个问题时,表现出了动摇。这份震惊提醒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进而引导他们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去追求。正如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苏步青先生说的那样:“满案薄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

——人文素养是基础。有一位年轻班主任自己立下规矩,每天都要与班上每个学生交流一次,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肢体语言,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这位老师虽然年轻,但她懂得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中折射出的是她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时刻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以优良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公平态度对待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育人能力是关键。作为教师,教好书是本职,育好人则是天职。近年来,上海提出了“学科德育”的理念,把学生德育与中小学课改紧密结合,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在学科的课堂中挖掘德育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化育人的功能。对此,于

漪老师讲得好:关键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链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灵,溶入学生血脉。而慧眼的练就,实际上就是要具备全面的育人能力,懂得教什么和如何教。

——为国育才担重任。献身人民教育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众多名师作出了高尚示范,他们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一心为国培育栋梁之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振义院士,在他的科研顶峰期毅然全身心回到三尺讲坛,在他看来,一个人在科研上的成果固然能造福人类,但能把一代代年轻人培养好则能出更多的成就奉献社会,价值更大。数十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培育、提携年轻一代,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对教师价值最好的肯定是学生的成长和成就,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代英才是教师永远都不能放下的重担。

有人说,师德是教师的良心。但师德建设不能光靠教师凭良心来做。抓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组织领导要形成合力。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学科课程、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社会宣传等方方面面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作为组织保证,着力形成各级政府、学校、社会方方面面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教育培养要形成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职业能力的增强,更为基础的是要深化职业情感和提升职业道德。为此,必须把师德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将师德要求列入上海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主任上岗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我们通过建立针对所有学科教师的德育实训基地等,形成了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推广“学科德育”理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此外,作为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内容,我们还重点实施了“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三是管理评估要形成规范。加强管理评估,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我们感到以下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要:一是要强化基础性要求。在认定教师资格和聘用新教师时,就要提高职业入口门槛,把师德作为必备条件,明确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而且要有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能力,并注重其发展潜质。为此,应当探索建立《见习教师证》与《教师资格证》双证并举的制度。二是要体现激励型导向。比如,我们在形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津贴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要抓住提高教师基本收入的契机,一方面要实现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体现师德导向,把师德表现、教书育人业绩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三是要强化约束型管理。比如,我们明确提出了师德规范的“三不准”,同时,为不使师德“一票否决制”仅停留在纸面上,我们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学术规范以及践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违反师德要求的具体行为表现,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使“一票”真能“否决”。

四是宣传引导要形成氛围。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使师德导向获得更加深入、持久的理解和认同。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需要教育系统自身搭建有效的宣传载体。在这方面,上海教师节主题活动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它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心灵共鸣和精神感染。记得曾有一位毕业生留校时只想把任教当作留沪“跳板”,但在参加了教师节

篇二:瞭望社论时评(2011 -2)

瞭望社论时评(2011 -2)

.......................................................................................... 1 .............................................................................................. 2 .............................................................................. 3 16买到车位才能买车 评广州的治堵逻辑 ............................................................................ 4 ...................................................................................... 5 ..................................................................................... 5 ...................................................................................... 6 ............................................................................ 6 20“最牛烟草局长”斩草能否除根? ..................................................................................... 7 ...................................................................... 7 ...................................................................................... 8 .............................................................. 9 .......................................................................................... 9

? 13民众“打拐”需常态执法护航

? 2011-2-10 9:40:09 长沙晚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新浪微博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仅开博10余天,就吸引了众多网民。截至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已经被顺利解救。记者了解到,已经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此行动亦得到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安部、各省公安厅、各地方公安民警都非常配合。(2月9日《钱江晚报》)

谁也没有想到学者于建嵘发起的“打拐”行动,会像这个春日里的炮竹一样突然降临并且愈爆愈烈;微博的放大效应,在“打拐”事件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民众的参与热情,如同冉冉升起的旭日喷薄而出;政府的铿锵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而至。无数网友拍照,大量家长寻子、许多部门奋战,万众围观与行动产生的力量,正在抵近儿童乞讨这个社会顽疾的死穴。

不过,在被舆论堪称“庶民胜利”的欢呼声中,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网民井喷的拍照热情,在风起云涌的热点事件中能够坚持多久?学者振臂一呼,围者云集的力量,在轰轰烈烈的“打拐”过程中能够发挥多久?警方高度重视的决心、督促处理的效率,这场来自于权力的救赎行动能够“运作”多久?

此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纵观以往诸多公共事件,轰轰烈烈地在网上互动自发形成“热情和智慧的增长点”,不计功利而怀抱求真挚情、侠肝义胆的成员大有人在,甚至其义举也迎来了“媒治”的“巅峰时刻”,引来了相关部门的“雷霆之举”,比如“洗虾粉”事件、公车私用事件等,但因缺失了政府相关部门“常态执法”的护航,待“烟霞散尽”,落得个“没人理睬”的凄境,众人的监督要么危险,要么无效,许多人就懒得做“无用功”了。打不起精神,提不起热情,末了“见怪不怪”,这是笔者担心此次“打拐”行动的最后结局。因为在一个法治层级不能兜底、职能部门日常疏于和民众沟通与交流、事件缺乏透明处理机制,只在民意喇叭喊得天响时才“动一动”的背景下,所谓的“击中要害”、“点中死穴”,只是炖给公众的一道心灵鸡汤,徒具观赏意义。

在乞讨残童问题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既有“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的农民们,俨然把带香(带儿童出门乞讨)作为一条致富之路,其中还有不少村干部参与其中”,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例堂而皇之地发生着,也有“建立一个平台,实行数据库管理,把孩子的DNA和父母的DNA进行配对”的有效法子提醒着,更有“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这样的学者控诉着。这起码说明,政府相关部门的日常“打拐”工作做得还有所欠缺。

所以,最可靠、最理性、最节约社会资源的“打拐”方式,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用“常态执法”来为民众的参与热情保驾护航。出台激励制度,在平时,就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网民平等对话、交流、探讨、沟通,妥善对待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线索,透明处置每一起拐骗事件,不再把民意当成花絮,而是升格成决定官员“政绩”的重要因素。如此一来,再坚硬繁复的细节终会被抽丝剥茧,甚至可能促进系统改进,促使秩序重组,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民众热情才能起到持久掘进与推动的良善功效。

? 14河北大学车祸案有哪些期待

? 2011-1-26 9:23:04 荆楚网 叶启民

?河大车祸案将于26日上午9时在河北望都县法院开庭,李启铭以交通肇事罪被起诉。死者家属请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法院称陈家已与李刚签署“刑事谅解书”,律师称死者家属将作为旁听者出庭。被撞伤的河大学生将“不旁听,不作证,不追究李启铭的责任”。(《中国青年报》1月24日)

在沉寂一段时间后,舆论为何又开始关注河北大学车祸案?关注背后体现了民众怎样的心理期待?

事实上,河北大学车祸案的舆论焦点到现在已经发生转变。车祸案伊始,由于肇事者的一句“我爸是李刚”,使舆论集中炮轰这句狂言背后的“官二代”心态与官员的权力膨胀。后来随着央视的介入,舆论一度开始质疑央视的公平,又由于河北大学学生不敢出来作证引起舆论对学生与学校的议论,随后牵扯出所谓李刚家里有几套房以及河北大学校长抄袭等系列问题。整个事件中,舆论并没有在哪个指挥棒下有特定指向,而是随意事件的发展变幻莫测,使得整个事件已经远远脱离车祸事件本身。

整个事件本来是一起车祸案,而舆论矛头随意指向,车祸本身竟一度无人关注。媒体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河北大学车祸案”的转变内容没变,但称呼的变化背后是舆论关注焦点的变化,这可以说是舆论的理性回归。虽然舆论焦点回归车祸本身,但由于事件的关注度极高以及涉案人员特殊背景,车祸案的审判引起舆论围观也在情理之中。

民众对“河北大学车祸案”的围观目的说到底只有一个:司法是否独立、是否公正,正义能否得以伸张。

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前提条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要审判公开,这一切只为能使司法审判能够公正。虽然中央不断强调司法独立与审判公开,但现实中做到司法独立、审判公开并不容易。舆论对“河北大学车祸案”的再度围观是出于以往对司法独立的不信任,是以往权力干预司法审判的必然结果。

“河北大学车祸案”肇事者是官员后代,另一方是普通老百姓,悬殊之下,人们对司法天平究竟会偏怎么偏定然十分感兴趣。围观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多的是民众对司法独立、审判公开的期待。人们美好的愿望是,饱受权力干预的司法在舆论的监督下,能够公开、公正,使肇事者得到法律范围内应有的惩罚。

做到司法独立并不容易,对于那些渴望严惩肇事者的声音,审判也不能受其影响。犯了

什么罪,该怎么量刑,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对某个人的审判不会因为他的出身背景而有轻重之分。

人们对“河北大学车祸案”的期待是判决结果的公正,而公正的判决则蕴藏于司法审判机关对权力的排斥,对舆论干扰的排斥之中。

? 15山木送礼单露出了“公贺新禧”之羞

? 2011-1-25 9:37:31 湖南在线

?1月20日,一个“山木培训(中国西安)2010新春送礼关系一览表”的网帖在天涯等论坛里风传。“送礼名单”涉及51人,单位、姓名、职务、重要程度、手机、单位地址、本次新年送礼以及是否新加入等多项内容十分详实。尽管新春送礼的数额不大,送礼对象的职位并不算很高,但却多是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城管等部门。(1月23日《南国早报》)

对此,有网友认为是小题大做,也有网友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一下是否属实,更多的人则关注送礼的金额,甚至有网友戏称学校送礼“太抠”。笔者则见怪不惊,在传统春节来临之际,这份“送礼清单”不过是放大了“公贺新禧”的潜规则,最多“500元卡一盒茶”的礼单,与现今某些国家机关、单位出手阔绰的“公贺新禧”相比,简直是小屋见大巫。几年前,笔者就撰文对“公贺新禧”进行过抨击。时至今日,“公贺新禧”之风并没有得到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花样迭出——有的给上级送土特产,名曰做广告,扩大地方知名度;有的给有权部门和个人送“信封”、发“奖金”,名曰资询费、指导费;有的给有权人家的老人、小孩塞红包和有价证券,名曰“压岁钱”;有的是单位之间互相送礼,公家出钱,个人得利??

尤须警惕的是,由于“公贺新禧”发生在春节这个其乐融融的的特定环境里,早就变成了你知我知大家知的公开秘密。对那些平时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礼又怕惹人眼的“公贺”者来说,借此机会“曲径通幽”,既达到了个人或单位的某种目的,又免去了行贿的嫌疑;而收礼者也以所谓的“人之常情”聊以自慰,对这种“含金量”越来越高的“公贺”,心安理得地“笑纳”。

说实在话,春节前后,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一下,无可厚非。但“恭贺”变身“公贺”,直奔权力和职位而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腐败有染。已被判处死刑的重庆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曾在法庭公开曝料:全局几十个下属单位,每年春节都会给他“公贺”一两万元礼金,目的是想得到他的“关照”和“提携”。如果文强是一介光头百姓,会有那么多“公贺”红包“光临”他的口袋吗?

今次,山木培训的“送礼清单”粉墨登场,尽管所涉金额不大,但透过其送礼对象多为区级教育、城管及公安等政府部门,以及标注的“重要”、“一般重要”等字眼,明眼人都能看出一点道道来的,可当作一个“公贺新禧”的样本来解剖。我想,这样的“送礼清单”,不少单位都有,如果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说不准哪天也会在网上“走光”。而如何从制度上设防,让公务人员不能也不敢“公贺”,纪检监察机关尤需努力。因为,对付此等“顽疾”,绝非发几个通知或“禁令”就能管用的。

? 16买到车位才能买车 评广州的治堵逻辑

? 2011-1-24 10:45:2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洋网-广州日报1月24日报道当时还在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被网上的新闻吓了一跳——新闻标题赫然是“广州通过治堵三方案,买到车位才能买车”。广州也要搞泊位证了?广州也终于要限制购车了!还好,后来证实,这不过是《广州市旧厂房改造专项规划》中,关于交通问题提出的三个方案之一,并不是政府最终的治堵方案,虚惊一场。

其实,对于限制购车,我并不反对,因为城市道路越来越堵是一个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现实,既然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办法,那么限购也许就是一条终极的道路。但是,我先前也写过,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对于人们的基本需求不能简单一限了之。特别是,在没有提供其他选择的前提下——比如完善便捷的公交系统,就贸然通过限制上牌、限制购买等行政手段来“治堵”,都要算是惰政。

“买车前先要买好车位”,听起来很自然,和之前浙江宁波欲出台的“新购车辆未配停车场所,拟不发牌证”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宁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逻辑是“买车先找好车位是车主的基本责任”,听起来也似乎无可辩驳,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因为道路堵塞,所以买车前先修路也应是车主的基本责任;因为幼儿园小学学位紧张,生孩子前先建好幼儿园、小学也是公民的基本责任;因为现在看病也难,所以生病前盖所医院,或者自家培养个医护人员,也是病人的基本责任;正值春运,买火车票非常难??

恭喜长官!因为这个逻辑的发明,我们这个社会几乎全部的这难那难,就都迎刃而解了!不花政府一分钱,不添领导一丝乱,发明这个逻辑的官员我看可以颁一个2010年度绿色和谐公务员大奖给他。

买到车位才能买车,实在不能算荒唐,的确,每个车主本来也应该有自己的车位的,作为车主,有不想买车位的吗?问题是买不起啊!本人所在小区,不是什么中心地段,2005年房价不过8000元左右,地下车位9.8万元一个,2010年,房价涨到了15000元,车位却涨到了33万元——起!如果“买到车位才能买车”真的实施,估计车位不涨到50万元一个才怪——房产商看来又可以开香槟了。

上海市长日前表示,不解决市民蜗居问题,上海没有未来。但是,怎么解决?只能是政府花钱大规模兴建廉租房。同理,怎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只能是政府花钱大规模兴建停车基础设施。

我刚到广州参加工作的时候,市区有4座立体停车楼,现在12年过去了,印象中似乎还是只有这4座,期间我们卖了多少车?广本、广丰这些年交了多少税?现在停车难了,我们某些领导的思维却是:“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否则业主建停车场的积极性不高”,而从来不会考虑,停车设施和行车设施一样,都是社会基础公共设施,是应该由政府来大力建设的!因为我们的不少领导都是这种思维,所以我们的社会越发展,而住房读书看病买菜等等各种各样的难,也越来越层出不穷,根源大约在此。

? 17不能让国家赔偿成为一笔糊涂账

? 2011-1-21 9:41:19 凤凰博报 荆楚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过去相比,有哪些重要变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姜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这次修改明确了有条件的结果归责原则,完善了赔偿的程序,提高了赔偿标准,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规定赔偿金由财政部门而不是赔偿义务机关统一支付等,这些修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旧法相比,无疑是重大的进步。(11月28日中国广播网)

要执行好“国家赔偿法”,追偿制度必须跟进。国家赔偿主要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种。前者指行政机关的赔偿,而后者指司法机关错拘、错捕、错判而引起的国家赔偿,其主体机关包括公安、检察、法院、监狱等。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在第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了行政和司法机关在赔偿后的应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同时,追赔并不免除应承担的行政与法律责任,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如何细化追偿制度,让责任人受到追偿,成为实现国家赔偿立法目的的关键所在。

如何实行追偿,确立追偿主体的运行机制,是细化追偿制度的首要问题。行政追偿权的主体是国家,但具体的追偿事务应由国家机关来负责,由他们代表国家来行使国家追偿权。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具体实施人,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追偿对象。由谁来认定,如何认定,追偿时效如何等等,必须提前作出制度设计。应规定由纪监部门作为具体追偿的执行机关,在国家赔偿事件发生并完成赔偿后,财政部门将国家赔偿的个案相关卷宗报送执行机关。执行机关对国家赔偿事件所涉及到的责任人逐一查清责任,并作法作出处理,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具体实施人予以部分或全部追偿。

其次,要解决追偿标准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追偿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制定标准,既要考虑到追偿制度本身的功能,又要考虑到责任人本身的承受能力;既要考虑到国家赔偿的具体数额,又要考虑可能承担责任人员实际收入的地区差异;既要考虑是全额追偿,还是部分追偿,又要考虑被追偿人的主观故意程度和案件的影响大小;既要防止标准过低,操作中流于形式,象征性追偿一点了事,又要防止标准过高,失去实际可操作价值。

还需重点解决对追偿的监督问题。追偿是一个内部化的操作过程,不影响被侵权一方的权利保障,没有外部的监督,追偿制度往往形同虚设。应规定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公开国家赔偿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执行机关及时公开追偿信息,同时明确,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追偿程序一律公开,承担追偿经济责任不免除其他行政与司法处理。惟有此,才能一方面恢复或部分恢复国家赔偿成本,不让国家做“冤大头”;另一方面通过让责任人付出经济赔偿代价,警示执法与司法机关规制公权力,督促其更加严格的依法办案,尊重民众权利,进而使国家赔偿越来越少,不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成为“提款机”。

篇三:2010年《瞭望时评》(全年大合集)

2010年《瞭望时评》汇编

目 录

“份钱”要降体制也要改 .............................................................................. 4

穿越官员“自杀悬疑”雾霭 ............................................................................ 4

盯住境外机构金融犯罪 ................................................................................ 5

盯住境外机构金融犯罪把价格监测化为战寒灾防通胀的力量 ................................................ 5

三峡水库非温排“元凶” .............................................................................. 6

当心“中国需求”被炒作 .............................................................................. 6

美国莫忘记南北战争历史 .............................................................................. 7

华商货物被销毁的冷思考 .............................................................................. 7

爆破声中期待革旧迎新 ................................................................................ 8

“神木模式”何日成“神州模式” ...................................................................... 8

用制度救助重病患者 .................................................................................. 9

美国屯兵海地意欲何为 ................................................................................ 9

食品安全还要几次“补牢”? ......................................................................... 10

仅有高就业是不够的 ................................................................................. 10

垃圾焚烧基础工作应先行 ............................................................................. 11

美防务报告又盯中国军力 ............................................................................. 11

“扫黄打非”何以治本? ............................................................................. 12

应刚性确保教育经费 ................................................................................. 12

用电量增长背后的疑团 ............................................................................... 13

拉美地区“自主”信号 ............................................................................... 13

对“三八”节百年的最好纪念 ......................................................................... 14

珠三角用工释放四重信号 ............................................................................. 14

应对群体性事件新考验 ............................................................................... 15

掌握后危机时代发展主导权 ........................................................................... 15

“两会”如何消“雷” ............................................................................... 16

官场潜规则结出“王亚丽”毒瓜 ....................................................................... 16

非法集资堵与疏..................................................................................... 17

美双重标准难破“核”局 ............................................................................. 17

尊严的底线是安全 ................................................................................... 18

专设群众工作机构之利 ............................................................................... 18

“灰色收入”被删之后 ............................................................................... 19

“妖魔化”人民币汇率 ............................................................................... 19

校园平安需多策并举 ................................................................................. 20

需除水法律之“旱” ................................................................................. 20

满足公民知情权是为官底线 ........................................................................... 21

中国进口增加也是必然 ............................................................................... 21

完善见义勇为善后激励 ............................................................................... 22

防“旱灾通胀”自我实现 ............................................................................. 22

要城管也要顾摊贩利益 ............................................................................... 23

靠权力“封口”更恶劣 ............................................................................... 23

房价非理性考验政府 ................................................................................. 24

社会再冷漠也要守住底线 ............................................................................. 25

力阻中国沦为毒品化国家 ............................................................................. 25

警惕输入型通胀再度来袭 ............................................................................. 26

煤矿安全要“避难设施” ............................................................................. 26

“世博”当前再多想点困难 ........................................................................... 27

以人才投资谋求新制高点 ............................................................................. 27

渲染债务助推日元贬值 ............................................................................... 28

旱涝碰头更须强化预案 ............................................................................... 28

让世博成为精神文明学校 ............................................................................. 29

面对灾难应保持三颗“心” ........................................................................... 29

“12点共识”难解伊核困局 .......................................................................... 30

如何看“合法错拘”不赔 ............................................................................. 30

给予“80后”更多肯定 .............................................................................. 31

铁矿石“中国价格”的机会 ........................................................................... 31

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博弈 ............................................................................... 32

玉树重建生态优先 ................................................................................... 32

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 33

基层干部要适应网络问政 ............................................................................. 33

为何歧视中国电信设备 ............................................................................... 34

“佟文事件”再问食品安全 ........................................................................... 34

4月数据增大加息压力 ............................................................................... 35

勿让城市再变泽国 ................................................................................... 35

保险业解医保难需攻坚 ............................................................................... 36

警惕被唱衰舆论“忽悠” ............................................................................. 36

全民体育无牌胜有牌 ................................................................................. 37

解困局降菜价....................................................................................... 37

骆家辉发难释放新信号 ............................................................................... 38

为出行安全多交底 ................................................................................... 38

炫耀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 39

愿世博志愿者成为新名片 ............................................................................. 39

夏粮丰收稳市场稳人心 ............................................................................... 40

2010年期待改革的高考 .............................................................................. 41

为北京拆小产权房鼓掌 ............................................................................... 41

以色列暴行让美国尴尬 ............................................................................... 42

防新材料产业“大跃进” ............................................................................. 42

工资协商重在党政责任 ............................................................................... 43

世博会锤炼排队精神 ................................................................................. 43

“自曝家丑”胜过欲盖弥彰 ........................................................................... 44

回望1950 .......................................................................................... 44

市场化难解入托难 ................................................................................... 45

地方融资管理堵疏并举 ............................................................................... 45

岂容假发票如此嚣张 ................................................................................. 46

三网融合挑战仍在体制 ............................................................................... 46

如何缓和中考竞争 ................................................................................... 47

人民币“走出去”的大国担当 ......................................................................... 47

中巴核合作合理合规 ................................................................................. 48

北京行政区划调整岂能再推“老城区改造” ............................................................. 48

西部大开发要有突破口 ............................................................................... 49

官方诚信何时不涂黑 ................................................................................. 49

先救华尔街是个错误 ................................................................................. 50

除了房价政府该管什么 ............................................................................... 50

干部工作信息更待透明 ............................................................................... 51

国库改革需破四大障碍 ............................................................................... 51

单纯制裁绝非万能 ................................................................................... 52

“公道”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 52

铲除造假土壤需“猛药” ............................................................................. 53

法院“白皮书”的生命力 ............................................................................. 53

住房别成为贫富分水岭 ............................................................................... 54

国家信用评级的中国音 ............................................................................... 54

唯优质公交能治“车患” ............................................................................. 55

假学历逼问知识分子底线 ............................................................................. 55

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奢侈品 ............................................................................. 56

南海地区形势日趋复杂应警惕问题国际化 ............................................................... 56

记者从业风险增大 应该立法保护记者 .................................................................. 57

助学须“金”亦须“禁” ............................................................................. 57

投资环境争议的玄机 ................................................................................. 58

为何曝光对伊动武计划 ............................................................................... 58

治爆防爆重拳所向 ................................................................................... 59

闲置土地曝光后要有下文 ............................................................................. 59

耕地“两本账”乃决策隐患 ........................................................................... 60

排查地质隐患刻不容缓 ............................................................................... 60

严防粮价上涨预期被利用 ............................................................................. 61

切断网络黄毒利益链 ................................................................................. 61

较量制海权的背后 ................................................................................... 62

打准安全事故的“七寸” ............................................................................. 62

制止违建要少放马后炮 ............................................................................... 63

深圳还需向香港学什么 ............................................................................... 63

中日经济排名对换的深意 ............................................................................. 64

警惕外资渔利损害房市调控 ........................................................................... 64

农地流转不是诱农取地 ............................................................................... 65

冷观察周边海域事态 ................................................................................. 65

生态移民不是一搬就灵 ............................................................................... 66

中巴友谊牢不可破 ................................................................................... 66

急促完善跨国救援机制 ............................................................................... 67

工会改革还需“后文” ............................................................................... 68

将收入分配改革目标量化 ............................................................................. 68

灾后重建同时应思考提高防治水平 ..................................................................... 69

农产品价格宜有抓有放 ............................................................................... 69

勿让世博之行异化为敲章之行 ......................................................................... 70

“份钱”要降体制也要改 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1月1日起,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出租汽车行业油价补贴力度,并降低出租汽车承包指标以提升出租汽车驾驶员的收入水平。全市出租汽车行业承包指标(即俗称的“份钱”)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每车每月降低200元。

说实话,相比每月数千元的“份钱”,区区200元的确不足挂齿,相比全国数百大中小城市,上海的地方新政——《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显然还很“孤单”,但是,由此传递出的信号,却不仅令人欣慰,还特别值得重视。它表明,政府至少是上海市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的哥”们负担确实太沉重了,几无风险的出租车公司赚得太多也太容易了,通过政府政策强制性给“的哥”减负已正式提上日程。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出租车行业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的行业特性,“的哥”们所受到的来自出租公司的“盘剥”和“压榨”几乎尽人皆知。“的哥”因劳累过度猝死于驾驶室的事时有耳闻,因不堪压力停运罢运的事也曾接连发生,究其原因,似乎无不与高额“份钱”有着直接关系。

上海包括降“份钱”在内的一系列意在让“的哥”受惠的做法,无疑给全国各城市在如何解决积重难返的出租车行业问题上开了个好头。但是,在叫好之余,笔者也有些为上海感到遗憾。既然下了决心要解决出租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问题,为何不力度再大些,步子再大些呢?

所谓力度不够大,当然首先就是指“份钱”降得太少。众所周知,出租车行业最早是从行政审批“起步”的,当初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靠的是深厚的背景和关系,再经过多年旱涝保收的垄断经营,不仅获利已然很“暴”,而且仍在继续着暴利“游戏”,仅仅让他们每台车/月让渡200元利益,“下手”显然太温柔;而在金融危机阴云并未完全散去,又面临比较强烈的通胀预期的当下,每月增收200元,对“的哥”不过是聊胜于无。 而所谓步子不够大,笔者的意思是,要真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出租车行业的问题,不触及问题的核心——改革现行的出租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其他所有作为都将不过是些不痛不痒就事论事的修修补补。

至于体制机制怎么改,早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政府应尽早取消对出租车的强制准入管制,尽快开放出租车行业市场,以此来扼制特许经营的暴利,使消费者和“的哥”受益。笔者以为,此观点可谓击中了要害,是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的长久而根本之计,值得政府选择。

穿越官员“自杀悬疑”雾霭

年末,多起党政干部非正常死亡事件接连被媒体披露,汇集成舆论热点。认定是否自杀,本是刑侦部门的专业,非媒体可以妄言,但事件背后凸显出公权力运行、知情权保护、政府公信力维系等公域话题,则是媒体观察的职责所在。

抛开个案的曲折不说,“官员自杀现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关部门预判不足,应对乏力,公布的相关信息模糊,存在较多疑点,不论主观动机如何,至少客观上效果不佳,有遮遮掩掩之嫌;二是公众对官方公布的“自杀说”,存疑者不在少数,更倾向将其与“内幕”、“腐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部分媒体的挖掘报道正是这种公众情绪的折射。

在理想状况下,官员自杀事件可以公私分明,区别对待:涉及公共利益的,当深入调查并适时向社会公布结果;若纯属个人原因,则当尊重逝者,为逝者讳。但现实却是,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已经滋长的疑虑交互作用,正使此类事件混于一同,共处于悬疑状态。事实上,数年之前,舆论曾热议过一阵官员自杀现象,两相比较,传言依旧,悬疑依旧。

这样对官方信息存疑,不仅出现在“官员自杀”事件中,也频现于其他一些社会事件,甚至出现“怎么解释就是不听”的社会极端情绪。笔者此前在采访之余,也曾听到不少基层干部发牢骚:明明没有猫腻,老百姓就是要怀疑,或者,明明做的是好事,老百姓就是不相信。

个中原因其实简单,公众对“真相”的不信任,乃是源于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度增加,源于对公权力滥用的朴素而顽强的警惕。因此,官方公布的信息、决策若得不到大多数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当政者很有必要检讨两点:一是公开的信息是否不够全面不够透明,二是政府公信力为何下降。

回到官员“自杀悬疑”。舆论当还原党政干部作为普通社会人的一面,关心其职业心理压力,呼吁必要之化解机制,客观理性地评价而非脸谱化、妖魔化一个群体。引而申之,对于任何一个职业、阶层,都当避免情绪化的“棒杀”,更多着眼考量背后的制度建设,以避免社会撕裂,这是成熟的法治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也许更为紧迫的是,党政干部应当正视政府公信力正经受考验的局面,用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取信于民。从这个意义上,及早、充分地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真相与细节,在一个个事件中坦诚、准确、全面地依法公开信息,正是着眼维护政府公信力和提高执政能力。

盯住境外机构金融犯罪 近年来,陆续被破获的境外机构从事金融犯罪案件,呈现境外人员主谋、涉案金额巨大、煽动性和蛊惑性强、赃款难以追回等特点。

梳理境外机构在我国境内特别是大城市从事金融犯罪的手法,值得警惕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标榜“外来和尚好念经”。一些境外机构以服务到位、经验丰富、有境外资源为诱饵,谎称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投资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倾囊而出。涉案的境外机构均在大城市设立投资管理公司或办事处,还有境外公司在国内设立非法经营点,从事非法地下钱庄活动。

二是境外人员主谋,境内人员操办。一些境外机构老板很清楚,在我国从事金融业务必须经国家监管部门许可,而以境外机构名义在中国成立公司或办事处,取得合法身份后,从事非法金融业务不易被察觉,于是他们在中国积极发展代理商。国内一些从事投资咨询的公司,也与境外机构相勾结,积极招揽投资人从事非法金融活动。

三是犯罪活动几乎涵盖全部金融业务,包括吸引投资者从事境外非法外汇、黄金保证金交易,以及在国内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信用证代理、非法外汇买卖等多项金融业务。特别是有些境外机构和人员在我国私设地下钱庄从事外汇交易。涉案境外机构或个人利用国内一些企业在经营中用汇管理上的限制,以及一些人将钱财转移至境外进行赌博等不法活动的需要,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专门从事非法外汇交易。

四是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工薪阶层,缺乏相关投资理财知识,过于相信这些所谓的“代理商”及“经纪人”,有些投资者甚至全权委托“代理商”或“经纪人”进行交易。多数投资者血本无归,部分亏损,几乎没有盈利的。

针对这一金融犯罪的危害,需要建立对境外机构驻我国办事处、代表处的严格审批制度。对境外机构申请在国内设立办事处的,不仅要审查其申请手续是否合法完备,更要对其境外机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对仅在境外注册而无实际经营的空壳公司以及有不良诚信记录公司的申请不予批准。对批准设立的办事机构要加强监管,对其活动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同时,金融、外汇监管部门在对资金流向监控中,应当对大额资金异常进出和流向境外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并依法严处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投资者在投资或接受代理商、经纪人服务时,要认真审查对方从业资格,并在交易过程中注意维护自身权益,防止上当受骗。

盯住境外机构金融犯罪把价格监测化为战寒灾防通胀的力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不仅使北方地区广大老百姓感受到了几十年未遇的冷酷严冬,使各地菜、肉、鱼等农副产品价格应声上扬,更使各级政府面临巨大压力。

应该说,迄今为止,许多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在此次天灾面前普遍地接受了一次检阅,其表现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最值得称道的当然是,在如此罕见的大面积暴寒天气中,各地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生活必需品——粮、油、肉、奶、蔬菜、水果等的价格虽有上涨,但上涨幅度并不大。据商务部监测结果表明,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价格比前一周平均上涨1.6%。

想想都觉得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假如没有政府的强有力调控——例如,北京为平抑叶子菜价,政府及时抛出了3000吨储备菜,光靠唯利是图的“市场”,那菜价真不知会涨到哪儿去!

而做到这点,除了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各地各级政府增强了执政为民的意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能不提及,这就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信息收集和监测手段,使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如虎添翼。据笔者网上粗略搜寻,仅国家级的市场和价格信息监测机构就几乎遍布中央各相关部门。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央行和新华社等,都建有专门系统,有的监测系统还实行了一日一报制度。

根据天气预报,第二轮寒潮又即将来袭。这无论对于心理准备并不充分的民众还是对可能同样准备不足的各地政府来说,都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马路上“旧”雪未化,有的地方可能还会又添“新”雪,扫雪能力够不够?气温再降,供暖所需的煤、电、油、气足不足?粮食、食油、肉蛋、菜果等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是否充足?而更重要的,如果恶劣天气持续时间比较长,在农副产品无可避免的涨价带动下,会不会强化通胀预期,最终助推通胀预期演化为通胀现实?


瞭望时评2》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5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瞭望时评2
相关文章
  • 瞭望时评2

    时评2宝贵资金应当用在“刀刃”上日期:2009-09-08作者:周锦尉来源:文汇报上海这些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大发展,是“进行时”。尽管上海财力充足,但各方面发展的刚性支出需求多...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