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2014感人故事 正文

2014感人故事

2017-04-18 06:49:0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十大感人故事

十大感人故事

<<1.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

洪战辉,23岁,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人,现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

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2月1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

<<2.永不言弃>>

十年前,刘大禹的妻子——年仅46岁的田薇薇被昆明市延安医院诊断为遗传性小脑萎缩。在以后的两年里,病情迅速恶化,全身肌肉萎缩,双眼失明,四肢瘫痪,完全失去了自理功能。更为可怕的是到了2000年,灾难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他们的独生子20岁的刘凯宁也患上了和妈妈一样的病——遗传性小脑萎缩。医生曾经断言,这是不治之症,病轻时双脚颤抖不能走路,病重时四肢瘫痪,不能吃喝,内脏衰竭,生命最多只能维持三年。但是刘大禹创造了奇迹,至今十年过去了,田薇薇依然活着,儿子刘凯宁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用毅力意志与病魔抗争,尽量延缓病情发展。刘大禹曾经动情的说过:“我这一生再没有所求了,只想一家三口在一起,谁也别离开”。 这个天命之年的男人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毅力苦苦与命运抗争,极力挽救妻子和儿子的生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男孩为父上山采药9年>>

采草药的小男孩叫徐建威,生活在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5岁那年,父亲患上了硅肺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补贴家用,父亲上山采草药卖。小小年纪的建威便经常跟随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渐渐地懂得了哪些草药对父亲的病有作用,哪些草药比较珍贵,可以卖到好价钱……。

建威父亲的病情渐渐加重,医生认为他已经没得治了。可10岁的小建威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山上的草药可以救父亲。于是他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利用星期六、日上山采草药来给父亲治病。

从此,绵延不断的深山里多了一个10岁孩子的身影,无论气候多幺恶劣,山路多幺崎岖,都不会阻止小建威寻药救父的步伐。正是这样的执着,也正是这种对父亲的挚爱,支撑着父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死门槛。

父亲的病情虽然没有太多好转,但建威却很满足,因为他知道:“父亲在,我还有个家!”<<4.教师挖煤三年让学生不再辍学>>

最近三年,每逢假期,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直到今年7月,北斗村中心校校长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才知道,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都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了,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

咸菜。

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不管走到哪,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但谁也不知道他其实穷得要去下井挖煤的地步,而且一挖就是3年。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刘念友自己也数不清。

<<5.德国妈妈救助中国儿子>>

“谢谢大家,谢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德国妈妈白雪一字一句地表达着感激之情,说起和这个中国儿子的感情,她的语言很朴实:“我就是不想让这个孩子瘫痪。”白雪是来自德国的一名护士,2003年她从沈阳市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两岁的小庆蓝并在他身上付出了全部的母爱。在一次检查中,小庆蓝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脊柱结核病,随时都有瘫痪的可能。因着对儿子的深爱,白雪放弃了回国的打算,带着他四处求医。2004年,在沈阳的一次手术,花掉了白雪全部的积蓄,但手术并没有根治庆蓝的病。经多方打听,今年9月份,白雪带着儿子来到了南京市鼓楼医院,要在这里进行两个多月、花费近10万元的三次手术。庞大的手术费让白雪陷入了困境。热心市民和医院纷纷献出爱心,帮助白雪母子,捐助了足够的手术费。现在,手术已顺利完成,小庆蓝正在渐渐恢复健康。为了对热心的南京人表达真诚的谢意,白雪特地从沈阳赶到了新闻发布会现场。如今的小庆蓝已经4岁,还住在鼓楼医院,同样有着3岁儿子的主持人周舟听完这个感人的故事立即哭了。白雪还说,庆蓝以前的理想是做个老师,现在的愿望则是长大后做个男护士。

<<6.女教师以身挡车勇救学生后牺牲>>

江苏金坛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2005年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世。

据介绍,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当日12时40分左右,学校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向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进发。队伍刚走出校门,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七位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轿车撞飞到25米外。殷雪梅老师的瞬间壮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准救人女教师为革命烈士。

<<7.绝症女感天动地誓将光明留人间>>

2005年10月29日,身患癌症、要把光明留人间的单晓霞去世了,她如愿地将眼角膜捐给了两名在校学生。

单晓霞是一位从河南来到河北的打工妹,2002年她被查出患上了癌症。在饱受乳腺癌折磨的时候,毅然决定——“为了感激养育我30多年的社会,我想在走后把眼角膜捐给需要光明的人。” 在生命仅剩的时间里,她拖着病体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中来,在河北省掀起志愿捐献眼角膜的高潮。

<<8.面对飓风肆虐三次跳海救人>>

2005年8月8日,面对10多米高的巨浪,在青岛打工的河南籍青年农民魏青刚奋不顾身,三次跳入海中抢救素不相识的落水女子,感动了青岛,感动了社会。

在“麦莎”肆虐岛城的当天,魏青刚奋不顾身跳入海中救一落水女子。一次没救成,他爬上岸喘息一下,再去救。经过40分钟的生死较量,落水女子终于被成功营救上岸。如果不是一个市民偶然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魏青刚三次跳海救人的过程,如果不是当地媒体坚持不懈地寻找,魏青刚并不想出现在公众的面前成为英雄,而愿意继续去过自己平静的生活。“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就是会点水。”接受采访时,他憨厚地说。<<9.老师为学生累到双目失明>>

冯志远1958年从教,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失明后的他凭着记忆给学生上课,直到患重病后无法自理……

1949年,冯志远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他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他一口气教了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一过就是11年,期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1984年,冯志远双眼视力急剧

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失明后的他,没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最后,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他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最有出息的已是 北京大学教授。

<<10.于爱滋抗争>>

杜聪,38岁,出生于香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曾在华尔街著名金融机构服务。如果不是2001年冬天第一次接触河南的艾滋病人,他也许会成为另一个领域的精英。早在27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瑞士某银行联席董事,后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前途无可限量。但他辞去了工作,也就此过上了一种不同的生活。

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他在中国的各个艾滋病区奔走,另外一半时间,他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募集善款。他的“智行救助体系”救助了3000多名艾滋孤儿,成为民间艾滋救助力量中最正规、最有效的楷模。杜聪以金融人士的缜密,制订出了一个可以持续切实贯彻的实施方案,要将救助因艾滋病而失去依靠的儿童变为一个可推广、可延续的事业。矢志与艾滋志愿者这个身份终老。艾滋孤儿一天天长大,杜聪“绝知此事要躬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他能做到的,就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爱滋孤儿的救助当中。

自立自强 麦森,是德国的一个小镇,位于厄尔士山脚下,毗邻捷克。这里的陶瓷制品闻名世界。与陶瓷齐名的还有一个人,他叫贝特格。30多年前,贝特格还是麦森陶瓷厂里的一位垃圾工。

麦森陶瓷厂的技师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叫普塞。麦森陶瓷厂完全靠这位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有一天,厂方因为跟普塞技师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普塞技师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回到意大利。

麦森陶瓷厂因无人接替普塞的位置而被迫停产。麦森陶瓷厂的高层领导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就在这时,贝特格站出来向厂领导说:“能不能让我试试?”厂领导不停地摇头:“就你,一个垃圾工也想干技师的活 ?”贝特格当即从家里拿来了自己烧制的一个花瓶,说:“请您看看这个,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 厂领导看后,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问贝特格:“这个花瓶真的是你烧制的?” 贝特格肯定地回答说:“是的。”原来,这个在厂里毫不起眼地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学普塞技师的手艺,连厂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到的东西,却被贝特格全部学会了。

厂方问贝特格:“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贝特格说:“我现在的月工资是20欧元,能不能将我的月工资提高到30欧元?” 贝特格害怕厂领导不答应赶紧解释说:“我依然还做我的垃圾工,我只是兼职做技师而已,因为我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月需要服用10欧元的药物,而我的工资只够全家人每月的生活费。”

原来,贝特格非常羡慕那些学徒工,他们每月可以拿30欧元,而自己则只能拿到20欧元。于是,为了向学徒工看齐,更为了母亲每月能够吃上药,他偷偷地学起了烧制陶器的手艺。

厂领导回答说:“只要你能够取代普塞,你不但可以不再干运垃圾的工作,而且从现在开始,你的月薪也跟普塞一样,每月薪金为10000欧元 。”麦森陶瓷厂终于又开始运转了。贝特格,这位当初的垃圾工,做梦也没有想到拿这么高的工资。如今,麦森已成德国陶器重镇,而贝特格的名气也远远地超过了意大利任何一位顶级技师。

机会总是为那些准备充足的人而留着的,不管你现在从事何种工作,只要

你拥有渴望成功的梦想,梦想就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爱迪生试验蓄电池失败了10296次,然面他并不气馁,终于在10297次获得成功,他就是一个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自立自强的人,他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原文网址: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_尚之潮

/retype/zoom/ea363126c281e53a5802ffa6?pn=2&x=0&y=336&raww=400&rawh=288&o=png_6_0_0_221_111_450_324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288&md5sum=4aa707790bde6b714e62ef3b11a69b0d&sign=445dda980b&zoom=&png=61503-119550&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第二位: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第三位: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第四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第五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第六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篇三:感动上万人的真实故事

感动上万人的真实故事:6块钱的爱

假期里,他乘飞机回家。回到家也没别的事,主要是陪母亲看看电视,聊聊天。

第二天,母亲说,咱俩去买鸡蛋吧!他一听就笑了。在公司里,他是大经理,有专门的秘书与司机。但他点点头说,好。

随母亲出了门。母亲说,去某某超市。他问,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吗?母亲眨眨眼,有些得意,说,某某超市的鸡蛋便宜,一斤三块二,附近的这家要三块四。他咋了咋舌。

走到路边,正准备抬手打车,母亲说,坐12路车吧。他问,为什么坐12路?母亲说,12路车是某某超市的专用车,免费,坐别的公交车,还要花两块钱。他又笑了,说好。

坐上12路大客车。车上差不多都是些老头老太太,跟母亲很熟了,听说他是陪母亲买鸡蛋的,都用暖暖的眼神看着他,好像他是大家的儿子。他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买了10斤鸡蛋。母亲拉着他在超市的休息椅坐着,说,我们在这里等一小时。他惊讶地问,一小时?母亲点点头说,下趟12路车回来,还得一小时。他觉得有着急的火苗在心里“噌”地蹿起,但还是忍了,用耐性将火苗熄灭。

母亲跟他东拉西扯,说起他上学时的一些事。一小时的时间,过得倒也不算太慢。

终于坐上12路。下了车,他拎着鸡蛋,吁出一口气。母亲看起来格外高兴,扳着手指算,1斤鸡蛋省两块钱,来回的车费,两人省四块钱,加起来共省下六块钱。他脑子里也迅速计算,从出门到现在,共用了四小时,四小时的时间,在公司里,他可以创造出上万元的价值。他在心里叹了一下。

快到家时,走过一个水果摊,母亲用六元钱买下一个大西瓜。

回到家,西瓜切开,露出鲜红的瓜瓤。他早就渴了,拿起一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西瓜甜极了,他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猪一样。好久没有这样痛快地吃水果了。一抬头,母亲正看着他,眼睛有些潮湿,脸上却是极大的满足与疼爱。他的心,像琴弦被拨动了一下。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又馋得很。他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里冲一下,便贪婪地啃起来。母亲知道了,用了三天晚上编织草绳,又用编草绳挣的钱给他卖西瓜,然后看着他小猪一样吃着。

他怔怔地看着母亲,将满嘴西瓜咽下。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母亲。艰难时,母亲靠着勤劳与节俭,供他上学,将他养大;富足时,勤俭作为母亲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带给她满足与幸福。

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庆幸今天终于耐住性子陪母亲省下六元钱。这六元钱,跟自己在公司创造的上万元相比,是等价的。因为,许多时候,时间与金钱就该为爱而存在。 人过中年,是时候让时间慢下来,多走走 ,多陪陪亲爱的父母了。看得我心酸,

总觉得欠爸爸妈妈太多了。

我们好像很有钱 抽着爸爸买不起的烟

我们好像很有钱 用着父母没见过的东西我们好像很有钱 出门就打车

我们好像很有钱 出去吃喝玩乐

我们好像很有钱 买一些没用的东西

我们好像很厉害 不顺心就对父母各种喊

我们好像很厉害 没事就和父母吵架

我们好像很厉害 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我们好像很厉害 把父母当佣人指手划脚我们好像高高在上 在外面挥金如土

我们好像高高在上 埋怨自己没有好家庭我们好像高高在上 一点苦也不想吃

我们好像高高在上 嫌弃自己的父母

我很想知道我们凭什么这样 我们有什么好高傲的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

含辛茹苦把我们扶养成人

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吃的用的给予我们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

多么无私的爱啊

还有什么比家庭和谐身体安康更幸福的要求的多了 幸福感也就少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2014感人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07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014感人故事
相关文章
  • 2014感人故事

    十大感人故事十大感人故事洪战辉,23岁,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人,现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