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正文

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7-03-13 06:53:3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变成围观者,还有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背叛者。

诚然,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碰撞文化融合的时代,领略着文化的融会贯通。我们目睹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感受着西方文化的别样风采。但是,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在我们的面前消失,而许许多多的人就这么看着,无动于衷,甚至是笑着说没关系只是些无用的老古董而已。

醉舞花朝燃灯元夕,千百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消失在人们的回忆里。“木马流水”最后成了传说,撕纸微雕也将化作会被尘封的回忆。

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流入中国,思想的碰撞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新旧文化一次次碰撞最后那些所谓的“糟粕”被人嘲笑着丢弃在历史的泥水塘里最后被时间碾碎。国门的打开换来的不仅仅是进步,还有忘记。

我们忘记的东西越来越多,童谣里的“二十三,糖瓜粘”不如现今孩子相信的“Santa Christmas”更有吸引力,腊八粥的米香被西式快餐油炸的味道一点点地遮盖住,花朝节的满园芳馨被情人节大把的玫瑰掩埋,习惯了马克笔的手一旦接触毛笔就觉得手心打滑。

记忆力所没有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正如我们正在丢失的文化。年轻人的脑子中哪里还有这么多守旧的观念?只是不断追求着快捷与新奇的东西。线装书不如电子书来得方便,放在家里也没多大价值,不如卖了;老一辈人挂在耳房里的算盘被子孙摘下挂了绳子当做小车一样地拉,又嫌它不如电动的有意思便随手一丢;《三国》《红楼》太过晦涩难懂,哪比得上这快餐文化的烂俗言情武侠小说?吃着快餐“享用”着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浑然不觉间把老本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才有韩国把中药拿出去申遗的笑话,所以才有端午节成了邻邦传统的谬论,所以才有了历史里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不属于中华的奇谈。浸润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结晶啊,就这样成了部分人眼中陌生甚至不可理喻的东西。

人们追求着快捷,追逐着方便,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篡改毁灭也不以为意。他们西装革履踩着锃亮的皮鞋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北美到南非。却从来没有想过抽出一天时间来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祭奠一下磕磕绊绊从历史缝隙中好不容易保留至今的那些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以及一定层次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否长久立于世界一端的未来。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必然毁灭,当年女真灭西夏就毁尽所有宫殿庙宇,烧光载有西夏文化的书,最后哪怕是不屠城,西夏也必然灭亡。没了文化的民族,连多存活一日都是妄想。

文化不是晦涩阴沉的迷信,那只是封建残余的渣滓,那才是真正的糟粕。文化不是牵强附会的曲解,那只是佯装高尚的虚伪。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内心的良知与美德。所以流传至今的那些传统文化大都是美的,好的,善的。是启人心智的钥匙,是有益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

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般一戳就破不切实际的文化,一个民族也不需要用金银玉石堆砌出来的虚假文化。这种文化名义上是文化,但本质上却是砂砾,它看上去包含着无数“哲理”,但它依旧无法重塑当代人的精神理念,无法建构人格品质。

文化这种东西,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广纳博取,更不是看到什么就伸手拿来什么,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但人们往往做不到,所以看到什么就拿来什么,承载文化的口袋大小是有限的,所以在人们不断把所谓的“精华”不断地塞进去时,经过历史沉淀打磨的东西反而从口袋最底的小洞里漏了出去。

从1840到1949,百余年间中国饱经沧桑,西方的侵略无孔不入从文化到经济再到思想。百

年无休止的动乱,百年的惶恐不安,最后都化作了对于传统的质疑将流传了千百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伤得千疮百孔,理智的人试图劝说,激进的人大声呵斥,百余年间中国的确成长起来了,但也仿佛突如其来地,那些传统,不见了。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明清的文献里都尚有记载,就过了短短百余年,这些东西就几乎消失得一干二净。

有人努力地弥补,有人却仍然对着当年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念念不忘,不停地批判着指责着,仿佛它就没有丝毫可取之处了。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所谓的清理和反思,但实质上我们却给予了它们过多的批判与指责,甚至几乎全盘否定。 在这种环境下,新生代还会记得那些东西吗?

毫无疑问地,答案是“不会。”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借鉴甚至是同样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东西。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道德二字就如羽毛一样轻飘飘的没有任何分量。人们要追求更多对他们而言更加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快乐,比如名利,比如权位,而现在的孩子,也没了以前的那种风雅,弹琴不是为了修养,而是为了拿到一张漂亮的证书,写字不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的毛躁,而是为了得到长辈的称赞夸奖。

不知道四书五经,没背过《三字经》《弟子规》,仿佛是木偶一样任人摆弄学着自己或许想或许不想的东西,传统?文化?那是什么?他们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哪里能管得了这些“没用的东西?”父母还给他们安排了考级的任务,家长眼中没用的“老古董”又怎能进入孩子的内心,还他们一份初始的风雅?

撤掉鸡毛掸子,撇去考级,练字不再是为了练字,而是为了修身,弹琴不再是为了弹琴,而是为了养性,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新生代,才有机会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现代社会的商品化,信息化,升学、就业、晋级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人尤其是中青年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也不允许他们有多少时间去仔细学习和体验那些节奏相对缓慢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再具有大众传承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由低标准的“安居乐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地位和贫富状况作为价值标准。在这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在大张旗鼓展现和宏扬的背后,隐隐凸现出一种黯然的失落,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宽慰。

篇二: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

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却也正在消逝着。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1]

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bstract:The party's 15 big report made a clear and concise summary:"the cultur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to foster have ideal, morality, culture and discipline of citizens as the goal,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national science and popular socialist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rol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it is also gone forward.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 developing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惊魂,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文明犹如鱼之于水,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焉何以存?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泯灭时,我们还能不能静观其变、无动于衷呢?

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2]

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总体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意识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华民族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及子孙后代所创造的、被中华民族子孙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内涵之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创造和继承发展的文化,也可以指中华民族华人社会发展并继承的从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继承、发展而成的特有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积累,形成了诸多传统的文化,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着,不断丰富和充实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对中国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包括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乐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礼仪。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琴棋书画、乐器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鼓、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主要代表有诗词曲赋,如:唐诗宋词、小说辞赋等。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有: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此外,中国的传统礼仪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中国,很多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能少了中国戏剧,有如:京剧、豫剧、潮剧、昆曲、湘剧、黄梅戏等;最有特色的当然中国语言文化,汉语、汉字、对联、歇后语、谜语(灯谜)等。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有的特点,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别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的消逝,有好多例子证明这些。大到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如交响乐,芭蕾舞,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公关学),各种市场经济体制(如股票),大学办学模式,学术研究规矩,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平起平坐,大学里英语的重要程度更是超过语文),饮食文化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小到一个中国青年每天接触到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更可能是美国大片,韩国流行歌和日本动漫或者欧洲的某一本畅销书(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而不是什么《老子》《周易》,四书五经,或者所谓的国学——这些文化元素的日益接触都会对青年的成长尤其是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并且将会一直慢慢地渗入中国年轻人的骨髓。显而易见,同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冷淡甚至忽视了,于是传统文化继[3]

续衰落和消逝,一刻也不曾停止。

传统文化的消逝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一下几点:1、外国文化的有意识入侵;

2、决策者本身对其了解甚少,以致在决策时将其忽略;3、舆论导向的错误引导,媒体、文化、教育等领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国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追星潮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恶搞历史文学作品等卑劣行径不但没有受到制止和谴责,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4、教育内容全盘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丢失的重要因素,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传统的东西在中国教育领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背诵古文只是为了应试教育。5、一些崇洋媚外的学者推波澜,方某某否定中医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而不自知,这些人反而被一些媒体捧为坐上宾!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人明恩傅。明恩傅于1872年来华,在鲁西北传教三十余年,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当时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并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的实地观察和仔细研究写成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和讨论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思想、气质和观念,应该说百余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因此作者所研究和论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清末年的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具体化体现。通读全书,尽管不能否认他对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属于糟粕的东西无情地批判甚至轻蔑地嘲讽,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明恩傅——一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可取和极其优秀的地方,如勤劳节俭,知足常乐,超强的生命力,孝顺仁慈,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等等方面。作者在书中对这些中国人的优良性格极尽褒扬之词,而且还预言,拥有了这样优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非常有希望的民族,日后她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逝并不意味着它的灭绝和死亡,当代中国人固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文化成分时时刻刻都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许这种传承仅仅靠先天遗传就可以),于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那么面对这种流失,我们应该怎样挽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不只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那么简单,而是民族精神带出的文化底蕴。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优点是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劣”,缺点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三)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例如: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4]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例如: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国已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五)大学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目前的大学课程根本没有语文课程,更无从谈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学课程在改革时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现在的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素养大部分都是从中学课本里学来的,能够熟背几篇古文的大学生寥寥可数,当今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一个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记住了一些网络作家,我们熟记了电影明星的特点长相,我们熟悉了美剧、韩剧、日本动漫的人物形象,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我们不曾记得鲁迅的野草、陶渊明的悠然东南下的闲适,我们忘记了李白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是当代教育者的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们中华子孙沿袭几千年的所继承发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可缺失的文化信仰,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倘若,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诸子百家,没有了儒家、道家、佛家,我们的精神世界从何谈起,难道要靠美剧、韩剧、日本动漫来维持我们的精神世界,来支撑我们庞大的民族,答案是否定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不可能依靠当今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来充实我们民族文化。归根到底,如果传统文化消逝,我们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将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石。

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文化是精神的基石。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但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抛弃以前的崇洋媚外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首推的是孔子学院,中国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加强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播,已经初见成效。另外,中国可以再全世界别的国家设立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节,以此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进全世界。中国是属于全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全世界共享。

我们始终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以习近平总书

记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定会再次发扬光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它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编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 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写委员会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3] 干春松,张晓芒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修订第2 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 (美国)明恩溥|译者:刘文飞//刘晓旸. 中国人的气质. 译林出版社,2013.

篇三:话题作文“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写作指导及范文

话题作文“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写作指导及范文 作文教学

2012-09-22 22:04

【作文题目】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考场佳作】

屈子的悲歌

一考生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一考生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

“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一考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一考生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2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

    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变成围观者,还有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