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历史教案 正文

历史教案

2017-04-25 06:47: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历史优秀教案)

(新授课案例)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

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

【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黄海大战《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

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

1.一个主题

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

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四条线索:

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

五、知识框架

【本课分析】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

(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

——韩毓(yu)海《 500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

教师:

思考:“冶铁术”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

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 ★“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展示材料:

清朝军机处内景 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

教师:

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教师:

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

(3)展示材料:

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

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

教师:

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

学生总结:

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

教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

学生总结:

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

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

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4)展示材料:

教师:

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总结: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

教师:

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

学生总结:

原料和市场。 教师: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

学生总结:

走私鸦片。

(5)展示材料:

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

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

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

篇二:历史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班级:2011级历史学一班 学号:41103011 姓名: 秦宏玉

A.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具体措施及具体内容,

认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及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以及史料,用归纳与比较的方法掌握

基本史实以及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君主专制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自己对中西方的了解,认识到君主专

制积极的影响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阻碍。

B.教学思路

1.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突破方法:阅读课文,归纳总结,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呈现。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突破方法:对比宰相制与内阁制,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联系实际,与

西方对比,归纳出君主专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教学立意: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史料,归纳总结出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通过对比得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及君主专制加强的影

响;了解到对比与归纳法的好处,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灵活运用。

C.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发准备好的史料以及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史料和教科书。

2.课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汉时

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丞相赐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

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

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

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

(1)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

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

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

(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

加强。

(2)材料中的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

么?

答:汉时是丞相,隋唐时是宰相,宋时是宰相,明朱元璋起是众官,

清朝时是官僚。从汉至宋主体都是丞相和宰相,但从明朱元璋起主体

就变成了众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导入新课,因为朱元璋废

除了宰相制度。

设计意图:(1)让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及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2)让学生发现明代以前的材料对象是宰相,而自朱元璋起

材料对象就变成了“众官、官僚”,让他们思考,从而引入我们的新

课——宰相制度的废除。

3.讲授新课:

a.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太祖时,胡惟庸为右宰相,在位期间,擅自决定官员的升

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的,一律不予

上呈。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

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

(2)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

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胡惟庸,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明太

祖认为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废除丞相制后,明太祖如何调整中央权

力的分配?这样做的直接政治影响有哪些呢?

理由:(1)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横擅权。

(2)历史原因: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

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

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阅读历史纵横)

(4)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权力分配: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

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直接政治影响:废丞相,权分六部,事权分散,皇帝总揽事务。

设计意图:利用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总结,这样更有利于

学生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过渡到内阁出现的背景。

b.内阁的出现:

(1)最忙碌的皇帝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

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

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明太祖可能是历史上最忙碌的

皇帝)。

设计意图: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的工作量空前鹏张 ,通过日常事

务的多、杂,引出设置内阁的必要性。

(2)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票拟和批红:“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教学立意:这里需要给学生解释一下,让学生理解票拟和批红的区别及联系,可以用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

司礼监 内阁司礼监 (批红) 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对比: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并且表格一目了然,便于加深记忆。

(3)史料补充:

皇帝??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反应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命令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于是,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篇三: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王燕明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问:什么看法?原因是什么?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虎门销烟”。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议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指导读图。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 “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阅读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

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讨论。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历史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75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
  • 历史教案

    历史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背景综观近年初中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学生视历史课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在语数外理化学科的重压下,更是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在历史上。更有的认为...

  • 历史教案下载

    小学历史教案教学教案课程名称:历史授课对象:小学授课时间:二课时1-3年级(90分钟)第一课时课题:历史入门教学目标和要求: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

  •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

  • 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下_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套初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 历史教案

    历史优秀教案)(新授课案例)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解读】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