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时政论文 正文

时政论文

2017-04-08 06:36:3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政治论文

《政治》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

论文题目: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姓 名 菅之舆

所在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 号 31514008

日 期 2015年11月06日

摘要: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达临界点,环境治理成为日益沉重的发展负担。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环境问题是一个死结。走出环境困境,需要一次彻底的生态文化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是大力推进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环境优先的有限发展观,发展后工业生产方式,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应当顺应形势、着力推进。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构建形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健全制度体系的构建形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顺应了新常态,也为其重塑了新动力。

关键字:中国,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

前言:

在 APEC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新常态”概念,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信心适应未来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并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让“APEC 蓝”成为一种新常态持久光顾北京、覆盖华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凸显其战略位置,表明我党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产物,其必然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人类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应该运用“新常态”的视域,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通过最严格的法律制度的执行,才能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研究从根本上讲还是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来看待,单一研究经济系统量的增[1]

加和结构改善,本质上仍然循着经济增长的路径展开,根本没有找到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联系的切入点,结果,经济增长了、环境恶化了、资源耗竭了,人类生存基础削弱了,生态安全和人类的生存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亟需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社会今天存在的生态问题是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无法最终解决生态问题。恩格斯曾指出:“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个别的资本家所能够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 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出来的或交换了的商品的用途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扬弃的结果。西方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对生态和社会伤害极大。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以往也走了一条粗放式发展的道路,资源消耗与开发过度,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的转变,要抛弃以前的老路,通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来实现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意见》也明确提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虽经调整恢复,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并不明朗,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不定,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增加了诸多变数。 从国内来看,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等问题突出,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2014 年我国经济增速降至 7.4%, 创 24 年最低;2015 年预期目标设为 7%左右,也是 10 年来的最低值。总体来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破解经济下行的压力需要从多方入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可起到重要作用。 中央确定重点支持六大领域消费,即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和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回应,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

篇二:政治论文

论元旦跨年晚会上的经济生活现象

在2015的12月31晚至2016年1月1日凌晨,我校在校园内举办了元旦跨年晚会,在晚会上有许多精彩丰富的活动,当然有很多现象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以下将对一些现象展开论述。

在元旦通宵活动中最火爆的莫过于美食一条街,而我们的消费活动是最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作为学生,我们基本上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父母的收入是影响我们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而社会经济水平则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我们在美食一条街的消费是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同时我们如果购买晚餐则也为生存资料消费,如果购买书籍则为发展资料的消费。我们在美食一条街消费时也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智地消费。首先是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我们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消费,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喜好而去借钱购买较贵的商品。其次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要随大流去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我们班在美食一条街中经营烧烤,生意火爆,最主要也是因为我们定的价格较合理。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譬如其他班的鸡块很多同学争相购买,价格因为供不应求而提高,有些班的生意不是很好,供过于求,就通过降价的手段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但最终仍是由价值来决定价格,而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在烧烤时因为鸡翅要花的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因此鸡翅的价格会相较其他更贵。而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量,我们的烧烤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对我们的烧烤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会对作为我们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而我们的烧烤稍微降价的时候,消费者对我们烧烤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从而对其他班烧烤的需求减少。同时价格变动也会影响到我们对烧烤的生产,我们得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哪种类型的烤串价格上涨,说明顾客的需求较多,因此我们也会增加对该种类型的烤串的生产,同时增派人手去烤。当然,作为一个小型店铺的发展也有成功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过硬、服务良好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4)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当然,在美食一条街中也是遵循着市场经济的,所以各方面都要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1)作为主办方学校,应该制定美食一条街的市场规则,加强学校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2)作为经营者的我们应自觉遵守规定,诚信经营(3)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应树立起法律和诚信观念。而市场调节本身也是存在弊端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经营和消费。

这回的元旦跨年晚会我学到了很多,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现象的本质和内在原因。我们中学生既是消费者又可能是经营者,所以我们应树立法律和诚信观念,为我们的经济生活提供保障。

篇三:2016政治论文范文

2016政治论文范文

第1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作为独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也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正确理解和认识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阶级关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使社会阶级关系和体现这种阶级关系的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历史性、阶级性,进步性、民族性和兼容性五种基本特征。

当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产物,他既具有政治文明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本质,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意识。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人民团结、政府廉洁高效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小平同志曾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党的十五大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是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关系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依法治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主要为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等,这些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巨大的作用。

一、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1毛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两种制度间的对立和矛盾,在不同政治文明间的反映,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日益加剧,国内政治文明方面存在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权利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有物质保障但发展不平衡等诸多不足,体现在现实经济生活领域表现为:国企改革一直不能取得突破,党在农村政策在一些地方执行中出现偏差,政府职级转变步履艰难,许多改革方案在执行中严重走样,腐败现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等等。出现这些总是有多种复杂的原因。笔者认为,从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观念、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驱动力,政治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在新的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反对脱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并不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可有可无、完全被动的地位,甚至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常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这说明若不想触动政治体制,单纯就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已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2、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大有滋长蔓延之势,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有缺陷。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碑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根本上扫除腐败现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经济全球化浪潮必然对世界各方面各领域带来影响和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面临挑战。苏东剧变表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目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最大的政治挑战,就是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企图使我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西化"、"分化",就必须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体制,这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人世之后,pTO规则对各成员方面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一成员要享受WTO的权利,同时这些原则、协议又要求对zhèng fǔ 部门的职能、管理法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增强政府改革的透明度,以保证政府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

5、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实际上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到了议事日程,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文明观,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了研究和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文明比资本主义文明具有优越性为出发点,以一种忠诚的精神来捍卫社会主义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宝贵的}S。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休。通过历史的反思,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文明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精神理念之中,而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基础。以这一理论逻辑为起点,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方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了不朽功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依据世界多样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解决各种新问题过程中,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文明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奋斗目标,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制度创新为行为

导向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观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明观,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新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当前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物质文明搞上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致要求,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体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将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巩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一个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根本问题,从"六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所实现的小康社会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任务,因此把握这一根本问题在于认识、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实践中坚持和正确贯彻并不断改进。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的地位,源于党的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按照这一要求,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深人探讨党的领导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探

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问题,解决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权力体系并轨的问题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在权力机构框架内进行的问题,使党的领导和人民执掌国家政权更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实效,更有利于党领导和支持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和监督国家事务。另一方面党要按照宪法的规定,使自己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逐步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民主化。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体现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除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必要的机制和法律保障之外,还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逐步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范围,使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权意识、公民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翅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

在依法治国的问题上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自主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健全责权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同时还要增强司法过程的透明度,让人民能够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法治、法律意识,增长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使人民掌握法律的武器,并学会运用这个武器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党和国家的权力配置、运行机制和相互作用达到更为科学合理,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执政的方式继续完善,人民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法律法规不断完备,各种监督渠道畅通并发挥作用。

二是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的同时,实行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发挥舆论监督,拓宽监督的渠道,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并在制度和法律上加以保障。

三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的地位和权利范围,势必也影响着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所以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要以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进一步健全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目标,使党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和保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

四是要大力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要有较高的民主素质和现代化政治文化氛围,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和法制精神,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人人心。

五是要迅速发展基层民主二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广泛实践,要健全全民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并适时予以监督推进基层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第2篇:试议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校务公开

高校领导班子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着、践行者,是推动基层单位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理由。当前有效推进基层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有多种途径,其中实施校务公开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校校务公开的基本情况及做法

(一)总体情况

随着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推进,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促使学校对于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更加具体、全面和实际,达到了"知情、监督"的目的。2016年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制定了《****西藏大学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务、党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编制详细的校务、党务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明确了公开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学校党委对校务公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校行政把校务公开纳入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保证校务公开工作从组织、制度、形式、内容、程序以及执行监督等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西藏大学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的"西藏大学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目前我校有12个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全力协助配合"的工作格局,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倡议。

(二)我校校务公开的主要做法

1校务公开主要内容

(1)学校重要决策和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建设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对外合作项目;规章制度制定或修订;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学校议事规则和有必要公示的议事结果等;(2)人事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名额与条件、程序以及招聘结果;学校机构设置调整和人事调配;学校和部门定编定岗定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条件和选拔程序;学校各类评审委员会组****员的条件和名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政策


时政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30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时政论文
相关文章
  • 时政论文

    政治论文《政治》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论文题目: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姓名菅之舆所在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号31514008日期2015年11月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