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国学,心态 正文

国学,心态

2017-04-18 06:54:4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学教育

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学教育

作者:王东 15928634307

各位尊贵的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dsxx。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我这个后辈晚学本不该在这里高谈阔论。但孔子云,当仁不让于师。若能借此机会,得高人指点,也是美事一件。于是,发扬孔门各言尔志的精神,略陈固陋之词,敬望达人雅正。

今天我想要阐述的是“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学教育”,拟从认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国学——主要是古诗文的教育价值,希望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国学教育途径。由于国学教育内容过于繁浩,因此我把论题界定(限定)在如下三个方面:

古诗文相较于白话文而言的独特价值;适合古诗文的高效记忆方式;以及建构主义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启示

由于时间的关系,但凡牵涉晦涩的心理学原理和实验的地方,都只述概要,不作详论。

一、两次事件引发的思考

话还要从十年前说起。那时,我教班上的孩子们读了一篇古文《滕王阁序》,只是朗读而已,基本上没作讲解,也没有提出任何学习要求。然后就让他们每次早读课都朗读一会。每周也就三次语文早读。大约三周过后,我们在语文课本里遇到一句古诗:迥干春风碧云里。这个迥字比较生僻。当时我很惋惜地说,其实这个字是你们遇到过的,但你们可能根本想不起来了!

谁知我话音未落,下面就响起了整齐的诵读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然后一路背诵下去,他们竟然把腾王阁序全文给我背了出来。

看到我我故作惊讶的样子,他们更乐了,眼睛里那种自豪和快乐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相似的情况在第二学期再次发生,开学大约三周左右,也是因为一个字的启发,孩子们全文背诵了《桃花源记》,这次我是真的惊讶了,因为我觉得根本没教过他们这篇!

后来他们告诉我说,是在上学期快要期末的时候教他们读过一遍。开学后,又在早读时读过几次。

我说,我没听你们读过呀?

这时,一个小男孩窜到我跟前说:你来得比较晚嘛,你来的时候我们已经读完了古文,开始读语文书了。

一席话说得我这个老师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这两次事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当老师不在场,孩子们可以自由决定读什么的时候,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读古文?

(二)我们整整一学期都在读语文书,但是有哪一篇白话文是孩子们能从头到尾全文背诵的?为什么这两篇古文仅仅朗读了三周左右就能全文背诵?腾王阁序接近一千字,桃花源记也有三百多字,都不短。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古文,说明古文读起来比白话文舒服!

首先,从形式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节奏铿锵,韵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古诗文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古诗词讲究押韵和平仄,音韵优美,就不必说了。

然而古代散文的韵律美,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古代散文的语言节奏也是有规律的。它们一般作一四,二四或三二的的停顿,且大多以双式句结尾,这就使得整篇文章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就算不太理解句子的意思,光是这份韵律美都是极好的享受啊!

我们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秦)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甚至还有用韵的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悟以往之不谏,(仄)

知来者之可追。(平ei)

实迷途其未远,(仄)

觉今是而昨非。(平ei)

而白话文不讲究韵律,也就失去了这种美感。

汉语单音单字、有声调的特点赋予了汉语无与伦比的音韵美!是其他任何语言没法相比的。而且由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读汉字比认读拼音文字更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

汉语汉字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古诗文里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以至于一些看起来很难懂的古诗文也能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很长,有些字又很难认。但我班上二年级的孩子都很喜欢读它。除了刚才说的节奏优美之外,还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故事,像“六龙回日,五丁开山,蚕丛开国,子规夜啼”……多么瑰丽的传说,多么动人的故事!有哪一首现代诗歌能够和它相比?我们中国的文化,有许多都是在这些故事里流传下来的。

顺便说一些题外话,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听的故事,是熊外婆,鲤鱼姑娘等真正的中国民间故事,它们讲述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涵养的是中国人的气质,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而现在的儿童从小听到的是外国人的故事,从小熟悉的是外国的事物和一个个外国人的名字。这些词汇是缺少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就没有人会讲鲤鱼姑娘的故事了。

看着那些优秀的民间故事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逐渐湮灭不闻,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二、洞悉记忆的奥秘:过目不忘不是传说

(1)我们回到正题,古诗文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比白话文容易背诵。

1-古诗文句子结构短。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的记忆广度是7±2个单位。一串陌生的电话号码让你看一眼,你立刻能够复述出来的数字一般是5到7个。在这个数量范围内的材料最容易记忆。

我们的唐诗一般是5言、7言,这绝非偶然。我们的童蒙读本《三字经》《弟子规》是三字一句,《百家姓》,《千字文》四字一句,《幼学琼林》是4字和6字。都是充分照顾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是适合儿童阅读和记忆的。古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再看我们的古文,也一般都是6到7个字就断句了,超过9个字的长句子是很少见的。但白话文的长句子就比比皆是了。所以古诗文好记,白话文难背。

2-古诗文结构整齐,多用押韵和对偶。心理学家纳尔逊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阅读押韵的材料,回忆率高达70%,阅读对偶的材料,回忆率甚至达到81%。而对偶、押韵正是古诗文最常用的手法。

3.我们记住了什么?语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都用无数的实验向我们证实了,我们记住的是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它的措辞等字面特征。即使勉强记住句子的具体形式,也会很快遗忘。

人们通常能从语言中提取意义,但不会记住确切的措辞。

——(美)安德森《认知心理学》

一开始能记住细节,但是很快会忘记,而对意义的记忆则能够保持。

——(美)安德森《认知心理学》

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是目标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它的特定的刺激特征。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

被试能够准确记住的是句子所表达的一般意义,而不是这些句子中所使用的具

体字词或句子的表达形式。

——梁宁建《认知心理学》

如果在一本书中随便挑出一个句子,并要求一个人在图书馆的书籍中去寻

找与这个句子相同的句子,那么,他不可能找得到一模一样的句子。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

如果我们记住的是句子,那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出现和别人一样的语句,但实际上没有。

我们判断论文是否抄袭,也是一样,随便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到网上一搜,一般是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原句的。

但有一类句子例外,

我们一般储存的是他人所说话语的主要意思,而非确切形式,但语用显著的句子例外。

——(美)卡罗尔《语言心理学》

我们通常会忘记别人传达某个意义时具体用的是哪些单词,但有些句子却记得好几年。

——(美)卡罗尔《语言心理学》

有些句子我们哪怕只是听一遍,看一眼,也会记得好几年,因为它们的语用特别。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这些句子震颤了我们的心灵,这样的句子美得惊心动魄。

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的句子,还需要你去刻意背诵吗?读一遍就够让你念念不忘了!这样的句子在白话文里不多见,但在古诗文里却俯拾皆是。回忆一下自己头脑中能够原样背诵的句子,看看有多少是白话文,多少是古诗文,我们自己就能验证。

过目不忘不是因为我们记性好,而是句子美得太过分!

(2)两种高效记忆法

虽然古诗文容易背诵,如果我们再讲究一下背诵的方法,更会事半功倍!下面讨论两种高效的记忆方法

1.最有效的记忆方式:多重复,多联想。

输入短时记忆的材料需要经过复述才能保存到长时记忆中去,复述有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实验证明,如果背诵者在记忆时进行分析思考,把新信息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进行精致性复述,背诵效果要好出许多。

2.最神奇的记忆方式:内隐记忆。

但是,仅仅进行这种有意识地背诵,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背诵状态,让我困惑了很久。

1-一种是我称为“挤牙膏”式的背诵。背了几个字,卡壳了,然后冥思苦想,李白乘,乘什么呢?乘船还是乘舟啊?像挤牙膏一样慢慢挤的。

2-另一种是脱口而出式的背诵。只需要外界提供一点点信息,马上就能脱口而出。完全不需要意志努力,甚至不需要意识的参与。经过我的分析发现这就是近二十年来记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内隐记忆!它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种记忆方式。

内隐记忆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记忆现象,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外显记忆在一个星期后发生了大幅度的遗忘,而内隐记忆在一个星期后都没有显著遗忘。

这种记忆方式的要点是:1-不要有意地去背诵,学习的时候不要告诉他这些东西是要背的。2-二是多重复,形成自动化过程。全球读经运动发起人王财贵教授提倡的读经方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看起来很玄乎,其实是可以找到心理学依据的。

以上说的精细加工的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三、学习的快乐去哪了?建构主义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孔子留下的悬疑

既然精细加工能帮助记忆,那古诗文教学时是不是讲得越细致越好呢? 当然不是。我们从孔子留下的一个疑问说起。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过的旧功课拿出来再学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对啊!

读过的书拿来再读,我怎么就不觉得快乐呢?

我让学生去复习旧功课,他们也不快乐呀?

应该说,“学而时习之,非常痛苦”才对!那孔子在复习旧功课时乐什么呢?没人问,他老人家也没说,但八百年后有人帮他说出了下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大概是说,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很多东西没搞明白,后来再读那些书,每每领会到新的东西,都会兴奋地忘记吃饭。

篇二:国学与修心

国学与修心

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倡导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易国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班特邀教授张其成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不是心理学家,可我是在给你们心理学家讲课,因为邀请我四次了,前三次,每一次我都拒绝,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我说我不够格。后来告诉我,说我们讲的是心理学家,后来我就更害怕了。所以我今天讲这个话题,当然跟我们心理有关,我把我们的心理分为三个层面:1、心理。2、心智。3、心灵。所以我讲的可能更偏向于心灵层面。

我是研究国学的,所以我要从国学讲起,看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是怎么在讲我们的心灵,在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

什么是国学?其实很简单,国就是中国,学就是学问。中国传统的学问,中国传统的学术,也叫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国学基本的构造,用这张太极图就可以说明,这就是中国国学最典型、最完美的一种表现方式。

中国国学的构造,它的基本结构可以用两句话概括:1、一源三流。2、一干三枝。就是我们的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就和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大地上的地理风貌非常接近。4.14玉树地震之后,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源三流,源头就是玉树,青藏高原。流出来三条江,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一条是澜沧江。澜沧江流到东南亚就是湄公河。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源三流。一源就是易,三流是儒家、道家、释(佛),准确说就是中国化的佛家,它的代表就是禅。就是儒、道、禅。为什么这么说?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再说易、儒、道、禅是怎么养性修心的,这就是我们先贤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可能跟我们的西方心理学在某些方面稍有不同,或者在很大层面要超过现在的西方心理学。

为什么说易是源头?因为易形成的时间最早,《易经》这本书形成经过三个阶段,伏羲氏就做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夫子做了解释,一共写了十篇,叫作十翼。黄帝距今五千年,伏羲氏是在黄帝之前,有人说七千年,有人说八千年,有人说六千年,我们取一个中间数,七千年左右,这当然是传说的。但传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随着大量的出土文物,发现是有道理的。比如伏羲出生在甘肃天水。传说伏羲就做了八卦,很早。暂且不说伏

羲氏,我们就说周文王,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应该是不虚的,周文王距今三千年,因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建立了周代,这是三千年。他写了《易经》这本书,后来才有《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因为周文王是商朝的,他的儿子才把商纣王打败,建立了周朝。

后来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和道家,距今2500年左右。老子生于公元前585年,农历2月15日,这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他们生活的时代,孔子活了73岁,老子不知道活了多少岁,史记上记载:不知所踪。

在西汉末年又从古印度引进了佛家,佛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农历4月初八,释迦牟尼活了80岁,所以他们生活的时间都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就提醒我们要纠正一个基本错误——文化总是越来越进步。科技文化越来越进步,但是人类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是越来越进步?儒家的有超过孔子的没有,道家有超过老子的有没有,佛家有超过释迦牟尼的有没有?绝对不可能有。如果你们思路稍微开拓一些发现公元前500年左右,那个时候在西方是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时期出了一批巨作,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后人有谁超过?所以要提醒大家纠正一个基本错误,文化总是越来越进步是不对的。应该说只对了一半,另外一半不对。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期”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基本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我把它成为高峰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文明的高峰期时代,直到2010年10月19日上午8月55分还没有出现第二个高峰。好多人说了,11点会不会出现,我告诉你不可能,2012年12月21日真正到来才会出现。但我相信不可能,因为2012年12月22号的早晨太阳照样升起。所以我们才要学国学,才要学他们,否则的话文化越来越进步,我们还学干吗。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公元前500年左右,可是到了汉代,准确地说是到东汉以后就不是诸子百家了,就是三足鼎立,是三个代表,所以我把国学成为“一个中心,三个代表”。一个中心就是易,三个代表是儒道佛。一源三流,源就是易,三个流就是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因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就跟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了。这里结合的最成功的就是禅宗,禅宗就是古印度的大陈佛教和我们中国易老庄结合的产物。所以它就是中国化佛教的代表。

自汉代之后,中国文化就是这三个代表,三足鼎立,但是别忘了,都是跟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周易就是一个源,叫做一源三流,因为它时间最早。

一干三枝。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做一个比喻,把它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个树的树根就是伏羲八卦,有七千年了,当然这是传说。真正发现最早的八卦是在2006年5月16日,在河南淮阳平阳台这个地方发现的,是一个陶片,检测是距今4500年来。但是这个问

题并不太重要,当然这由考古学界进一步证明,我要说的是这种八卦的思维方式很早就形成了,这是一个源头,没有问题。所以把它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它就是树根,然后有一个很粗的树干,就是易学。这个树干上长出三个枝:儒家、道家、禅。但是别忘了,这里面除了这三枝以外,还有一枝,现在还是绿的,就是在我们老百姓层面还在广泛使用的,还运用的到,就是中医。

中医是什么?好多人就问我,你说一源三流,但中医是哪个流?我说中医叫汇流。我指的是到隋唐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医就把这三家汇总了,并且运用在我们老百姓的生命层面。最近习近平有一个讲话,说到: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就是我们国学的结构,现在听出来了,一说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好像一盆糊涂糨,现在比较清楚了。现在国学热,已经成为现在企业家们做培训,已经成为最贵的培训。听一堂国学课,廊坊一家公司办的,1万/天/人,叫华商书院,总共学费36万。为什么这些人都要来听国学?当然华商书院金牌老师就是张其成。因为我的评风一直是遥遥领先的,不是我讲的好,其实我太会说了,所以我是最无知的,这是老者说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我最无知,但是没办法,我是被你们逼的,如果我也像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不说,拿着一朵花看着你们,你们肯定说这个人神经病。所以我有一句话叫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为什么我们的国学有这么大的魅力?国学热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一开始都在北大、清华讲,北大国学班最后的年会都在这边讲,我给他们讲了好几次,对象跟你们有所不同,他们都是非专业的,但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作出很大贡献的,都是企业家们。为什么?好多人学了国学之后说,现在只要国学课我就听,不是国学课我就不听。他们说现代管理我都学过了,让我手下的人去学。我说你们学了之后有什么感觉?他们告诉我四个字:一头雾水。我说听了半天怎么一头雾水,有的听了两三年。他说现在讲国学的有诸子百家,以现在的诸子百家讲过去的诸子百家,不一头雾水才怪。我觉得有道理,后来就琢磨,怎么学国学之后不一头雾水,而且在我们现实人生当中加以应用,得以弘扬。后来我琢磨出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学国学,我保证你不会一头雾水:1、一个中心。2、三个代表。3、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易,学国学一定要抓住易。三个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从汉代之后是三家为主,就是儒、道、佛。两个基本点:国学在当代社会有两个落脚的地方,意思就是说在当代社会有两大基本作用:一是修心,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二是开智。当然最核心的就是要修心。这种国学怎么可以用来修心,修心是修什么心?如果说儒道佛三家好比三颗珍珠,易就好比一根红线,就把三颗珍珠串起来。当然除了儒道佛三家之外,还有一家叫医家,也就是中医,也就是把这四颗珍珠串起来。

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更形象一些,就是太极图,也叫阴阳图,还叫八卦图。你们所见到的太极图跟我所放出来的这张太极图是不是一模一样?不是。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这个头不一样,你们看的都是大头,我这是小头,也就是说你们看的太极图都是两个半圆,我这是凹进去的,好比两条鱼,白鱼伸到黑鱼里面,黑鱼伸到白鱼里面。

不要叫我国学大师,我只是讲国学的大学老师,但是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讲国学是负责任的,你们所见到的太极图全是错的,这是唯一一张正确的太极图。1999年我写了一本书《易图探秘》。我想说的是,只有这张图才可以把易学的内涵全部包含进去。我们说国学就是这张图,这张图里面有八卦,有四象,有五行,更重要的是可以用这张图来说明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还有医家,都在这张图里面,就用这张图来修心。在这个图里,你能找出你的位置,你能找出你生命的过程达到了哪个位置,你的心理状态在什么位置,你的心灵境界到了什么位置。

你们要深深的爱上这张图。我们的邻国——韩国,就将太极八卦当做他的国旗。国旗是这个国家精神的最高象征,你要对这个国家进行抗议,非常简单,把他的国旗给烧了,人家把它当做最高精神的象征。我们中国人一提起太极八卦,那就是封建迷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罪名叫八卦新闻,所以使得我们年轻人对它爱不起来。这不是你们的过错,是我们的过错。所以大家一定要慢慢来品味它。

如图,感觉一下儒家在哪里?我刚才说一个中心是易,易和这张图是一回事。易有两种写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叫太阳,月叫太阴,所以日月就是太阳、太阴,所以易是讲阴阳。中华大道就是阴阳大道,就是讲一阴一阳,把阴阳搞清楚就行了。这张图就是阴阳规律的一个最佳体现,最形象的、最完美的一种表现方式,它表达了一个阳涨阴消,阴涨阳消,互动、互伸、互克、互化的一个规律。所以这个太极图实际上就是有这几个要素构成,有白的、黑的,有两个点,有重点S曲线,有外面一个圈,无外乎是这些要素构成。

我们感受一下儒家在哪里?白的。道家?黑的。有一次讲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他们回答我这个答案,我说为什么呢?有一个学员举手,道家是黑的,因为黑道黑道。我说那白的呢?他说白道。我说真聪明,但是这种感觉是对的。为什么你的感觉这么准确?因为你是中国人。

我们来看一个秘密,为什么儒家是白的,道家是黑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发现一个什么秘密?他们的坐骑是不同的,他们骑什么是不同的。老子骑的是青牛,孔子坐骑是马车。你们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孔子会射箭,孔子会骑马,这都是真的。因为孔子教学生先教礼乐射驭。所以孔子的坐骑是马,老子的坐骑是牛。

我上次问孔子的坐骑是什么?他们想想回答说是毛驴,我说那是张果老。孔子的坐骑是马,老子的坐骑是牛,这就是他们两家不同思想的反映,所以这是一个意象,马和牛都是一种象。马跟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马是快,牛是慢。如果你学过《周易》,你会发现《周易》上讲动物可以用八卦来表示,马是乾卦,牛是坤卦,叫乾为马、坤为牛。马走得很快,所以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龙马精神。乾卦为龙,乾坤也为马,乾坤是六根爻,所以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龙马精神,这代表一种什么精神?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孔夫子55岁周游列国,周游列国了14年,他这一路上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当时我们孔夫子还是刚健坚毅,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这就是典型的阳刚的精神。

所以儒家是白的,如何修心?要改变思维方式。

道家为什么是黑的?因为老子骑的是牛,牛就是坤卦,就是为阴,黑的为阴,乾卦是纯阳,坤卦为纯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宽厚的、包容的、自然的、不争的、无为的,这就是道家思想。儒家的思想,孔夫子的思想,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老子《道德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仁,表现一种什么精神呢?是一种刚健坚毅的精神,这是孔子自己说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所以他是刚健的。到了老子,他是一种柔弱的、自然的、无为的、不争的。所以孔子的仁,他的精神就是阳,老子的道的基本精神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儒一道,在中华民族就走到了今天。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六种古文明形态当中唯一走到今天的,就是因为有一阴一阳。

后来又加入了佛,西汉末年又从古印度传来了佛教。佛在这张太极图的什么地方?外面一个圈,你是看出了佛家的本性,佛家用一个字来说叫空。但有人看出两个点,或者在中间S曲线,这也对,你是看出了佛家的中性,佛家又讲中。中是什么意思?不生不灭、不争不解、不来不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那就在中间。不在两端,就在中间。佛家讲中,没有错,佛家讲中。儒家讲不讲中?儒家也讲中,儒家叫中庸,所以孔孟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如何来修心?阴阳中和,这就是我们国学的基本精神,也是我们修心的最终目标、最高境界。

篇三:50句值得收藏的国学经典


国学,心态》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0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学,心态
相关文章
  • 国学,心态

    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学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学教育作者:王东15928634307各位尊贵的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dsxx。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我这个后辈晚学本不该在这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