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7年辛苦整理) 正文 本文移动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7年辛苦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7年辛苦整理)

2017-05-04 05:47:2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10、科技常识; 11、中国近现代史; 12、世界现代史;

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 1、单选; 2、多选; 3、不定项选; 4、实务; 5、论述; 6、简析; 7、写作; 8、案例分析; 9、综合分析; 10、材料处理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篇二: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10、科技常识; 11、中国近现代史; 12、世界现代史;

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 1、单选; 2、多选; 3、不定项选; 4、实务; 5、论述; 6、简析; 7、写作; 8、案例分析; 9、综合分析; 10、材料处理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篇三: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

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10、科技常识; 11、中国近现代史; 12、世界现代史;

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 1、单选; 2、多选; 3、不定项选; 4、实务; 5、论述; 6、简析; 7、写作; 8、案例分析; 9、综合分析; 10、材料处理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7年辛苦整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31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7年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概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5、国家机关工作...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