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正文 本文移动端: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2017-05-07 06:24:4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第一章 文件管理

第一节 文 件

一、文件的概念与属性

(一)文件的概念

文件定义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学术定义;如一般教材中,文件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用的凭证性信息记录。

另一是档案工作行业标准中的定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的文件定义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

从日常使用来看,“文件”一词通常与“文书”、“公文”混用。 这里使用的文件概念,也基于公务文件的理解,即狭义文件的理解。

(二)公务文件的特点

1. 公文由法定作者制发

2. 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现行效用

3. 公文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处理程序

二、文件的种类

按文件的规范性情况分为通用公文和事务文件两类,现分述如下。

(一)通用公文

通用公文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199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中国共产党各级各类机关使用的文种有14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修订)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我国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文种有13类14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

要了解各类通用公文的使用情况,并能分别加以区分。如公报、公告和通告;决定和决议;意见、条例和规定;议案和报告;请示和批复;通知和通报等。

(二)事务文件

事务文件是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用来沟通信息,安排计划,总结经验,调查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一类公文。

事务文件的主要文种有计划、总结、简报、工作要点、汇报提纲等。

第二节 文件的形成与处理

一、文件的拟写

(一)文件拟写的基础

文件的拟写过程有如下步骤:

1. 领会意图,明确目的

2. 调查研究,获取材料

3. 总体构思,拟写提纲

4. 起草初稿,认真修改

(二)文件拟写的相关规范

1. 行文规范

(1)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行文。

(2)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越级行文,以免打乱正常的领导关系。

(3)行文要注意隶属关系。

(4)行文应分清主送与抄送机关。

(5)两个以上的机关单位联合行文,其行文的机关应当是同级机关。

2. 结构规范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二、文书处理程序

文书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文件拟出后,只有经过处理,才能完成它的使命。

(一)收文处理

收文处理是指各单位围绕所收文件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主要的工作程序包括签收、登记、审核、分送、传阅、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归档等。

(二)发文处理

发文处理是指各单位在发文过程中围绕着所发文件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主要的工作程序包括拟稿、核稿、签发、编号、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等。

第三节 文件整理与归档

一、立卷

(一)立卷基础

1. 立卷的概念和含义

(1)立卷的概念

文书处理部门或人员将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根据文件之间固有的联系及形成的规律,组成案卷的过程称为立卷。

2. 立卷特征及其运用

立卷特征就是在立卷过程中,按文件的基本特征确定文件分类和组卷的原则和依据。文件一般有问题、作者、名称、时间、地区、通讯者等特征。立卷特征需要灵活和结合运用。

(二)立卷环节的选择

1. 部门立卷

①集中式。是指机关文书部门集中立卷的模式。

②部门式。是指在机关文书部门的组织下,机关的一级内设部门分别立卷的模式。部门式又分为完全部门式和部分部门式两种。

2. 文件处理部门与机关档案室结合立卷

从机关档案室介入立卷工作的深度看,有组织型、分工型、兼职型三种基本类型。

(二)立卷的准备工作

1. 立卷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人员为机关分管领导、综合部门(中心机构)负责人、立卷部门人员、档案部门负责人和机关各部门内勤人员等。

2. 立卷业务培训

3. 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清理

4. 机关档案室在立卷工作中的作用

(1)协助立卷部门组织立卷的准备工作。

(2)进行立卷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3)为机关立卷工作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

(三)拟订(或修订)立卷类目

立卷类目是机关文件处理部门根据机关工作活动和文件材料形成的规律进行预测,对新年度可能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立卷的要求和方法,预先拟制(修订)的新年度归档文件的类目表,又称为案卷类目、立卷条款、立卷计划等。

立卷类目的结构包括类号、类目名称、条款号、条款名称、保管期限、备注等。

(四)平时归卷

就是立卷人员按照当年拟订(或修订)的立卷类目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将已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归类、归卷(或组卷),到年终与其他案卷一并归档的一种立卷方法。

(五)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目

1. 排列卷内文件

文件的排列一般是采用几个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按问题——时间、名称——时间、作者——时间、地区——时间、通讯者——时间、文件的重要程度——时间,作者——文件重要程度等进行排列,其中用得比较广泛的是按文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或按文件重要程度排列的方法。

2. 编页(件)号

3.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卷内文件目录,是揭示卷内文件内容与成分的一览表,置于案卷卷首,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查阅、统计卷内文件。卷内文件目录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顺序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日期、页号、备注。

4. 填写卷内备考表

卷内备考表,置于卷内文件之后,用以注明卷内文件及其立卷的状况,以备文件、档案人员和利用者日后查考。卷内备考表包括以下内容:本卷情况说明、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时间。

5. 拟写案卷题名

案卷题名的基本结构是:作者(责任者)——内容(问题)——名称(文种)。

6. 填写案卷封面

案卷封面包括以下项目:全宗名称、类目名称、案卷题名、时间、保管期限、件(页)数、归档号、档号。

(六)案卷的排列与编目

1. 排列案卷

排列案卷,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案卷系统化地排列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排列案卷的实质是为了保持案卷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为立卷目的服务。按保管期限和组织机构排列案卷是现行机关中最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

2. 编制案卷号

编制案卷号,就是按照案卷的排列顺序给每个案卷分别编号,用以固定案卷的位置。由于排列方法不同,案卷号的编法也各异。

3. 编制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即案卷的名册,在案卷经过系统化排列后,对其逐一编号登记成册。案卷目录的编制可以按年度、保管期限、机关内各内部机构分别编制。

二、组件

归档文件整理,即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这里的归档文件整理,即组件。

(一)组件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和控制档案的质量

2. 有利于在降低资源耗费的同时提高归档文件整理的效率

3. 便于深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4. 更适应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

(二)组件的方法步骤

1. 装订

装订即采用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装订材料,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固定在一起。

“件”是指实体的文件,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需要注意的是: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

2. 分类

规则》推荐了常用的复式分类法,即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或保管期限——年度——机构(问题)的分类方法。

3. 排列

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重要程度等排列。

4. 编号

编号是编制包括一组数字和字符在内的编号项目,包括: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件号等。

归档文件应以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逐件编号,在文件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上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此时所编之号称为室编件号。

档案室的档案移交进馆时,因需要再鉴定、整理,文件的位置有所调整而根据新排序所编的件号,称之为馆编件号。

上述编号项目中,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和件号是必备项目,各级机关档案部门编号时必须编制。机构(问题)项为选择项。

5. 编目

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室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

归档文件目录的项目包括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和备注。

6. 装盒

装盒包括将归档文件按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填写备考表、编制档案盒封面及盒脊项目等工作内容。

三、归档

归档是办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系统整理移交档案室(馆)保存的过程。

(一)归档范围

根据2006年12月18日颁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规定

(二)归档时间

机关文件处理部门一般应在文件形成后第二年上半年向机关档案部门移交归档。有些专门档案可根据有关专门规定时间移交归档。

(三)归档要求

篇二:2015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范围

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范围

《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材料

第一章 档案源流

第一节:文字的出现与档案的产生:

1、早期人类的记忆方式:结绳记忆、贝珠记忆、刻契记忆等。

2、古代两河流人发明的文字: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大量的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处于西亚的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书写出来的文字,因其形似箭头,亦称箭头文字》

第二节: 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秦朝档案工作的地位及文书制度:秦朝采用法家的治国思想,十分强调“以法治国”,以法治国的政治需要使之格外注意律法与户籍管理,建立了比较严格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制、诏、奏、议等文种,臣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文书避让制度、文书的用印制度等均产生于秦朝。

2、两汉时期的档案机构:汉代的这些“石室金匮”是我国古代档案库房的模式,本世纪初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我国近代考古四大发现之一;

3、近年在江苏东海出土的尹湾汉简,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简牍档案;1973年在长沙马堆汉墓还出土了大批帛书和地图。汉代产生了不少文工团种,如策书、章、表状、疏、令等。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盛行的时期。

5、公元404年,东晋丞相桓玄下令以纸代简,“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自此,纸张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载体。

6、架阁库出现的时期:宋代出现了专门放臵档案的架子—“架阁”。这些架阁所臵放的场所就是架阁库。

7、唐朝专门用来保管甲历档案的地方:甲库,它是专门保管甲历档案而专门设立的档案机构。

8、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造了皇史宬,用以保存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牍。皇史宬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15--25℃)

9、明朝后湖黄册库的地点:洪武初年,在南京兴建了黄册库,以集中保存黄册和鱼鳞图册。因其建在玄武湖后湖的小岛上,故名后湖黄册库。

10、属于明代的档案建筑:大本堂、黄册库、皇史宬等。

11、明代独具特色的专用文种有黄册、鱼鳞图册和军册。

12、清代在研究地方志方面的学者:章学诚(1938--1801)浙江会稽人。

13、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公文程式条例,革除了封建文书工作的旧习,其中文书的种类:以令、咨、呈、示、状取代沿袭多年的制、诏、诰、敕、题、奏、表、笺。

14、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古代档案种类及其发明人:

石刻档案、泥板档案和纸草档案。

石刻档案有:收藏于德国柏林的梅腾自传,它形成于大约公元前29年左右,是刻在古埃及及坟墓里的象形文字,记述墓主梅腾的生平事迹;汉谟拉比法典,形成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的两河流域,以当时的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命名,记述了王朝的法律条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

泥板档案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发明的刻写在泥土加工的泥板上的文字记录。

纸草档案是公元前二、三千年时期古埃及人形成的档案。

最早的桦树皮档案是产生于公元450年的婆罗六手稿。

第二章 档案的定义

第一节:档案一词的起源:档案一词起源于明代。迄今为止所见对档案最早的解释见于清代杨宾《柳边纪略》。

第二节:《档案法》为档案所下的定义: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节:档案定义: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信息的载体。

第三章:档案的形成

第一节:文书的定义:文书是代表作者推动所述实际事务活动的程式化的文字书面记载。

第二节:非纸质档案的种类:甲骨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国外有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羊皮档案。进入电子时代有照相底片、胶片档案、磁盘、光盘等。

第三节:可以作为档案载体使用的纸质材料:书写纸、打字纸、新闻纸、牛皮纸、复印纸、(传真纸不可以)。

第四章: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

第一节:档案的一般属性:信息的属性、知识的属性、原始记录性、文化属性、使用价值属性、社会属性是档案的一般属性》

第五章: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节:档案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档案的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即档案这种客体对主体——利用者需要的满足。在档案工作领域,档案的价值就是这一客体与主体利用者对它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于利用它的人这一主体的有用性。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关系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档案价值的表现形式:档案的价值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概括起来说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使用价值两个大的方面。但在具体的情况下,档案价值往往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表现出很强的多元性、交错性、共享性等众多的特点。多元性是针对档案的整体来说的,主要表现为凭证价值、参考价值、情报价值等;交错性是对某一份具体的档案来说的,某一份具体的档案被不同的利用者所用,或利用于不同的情况和场院合,会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形态;共享性是指档案价值作用与其它种类的文献信息一样,可同时为不同的使用主体所利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为其形成者提供利用职权,表现为第一价值,又可为其形成者之外的社会公众所用,表现为第二价值;除此之外,如果某一份档案历久而不灭,保存数百年以至数千年,还可表现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体现出第三价值---文物价值。文物价值是档案价值的最高形态。①档案价值的客观性 ②档案价值的多元性 ③档案价值的交错性 ④档案价值的共享性。

档案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①全面的观点 ②历史的观点 ③发展的观点。

第二节:档案的机密性的变化规律:档案的机密程度递减和科学作用递增律。

第三节:档案价值实现的过程:档案价值是否能顺利实现,实现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条件。(一)内部条件:主要指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及开放程度。(二)外部条件:主要原因指社会因素。

第四节: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在整个档案工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臵,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档案的著录:就是对档案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也就是指根据一定的著录规则,将档案文件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记录下来,构成著录条目的工作。

档案的检索:是指利用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查找所需档案信息的过程。

档案编研成果的类型:①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编研成果可分为文字式、图表式、音像式等;②根据不同的载体形态,编研成果可分为印刷型和非印刷型两种类型;③根据不同的内容结构,编研成果可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④根据不同的加工深度,可将编研成果分为一次文献信息、二次文献信息和三次文献编研成果;⑤根据不同的性质,编研成果可分为汇编型、编述型和论著型;⑥根据不同的功能,编研成果可分为参考性、介绍性和检索性等类型。

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方式与途径:①借阅型 ②编研出版型 ③宣传型 ④网络型。

档案信息利用的基本原则:①服务至上的原则 ②开放原则 ③法制原则。

第六章: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我国民族特色的“石室金匮”保管档案思想起源的时期:西周。

第七章:档案学理论

第一节:档案学研究对象:档案学是以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为研究对象,提示档案和档案工作

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是指档案学是由哪些理论知识单元构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单元,如何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和逻辑结构组成统一的整体。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在其自身发展中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档案管理技术三大类,由此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文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及用其看我国的文书档案工作流程的三个步骤:

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文件的生命周期。

三个步骤:文秘工作部门形成文书——办理完毕立卷归档进入档案室暂存——向档案馆移交或销毁这三个步骤。

第三节:全宗的概念:一个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

来源原则经历的阶段:来源原则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 ②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 ③荷兰的来源原则。

“高龄档案应得到尊重”以观点:英国在1877年的法律中规定,公共档案馆有权销毁1715年以后的不重要的文件,但销毁单应经两院议员审核。1898年又规定,1660年前的文件一律不得销毁。这一规定可以说是在鉴定工作中“高龄档案应是应得到尊重”原则的起源。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了一条重要的鉴定理论和一系列的鉴定标准,他提出的“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后被称为“年龄鉴定论”成了各国规定档案禁毁年限的理论依据。

国家全宗概念的提出:

第八章:档案事业概述

第一节:新中国的档案事业经历的阶段:

① 初创阶段(1949年10月—1954年10月)

② 全面建设阶段(1954年11月—1966年4月)

③ 遭受挫折和破坏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④ 全面发展与改革阶段(1978年12月—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文书和档案工作的法规性文件:1951年9月29日,《公文处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执行。该《条例》共八章四十条,规定了公文的作用、种类,处理公文的原则和拟写公文的要求,明确指出,档案是党和国家机密的基本范围之一,必须建立严密的管理、检查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成立的意义:1952年11月,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和宣传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档案专修班,1953年7月又扩大为专修科,1955年发展成为历史档案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的成立,是新中国档案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空白,成为培养档案专业干部的基地。

国家档案局的成立:1954年11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批准成立了国家档案局。

国家档案局的首任局长:周恩来总理任命曾三为国家档案局局长。1955年2月,国务院任命张中为国家档案局副局长。

关于党政档案统一管理的通知:1959年1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党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加以整理。因此,有必要把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中央档案馆开馆:1959年10月8日,中央档案馆建成开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名及更名时间: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更名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58年6月改名为明清档案馆,1963年12月又恢复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成立时间及原名: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处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决定时间: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公布及施行时间: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颁布58号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决定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①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特色---从分散到集中 ②党政档案管理特色---集中统一管理③档案馆网络建设与组织特色---统一规划,全面建设④档案室设臵与管理的特色---综合管理、综合开发⑤依法治档的特色---由单纯业务指导监督转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⑥档案

事业服务特色---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第二节: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的题词对档案工作的意义:1984年9月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九章:档案事业体系及管理体制

第一节:我国档案事业体系:我国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是以档案室为基础,以各级各类档案馆为主体,以档案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宣传出版、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手段和条件,以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为组织和管理全国档案事业领导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

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集中统一、条块结合。

第二节:新中国档案机构建立的起源:新中国档案机构的建设起步于档案室建设。

江苏省档案馆的成立:1958年8月,江苏省档案馆正式成立。

全国首家企业档案馆:1984年,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在南京建立。

全国首家农业科技档案馆:南通高农业科技档案馆。

全国首家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档案馆。

第三节:我国档案事业管理原则的基本点:①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是我国档案事业的客观组织原则,即档案事业管理体制。②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核心要求。③便于社会对档案的利用,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我国档案事业管理职能:《中华人民共各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这一条款,将档案行政部门的职责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第十章:档案事业管理

第一节: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档案信息资源是由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档案信息组合构成的有机整体。

①从载体形式上分,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纸质档案、磁性载体档案、新型载体档案等。 ②从符号记录方式分: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分为:文字型档案、声像型档案、机读型档案。 ③根据内容差异,可将档案信息资源分为:政治档案、经济档案、科技档案、文化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等。 ④根据社会制度或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可将档案信息资源分为:封建社会档案、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档案、资本主义社会档案、社会主义社会档案等。⑤按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可分为实体信息和智能信息两类。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系统: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系统由档案室信息资源管理、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及国家档案馆网络三部分构成。

档案室的概念:档案室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事业单位内部设臵的专门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本单位各部门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为档案后的第一个档案信息资源库。

档案室档案实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档案馆职责: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的中心。

档案馆档案实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原则: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根据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应由本馆收集的一切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研价值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管理科学的馆藏体系。(门类齐全原则、结构合理原则、管理科学原则)

我国档案馆网络建设与管理的原则:①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②统一领导原则 ③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第二节: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档案管理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机构布局与馆(室)藏结构合理化、档案信息服务社会作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科学化。

第四节:《中国档案报》:由国家档案局主办,1995年创办,是全世界唯一的档案专业报纸。

第五节: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档案理事会(英文简称ICA),是国际性的档案专业组织,1950年8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

国家档案局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时间:1980年。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举办地:1996年9月2日—7日,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选举的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王刚当选。任期四年(1996年—2000年)

第六节:我国第一批档案学硕士的培养地: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5年培养出我为第一批档案学硕士。

档案人员地岗位培训:这是对档案人员按岗位需要在一定政治、文件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主要包括按照岗位规范要求,取得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等资格的培训和根据岗位工作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适应性培训》

第七节:中国档案学会成立的时间、性质及发起人:中国档案学会是由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曾三、裴桐、吴宝康等人发起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81年11月23日,1989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活动受国家档案局指导,会址设在北京。

《档案法规基础》复习材料

第一章 档案法规概述

1、档案法规的定义:

档案法规,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因档案活动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档案法规的特征及其特殊属性:

档案法规除了具有法律的基本特征—国家的意志性、特殊的规范性和应有的强制性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社会性特征 ②公益性特征 ③综合性特征。

其特殊属性为:①思想导向性 ②继承与发展性

3、档案法规调整的对象:

档案法规调整对象是指档案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四个方面:

①调整国家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关系

② 调整国家与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③调整档案形成者与档案管理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管理机构的关系

④调整档案所有者与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的关系。

4、档案法规的体系:

档案法规体系,是指以档案法律为核心的档案法规的统一体。详细地说,就是以《档案法》为核心,以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行政规章为主要框架,藉以规范性文件予以细化的一切档案法规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有机统一整体。

5、档案法规与档案政策的关系:

档案法规与档案政策的联系:档案政策对档案法规来说,具有依据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档案法规对档案政策来说,具有依附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档案法规与档案政策的区别:①制定机关不同 ②实施方式不同③表现形式和规范要求不同 ④稳定程度不同。

综上所述,档案法规与档案政策既不能分开割裂,又不能互相取代。我们既要重视执行档案政策,又要认真执行档案法规。特别是在档案法规还不完全完备的情况下,党和国家的档案政策则会直接起着法律的作用;就是在将来档案法规比较完备以后,也不可能完全以档案法规取代档案政策,必要时还会以档案政策来补充,以适应不断发展中的档案事业。

第二章 中国档案法规的建设

1、我国古代档案立法的特点:

具有内容丰富、全面和继承性、连续性的特性。

2、我党最早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31年初,瞿秋白起草的《文件处臵办法》是我党最早的关

篇三:档案职称初中级考试练习题

档案中级职称专业考试参考试题

1、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规范性原则应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

2、我国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中心任务是:对纸质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化。

3、数字档案馆在功能定位上是以“存取”为中心的。

4、电子文件,亦可称为“数字文件”。

5、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和1称为一个比特。

6、用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的文本文件一般不能直接交换使用。

7、文本文件市政府机关使用最为普遍的电子文件类型。

8、程序文件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程序员编写“源程序”输入计算机,“源程序”是纯文本文件。

9、政府机关的网页就是使用超文本技术制作的。

10、主文件是表达作者意图、行使职能的文件。

11、支持性文件主要是指生成和运行主文件的软件。

12、辅助性、工具性文件主要是指在制作、查找主文件过程中起辅助、工具作用的文件。

较科学的档案定义4要素:指出档案的属性 来源 形态 特点。

1、档案具有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特点。

2、档案的形成条件:办理完毕 查考利用价值 有一定规律。

3、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基本方法):文字 图像 声音 数码

4、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分类。主要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5、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从档案形成时间和档案作用角度分类。

6、文书、科技与专门档案是中国档案界及社会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

7、中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是我国档案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官方”分类法。

8、档案是各级各类组织行驶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对组织察往知来具有不可缺、不可地道的凭证参考作用,称资质作用或行政作用。

9、档案的文化作用: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历史文化积累 历史文化传承手段 文化创新基础。

10、在社会教育的素材中,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成为宣教重要材料。

11、档案基本价值:凭证作用 参考作用

12、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和的档案出版工作。

13、档案工作,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说,是一项管理性工作 服务性工作 政治性工作 科学性工作 条件性工作。

14、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集中体现在:档案工作的机要性、和服务方向。

15、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和 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

16、《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17、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 管理体制。

18、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方面的含义: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从质量上,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

19、维护档案的安全,有两方面的含义:保证档案管理的物质安全 政治安全。

20、档案室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属于单位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 具有机要部门性质。

21、档案室是单位内具有参谋和咨询作用的部门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基础。

22、档案室的基本任务:统一的管理本单位全部档案为本单位各项工作服务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23、档案室类型(6个):普通 科技 音像 人事 综合 联合档案室。

24、联合档案室:同一地区特别是在统一市镇内的一些机关联合起来设立一个档案机构,负责保存和管理这些单位的档案, 是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25、档案管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主要表现在:从档案馆的对象来看,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从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来看,他是一种研究性的工作。 从机构及其社会职能来看,档案馆是文化事业单位。

26、档案管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社会需要服务。

27、档案馆类型:目前已建立的中央级档案馆,有中央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 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

28、档案法律的本质和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综合性

29、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的区别:制定主体不同;行为约束力不同;所调节的对象不同(法律调节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0、联系:根本性目的性一致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均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

31、修正后《档案法》共6章31条。包括:总则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档案的管理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法律责任 附则

32、档案行政法规种类:对档案行政事务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对某一方面的档案行政工作做出部分规定的文件《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对某一项档案行政工作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的文件。

33、行政规章分部门规章和 地方规章

34、档案行政规章除了可以依据其制定主体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之外,还可以根据其内容将其分为立法性档案行政规章和 解释性档案行政规章。

35、档案行政规章根据实际效力和实施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必须遵照执行的规章和 参照执行的规章。

36、档案职业道德特征:时代性与历史性 职业性与具体性 社会性与阶级性

37、最典型的代表人物,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艾尔-巴斯克斯。他出版的两部专著《文件的选择》和《文件生命周期研究》,可算是全面系统论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代表作。

38、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文件在每一个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39、文件管理的含义的3个共同点:都是以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各国对文件管理的表述都体现了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性。 各国对文件管理的表述都是以经济和有效为前提。

40、文件管理的职能:运用现代信息管理原则与技术,减少文件的数量,改进文件的质量; 注意妥善保管和使用文件,有效的开发信息处理系统; 保证把那些在现行工作中不再需要的文件移到文件中心妥善保存; 为半现行文件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保证由档案部门来对这些非现行文件进行鉴定,并将具有价值的文件移交给设施良好的档案馆永久保存。

41、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 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42、1898年,荷兰3位档案学者萨穆-缪勒 约翰-斐斯 罗伯特-福罗英出版了《档案的整理于编目手册》。

1、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有: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

2、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规范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3、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4、档案网站的功能:服务、宣传、交流功能。

5、计算机的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

6、构成文件的三种要素:即内容、背景和结构。

7、按电子文件的信息存在形式可以划分为:文本文件、数据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程序文件、多媒体文件、超文本文件。

8、数据库的生成方式有:人工输入数据、使用条形码扫描器等自动采集数据。

9、电子文件按功能可分为主文件和支持性、辅助性、工具性文件。

10、电子文件按生成方式可分为:计算机系统中直接生成的原生电子文件和将纸质或其他载体文件重新录入生成的数字化电子文件。

11、电子文件的特点: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的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的易变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信息组织的多维性、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分离性、信息的可操作性。

试述档案的本质属性?1、档案是原始记录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属性。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遗物,它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所以档案具有很高的查考价值。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是特定的形成者直接使用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不是事后编写的材料,具有原始性特点。档案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二者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与其它资料。2、了解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点,对于档案管理以及处理档案工作同外部的某些关系,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3、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必须保持它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用。4、档案与图书资料、文物,既有性质上的区别,也有某些联系。他们之间有部分重合关系、彼此转化关系等。因此,档案部门既要区别档案与资料,着力管好档案,也要收藏与档案有关的资料,辅助馆藏档案提供利用。

试述如何辩证的理解档案的真实性?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对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辩证地理解。

一方面,因为档案是历史上执行特有任务中作为表达工具而使用的文件转化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它在反应历史活动的客观过程方面是真实的;在反应史实内容方面,一般说来也比其他资料可靠。

另一方面,具体说来,就每份特定的文件或某部分案卷而言,档案所技术的内容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不真实的或不完全真实。

但是,即使档案内容有虚假部分以至完全不违背事实,它还是反应了档案形成者的认识水平、本来意图或欺骗活动。就此而言,档案仍不失其为真实的历史记录。

综上所述,对档案真实性一定要辩证的表述。

试述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三项内容的关系?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实行档案的统一管理,才能切实地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而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实行档案的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都是为了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要做到便于利用,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和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这一相对的意义上,也可以说统一管理和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是手段性的,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是目的性的。

没有统一管理和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就没有便于利用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离开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实行统一管理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失去意义和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试述档案行政法规的属性特征?(1)档案行政法规的一般属性。①权威性和命令性,档案行政法规同国家的档案法律一样,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执行人无权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取舍、变更档案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②直接性和现实性,档案行政法规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性和现实性特征;③稳定性和动态性,一方面,由于档案工作环境是处在不断的变革中,这就要求档案行政法规的内容必须随之有所调整与变更,另一方面,档案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要求档案行政法规的内容有所变化,但是不能“朝令夕改”。(2)档案行政法规的特殊性。①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必须符合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特殊发展规律与特点;②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必须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特点。此外,档案行政法规必须以档案法律为依据,随着档案法律的变更和发展而变更发展。

论述档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内容?档案职业道德,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内容为: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爱岗敬业指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应当对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倾注较之普通公众更多的爱心。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档案工作这应当注意保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文件信息。应当珍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应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不仅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档案信息为用户服务,即为合法的利用者提供公正的服务。应通过与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供利用。

论述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 答:1、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管理必须遵循全程管理的原则,就是要在从文件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①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涉及流程、管理规则、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旨在建立一个涵盖电子文件全部管理活动的管理体制、目标体系、制度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②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建立在“大文件”的概念基础之上,注重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③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是一种过程的管理,是通过过程控制实现结果控制。对电子文件生成、流转、利用、保管等每一项具体管理内容的实施过程监控。

2、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则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尽量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前段控制是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重要保障,这一原则在纸质及其他载体文件、档案管理中是有效的,在电子文件管理中更加重要。①前端控制是确保电子文件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的有效策略;②前端控制是优化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效率的科学理念。

3、集成管理模式: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是将电子文件生成、运行、保管等管理活动有关的要素进行合理的互联与组合,形成具有要素群结构的管理体系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文件流与业务流的集成;②文件流与其他信息流的集成;③文件流内部管理活动的集成。

4、动态管理原则:动态管理是指对电子文件全程加以控制,以动态适应性管理措施是实时应对电子文件生成、运转、利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5、注重效益原则:与纸质文件管理相比,电子文件管理中对成本和效益的关注尤其突出,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子文件管理投入可能比纸质文件管理要大得多,尽管电子文件的高密度存储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但是投入却可能大大超过纸质文件管理系统,静态保护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二是信息化过程中各种组织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效益问题。

简述档案定义的含义?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文件。3、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文献形式。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1、所以有凭证价值出现,是由于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档案自身特点决定的。2、

从形成过程及结果看,他是从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在现今使用之际临时编制的,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3、从档案本事形态看,文件上保留这真切的历史标记。如当事人亲笔手稿、机关或个人印信等。总之,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它的这种凭证作用,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简述档案工作的服务性?1、从档案工作同其他工作的关系来说,它属于一项服务性的、条件性的工作。通过管理和提供档案的各项工作服务,是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点之一。2、档案工作为各种工作活动服务,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和人类文明的结果。3、档案工作能以其专业管理的结果为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光荣职责和艰巨任务,说明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最后哦俺要工作。

简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和含义?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基本内容为:1、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为加强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以及党政档案工作。2、国家全部档案由各级档案机构分别集中保存,并实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3、全国档案工作,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地、分层负责地进行监督和指导。

简述各类档案馆的具体任务:1、接受与整机本级各单位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3、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

简述档案行政法规的概念、含义?档案行政法规仅指由国务院依法制定的各种档案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含义有:第一,档案行政法规必须是国务院制定或由其批准与公布的。第二,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针对档案事业中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定的。第三,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内容必须户份额法律精神。

简述档案行政规章的性质。1、档案行政规章从属于国家的法律2、档案行政规章具有普遍性的或特定的适用性3、档案行政规章之间的协调一致性。除了要做到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要特别注意规章和规章间的协调一致,避免相互矛盾。

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为档案部门或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简述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1、尊重来源:指档案馆首先应按照来源标准整理档案,保持档案与其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2、尊重全宗的完整性:指一个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整理档案必须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做到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得混淆。3、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指全宗内的档案整理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整理基础,不宜轻易打乱重整。

简述来源原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来源原则从历史主义思路出发,充分体现了档案形成的历史联系,为档案馆馆藏的实体整理和分类提供了合理的客观依据;2、来源原则有力地维护和保持了档案的本质属性,成为档案整理与分类中的至善原则;3、来源原则既不是一种纯观念的抽象信条,也不是一种纯实践性的操作经验,而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管理思想和原则。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2、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上建立的站点,它一般是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

3、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

4、电子文件:是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1、档案网站的主要内容:一是档案工作信息;二是档案机构信息;三是档案资源信息;四是档案利用


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7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相关文章
  • 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

    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第一章文件管理第一节文件一、文件的概念与属性(一)文件的概念文件定义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学术定义;如一般教材中,文件是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