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夜深忽梦少年事 正文

夜深忽梦少年事

2017-03-13 06:39:4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江苏省扬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扬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6.1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年至少两次进村入户,与帮扶群众唠一唠________,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并为他们提供一些________的帮助,已经成为全省四十多万名帮扶干部________般的工作常态。

A. 家长里短 力所能及 家常便饭 B. 柴米油盐 力所能及 司空见惯

C. 柴米油盐 无微不至 家常便饭 D. 家长里短 无微不至 司空见惯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 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① 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

② 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

③ 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

④ 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

⑤ 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

⑥ 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②⑤④⑥③

C. ②①③⑥⑤④ D. ②①④③⑥⑤

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 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 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 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 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曾子开书

秦 观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

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

而阁下徒见其骫骳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

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入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 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 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

B. 迹相仍、袂相属也 属:聚集 .

C. 介绍不先,贽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

D. 消垢翳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蔽障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 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 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 “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致使事情没办好。这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8. 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3分)

________________

(2) 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4分)

________________

(3) 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3分)

②①

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苏 武 令

李 纲

②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

③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④⑤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

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注】 ①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 消耗,消息。③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⑤ 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 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3分)

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夙兴夜寐,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7) ________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8) 东隅已逝,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谈 月 亮

茅 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

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

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2. 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13. 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15. 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

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篇二:语文-泰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注意事项:

1.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部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

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 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 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演化如果

B.物换星移演绎只要

C.时过境迁演绎如果

D.时过境迁演化只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

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

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C.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苏浙沪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联

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D.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

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

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B.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

远望去,或冠平如盖, 或尖削似剑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

多一些昂扬的旋律, 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

虚旷,这近乎癫狂的 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 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 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 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 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5.阅读右边的这幅漫画,对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

B.面对残酷的高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C.要想顺利地通过高考,必须啃透大量的书籍。

D.过重的高考学业负担,让莘莘学子难以承受。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武夷精舍记

(宋)韩元吉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磅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 其峰

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①。缘隙磴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抗溪而上,号为九曲,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

杖徙倚而不忍去。山故多王孙②,鸟则白鹇、鹧鸪,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而无惊惧之态。水流有声,竹柏丛蔚,草木四时敷华。道士即溪之六曲,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山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

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

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③,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

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茅草,仅得数亩。面势幽清,奇石佳林,拱揖映带。使弟子辈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予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 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常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鼓瑟锵然,“春服既成”之咏④,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

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⑤,...

抑以为何如也。

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有删节)

【注】①弁:帽子。②王孙:猴的别称。③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

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④“春服既成”之咏:语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弟子谈志向,曾皙鼓瑟,咏唱“春服既 成”,其思想得到了孔子的赞同。⑤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时仙人武夷君,中秋 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卧小舟抗溪而上抗:逆 .

B.元晦躬画其处 画:作画 .

C.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 酬酢:饮酒唱和 ..

D.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 俾:使,让 .

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夷山山势宏伟,山形奇特,历史悠久,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流连忘返,但一日之

游时间仓促,游览者往往匆匆而返。

B.因居住地距武夷山较近,朱元晦与门徒常携书前往,颂《诗经》《楚辞》,饮酒长

啸。辞官后,享受祠官的俸禄,更能常游武夷山水。

C.武夷精舍面溪背石,是朱元晦与门徒亲自建造出来的,其规模比邻近的道庐大了一

倍多,而且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D.朱元晦是一介儒生,心中有“道”,虽居深山,却不行寻仙访道、炼丹吃灵芝之举,

而是效仿孔子收徒讲学,逸情于山水。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3 分)

(2)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3 分)

(3)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3 分)

9.文中对“武夷精舍”的环境与布置有着细致的描写,请概括其特点。(3 分)

三、古诗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

(2)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庄子《逍遥游》)

(2),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

(4)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5)覆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一条少年的街道

安庆

①秋天的一个黄昏,当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时,我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也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也许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少年,或者少年中的一个。而街道,还是那条少年的街道吗?

②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③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④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⑤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

篇三: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

扬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6.1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年至少两次进村入户,与帮扶群众唠一唠________,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并为他们提供一些________的帮助,已经成为全省四十多万名帮扶干部________般的工作常态。

A. 家长里短 力所能及 家常便饭 B. 柴米油盐 力所能及 司空见惯

C. 柴米油盐 无微不至 家常便饭 D. 家长里短 无微不至 司空见惯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 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① 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

② 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

③ 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

④ 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

⑤ 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

⑥ 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②⑤④⑥③

C. ②①③⑥⑤④ D. ②①④③⑥⑤

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 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 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 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 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曾子开书

秦 观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

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

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入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 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 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

B. 迹相仍、袂相属也 属:聚集 .

C. 介绍不先,贽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

D. 消垢翳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蔽障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 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 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 “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致使事情没办好。这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8. 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3分)

________________

(2) 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4分)

________________ ②①

(3) 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3分)

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苏 武 令

李 纲

②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

③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④⑤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注】 ①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 消耗,消息。③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⑤ 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 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3分)

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夙兴夜寐,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7) ________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8) 东隅已逝,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谈 月 亮

茅 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

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2. 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13. 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15. 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

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


夜深忽梦少年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64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夜深忽梦少年事
相关文章
  • 夜深忽梦少年事

    江苏省扬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扬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16.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