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7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正文

2017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2017-04-26 05:44:2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第I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一、(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暂(zàn)时 签署 策源地 向隅(yú)而泣

B.镌(juān)刻 贵恙 烂摊子 大快朵颐(yí)

C.熨帖 (tiē)谏言 莫须有 明眸(móu)皓齿

D.扎(zhā)染 诫勉 洗涤剂 越俎(zǔ)代庖

2.依次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时下的网络文学能否赓续文学传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还需要得

到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的 。

(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对长征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肆意否定,这是是对

历史的,是站不住脚。

(3),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

(4)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

等实例不胜枚举,可谓 。

A.确认 误解 毋庸置疑 触目皆是

B.确证 曲解 毋庸讳言 触目皆是

C.确认 误解 毋庸置疑 俯拾皆是

D.确证 曲解 毋庸讳言 俯拾皆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句是 ..

A.评论界指出,根据“麦子”和“太阳”这两大核心意象看,诗人海子是用全新的生

命体验激活了一组非古典的、有着巨大冲击力的诗歌。

B.自成立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和“制度创新试验田”

的重任,金融改革创新举措频出,成为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新名片”。

C.团泊镇依托风光秀美的团泊湖,立足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的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产

业集群,逐步建成了多业态、多功能的生态居住区。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尊崇孝道”作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又一次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4.下列四句诗分别吟咏了国内四大著名建筑,其中写岳阳楼的一句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时空共寓”的审美效果

王云涛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中就表现文体的个性特征常常在文学的共性特征中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浑然不分,“和而不同”;在古典文学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观念,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由此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以唐代文学为例,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如此。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郭璞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沈全期的“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等,显然,这种突出是为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时空的合理转换本身就是展现时空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同时也为诗人将孤独体验的触须伸向无限时空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下的描绘表现形而上的时空美。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所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叠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

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于是,时空共寓的思想模式使得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中国人通过一定时间里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融于一室之内。“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说的都是这种时空共寓思维下的画面。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能是最早对宇宙的感知。《淮南子·诊言》中说“洞同天地,浑沌为朴“、老子说“有物混成”。这种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展开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其实,作者更有对形而上时空之美的思考,是孤独者面对永恒宇宙的深沉理性认识,是人生对宇宙、个人对历史、有限对无限的呐喊。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作为一种古典文学样式,是人们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当时或后来的读者带来了独

特的阅读审美效果。

B.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

空一体的创作观念。

C.时空思维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特殊意义,产生了”时空共

寓“的艺术审美效果。

D.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和历史时间阶段,独特的时空特点造就了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借空间而怀古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登幽州台歌》《书愤》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作

品。

B.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

空间。

C.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理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

帮助。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从时空一体的角度看,把时间“片时”

和空间“枕上””江南“融合在了一起。

B.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用时空突出时间的交融特点,“明月”“关”的

空间描写突出了“秦”“汉”的时间。

C.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之“生”“出”都是时间化的描写,“梁栋”“窗户”

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D.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在时空共寓中,表达了年老时归隐

江湖、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的心里。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

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

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

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

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公主纳之藏中纳:收下 .

B.君可先入白之白:禀告 .

C.无名戒吏卒 戒:告诫 .

D.可踵之而报 踵:亲自 .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尽为盗所将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

B.尉喜,请其方/其人居远未来 ..

C.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吾尝跂而望矣 ..

D.今者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判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

物处。

B.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

其葬物处。

C.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

葬物处。

D.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

葬物处。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擿伏”之能的一组是

①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篇二:天津市河西区2017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

天津市河西区2017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I卷(36分)

注意事项:

第一、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

的第1-12的相应位置。

第二、本卷共三题,36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猗郁(yī)间或(jiàn)狡黠(xié) 汗流浃背(jiā) ....

B.沏茶(qī)喧阗(tián)茎干(jīng)数九寒天(shǔ) ....

C.赉发(jī)旋涡(xuán)讥诮(qiào)逡巡不前(qūn) ....

D.模具(mú)机抒(zhù) 挫折(cuò) 方枘圆凿(ruì)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历史小说不为“正史” ,对历史事件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敢于 历史,体现出“虚”的风格。这一点在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中有所。“博考文献, ”一一将“实”与“虚”按照合理的比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是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的价值所在。

A.拘囿 重构 体现言必有据

B.拘泥 虚构 表现言必有物

C.拘泥 虚构 表现言必有据

D.拘囿 重构 体现言必有物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一年来脱贫攻坚情况汇

报,要求扎实做好今年脱贫工作重点。

B.中国电影市场在鸡年的春节档,《功夫瑜伽》《乘风破浪》《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

《熊出没·奇幻空间》,五部电影再创票房新高。

C.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采访团来津采访,天津市市长王东峰参加座谈会,

表示要积极主动地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D.国务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

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和

“季父愈闻丧之七日”中的“季”。

B.“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募

士斥侯百余人”中的“斥侯”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

一两的四分之一;“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忽微”也是古代的度量单位,“忽”是一寸的1十万分之一,“微”是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D.“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

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现代文阅读答案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现代文阅读答案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鉴于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古代隐士不仅拥有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而且他们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心性聪慧的人。他们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融合了儒

家以艺术陶养性情,以“礼”“乐”达“仁”,进而在“礼”的秩序中“游刃自如”的思想,并将之内化在自我人格的深层,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因而,他们有足够的心力抵御物质世界的喧闹,从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在心灵花园的建设上,淡泊功利,从容平和现代文阅读答案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阅读答案。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侧重表现出对人情、时事的看法与见解;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既有“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与飘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与自在。他的诗歌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加工,充满着自然宁静的味道。

(选自《论中国古代的隐

士》,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面上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内里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魏晋风度,是

在当时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

B.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因为有悠久的历史

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为突出。

C.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时代,他坚守自己的人格,不愿

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一道随波逐流,就主动选择了归隐。

D.陶渊明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

现实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的参与中能坚守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隐士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强烈渴

望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

B.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顺从皇权统

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C.中国古代隐士也有不少人曾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因在真理的追求上坚持独立判断,

在政治的参与中坚持独立自主,导致他们在专制时代只好无奈地选择归隐。

D.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格,既不依赖于任

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隐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如王羲之

就追求这种品性,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

B.中国古代隐士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并融合进儒家的思想,他们都拥有丰厚

的文化修养、聪慧的天赋心性和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

C.陶渊明内心有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虽然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但最终抵

御住物质世界的喧闹,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上。

D.陶渊明用自己的审美观对田园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他的田园生活虽然也有“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但仍觉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

“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

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

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

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年岁不登登:五谷成熟。 .

B.今大夫僭诸侯僭:僭越 .

C.耳目不聪明 明:明白 .

D.天子报曰 报:回复 .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

④意岂有所恨与

A.乎 其 也 则 B.以 之 矣乃

C.以 其 矣 则 D.乎 之 也乃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B.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C.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D.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④意岂有所恨与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

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

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

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

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第II卷(11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内。

2.本卷共四题,共114分。

四、(21分)

13.请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3分)

译文:

(2)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3分)

译文:

(3)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2分)

篇三:天津市五区县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内讧(gàng) 箴(zhēn)言 琦(qǐ)丽 万马齐喑(yīn) ....

B.炽(chì)热 讣(fù)告 熟稔(rěn) 开门揖(yī)盗....

C.木讷(nè)发酵(xiào) 间(jiān)距功亏一篑(kuì) ....

D.证卷(quàn) 针砭(biān) 矍(jué)铄 掎(jǐ)角之势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_______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 _______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_______坚定的战士,_______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A.清醒一针见血不是??而是??

B.清楚 言简意赅 不仅是??而且是??

C.清醒言简意赅不仅是??而且是??

D.清楚 一针见血 不是??而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部分高新科技处于突破的临界点,一旦实现突破进入市场化后,就会形成巨大的

科技力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B.“财政悬崖”问题只是表象,它的根源是美国长期积累的高债务、高赤字问题造成

的,是美国式“经济结构”问题,它的化解也需要较长的过程。

C.近日,上海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在网上大肆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国家形

象的犯罪团伙,6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D.学生倘若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

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都有“死”的意思,按由尊到卑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永和四年卒.②伤余心之忧忧兮,悲将军之不禄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⑤明年,丞相薨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①④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受中医历史文献的启发,而中医学史正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分支。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史的应用价值。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深刻认识科技史的应用价值,加强中国科技史研究,努力实现“古为今用”。

中国科技史主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作为文理交叉的学科,科技史研究既有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又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将其放在理学大类。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看,科技史与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研究的也是历史,只不过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然而,科技史研究因为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与一般的史学在“古为今用”上有着明显区别。

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察往知来、古为今用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但这并不是主张史学要有实用性、应用性。毕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会一成不变地重演,史学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指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不是拿历史来硬套今天的事。但科技史由于是自然科学的历史,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其中就包括特殊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因为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能经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具有客观性,并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领域以创造价值。与自然科学一样,科技史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见,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我们主张的“古为今用”有着明显的应用性,强调发掘其应用价值,这不同于一般史学的“古为今用”。

今天,对于科技史所蕴藏的实用知识和应用价值,我们要深入研究、认真挖掘、合理开发,以更好为社会创造价值。如冶金史研究,湖北荆州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耀目、刃薄锋利。一些专家经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一种“金属膏剂涂层工艺”,这种工艺在当代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科技史研究促成了科技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科技考古学已被列为科技史的分支学科,这是科技史应用研究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科技考古研究可直接指导文物复制、修复和保护。如对曾侯乙墓编钟等的复制,无不参考利用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应用价值还表现在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目前我国已确立了多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包括人类在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种养方式生态高效,鱼和稻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诸如此类形式繁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对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景观、传承传统技术知识、发展可持续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撑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知识,正是我国科技史的知识系统。

(节选自王星光《深究中国科技史的应用价值》)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医学史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分支,而屠呦呦受中医历史文献的启发发现青蒿素

充分说明了科技史的应用价值。

B.从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看,加强中国科技史研究,为的是把祖先创造的累累硕果,

努力实现“古为今用”。

C.科技史研究虽然同时具有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但我国却把这个

文理交叉的学科放在了理学大类。

D.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看,因为科技史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所以

又与一般的史学有着明显区别。

6.下面对有关“中国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强调发掘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应用价值,我们所主张的“古为今用”不同于一般史学,

它有着明显的应用性。

B.专家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出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在当代仍有很高的

应用价值,这是冶金史研究的结果。

C.科技史应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被列为科技史分支学科的科技考古研究,可直

接指导文物复制、修复等活动。

D.已确立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研究

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的又一表现。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当今,天文学研究借鉴张衡设计发明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是深究中国科技史

应用价值的又一具体表现。

B.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般不能重演,所以我们并不

主张察往知来、古为今用。

C.复制曾侯乙墓编钟参考利用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这是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有力证明。

D.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魏)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也。孝文初,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秦、陕二州兵送崇。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人怀惧。”孝文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人即帖然。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 警。在州四年,甚有称绩。

除兖州刺史。兖土旧多劫盗,崇 村臵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禽送。诸州臵楼悬鼓,自崇始也。

①后车驾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氐杨灵珍遣弟婆罗与子双领步骑万余,袭破武兴,

与齐相结。诏崇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率众讨之。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表裹 袭,.群氐皆弃灵珍散归,灵珍众减太半。灵珍又遣从弟率五千人屯龙门,躬率精勇一万据鹫硖。

龙门之北数十里中,伐树塞路,以拒官军。崇乃命统军慕容拒率众五千,从他路夜袭龙门,破之。崇自攻灵珍,灵珍连战败走,俘其妻子。

东荆州蛮樊安聚众于龙山,僭称大号。梁武遣兵应之。诸将击不利,乃以崇为镇南将.军、都督征蛮诸军事,率步骑讨之。崇分遣诸将,攻击贼垒,连战克捷,生禽樊安。寻兼侍中、东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除扬州刺史。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没,崇与兵泊 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于女墙,城不没者二板而已。州府劝崇弃寿春,保北山。崇曰:“吾受国重恩,忝守籓岳,德薄招灾,致此大水。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必守死此城,幸诸君勿言!”时州人裴绚等受萧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

崇沈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梁武每叹息,服宣武之能任崇也。

【注】车驾:帝王所乘的车,用为帝王的代称。

(选自《北史》,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诏绥慰,人即帖然 绥:安抚 .B.袭破武兴,与齐相结 结:结为联盟 .C.僭称大号 僭:越位 .D.宽厚善御众御:防备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复烽燧____警②崇____村置一楼③表裹____袭④崇与兵泊____城上

A.之 则 以 焉B.之 乃 以 于

C.其 则 之 焉D.其 乃 之 于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B.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C.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D.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②后车驾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

③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 ④崇自攻灵珍,灵珍连战败走

⑤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 ⑥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崇为人处事非常低调,做荆州刺史时,朝廷想派兵送他上任,被他拒绝。最后

他只带了几十名人马到上洛。

B.为了整治兖州一带的盗贼,李崇便在每个村庄置一面鼓。盗贼出现时,村民击鼓

来传递消息,这样很快就能把盗贼擒获。

C.杨灵珍和樊安聚众反叛,自立为王,对抗朝廷,李崇受命讨伐叛军。他运筹帷幄,

身先士卒,最后赶跑了杨灵珍,活捉了樊安。

D.扬州发大水的时候,有人劝李崇弃城而走。李崇慷慨陈词,誓与城池共存亡,体

现了一名官员高度的责任感。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但须一宣诏旨而已。(3分)

(2)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2分)

(3)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按要求作答。 (8分)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局:拘束。②澹:澄静。③霭:迷蒙的样子。④事:指政事。⑤遽:急促。⑥陶:陶渊明。⑦庶:庶几,差不多。

(1)诗中“旷”为精神舒畅的意思,其原因是什么?(2分)

(2)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3分)

(3)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3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 《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⑥⑦④⑤③②①


2017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5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017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相关文章
  • 2017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