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英语论文网 正文

英语论文网

2017-04-09 05:50:4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网络英语论文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如何通过教学材料组织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 指 导 老 师 :曾衍桃

学 生 姓 名 :李冰

学 号 :44071222410002

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 业 :英语教育

写 作 批 次 :2014年春

摘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综合国力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语用学科的孕育、兴起、确立与发展,培养和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实际交际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理念。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构和事业单位需要多元化的国家栋梁及社会人才。而在培养人才方面也越来越注重在教学材料的运用上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语用意识。如何培养?本文将首先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来分析缺乏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原因,然后结合教学材料和学校教学特点,谈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用意识,英语教学

导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因此越来越需要更加多的社会人才,而国家企业在选择人才和匹配人才方面则需要更加多在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有着特强适应力和理解力的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在教学方面,很多教学者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拿到高分,而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而对于语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则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情况下,出现高分低能也不足为奇。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每位教学者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在另一方面,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编者也要关注当下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培养,不能够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去编写教学材料,必须要融入相关语用能力的因素。所以,教学者对语用能力和意识的研究和编者对于材料的注重面成为了当下我国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深刻认识中与英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性;在教学方面,语言知识的讲授应结合其语用知识,突出其功能和意义。

正文: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整体状况欠佳,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亟待提高,不少研究还从教师和教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和措施。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关于通过教学材料组织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方面存在着很很大的问题。

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是导致学生缺乏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重要原因。

1.母语的干扰

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语用学问题是学生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生搬硬套地带入英语中,致使讲出来的英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别人的赞美,表态上有明显差异。中国人对别人的赞美表示否定,以示谦虚之美德;英美人对别人的赞美,表示接受,并向对方致谢。美国教师: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中国学生: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t is far from being perfect. 中国学生这样的回答,美国教师会感到甚难理解,他会认为回答者很虚伪。因为按照英美的习惯,学生应该说:Thank you。这个语用错误主要是受母语干扰的结果。在汉语中很多职务名称单独或在其后加上姓氏可用作称呼语,如:李老师、王教练、孙木匠等。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很容易将这种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说出上例中的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常见语用学问题相似,以上的实例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也举不胜举。如有人将外籍教师的休息室说成 Restroom for Foreign Teachers,而在英语中 restroom是卫生间的委婉语,如此译法令人啼笑皆非。再如,当一个中国人在认识了一名英美人士时,想要说:“您好,史密斯先生,久仰,久仰!”,可他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说成英语就成了下面的句子:Hello, Mr Smith! I adore you for a long time!“久仰”乃朋友间表示亲热的客套语,按字面直译 I adore you for a long time!会给人以唐突、生硬之感。在本句语境中应该说成“Hello, Mr Smith! I am so pleased to meet you.”

2.跨文化意识的缺乏

英语教学中常见语用学问题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或者说是由于母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汉语中,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逢时常说“你变化不大”或“你还是老样子”(“You haven’t changed much.”)以示亲热、友好,这通常也为一种赞语。但在英语文化中,变化(change)是受到推崇的,不变是不受欢迎的。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与英语本族人对语用学原则的重要性具有不同的估价,这也很容易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如:Brown博士为中学生做了一场有关“人与自然”的精彩报告后,一名中国学生说:“Dr.Brown, You gave us such an attractive talk that I’d like to listen to you for another whole morning.”在这里,中国学生遵循礼貌原则,意在称赞 Brown博士的报告,而 Brown博士很可能觉得很尴尬,误以为学生是在讽刺他的报告冗长乏味。在以上这种情况下,美国人通常说:“I must say,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alk this morning, Dr.Brown.”尽管语用学问题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运用上的差异,熟练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这样就能够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事实上,以上两种情况是我国英语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造成的。虽然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由于高考制度和评价制度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各种语用知识的介绍和输入,忽视了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操练,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哑巴”英语。另外,忙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和教师,无暇去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社交禁忌等,导致在真实的英语会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用失误。

二、当前教学材料和学校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英语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突出素质教育

小英教材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编写形式到编排体例,均体现了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渗透了思想品德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恰当地处理了智育与德育、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B、突出兴趣的培养,发展求知欲,实行快乐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材的编排注意了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点,根据儿童好新奇、爱劳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写和设计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情景课文与对话。其中情景对话贯穿全套教材,以利于听说活动,寓教于乐,快乐教学。

C、突出强调语音基础,教学音标,培养自学能力

新教材把语音教学视为小学启蒙阶段的重要任务。全套四册课本将认读音标,拼音训练,开、闭音节练习,主要拼读规则归纳及单词、句子重音与语调等练习作了系统的编排,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练好发音,并训练拼读单词。强调让学生仔细静听、辨清发音、注意观察、认真模仿、积极练习、实际运用,学会查字典,培养自学能力。

D、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的改革。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教学要联系实际,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改变过去只注重培养少数“尖子生”的现象,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E、教案式编排,系列配套,富有弹性

考虑了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条件、设备的情况不同,师资水平不齐以及形势发展的需要等因素,课本采用教案式编排,并系列配套,以方便教学,节省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易于上口,易于入门,其安排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灵活使用。教材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还有较高要求,满足条件好的地区及先进生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不同水平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初中英语新教材突出交际性,它是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中学外语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A、教科书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素质

教学内容健康,渗透着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听读材料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B、教科书注重语言的作用。

教科书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只是懂点英语知识,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因此,教科书介绍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信息沟(Informationgap)、解题(Problemsolving)、猜谜游戏(Guessinggames)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

C、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科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大纲所规定的全部的语言项目――功能、语音、词汇、语法、话题等。这些项目的编排是以多年教学实践为依据,旨在符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识规律和特点。

D、教科书的语言材料力求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E、教科书注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教科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通过大量的语言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言语的技能,并经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和完成任务,将言语技能逐步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

F、教科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G、教科书采取“透明法”,易教易学。

(三)、高中教材的特点

A .题材广泛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B.体裁多样

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英语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学校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

英语教学是一个过程,考试不过是用以评价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现在的情况完全被弄颠倒了。相当多的学生把通过考试当作自己学习的目的。不唯独学生是这样,上自学校领导,下自教师、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能否通过某种形式考试上。当前中国实行着三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英语统一考试(或称标准化考试),即在初中结束时学生要参加地区或市一级统一的“中考”,以决定其升入哪一类高中;在高中结束时要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以决定其最终能进入哪一类大学就读;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继续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英语专业则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八级全国统一考试)许多学校甚至把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规定为“学位课程”,学生在毕业时若没能通过该项考试,既不能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学生们都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0分当作获取学位证书的“生死线”。

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扭曲了正常的英语教学。学生主要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为目的,而不愿看英语教材,不爱读英语名著,却对速成英语、应试英语等市面上的“速成教材”情有独钟。虽然考试成绩会有所提高,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当前,一股要求对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谈话,历数所谓“标准化考试”的种种弊端。

当前关于学校英语教育存在着多种错误认识,例如:认为英语是教会的;外语课是一门知识课;学习英语有捷径可走;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存在于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虽有一定影响,但还不至于左右整个中国英语教育的全局。当前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全局性影响的两个主要误区是:(1)学外语年龄越小越好;(2)学外语时间越长越好。这两种错误认识不仅具有社会的普遍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存在于某些领导人和国家职能机构的观念中,成为我国制定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弊端盖出于此。

但由于现时我国对于教学材料的组织运用仍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要用教学材料组织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近年来,我国相关教育机构已对教学材料的组织编排引起了重视和整改,目前已有进一步的改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教学材料组织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呢?

三、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

(一)开展中英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比较

跨文化语用比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从语言形式上?社会语境?语用原则上和文化根源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从而使学生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习得恰当的表达方式,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以赞扬为例,英汉存在不少差异?首先差异存在于赞扬谁的方面?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一个人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所以听到一个说英语的妇女夸赞她的丈夫工作多么勤奋事业如何成功不足为奇?同样她也可能会夸耀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功课优秀,参加活动积极等?而在中国这会被认为是“爱炫耀自己”?中国人一般不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家人,中国人崇尚谦逊?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家庭就是自己的延伸,在别人面前对待家庭成员如同对待他们自己?如果他们认为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不好,那么赞扬家庭成员也不好?然而,西方人很直率?如果一个人真的认为自己或家人表现出色,那么在与别人谈话时就会实话实说?这种文化差异源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别?个人主义文化鼓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人?物?看法?而这些标准是在他所处的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这种文化提倡人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从众为上?所以谦虚?不标榜自己就变成了交际准则?此外,英汉民族在赞扬什么方面也有差异?讲英语的男士夸奖女士漂亮司空见惯,因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在西方国家盛行,追求爱和被爱被认为是人的天性,有魅力是赢得异性爱的一种资本?但是在中国谈论女性的美貌是个忌讳话题?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大行其道?这种传统文化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般人不去赞扬女性有魅力?另外,英汉民族在对称赞语的如何应答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按照Leech(1983)的“礼貌”准则,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礼貌原则,其中包括“一致准则”和“谦虚准则”?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往往同意对方的恭维内容,是受“一致准则”的影响,也是合作原则中以“质的准则”为上,而中国人倾向于谦虚,将对自己的赞扬降到最小的程度,这也是受“谦虚准则”或“贬己尊人”(顾曰国,1992)准则的约束?

(二).将语法教学和语用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正如Thomas(1983)指出,语用语言失误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得以纠正,因为某些语法形式具有一定的语用涵义?因此某些可教的语用知识就可以列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情态动词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讲语法结构时,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不同句法结构表达的言语行为,让学生了解疑问句并非都表示“询问”?陈述句也可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将知识与语用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既能掌握正确的语法要领,而且能领会不同的话语基于不同的社会权势关系?熟悉程度和所执行的任务等因素需要,动态地调整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以实现各自的语用功能?以实施要求他人接听电话的请求为例,下面就有多种表达方式,究竟选择哪一种语言形式,就需要考虑以上提到的语境因素?

(1)Answer the phone.

(2)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3)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4)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5)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6)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例句(1)~(6)间接性越来越大,因而总的来说其礼貌程度也是呈递增趋势?但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并非越间接的语句礼貌程度就越高,如果是熟悉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或权势相对大一些的上司对雇员就完全可用例句(1)和(2)?

(三).结合教材,注重文化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是影响目的语交际的重要因素。戴炜栋( 2000)认为,无论语用语言失误,还是社交语用失误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介入不容忽视。《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课标》的描述,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比如要掌握日常社交往来方面的一般语用规则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如称呼、问候、询问、道歉、告别和打电话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牛津教材高中第九模块为例,第三单元 The meaning of colour,介绍了颜色在中西方文化里不同的象征意义。如: I was feeling blue because my football team lost again at the weekend.此句中的 blue意为“沮丧的,忧郁的”,但在中国人眼里,蓝色象征“宁静,纯洁”。英语中的 blue还有其他含义,如 blue film意为“黄色电影”,在中国文化中,黄色即是“色情的,下流的”。又如:第四单元 Behind beliefs讲解了与宗教有关的词语,教师在教这个单元之前可趁机向学生说明圣经在西方人心中的重要性。英语中的很多用法都与圣经相关,如: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认为 13不吉利,因为它与耶稣受难时的人数有关,而汉语中的 13并不被大众认为不好。再如:提到“龙”字,中国人心中的感觉是神圣、高贵、吉祥,封建社会的皇帝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让国人喜欢的象征或图案,但如果把“望子成龙”说成 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那就犯了极大的语用错误,因为英美人没有这种认同心理,而认为龙是丑恶、凶残的魔鬼。

(四)跨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因此,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语言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语用层面上,文化价值观与言语行为彼此相互作用。因此,语言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导向,促使学习者真正做到文化的相容、相知。下面例子中的apple of discord是属于西方文化特有的,我们的学生如不具备相关知识,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例(1):A:Ann is a very nice girl in our class.

B:You think so.She is really an apple of discord wherever she appears.

例句(1)中A认为Ann是个不错的女孩,而B却不这么认为,说Ann是个apple of discord。这里的apple of discord来自希腊神话,讲的是海神之女Thetis和希腊英雄Peleus结婚,未请掌管争执的女神Eris参加,她因而大怒,决意不邀自来,在婚礼上制造不快。她送出金苹果说是送给最美丽的人,从而引起众神争夺、产生不和。据此,apple of discord意指“祸根”或“纷争之源”。因此,例句

(1)中B实际上是说Ann是个到那都是个惹事生非的主儿。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语言层面和语用层面上的文化教学都要重视,不断加强文化因素的传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在课堂上,教师可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的。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的言语交际行为(如称呼、问候、告别、道歉、邀请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相关领域中英汉文化背景差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便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

(B)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C)第二课堂是提高语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可设立西方文化课,举办讲座、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思想、尽情展示英语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兴趣。

(D)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广播等声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还可根据具体情况,举办英语晚会、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四、总结

要培养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必须做到一下两点: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深刻认识中与英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性;在教学方面,语言知识的讲授应结合其语用知识,突出其功能和意义。

利用教学材料组织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培养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语用能力和意识较为重要的外语教学中,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大量的人才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综合进步也有了促进性的作用,社会就会稳步前进。这将是对整个社会的语言架构的一个大的提高,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篇二:英语论文题目大全

英语论文题目大全(中英)

1.《红字》中海丝特 ? 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 Irrational Side of Hester Pryn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2. 《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The Conflict in Donbey and Son)

3. 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Translation)

4. 美国教育的衰弱(The Drop of American Education)

5. 19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The Positive Impacts of European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6. 朱丽叶之人物分析(Character Studies in Juliet)

7. 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atic Theory in Literature)

8.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n Pragmatics)

9. 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A Brief Analysis of English Phonetics as well as a Guide to Improve Learners’ Oral English)

10. 比较两种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评论(Comparison on Two Kinds of Comments on Hamlet’s Revenge)

1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12. 英语的学与教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13. 由美国2004年总统选举所想到的 (More than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14. 论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关于《雾都孤儿》的赏析 (The Purity in a Corrupt World—An Analysis of Oliver Twister)

15. 论理智与情感之关系——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分析

16. 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Challenges on Chinese Banking Sector after Entering the WTO)

17. 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The Influences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

18. 史蒂芬?克拉申的听读假设和二语习得 (Stephen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艾?巴?辛格——犹太文化的守护者 (L. B. Singer—the Patron of Jewish Civilization)

20.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运动的派别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in the 1960’s)

21. 论《红字》的模糊性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嘉莉姐妹》中无心的欲望 (The Limitless Desires in Sister Carrie)

23. 英语广告语言修辞特点 (Rhetorical Features in Advertising English)

24.《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Pau Morel’s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25. 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The Reasons for Tess’s Tragic Fate)

26. 论恐怖主义的根源 (On the Root of Terrorism)

27. 2003: 中印关系新纪元 (2003: A New Era of Sino-India Relationship)

28. 希兹克利夫的复仇 (The Revenge of Heathcliff)

29. 弗洛伊德理论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Freudian The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30. 论萨姆一家人之“变形” (The Etamoephosis of the Samsas)

31. 亚伯拉罕 ? 林肯的民主思想初探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Abraham Lincoln’s Thought of Democracy)

32. 评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公达西 (Mr. 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3.《简爱》的圣经情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Eyre and the Bible)

34. 库区三角浮出水面——万州、开县、云阳经济宏图 (The Triangle of Reservoir Region Is Surfacing—Wanzhou, Kaixian and Yunyang Open a Great Diagram of Economy)

35. 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onversation)

36. 浅析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与其它主人公之异同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antiago and Other Heroes by Hemingway)

37. 对嘉尔曼的偏见 (The Prejudice Against Carmen)

38. 简爱——关于简爱的性格评论 (Jane Eyre—A Review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in Jane Eyre)

39.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力夫之间的苦痛恋情 (The Suffering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40. 简评妥协——研究《傲慢与偏见》(A Brief Comment on the Compromise—A Stud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4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42.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On the Impact of Jane Austen’s Life on Her Novels)

43. “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When True Lies Challenge Tradition—An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Reality TV)

44.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The Sino-US Relation—The Taiwan Issue)

45.《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The Great Vitalit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46. 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Significance in Commonplace—Pride and Prejudice)

47. 萨皮尔沃夫理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

48. 论格里高尔的悲剧 (An Analysis of Gregor’s Tragedy)

49.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更多关注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50. 文体学: 语言学习的科学 (Stylistics: A Scientific Approach)

51. 佛教在西方 (Buddhism in the West)

52. 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3. 国际反恐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54. 全球资金市场近期特征与走向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in Recent Decades)

55. 从《老人与海》中桑堤亚哥的性格可知——人是打不败的 (A Man Cannot Be Defeated—From the Character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56. 南方的失落 (The Loss of the South)

57. 戏谑与幽默 (Banter and Humor)

58. 《嘉莉妹妹》中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Realist and Naturalist Factors in Sister Carrie)

59. 论中国的口语教学(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60. 浅析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The Teaching of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61. 广告社会责任感诉求(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 of Advertising)

62.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

63. 电影《乱世佳人》长期受到青睐的原因(Gone with the Wind – Why This Movie Has the Lasting Popularity)

64. 广告英语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65. 美国青少年教育问题浅析(An Attempting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66. 简爱自我价值的实现(The Realization of Jane Eyre’s Self-Worth )

67.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Free Trade Versus Protectionism)

68. 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How to Promote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69.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Using CLT in English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70.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Up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1. 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影响(On Christianity’s Influence Upon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Early-stage Middle Ages )

7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 Racist Novel?)

73.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Culture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74. 试论哈姆雷特的两个主题(On the Two Themes of Hamlet)

75. 谚语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overbs)

76. 浅谈电视暴力和儿童的关系(TV Violence and Children)

7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Constru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78. 理性视角看待当今文化多样性(Rational Perspectives toward Contemporary Culture Diversity)

79. 米切尔在《飘》中的思想矛盾(Mitchell’s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

80. 浅析马克?吐温作品之《竞选州长》(A Brief Analysis on Mark Twain’s Work Running for Governor)

81. 美国霸权的文化诠释(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Hegemony)

82.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语音问题(The Phonetic Problems of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

83. 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中国商业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ChineseBusiness)

84. 《双城记》中的典型人物角色及其对主题的诠释(The Typical Characters of A Tale of Cities

and Their Annotation to The Themes)

85. 从儒家理论角度浅谈赡养年老父母的责任(On the Filial Oblig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86. 消费需求与广告策略(Consumer Need and Advertising Strategies)

87. 古埃及女性的地位(The Status of Women in Ancient Egypt)

88. 成功的秘诀——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The Secret of Success –Analysis of Forest Gump’s Language)

89. 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性(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ty )

90. 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91. 委婉语的产生与交际功能(Social Function and Origin of Euphemism)

92.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Tourism Marketing)

93. 《黑暗之心》的内容与主题(The Content and Theme of Heart of Darkness)

94. 词翻译中的4—R翻译理论(On the 4-R Theories in Poetry Translation)

95. 词组记忆单词的有效性(Vocabulary Study through Phrasal-learning)

96. 伊拉克战争中所体现的美国价值观(The American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Iraq War)

97. 实践词汇教学法(Word Teaching through Practice)

9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国内旅行社的影响(The Influence on Domestic Travel Agencies of China’s Entry 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99. 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College Campus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100. 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象征主义手法(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1.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Reading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Problems and Measures)

102. 口语课堂中引入文化教学(Add Culture Into oral English Class)

103. 意外结局的大师——欧?亨利(The Master of Surprising Ending—O?hey)

104. 浅析中国女性传播者话语权的突破(On the Breakthrough of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105. 浅析成都报业市场的竞争及启示(General Analysis of Chengdu Newspaper Market’s Competition and Enlightenment)

106. 机遇?挑战?——试谈报纸应对网络的冲击(Opportunity ? Challenge?—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Newspaper)

107. 菲茨杰拉德:“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F .Scott Fitzgerald :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108. 霍桑的善恶观——浅析《红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Howthoren’s View on Good and Evil –An Analysis of the Four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Scarlet)

109. 中美文化差异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in China and America)

110. 通过人物分析思考《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理念(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as Seen from Character Analysis)

111. 中美商业交往文化之差异比较(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12. 光荣与耻辱——英国足球文化观察(Honor and Disgrace –An Observation of the Football Culture of UK)

113.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Satire in Gulliver’s Travels)

114. 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Dickens’ Humanitarian Sentimentality—After Reading A Tale of Two Cities)

115. 《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分析(An Analysis of Good and Bad Characters in David Copperfield)

116. 语言歧义(Language Ambiguity)

117. 美国英语变体和身份(English Variety and People’s Ident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18. 哈代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批判(Hardy’s Criticism on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9. 《汤姆?索亚》——对儿童心理的深入分析和充分展现(Tom Sawyer, Full Analysis and Display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120. 从扭曲到恢复——试析《李尔王》中的人性(From Distortion to Resuscitation – An Analysis on Human Native in King Lear)

121. 浅谈《美国悲剧》及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An American Tragedy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aterialism)

122. 情感与语言学习——中学英语学习中焦虑情绪(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Learning)

123. 一部反战小说——浅析《永别了,武器》(An Antiwar Novel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in Gone with the Wind)

124. 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探索(What Bring About the Tragedy of Hamlet)

125.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十八世纪英国绅士特点(Exploring the Traits of English Gentlemen in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Pride and Prejudice)

126. 论双语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透过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调查(The Feasibilit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Through the Research in the NO.1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Chongqing Hi-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127. 评论中国英语教学与学习(A Review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128. 从广告用语看美国价值观(Advertising Language as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s) 129. 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Causes of Breakdow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0. 《傲慢与偏见》中的次要人物(Minor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1.《印度之行》的象征意义(Symbo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

132. 对《动物农庄》的思考——《动物农庄》里的人物象征意义(A Thought on Animal Farm—The Symbolism of the Characters of Animal Farm)

133. 美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USA)

134. 对于老师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思考(Reflection on The Teacher As Classroom Leader) 135. 两性的语言差异(Gender Difference in Language)

136.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etic Cultures) 137. “寻找出路,但没有出路”—美国战后青年的缩影“麦田守望者”(“Find Way Out , Yet

篇三:英文论文

论文题目: The Reflection of Naturalism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学生姓名:李清瑞学 号:1110010408 班 级:英语04班得 分: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2014年 06 月 10 日

Contents

Abstract in English……………………………………………….……………… Abstract in Chinese………………………………………………………………. 1. Introduction……………………………………………………………………. 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turalism…………………………………………... 3. Jack London’s Life and Summary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3.1 Jack London’s Life…………………………………………………………. 3.2 Summary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4. The Reflection of Naturalism in the Call of the Wild........................................4.1 Determinism Theory of Heredity……………………………………………4.2 Determinism Theory of Environment……………………………………….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bstract

i ii 1 2 3 3 3 4 4 4 6

7

Naturalism was first proposed and formulated by French novelist Emile Zola. Jack Lond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naturalist novelists. He shows his philosophy of naturalism completely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author's naturalistic writing style from both genetic determinism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elaborates the double impact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of the animals, and expresses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tatu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Darwin's theory of "the big fish eat up the small, the fittest survive" is fully expressed through Buck's imag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ea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ism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thereby seek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ist literature in general.

Key Words:Naturalism;environment; heredity

摘要

自然主义最早由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而杰克?伦敦则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自然主义小说家之一.本文通过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作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阐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双重影响,及作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达尔文的"大鱼吃小鱼,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观点在书中由巴克的形象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本文试图探讨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的运用.

关键词:自然主义;环境;遗传;

1. Introduction

As a literary movement, naturalism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even in the Western Europe. Naturalism refers to a novel gee popular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It originated in France in the 19th century, represented by Zola. Naturalistic writer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volution theory of Charles Darwin. They believed that one's heredi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etermine one's character and influence the actions of its subjects.

Jack London (1876-1916)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writers of his time and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naturalist novelists of America. 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Darwin's ideas of constant struggle in nature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He showed his philosophy of naturalism completely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Lond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literal naturalism by writing such novels which obviously bear the naturalistic elements. His works are good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biological heredity and the cosmic chance play in human life. For this London will be remembered deeply and lastingly. (赵燕,2004)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turalism. And it summarizes the double impact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of the animals, and expresses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tatu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is book better and thereby seek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istic literature in general.

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turalism


英语论文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37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英语论文网
相关文章
  • 英语论文网

    网络英语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如何通过教学材料组织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指导老师:曾衍桃学生姓名:李冰学号:44071222410002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