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山中寡妇,杜荀鹤 正文

山中寡妇,杜荀鹤

2017-04-18 06:47:5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坦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

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写过一首哲理诗《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船到险处,船家心存警惕,严防意外,所以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的确,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当挫折与困难堵住前进的通道时,人们能努力拼搏,发掘一切潜能,最终顶住重压,开拓新的境界。可一旦进入坦途,却容易春风得意,甚至忘乎所以,以致“阴沟翻船”。正所谓“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诗人意在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居安思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

越是胜利的时候,越要力戒骄傲自满;越是成就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难免会麻痹大意,松懈斗志,以至堕入危险的境地。

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就是《泾溪》诗所揭示的道理。可以说“平流无石防沉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素质。这种素质是一个国家强大,一个社会进步,一个民族兴旺,一个企业发达,一个人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篇二:2016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2016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 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2. 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 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1) (2) (3)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篇三:初三语文

一、古

咏绣障春日偶吟

胡令能 袁枚

日暮堂前花蕊娇,拢袖观棋有所思,

争拈小笔上床描。分明楚汉两举时。

绣成安向春园里, 非常欢喜非常恼,

引得黄莺下柳条。不看棋人总不知。

东栏梨花生查子·元夕

苏轼 欧阳修 梨花淡白柳深青,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柳絮飞时花满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人生看得几清明。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观猎 春日忆李白

王维 杜甫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鹧鸪天·代人赋 山中寡妇

辛弃疾 杜荀鹤 陌上柔桑破嫩芽,夫因兵死守蓬茅, 东邻蚕种已生些。麻苎衣衫鬓发焦。 平冈细草鸣黄犊,桑柘废来犹纳税, 斜日寒林点暮鸦。田园荒后尚征苗。 山远近,路横斜, 时挑野菜和根煮, 青旗沽酒有人家。旋斫生柴带叶烧。 城中桃李愁风雨, 任是深山更深处, 春在溪头荠菜花。也应无计避征徭。

硕鼠 咏柳

《诗经·魏风》 曾巩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乱条犹未变初黄,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倚得东风势便狂。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解把飞花蒙日月,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不知天地有清霜。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采莲曲二首(其二) 池州翠微亭

王昌龄 岳飞 荷叶罗裙一色裁,经年尘土满征衣, 芙蓉向脸两边开。 特特寻芳上翠微。 乱入池中看不见,好水好山看不足, 闻歌始觉有人来。 马蹄催趁月明归。

伐檀

《诗经·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文言文

①、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


山中寡妇,杜荀鹤》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06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山中寡妇,杜荀鹤
相关文章
  • 山中寡妇,杜荀鹤

    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