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理想国柏拉图 正文

理想国柏拉图

2017-04-18 07:02:3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柏拉图 理想国主要观点

《理想国》

背景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国家起源和建立理想城邦的著作。事实上它是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柏拉图力图重振城邦的应世之作。

主要观点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城邦的正义。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分工不免产生阶级,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第二是护卫者和辅助者,是统治阶级;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国家的公民按照天赋遵从阶级分工,集中毕生精力从事一种职业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城邦对公民的教育因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使其能够承担城邦分工责任。第二阶段是精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统治者,能运用理性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才能实现与维护现实世界的理想国家。

个人的正义。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根据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的心灵中的比重不一样把人分为三种类型,对应理想国家中的哲学王、护国者和劳动者。个人的正义就是用理智来领导控制欲望和激情,欲望则应克制自身。

理想城邦的国体和政体。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政制犹如人的天性,并且把三种类型的灵魂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作为国家政体变化的推动力量,论述了国家的政制的种类在君主政治、僭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平民政治和中的兴衰演变。

理想城邦的所有制。分为两个部分,对于统治阶级实行公有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私有制,允许他们有适度的财产。这种所有制二重性的最终依据是正义,是各个阶级的各司其职,国家的统治者是国家的精英,是高尚人性的体现,故而有着这样为少数统治者而存在的国家层面的公有制。

理想城邦对人的治理。包括对人口的控制、对人的优生优育的施行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人口理论要求通过控制适度的人口来调和人口与国家环境资源的关系这种关系;提倡提高人的素质,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思想首先是男女在受教育上的平等,其次是男女在担任社会的职务上的平等;其次要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女性就必须从被从属的地位解放出来。 现实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拉大、权力腐败严重、生态环境恶

化等日益尖锐。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首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借鉴理想国中的正义论观点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除了柏拉图对正义的定义外,其分析正义概念的方式方法尤值得我们借鉴,以一种探索的、耐心细微的研究方式逐层分析,该研究方法深刻地展示了人们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路径。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与构建和谐社会观点以及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

不足之批判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国家观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首先,理想国家终究没有完全消除私有制,他的公有制也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公有制。其次,柏拉图的理想国家还存在着阶级,统治阶级无偿占有被统治阶级的劳动产品,统治阶级还是压迫者和剥削者的角色。再次,柏拉图对理想国家的建设局限于一国之内,通过诉诸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而达到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但这种正义论本身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牺牲了被统治阶级的某种权力和自由从而来建立的理想国家的,因而这种理想国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最后,理想国中的人发展是统治阶级中人的发展,并不是国家的全体人的共同发展,因而人的发展是不彻底且不全面的。统治阶级虽然受到了较全的教育,但是脱离了实践,距离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非常遥远。被统治阶级仅仅负责劳动生产,其全面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篇二:《理想国》——柏拉图

读书笔记:柏拉图与理想国

2008-09-11 19:58

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他非但认为真理是确凿存在的,而且先于物质存在。

柏拉图将人们认识到的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两大层次,“可见世界”即凭借感官经验觉察的“实在”,人之感官亦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最低级的观察能力包括“想象”,比如把影子当作实在物,把插入水中的筷子误以为弯曲,把地球太空理解为天圆地方等,经过多次观察、修正后的正确觉察到的“实在”,可称之为“信念”。

“理念世界”是人通过思维活动,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比如通过“定义”的方式),非感官所能直接觉察的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境界,比如三角形、数字、美丑、人、猫的概念等,这些具体而微的概念元素,柏拉图称之为“相”。比如从各种三角形状抽象出的三角形的相,从各种美丽事物中抽象出的美的相。诸相诞生了世间万物,“可见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皆是“相”的摹本,作为造物主的“德穆革”正是通过在一个类似子宫作用的“容器”中,将诸相塑造为各种物质。一如“猫”相制造了黑猫、白猫、花猫等。如此,显然是意识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各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交叉,比如“虎”和“猫”共有“猫科动物”这个相,也有层级归属的关系,比如“生物”、“动物”、“猫科动物”、“猫”、“白猫”的相。相的层级越低,与“可见世界”的关系越近,而对相的理解层次越高,其知识也越广博。显然,了解“生物”相的人比了解“白猫”相的人,见解水平相对为高。

“理念世界”即诸相构建的世界。知晓全部“相”及其中的关系,即掌握了“真理”,而了解部分“相”,只能算作“思想”。思想是较低级的认知层次,是不完整的“真理”认知,无法穷尽,必须要有个假设的根基,比如数学中,要假设奇偶数、各种数学符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究,但要问为什么如此假设、与其他学科甚至世间所有的事物有什么联系,这个钻牛角尖的追问是没有底的。“真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是将所有“思想”片段有机联系起来的纲领性见解。

“想象”、“信念”、“思想”、“真理”依次排列,恰是认识水平从低到高的四种阶段。

柏拉图认为,作为知识的载体——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在她与肉身结合之前,本就已清醒地认识到诸相和真理。但是,灵魂天然地具有理性、非理性两个部分,并且一直处在互相争斗中。虽然原先理性部分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能知晓诸相和真理,但后来有的灵魂被不理性部分所牵引,堕落到尘世中与肉身结合,变成了人。由于被尘世环境的幻象所欺骗蒙蔽以及受制于肉体本身的各种欲望诉求,刺激着灵魂的不理性部分占据了灵魂,理性部分受到强大压制,对诸相和真理的认识也就逐渐遗忘了。

柏拉图将不理性部分划分为精神和欲望两部分,两者与理性部分,相互交织缠斗,三者在灵魂中的处境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德。欲望是对利益的渴望,

欲望是人本能地追求情爱、美食、财富等享乐,其中主要是对财富的渴望,如欲望不得寸进

尺、控制在有限的程度内,便是“节制”的美德,否则便是贪欲。精神是对荣誉的追求,如不被原始欲望所左右,只追求荣誉、义气,且懂得进退、不鲁莽行事的人具有“勇敢”的品德,否则便只是冲动。理性部分是智慧的源泉,如果能节制欲望,将精神献身于追求智慧并最终洞穿世事、明见是非的的人——这种人正是哲学家——是具有“智慧”的品德。拉丁文种的哲学家,其字面意思就是“爱智慧的人”

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便是要尽量排除不理性部分的干扰,将遗忘的真理认识重新发掘出来。柏拉图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一个回忆的进程。除了回忆之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动力。

然而这种教育如非类似现今国民教育,采用强制灌输的手段,只像苏格拉底逢人谈话教诲的方式,收效是甚微的,而且往往遭到他人的不理解、冷嘲热讽甚至棒杀。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作了个洞穴的比喻。

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视之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被锁着面向墙壁、背向洞口,不能转头、移动;他们背后有些人形物体和花草树木的形状,这些形状之后有堆火,火光将这些物体的影子投射在囚犯们所看到的墙壁上。他们便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之物,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此前一直被影象所欺骗。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学家如果回到洞穴里,把真理教给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回到囚徒中的哲学家是痛苦的,他避免不了肉身的限制,以及与芸芸众生的交涉。唯有说服或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这也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

又由于说服很难达成这种愿望,所以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作为掌握全部真理的哲学家,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

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并豪情万丈地为之设计了蓝图。

“理想国”是一长串乌托邦名单中最早的一个。

在“理想国”中,有三大阶级:由普通人构成的生产者、由普通人中选拔出来护卫国家的护国者、再由护国者中选拔出来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三大阶级分别对应三种品德的人群:具有“节制”品德的人为生产者,具有“勇敢”品德的人为护国者、“智慧”的人——哲学家——为统治者。

“理想国”就是由哲学王根据每个人的素质状况合理分配阶级属性的国家。按照柏拉图的意图,一个人有屠宰的本领却喜欢养花,那么他将被分配至屠宰场而不是种植园,一个人善于战斗,却乐于绘画,那么他将被培养成战士而不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被哲学王按照他们的最大能力分配角色,而不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大多数资质平平的人被这样分配到各个劳动场所,成为生产者。其中具有“勇敢”资质的人

被分配到护国者,而极少数“智慧”的人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

“智慧”的人不能依靠上天赐予,而是依靠严格有序的选拔教育,在此,柏拉图提供了诸多创见。

首先是优生优育。在“理想国”中,按照“有产无权、有权无产”的原则,护国者和统治者是不能拥有家庭和私产的,因为这是欲望的温床。他们实行公产公妻,到了生育的年龄,哲学王将其中最优秀的男人和女人结合到一起,让他们生育下一代,这样的小孩自然具有最佳的潜质。而最差的男人和女人生出来的小孩要被偷偷地处理掉。而且,哲学王不能明示他们因为能力相配而结合在一起的,要告诉他们是随机抽取而结合的。所有生下来的小孩都要在他们父母认出他们前带走,集合在一起培养。这样所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父生母,会将那些达到父母年龄的人都称之为父母,而孩子间也互相认作兄弟姐妹。

其次是严格教育。小孩接受的教育分为“音乐”和“体育”两部分。“音乐”是广义的概念,与“文化”相似。文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毛泽东所言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的内容是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的,任何蛊惑人心、动摇其志的内容都将遭到剔除。只要等到孩子们长大后,思维有些定型,才开始让他们接受一些欲望的训练,不能接受欲望考验的人,都要被踢出队伍。

对于身体的训练也是非常严厉的。膳食是受到严格控制,除烤鱼烤肉外,不允许食用其他任何方法烹制的食品,而配料和点心是一律禁止的。依柏拉图看来,按照他食谱食用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

如前所述,最终成功成长为统治者的哲学家们实行公产公妻的共产主义式生活,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们这一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整个理想国的国家利益。他们象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起吃饭,除了保有一座简陋的小屋子和必须的食物、家什外,没有任何私产。除了在一定年龄阶段必须生育下一代外,他们也可以自由性交,当然必须流产或杀婴,因为为了防止理想国因人口压力而对外扩张,人口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柏拉图并不歧视女性,恰恰相反,他认为男女平等,阶级和职业的划分并不受制于性别,而仅仅是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水平。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要建立那样的永恒之国:每个国民从小就受到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的文武两方面教育,长大后从一而终地合理地从事着与自己品质相对应的事业,每个人都要压制自己私有的感情,不被允许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为整个国家的和谐而效力。这样的国家是强大的,但这样的国家不崇尚扩张——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欲望必须节制,国家的欲望也必须节制。

“理想国”的总则就是“每个人都去做他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情”。这句话与后世著名的自由格言“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形似,其精神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让每个人安守本分,特别是让三大阶级和谐共处,撒谎是无处不在的。柏拉图说,“犹如开药方是医生的特权,撒谎也是政府的特权。”如前面所说,国家将内定的婚姻说成了抽签决定,教育也不传授所有真相,而更大的谎言是造物主“德穆革”创造三种人的教条:最

好的一种是用金子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统治者;次好的是用银子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护国者;最寻常的人是用铜和铁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生产者。柏拉图知道,要让这一代人相信这种神话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通过教育,下一代的人以及以后的一切世代都不会怀疑这种神话。

这个弥天大谎,柏拉图称之为必要的“高尚的谎言”。

柏拉图意识到,要在尘世间建立理想国是极其困难的,她只是一个完美的国家的“相”,作为一个信仰而存在。这个“相”反映到尘世间,有着五种政体的摹本: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

贵族政体是最近似理想国的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国家由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有德之人统治,他们着眼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私欲。荣誉政体次之,统治者们热衷名誉,他们的内心中,精神的部分占据着主导,比如斯巴达就是这样的国家。寡头政体又次之,他们的统治者,欲望的部分占据了主导,贪求金钱财富,国家的权力也只掌握在最富有的那些寡头中,比如那些商业城邦。民主政体又比寡头政差,因为这个国家每个人都要平等地分享利益,欲望本身就有害,而不视个人能力的大小分配财富、只取决于人数多寡就更是不正义。专制政体是最为有害的,民主政体中,多数贫穷的人要分享富人的财富,必然要与之斗争,为了斗争的胜利,必然要依赖平民中推选出来的强有力的人物,最终被赋予绝对权力的人使得所有人都处于了被奴役的状态,这样的人被称为“儹主”,这样的专制政体也称作“儹主政体”。

柏拉图最憧憬哲学王治理的“真理”的专制,最痛恨假借“民主”名义的“儹主”专制。却没有意识到,任何对“真理”专制的愿望都最终导致了“儹主”专制的结果,而任何“儹主”专制都假借了“真理”专制的名义。

问题的关键是,绝对的真理是不可能被掌握的,永远也不可能一夕之间就让某哲学王所掌握,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对每件事物也都有各自的见解。什么是唯一正确的,什么是绝对错误的,如何评判?真理不会自明,哲学王不会脸上刻字。谁说你柏拉图认同的真理,就必定就是真理呢?柏拉图自诩走出了洞穴,别人不认同并视之为被缚的囚犯,难道不会又有新的哲学家出来视柏拉图为一个更大的洞穴里被缚的囚犯呢?而这一点正为历史所证明。

判断真理的标准不是任何个人、党派所能垄断的。正如罗素所言“人是可以受适当的训练而获得政治智慧的。但什么是适当的训练?而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有党派性的问题。因此,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个问题乃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便是要拥护民主制的最终理由。”

柏拉图将“被缚囚犯”的偏执归之于没有受到哲学家的强制教育,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无知正是因为失去了自由。囚犯如果没有被束缚起来,难道就没有可能走出洞穴吗?恰恰相反,自以为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却要借助任何不自由的手段来维护所谓真理的统治,包括高尚的谎言,更包括法律的惩治。柏拉图说,对犯了渎神罪的人,要进行监禁,对无神论者则也要进行训诫、监禁,必要时必须处以死刑,禁止非法的宗教活动,乃是“一条普遍的法律”。(载《法律篇》,故厄奈斯特?巴克说:《法律篇》的结束就是中世纪时代的开始。)这里的神不外就是哲学王的自诩,这里合法的宗教也正是理想国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后世的卡尔.波普

尔将柏拉图与黑格尔、马克思称为极权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正如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所总结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以后的极权主义树立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其要点是:一、严格的阶级区分,统治者是牧人,被统治者是畜群,二者必须严格区分;(三大阶级)二、国家的命运就是统治阶级的命运,统治阶级的独特利益,就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哲学家的统治者总是为全民谋利益的)三、统治阶级对军队的垄断权(护国者即军队,效忠于统治者);四、思想检查制度,以持续的宣传造就和统一思想;(教育审查)五、国家要自给自足,即统治阶级必须控制或垄断经济。(人口控制)

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出发,却导致了一个可恶的结果。以后漫长的黑暗中世纪正是极大的受制于柏拉图的哲学观:真理总是掌握在基督教教皇、牧师那的,农民、工匠、贵族、国王都是上天造人时就定好的,教育必须严格审查,不合基督教的都会被斥为异端??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信仰和对五种政体的评价不能不说与其个人教养和成长经历有关联。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出生于一雅典大贵族家庭,母亲是著名的伯利克里后裔。7岁始接受良好的教育,18岁服兵役,见证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民主雅典完败于斯巴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并一直跟随8年直至其被雅典人判处死刑。他将雅典的衰落和老师的死归罪于民主制度,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的10年间,柏拉图漫游于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考察各种政体,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40岁,回到雅典创立了著名的学园,这是欧洲所有大学的起源,其名字Academy也成为以后西方各国学术研究院的通名。学园只研究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理念世界”,门口挂着“不懂几何学者免进”的牌子,所授的四门课程分别是数学、天文、音乐和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培养出哲学王。

柏拉图感叹道,“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而且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时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想要使学园培养出来的哲学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被推举为哲学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虽然寄希望于那些现成的国王近乎“奇迹”,但未尝没有可能。所以他先后两次去西西里的叙拉古城,教育那的“儹主”狄奥尼修二世,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柏拉图并不是那些向君主兜售权力学说的人,他只崇尚真理,希图为所有人找出达到永恒彼岸的根本解决方案。他心里的理想国,是绝对真理统治的至善的永恒国度,绝不能受制于任何野心家。他的三大阶级学说也是按照个人资质的大小合理的进行定位,而不是永远世袭(生产者的下一代如表现出统治者才能,将会得到晋升,反之亦然)。他的教育审查制度,是不想任何丑恶的思想浑浊青年,而不是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喜好。他绝对不愿看到,他首创的使权力不平等成为正义的理论却成为了后世专制的法统根基。也不会想到,正是思想的不宽容,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而不是民主制度。柏拉图对现世的专制有着深深的痛恨,这注定他是任何统治者不欢迎的人。这一点非但可以从他对五种政体中将专制定义为最恶的政体中看出来,也可以从他的行为经历中看出来。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与锡拉库萨的君主丢尼

篇三: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一生写过许多著作,影响最大的当属《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这部作品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充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分工思想等,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他所处的社会时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矛盾激烈,出于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和维护阶级利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是集权制政体。下面我将就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简单的论述,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国”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最后,对柏拉图思想的现实意义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

第一, 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并将国家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驳斥四种正义观,即“正义就是欠债还钱”、“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有益”,他认为真正的正义是“各司其职”,国家中不同阶级的社会角色各安其位,做好本分的工作,彼此不能僭越或取代。因此,柏拉图把国家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类。哲学王擅长思考,以追求“智慧”为德,是治国者;武士富有激情,以崇尚“勇敢”为德,是军队阶级;而欲望强烈,以“节制”为德的陶工、农民则是劳动者。这与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不谋而合。

关于社会角色的划分标准,柏拉图不是根据出生的门第,而是注意把不同天赋的人区别出来,担当不同的角色,如柏拉图所说:“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带动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他认为只有各人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国家就是理想的国家。

第二,认为治国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治国者和武士实行财产公有。

柏拉图认为治国者应由哲学家来担任,是因为哲学家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有智力超群的智者,才能带领军队,共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种“以智治国”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古代“选贤举能”,都是把“贤”放在首位,崇尚“以德服人”。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

柏拉图构想的乌托邦是是治国者和武士这整个统治阶级共同拥有财产 ,但不允许阶级中的个人拥有私有财产。他指出了,统治者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要杜绝私有财产带来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国家动荡与矛盾。中国的老子也曾在他的《小国寡民》中描述“理想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有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描绘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子和陶渊明设想的理想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生活自给自足的无为的原始大同社会,是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与柏拉图的有统治,有分配的财产分配方式有着本质

的区别。这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另一个差异。

第三,提倡终身教育,课程有乐、体育、数学、哲学。

柏拉图认为,求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能力,所以教育并不是把灵魂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教育是一种追求,对善的事物的追求,是一种主动的需要。他强调人治,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但柏拉图的教育制度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他的终身教育思想仅用于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只要完成第一阶段的教育,实现教化的目的,甘于接受奴役就行。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任人唯能的思想。柏拉图不是根据出身门第来划分社会等级,而是根据不同天赋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划分。柏拉图将天赋表述为上天在人身上加进黄金、白银和铜铁,从而将人划分为三等,虽然这个理论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它打破了以贵族世袭和门第出身取人的传统,以智力与能力为标准,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

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柏拉图可以提出这样的想法,但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任人唯亲”的现象却还是层出不穷。就拿我们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找关系,似乎已成为一体,这种行为正被我们默默接受,能够义愤填膺站出来指责的越来越少。这应当值得我们去反思。

其次是男女平等思想。柏拉图认为的社会分工,只根据禀赋和能力进行划分,而不是以性别来决定。柏拉图认为:“那么,如果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现男性或女性更加适宜于某一种职业,我们就可以把某一种职业分配给男性或女性。??”在当今社会还是会出现一些因为性别出现同工不同酬,或者性别优先的现象。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可以尽早杜绝这样的现象,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最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终身教育。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的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他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的思想。终身教育理念适合于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储备,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 陈浩青

学号:20072502505 2011年5月22日


理想国柏拉图》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5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理想国柏拉图
相关文章
  • 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观点《理想国》背景《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国家起源和建立理想城邦的著作。事实上它是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柏拉图力图重振城邦的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