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呼啸山庄在线阅读 正文

呼啸山庄在线阅读

2017-04-18 07:02:2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从女性哥特小说角度解读《呼啸山庄》

从女性哥特小说角度解读《呼啸山庄》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女作家汲取了哥特小说的精华,运用了一系列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书写,使得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本文运用女性哥特的有关理论,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来解读《呼啸山庄》,深入地挖掘其女性哥特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艺术内涵 女性哥特元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女性哥特被认为是哥特小说的一个独特亚类,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在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大背景下,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等方面都巧妙地借鉴了哥特传统,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一 关于女性哥特小说

英语中的“哥特”一词开始于18世纪,原指哥特人,后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由于罗马人称哥特人为蛮族,因此哥特主要具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一个特殊流派,它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其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崇高理论,其典型特征是恐怖与怪诞;恐怖能激起人内心的崇高感,使读者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以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篇二:简爱与呼啸山庄

一、生平与创作: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1816——1855)、艾米莉(1818——1848)、安妮(1820——1849)将浪漫主义的澎湃诗情化入日常生活的场景,在沉重的人生、情感、精神负荷中挣扎出鲜活的不屈的独立人格。她们表达欲望、情感的坦诚、大胆,在维多利亚文学中实属独特。英年早逝的命运,更为其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

生平(幼年丧母、贫穷、荒野、孤寂、文学、牧师父亲、失败的工作[办学]、无望的爱情[埃热]、死亡??)

对她们的创作不宜过分对号入座。或许因勃朗特夫妇均喜好写作,子女们在阅读和文字表达方面都相当早熟。深深铸就了她们文学品格的是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诗歌,她们所崇拜的人物是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和“拜仑式的主人公”,即目中无人、反叛型、忧郁型、沉浸在过去的罪愆中不可自拔的青年男子。尽管她们的作品中有自己的身影,但人物那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复杂又清晰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文学想象力,则明显地来自浪漫主义传统。 早在童年时期,她们就已开始集体创作,并持续了十几年。习作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倾向在后来成熟的作品中仍留下痕迹,但其主要价值在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如何逐渐节制过度浪漫的、狂放的幻想,找到更为“适度”的审美表达。

1846年,夏洛蒂将自己偶然发现的妹妹的诗作加上自己的诗,编成一集,以男性笔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埃克顿·贝尔自费出版,却只售出两本。夏洛氐基于比利时经历的第一部小说《男教师》也多次被不同出版商拒绝(直到她去世后的1857年才问世)。然而,一年后她们又以上述笔名推出三部小说,即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尼丝·格雷》,其中《简爱》销售、评论极佳。正当她们步入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布兰威尔(弟弟)、艾米莉和安妮却在1848和1849年相继辞世。此后,夏洛蒂在照顾年迈的父亲之余还出过两部小说:《谢莉》(1849)和《维莱特》(1853),享誉文坛。1854年同父亲的副牧师结婚,转年却因难产而死。勃朗特姐妹竟无一活过40岁。

三姐妹中,安妮虽然文学成就不如其姐姐,但她仍是理解勃朗特姐妹独特性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

1、角度:

夏洛蒂·勃朗特在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的所有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

性呼声作为小说主题,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 《简爱》可以说家喻户晓,60、70年代后评论越来越注意作品中丰富的自然意象、童话构架、《圣经》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借喻、地点和地貌特征等文学因素的强烈的暗示性。小说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她先后在五个地方生活,这五处富有喻意的名称凸现了西方古典文学中“人生如旅”的基本构架,比如罗切斯特的桑菲尔德庄园意为“荆棘地”,有受难、抵御诱惑等《圣经》喻意。而穷家庭教师和雇主恋爱的浪漫故事中,作者则表达了类似中世纪传奇中常见的寻找“圣杯”的主题。简爱寻找的“圣杯”是什么,历来有许多不同阐释,如追求精神归宿、信仰的至高无上,或追求个性的解放,或以女性原则净化原始情欲世界、使之进入文明等等。

女权(性)主义批评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两性之争的政治意义,在简和罗切斯特之间不仅看到了“爱”,更看到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书中的伯莎·梅森的形象尤其引起关注,关在楼顶的疯女人和小简爱被关在红房间几乎致疯的情节被成同一母题的回旋重复与强化,伯莎的纵火倾向和简的内心怒火也有同一指向,故可将伯莎看成简的性格为社会所不容的另一个侧面,而简的人生之旅必须直面这一隐秘的自我,才能达到身心体魄的健康。 除了传统的社会学批评[追求独立自主]和女权(性)主义批评[探索女性自我]之外,其实还可以从精神分析批评[挖掘自卑本我]着眼,结合作者自传,从自卑情结入手进行分析。

2、结构:

《简爱》属于内视角自叙体小说。“我”的自叙受到“我”的视域的制约,这正好是谋篇布局的一种方便的手段。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发展中的情节就得和盘托出,面面俱到;但“我”的身份不同,故事的某些关键性情节只要“我”不知道,就无须事先交代,就可以向读者“卖关子”,引起悬念。引起悬念正是通俗文学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女作家充分利用“限制”叙事手法,卖弄关子,这在“疯女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得最清楚。他叙体小说面对读者,属于开放体系;而一部理想的自叙体小说似乎应该被假定为由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自叙者只面对自己和他所处身的那个艺术世界。在这虚构的艺术世界里并没有为读者安排的位置。我们读者是享有特权的隐身人,毫无内疚地感受到窃听和窥探者的乐趣。

《简爱》这部自叙体小说的建构以女主人公的心态为主体,形成一条情绪线。英国批评

家西塞尔指出,夏洛蒂·勃朗特是“第一个把小说当作披露个人心怀的工具的英国作家。她是我们的第一位主观主义的小说家。”小说的重心不再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于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淡化了叙事成分,笔墨集中在心理感受上,那些凌乱、跳跃而强烈的、被割裂的印象,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诱导读者以更大的参与意识投入到艺术意境的共同创造中,因此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如临其境,如同身受。

另一方面,还有一条相伴相随的情节线,构成女主人公性格的成长发展。盖兹海德(舅妈家)——劳渥德(慈善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男主人公的家)——沼渥(圣约翰家)——芬丁(林间小屋,最后的归宿),这五个相继转换的场景标志着简·爱人生历程中的五个阶段:经受了一系列的磨难、考验、爱情、内心冲突,最后在生活道路的交叉点上,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的性格得以成熟完满。

3、问题:

(1)、简·爱真的是一位追求独立和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新女性(女权先锋)吗?或者说,爱与独立哪个更重要?

(2)、《简爱》前半部和后半部在风格上协调吗?在艺术水准上相称吗?《简爱》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属于怎样的境界和层次?是否健康?

(3)、简·爱为何出走?

(4)、简·爱缘何归来?

(5)、阁楼上藏着的疯女人是谁?为什么阁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

(6)、小说何以会出现那种主题上的含混与矛盾,前后风格上的变异,人物性格及情节上的扭曲不自然?

4、回答:

(1)、简·爱真的是一位追求独立和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新女性(女权先锋)吗?或者说,爱与独立哪个更重要?

多年以来,我们的女主角一直因为她对独立的强烈追求和对爱情的伟大的热情而受到赞扬。与奥斯汀塑造的同时代的淑女们相比,她也许仍称得上是一位先驱。但事实上,她担不起她受到的过誉,因为她在许多方面仍是一个懦夫,至少她并不像她所说的那样。

到桑菲尔德时,简有一段充满激情的发言,那曾被当作19世纪上半叶的“女性宣言”: ▲“说人们应该对平静感到满足,这是徒然的,人们总得有行动;即使找不到行动,也得创造行动??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像她

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可以努力的天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她们也会感到痛苦,正如男人们感到的一样;而她们那享有较多特权的同类却说她们应该局限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那他们也未免太心地狭窄了。如果她们超出习俗宣布女人所必需的范围,去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他们因而就谴责她们,嘲笑她们,那也未免太轻率了。”(P12章)

在第十二章,简说话的口气像是一位现代的甚至先锋的女性,重视独立、平等的工作机会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就是同一个简在几个月后就把这一切忘得精光:

▲“我的未婚夫正变成我的全部世界;还不止是整个世界,几乎成了我进天堂的希望了。”(P24章)

有评论家认为,夏洛蒂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持久的,尽管有时很曲折的对女性“天性”的兴趣,最后她终于赞同了:女性的最高成就在于对传统的爱与婚姻的关注。但现代作家会把独立、平等视为和爱与婚姻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一说法,和向来的认识是不同甚至相反的。无论如何,夏洛蒂的失败在于,她的小说前半部给了我们一个女权斗士,发布了她的女权宣言;但在那以后,却未能贯彻她自己的意图女主人公辞去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和她的爱人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共同生活。

简到底想要什么?作为女人,简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爱,还是自由?在庄园被焚之前,罗切斯特没有或不愿或不能给简自由吗?自由与独立的有无,决定于自己还是别人?出走是因为简自身的问题,还是因为罗切斯特?

附1:德国兴起反对女权主义风潮中国女权运动处境尴尬(早在上世纪晚期,西方已开始向传统和家庭回归,另可注意日本及以色列的情况)

参阅:赵海虹《〈简·爱〉的失败》(《外国文学》2004.2)

(2)、《简爱》前半部和后半部在风格上协调吗?在艺术水准上相称吗?《简爱》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属于怎样的境界和层次?是否健康?

整部小说里,前后部在风格上是很不协调的,前部属严肃的现实主义,后部则多流行的哥特式小说的浪漫与传奇,太多巧合与离奇的情节,多处有悖于生活的现实逻辑,比如疯女人伯莎的种种细节,简的出走与归来,出走后的获救,归来前的遗产及神秘的呼唤等等,皆属此类。小说后部较之于前部,无论情节还是人物,多处都太过明显地存在着扭曲与不合情 http://www.whxf.org/bbs/dispbbs.asp?boardID=2&ID=26774 ;

理的地方。

另外,在情感表达上,小说中写到的女性人物大半是恶的,典型者如舅妈、伯莎等,作者在行文间流露了过多的“恨”,有时觉得过火没来由,而很少大气点的爱(爱可分为:圣爱、博爱、仁爱、情爱)与同情。说到被“恨”者,还包括慈善学校的院长等。写到男性人物,则都很优秀,而且都深爱着简,但在情感上,简却始终据于主动地位,比如罗切斯特、圣约翰;并且,简的爱(男女间的)是有毒的(看看罗切斯特的结局吧!),在这方面,令人怀疑简是否有自恋倾向(其实很可能是自卑)?甚至更糟,简在心态上是否健康?她是否有爱的能力?这一方面,简可与《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进行比较。

方平指出:“女作家急切地要表达自己的恋爱观,于是把幽灵似的疯女人从顶楼上释放出来,由她去闹个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这就使作品的艺术性不免付出了代价。关于疯女人的种种细节描述,经不起推敲;简·爱的流亡插曲,太离奇曲折,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过于浓重,没法跟整个作品的写实风格糅合在一起。这就是朱虹先生所指出的,主流文学和流行小说的不协调。”(方平《为什么顶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对于后半部的艺术缺陷,方先生从作者方面找到了两条理由:一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反抗男权主义的爱情观,二是小说受到了浪漫小说和流行的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其实前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假想敌,作者所塑造出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身上是否存在男权思想?至少在对简的感情上,他是否平等,或曰是否用心甚至十分投入?这是值得考虑的。第二点,则是一个不充分的理由,《呼啸山庄》也有非常明显的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它的情节,却都是经得住深思和推敲的。

(3)简·爱为何出走?

表面和直接的原因是婚礼前夕,罗切斯特的妻子疯女人伯莎突然出现,简如果继续留下来并和罗切斯特在一起,在宗教、法律和习俗上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她必须出走。[伯莎] 可事实上,简是个自相矛盾的女人,即使是她自己的话,也可能口是心非,有时甚至她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就,本身就具有迷惑性)。关于出走,她找寻这样那样的借口,如遵循上帝的法律和尘世的法则,为了罗切斯特等等,但她又说她是为了自己。

▲“信任上帝,信任自己。相信天国。希望在那儿跟你再见。” (P27章) [上帝]

篇三:《呼啸山庄》小说中的网状悬念构成解析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用现代艺术技巧写成的古典作品,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段有许多独到之处,与现代文学许多创作手法不谋而合。这里主要阐述了其中的网状悬念叙事手法,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构上最精彩独到的手法之一,由此也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关键词:悬念;情节;网状悬念

一、《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她仅用自己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就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们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19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呼啸山庄》发表100多年来,一直都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誉为英语文学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说杰作。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丰富,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塑造自然生动,不仅有淋漓尽致的爱与恨,而且也不乏人物之间的真情流露,更有读者和评论家把此书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首先《,呼啸山庄》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就是作家没有使用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叙事手法,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来讲述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作者把整个小说的情境进行了戏剧化的艺术处理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爱情的极度强烈的感受。同时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德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进行切入,此时故事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男主角希刺克利夫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每个人物未来的命运。

其次,尽管有人说《呼啸山庄》的结构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评判艾米莉的作品,去重新评说《呼啸山庄》,它结构上的杂乱就会消失,它就会从“被几道无以名状的闪光照亮的昏暗一团变得条理分明”。艾米莉依据《呼啸山庄》情节需要,精心设计了各个章节。在这样一部充满戏剧性人物的作品中,章节的划分跟情景的变换一样不可缺少。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人物——故事的见证人和叙述者——女管家丁耐丽和房客洛克乌德,把这些章节编排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故事的全部情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如同是在看一出用悬念做经纬,编织色彩斑斓的时代生活画卷的大戏,一幕接一幕,既令读者的大脑得以休息,又有助于读者的想象。因此笔者认为戏剧悬念的运用正是《呼啸山庄》最精彩独到的手段之一,使人惊叹不已。

二、所谓“悬念”《,辞海》一书的解释有两个:一为“挂念”;二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悬念的两大要素是:关注,有印证。没有印证的关注不会持久,读者构想出自己的原因或结局后,就会收回注意力;如果读者确信可以获得印证,那么你在说出答案之前说上一大堆废话(要有限度),读者也会“顽强”地看下去,这就是悬念的魅力所在。正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读者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但基于探其究竟;或对下文做了一些猜测,但渴望其明确;甚至是已经感觉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些不同情况下,读者都可能是处在悬念中,因为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冲不可。”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如果对该读者构成悬念,不仅引人入胜,引导人去看,而且教人们如何去看。这样将悬念的设置巧妙地加入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使作品细针密线、缝合无隙;释露要隐、稍露机关又欲言又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作品才会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让读者惊诧叫绝!在研究文学创作作品的悬念手法时,还要注意分析大小悬念相辅相成的关系。往往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在一部小说里不止产生一个悬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时会出现许多连续不断的悬念,可称之为二级悬念、三级悬念等等。这些次级的悬念由多种矛盾、多条线索引出,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制

约,在更大的或全局的总悬念牵引下,围绕主悬念和作品的中心论点,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沿着小说的主线,互相交织,构成小说内在的“网状”结构,引人入胜,使得读者想看下去,因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此设置的悬念笔者把它们称之为“网状悬念”,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运用的就是这样的网状式悬念的叙事手法。

三、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以希刺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悬念,再通过它们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分枝次级悬念(二级悬念和三级悬念),叙述了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萧的撼人心魄的爱恨情仇故事。首先,艾米莉在开篇还没有向读者交代“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就先写了一个房客洛克乌德的荒唐的乱梦,梦的内容和做梦的人与故事本身全不相干。作者完全是利用一个局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交代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举止粗暴、言谈咄咄逼人、阴郁的希刺克利夫先生,他忠实老道的老仆人约瑟夫,放纵、任性、苛刻而美丽的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夫人,让人不入眼的猥琐的衣着和言语都显得没有教养的哈里顿·恩萧,以及健壮的女仆齐拉和爱唠叨的丁耐丽。这些人物一出场,就伴随着神秘的疑问:为什么这个庄园里的人那样脸色阴沉、闷闷不乐?为什么年轻的凯瑟琳对家长希刺克利夫那样既怕且恨?这个家庭的气氛为什么如此压抑?这个家庭有什么不同于正常人生活的秘密???随着故事的发展,矛盾冲突进一步出现,希刺克利夫和凯瑟

琳·希刺克利夫的关系、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和哈里顿·恩萧的关系、哈里顿·恩萧和希刺克利夫的关系等等都给读者造成期待中的悬念。这些疑惑不仅困惑着房客洛克乌德,也困惑着读者,同时也赢得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关注,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成的强烈的戏剧悬念,大大地调动了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创作的高度热情,成为《呼啸山庄》引人入胜的必不可缺的悬念条件。然后,作者艾米莉围绕主悬念通过四个不同阶段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产生的大大小小的悬念,逐步铺开《呼啸山庄》的整个故事情节,并通过用戏剧化的悬念手法来叙述故事的进展,引出了小说故事的全部。使读者读《呼啸山庄》时往往会忘了正是在跟洛克乌德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而是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组组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而每一组镜头都会给读者留有悬念,以此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第一阶段艾米莉主要叙述了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由于他们出身不同,读者自然会产生悬念: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会有好的结局么?而插入凯瑟琳的哥哥辛德莱这个人物,并通过希刺克利夫和辛德莱的矛盾冲突,产生了作品结构中的分枝悬念——二级悬念。尽管希刺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父亲从利物浦捡回的一个弃儿,凯瑟琳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他。他们朝夕相处,有着纯真的特殊情感。而凯瑟琳的哥哥辛德莱,作为呼啸山庄主人的长子,从希刺克利夫来到山庄就恨他,欺侮他。尤其是在成为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后,更把希刺克利夫看成是篡夺他父爱的、会侵占他特权的人,并极力反对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同时强迫他跟庄园里其他的小伴子们一样辛苦地干活。他对希刺克利夫的待遇足以使得圣徒变成恶魔。希刺克利夫发誓要对辛德莱进行报复。那么,他会怎样报复辛德莱?这一个悬念挂在读者心中,读者在关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在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的发展时,亦会关注希刺克利夫与辛德莱的矛盾冲突发展。当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后返回呼啸山庄时,这级悬念变得更紧张强烈,读者更加急于了解希刺克利夫会怎样对待辛德莱?正是有了前面的悬念空间,才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想了解事情的究竟。而希刺克利夫对辛德莱的仇视,又铺垫了读者对于辛德莱的儿子哈里顿命运的悬念,即是小说的又一级悬念——三级悬念。第二阶段艾米莉在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刺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时,引出了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凯瑟琳的英俊、富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埃德加·林顿。正如前段提到的凯瑟琳到画眉田庄去玩,被狗咬伤,主人老林顿夫妇知道她是恩萧家的孩子,就热情地留她养伤,而把希刺克利夫当成坏小子赶跑了。凯瑟琳和林顿的儿子埃德加、女儿伊莎贝拉成了好朋友。凯瑟琳住了5个星期回来后,变成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富家小姐。当她再次见到希刺克利夫时,生怕他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希刺克利夫

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凯瑟琳对画眉田庄文明生活的向往,对英俊、富有的林顿的青睐,更增加了希刺克利夫对林顿及画眉田庄的嫉恨。林顿的“傲慢表现”和凯瑟琳“漠然的神气”都使希刺克利夫在心里产生难以忍受的仇恨。所以到此读者已知希刺克利夫和林顿间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嫉恨。凯瑟琳徘徊于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的爱情之间,她矛盾重重,惶惶不安。是拒绝林顿的求婚还是抛弃对希刺克利夫的友谊和爱?在此就给读者留下的“悬”的意境气氛加强。由此引出小说中的又一个二级悬念——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和她的丈夫埃德加的冲突关系。第三阶段作者在以大量笔墨描绘了希刺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时,除了讲述希刺克利夫靠赌博侵吞了辛德莱的财产,逼得辛德莱落魄而死;揭开读者对辛德莱的悬念,同时又穿插入了另一个人物伊莎贝拉。由于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回来后,他一次次地去拜访画眉田庄,去看凯瑟琳,不仅使凯瑟琳一次次地经受情感的煎熬,以致最后耗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在巨大的几近绝望的激情之中死去;同时也使得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迷恋上了他,于是读者产生又一级悬念。伊莎贝拉不顾哥嫂的警告,痴迷上了希刺克利夫,甚至不顾哥嫂的反对,开始接近希刺克利夫;但是希刺克利夫似乎并没有爱上这位林顿小姐。然而有一天丁耐丽却发现了伊莎贝拉·林顿小姐的小狗凡尼被一条手绢吊着,就剩最后一口气了。这样就为后面的悬念产生作了铺垫:它怎么会到外边来的?什么人如此残忍地这样对待它?它的主人呢?然后丁耐丽并没有继续讲述此事,只把悬念留给了读者。在伊莎贝拉的遭遇悬念还悬而未决时,她怀孕了,有了希刺克利夫的骨肉,深深被吸引的读者又会对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后代——小林顿产生悬念。而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嫉恨,无疑也铺垫了读者对于小凯瑟琳(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对于小林顿(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儿子)的悬念,这样小说的再次分枝悬念——三级悬念一而再地产生。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只交代了希刺克利夫的死亡,故事以希刺克利夫达到复仇的目的而自杀告终。通常写“人”的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惊心动魄的事件和外部动作,更能带来戏剧性的还是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中夹杂着爱慕、戒备、斗争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这种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便会趣味盎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焕发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光彩。因此出人意外,在人意中,善于通过突然转折来提出悬念,在情节上作出突如其来的一次重大转折,就会使小说进入扑朔迷离的境界,令人欲罢而不能。希刺克利夫的命运突变,也正是出奇不意和不落俗套地使读者对这个本有着谜一样的身世的人物更增加了悬念感。这样的命运突变,使得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而不可预测。这也是希刺克利夫更加吸引读者的一笔。文学作品高潮的设计最讲究紧凑集中,好比足球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切、配合都是为了最后那关键的一脚。高潮的到来也意味着悬念的最终揭开。希刺克利夫的死是对于他自己和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一种殉情,是对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要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读《呼啸山庄》往往会忘了正是在跟洛克乌德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而是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组组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通过用戏剧化的悬念手法来叙述故事的各个阶段的进展,其实就是从一组镜头转移到另一组镜头。而每一组镜头都会给读者留有悬念,在每一个阶段作者都通过一个个具体丰富的情节围绕主悬念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分枝次级小悬念,用这些悬念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情节,半露半藏,故布疑阵,牵动着读者的感情。紧紧抓住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得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危机重重,感受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因此笔者认为《呼啸山庄》的悬念是网状悬念。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正是通过这样多种矛盾、多条线索、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在悬念叠加中,紧扣读者的心弦,把各个部分的叙述有机的衔接起来,制造了一个繁杂的网状悬念叙述结构,一步步地解开读者心中巨大的总的悬念。这里主悬念是各级悬念的根源,是二级悬念(次级悬念)和三级悬念(再次级悬念)矛盾冲突的起因;而二级悬念和三级悬念又是主悬念的发展和延伸;二级悬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二级的悬念,也就不会有三级的悬念产生。在这样的网状结构似的叙事中,作品的主题思想层层被显露

出来,从而构成了丰富的生动的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把主要的矛盾冲突逐层深入地推向了高潮。也正是由于这部古典作品接近现代艺术的这种手法,才被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艾米莉也因此以她唯一的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苡.呼啸山庄:译后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322.

[2]赵静远.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341.


呼啸山庄在线阅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5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呼啸山庄在线阅读
相关文章
  • 呼啸山庄在线阅读

    从女性哥特小说角度解读《呼啸山庄》从女性哥特小说角度解读《呼啸山庄》摘要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女作家汲取了哥特小说的精华,运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