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李白的错误理想 正文

李白的错误理想

2017-03-13 06:53: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李白的自荐信

李白、杜甫自荐

作者:肖宝根

来源:《职业》2013年第11期李白和杜甫是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们也卑躬求过官职。

至于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史上有不同说法。总之,他们都有过卑

微求职经历。

李白年轻时,不放过任何求职机会,多次谒见地方长官。他曾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

拜见韩荆州,希望能通过他的举荐谋个一官半职。李白的自荐信虽然一开始就用时髦的语言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拍马屁”,最后则表露宏大抱负“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清一”,韩荆州可能觉得李白不够谦虚,不够踏实。这次自荐求职,最终是泥牛

入海。李白在42岁的时候,又向信奉道教的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

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经过她的推

荐,李白到长安拜见皇上,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也很赏识,让他供翰林院学士职,做自己的

文学侍从。

杜甫也曾靠朋友接济维持生活,长期怀才不遇,一直寻找自荐的机会,只不过他选中的

自荐对象是皇上。这年杜甫获悉玄宗皇帝要参加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太典礼,杜甫

就尽展才华,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连同求职信一起,直

接献给唐玄宗。杜甫的自荐求职信与李白的稍有不同,开头略述了中宗时期自己祖父杜审言

超群文才,接着这样介绍自己的才干:我的诗文即使不能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像杨

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最后诉说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境遇,希望皇帝能给自己

一个报国的机会。唐玄宗看了杜甫的求职信和几篇诗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

在集贤院备案等候任用。虽然一等就是几年,但杜甫最终谋到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职位,后

又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李白、杜甫求职成败的经历对今天有什么启发呢?现代人自荐求职,有些也会犯李白第

一次求职的错误,一是动不动就溜须拍马,以为对方在晕晕乎乎中会录用自己。其实这样空

洞的赞美很容易招致用人单位的反感;二是吹嘘自己,夸夸其谈。在缺乏研究的情况下,空

展抱负,这样的求职很难成功。《职业》编辑点评:

李白是恃才傲物的典型,说他给韩荆州“拍马屁”,可能不够公允。其实对他人适度赞美,

无论古今都是一种礼节。自荐是目前就业择业的重要方式。怎样利用好这种方式,是现代求

职者应该重视的话题。一是最好有相应的学历、资历。唐朝时科举制度已经成型,李杜如果

中了科举,那时候肯定会“统招统配”,顺理成章地得到相应官职。当今虽已取消了“统招统

配”的就业制度,但如果学校好或资历突出,就会有一定优势,甚至有单位主动上门聘用。

二是通过他 人举荐。举荐人的意见,通常比求职人的就职愿望更有说服力,李白后来求职成功就是

借助举荐的结果。三是通过自荐信。自荐信现在通常以《求职简历》方式出现。写求职简历

应突出用人单位兴趣点。唐朝用人重视文才,杜甫不仅介绍了祖父的文才,还把自己的文章

附上,很有说服力。不过像李“诗仙”那样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口号,最好不要出

现。而通过对目标单位业务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倒是不错的求职方略。篇

二:李白 个人简介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

最多的一个诗人。特有很多的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我

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

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

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解说: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

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然而,李白一

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而是从政。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筋力

怎样的坎坷与沉浮。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

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魏颢是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他就到处追李白。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可能是这么说的。小魏,你就帮

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给我出版了吧。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

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这个序流传下来了。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

点描述。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什

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特别有神。“哆” 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就是读chi。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他这

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愤怒的时候会吼

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

样的这种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说“或时束带”。

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头上挣个头巾。“风流酝籍”。看上去还像个知

识分子,比较文静。这么一种评价。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

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但是,他

个子不高。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别人也说他

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

他眼睛有神。他神采非常飞扬。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当

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

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在道士

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也说明他气宇不凡。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

己也有一些评价。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说什么呢?

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是说他的一

种精神状态。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

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

都知道,叫余光中。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

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他写的就是

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

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解说: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

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

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被称为“诗

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

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

反思与遐想。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

真的是一个悲剧吗?

康震: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中国

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他会写诗,会写文章。

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也没有什么文联。没有签约作家。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

发财。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要做宰

相。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理想也很大。同时也很简单。什么理想呢?他有俩理想。第一个,

就是当宰相。他说什么?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

定,海县清一。”什么意思呢?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 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

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

一。”从此天下太平。这是第一个理想。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什么意思呢?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

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对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那就是

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他理想大,

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

局长,再做局长。他不。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这是富有传奇

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

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参加过科举考试。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

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找一些

人,求一些人,没有。李白不想这个事情。他想的是真正呢?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

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他要走跨

越式的发展道路。

解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它诞生于隋朝,规

范于唐朝。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

上升期。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 仕途。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李白的所

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康震: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那他怎么跨

越的呢?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李白有。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

知识分子里都写。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一般怎么写呢?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

自我简介。他怎么介绍的呢?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

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就是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其中有什么呢?西凉国。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

暠。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

皇室的祖先。他也姓李。他说我们都是本家。我也是李暠的后代。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

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反正我是不清楚。他这实际上是自身其说的一种办法。就是抬

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这

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比如说李白说自

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都是奇

禽。很奇怪的鸟。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驯养到什么程度呢?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

他手上。洋鸟的。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

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篇三:赞美李白的文章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平生最仰慕文人,然神州苍穹,文海茫茫,可谓众芳斗艳,群星闪烁,但我一直倾慕李

白,这位被天堂逐入凡间的谪仙人,且早已以心相许,矢志不渝。一向最倾慕美,诸如诗歌、

美酒、明月、爱情,每一个美的意象,都会引人产生美的遐想,而李白恰能集诸美于一身。

所以,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超凡脱俗的风采,总让我神魂颠倒。青春总是短暂难留,稍纵即逝的,任你位高权重,凭你钱广财多,惟有时光留不住,惟

有青春唤不回。然而你,李白,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澎湃激情,是勃勃英姿,是天马行空,是

浪漫无拘。你是大鹏,同风直起,扶摇直上;你是天马,来出月支,虎背龙翼;你是长剑,

彻夜吟啸,雄心千里;你是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你是直为斩楼兰的壮士。你登山“云间连下

榻,空中接行杯”,你临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独时,你邀月对饮;寂

寞处,你借酒浇愁;愤懑时,你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你呐喊“我本不

弃世,世人自弃我”。即使身边有再显赫的权贵显要,你也不会“摧眉折腰”;纵然前方有再

猛烈的惊涛骇浪,你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研

磨,你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你的率真率直的感情,如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飞天

而来。你的热情会融化一切坚冰,你的活力可冲决一切阻塞,你豪迈的气概与天地同在,你

浪漫的情怀与日月争辉。和你在一起,没时间感叹衰老疲惫,和你在一起永不会产生美人迟

暮之悲。所以,李白,我要你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恢弘瑰丽的锦绣文章,总滋润我贫瘠干涸的心田。人世莫测,世路多艰,所以人的心情也是多彩的四季,瞬息万变的红霓。于是,得志时,

你同我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你和我一起低吟“人生在

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既然现实无法让我们摆脱烦恼与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将心灵

自我放逐到一个自在逍遥的新境界。清晨,我们一起追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的豪迈洒脱,亲身体验轻舟飞渡的畅快愉悦;傍晚,我们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的苍茫景色,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雄壮瑰丽。当“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时,我

们一起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尽情消受春愁;当“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时,我们一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尽情享受人生。不管人生

如何坎坷多舛,李白,有你的诗篇为伴,我的心灵不孤独。 李白,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吧,我要和你一起,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我要和你一起,

对月相酌,共影徘徊;我要和你一起,诗意地逍遥在神州大地,天上人间。 夜·月·人

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它在历史中的漫游。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凄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是谁

在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我好奇地推开门,却见一个别致的小园:一人、一桌、

一杯酒。杯中清酒倒映着的却是一个寂寞的表情,那是盛唐一颗大大的眼泪。是你,你说

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得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豪放不羁,写出“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会有什么让你眉头紧锁?他们不知道你心中的热

情,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达则兼济天下。可当你还来不及酬谢如愿以偿, 一颗热忱的心就开始冰凉,他们不需要你的治国贤才,他们只不过打着惜才的幌子,只

要你在后宫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歌。 于是你只能离开,离开那个摧眉折腰的朝廷,离开那个令人不得开心颜的尘世,去寻找

能安放白鹿的青崖,寻找桃花潭边的美酒,寻找雪花大如席的轩辕台,寻找那一叶日边的孤

帆??

你说你要活出一个真的自我,在名山大川间放纵性情,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

海。你用这些饱含激情的文字记录你的思想,告诉后人你的潇洒与豪迈。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脸色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缩成句号,一具

腐朽的尸体就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李太白。你的诗作是唐诗中的珠穆朗玛峰,你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在你身上飞快

地流过,却带不走你留在世人心中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你的诗作中被人不断品味,不断学习,

不断被赞叹,绵亘千年而不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而你自己,也在这种绵亘中升华

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那扇门缓缓合上,而你的身影,也带着无尽的沧桑在我的视野中远去。 明月浮空。

我是真的懂你

鱼说:“没有人知道我在流泪,因为我活在水里。”水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

我心里。”

我循梦远航,“一夜飞渡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正当我“迷花倚石忽

已暝”时,一位白衣飘飘,端坐在白鹿之上的俊才缓缓而至。噢,是他,诗仙李白!他面色

苍白,满脸的抑郁,饮酒高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懂,我真的懂。李白一生爱国爱民,满腔抱负,满心希望自己能谋官为民做主,却受

到小人的奸害,皇帝昏庸听信谗言,贬谪李白疏远了他,疏远了一个伟大杰出的爱国诗人。

圣上啊!你不分清白,受人蒙蔽,造成了何等错误的认识,枉害了一代风流??我的心里默默流着泪,我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凄苦。我无言,只在心底歇斯底里地呐喊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逆流而下,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

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

着??突然,仰天长嗟:“天啊!奈何你这般对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

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

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

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

善淫”。悲哉!哀哉! 屈原被迫无奈,愤恨至极,大吼一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以死表达

了对国对民的忠诚。

而他们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后代人永不会忘记!??“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唯觉时之试卷,失向来之李、屈??梦一场??篇四:自荐信北京交通大学自主招生推荐信尊敬的考官:

您好!

我是一名申请参加北京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

上我的自荐信。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父亲是也曾经是教师,

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考入法院,成了一名法官。父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挫折

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形成了我自强不息、不轻言败的性格。

篇二:浅谈李白诗歌创作的矛盾性

摘 要:李白的诗歌创作给人飘逸慷慨,宛若蛟龙一般的豪爽,被许多人称之为“浪漫主义”。浪漫不仅仅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甚至成为他理想失败的内在原因。他理想的高远和实现理想途径的坚持最终导致他的理想不可实现。这一矛盾成为李白诗歌创作的底色,处处显示着影响。

关键词:作家研究;作品分析;李白诗歌

李白的理想是远大的,像鲲鹏那样高远,像姜子牙、诸葛亮那样潇洒纵情。但李白又是孤傲脱俗的,他万万不肯走科举考试的路子,尽管屡屡碰壁受挫,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亲事君王,实现自己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然而,纵观李白一生,他似乎一直行走在奔赴理想的路上,却从未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连那样的机会都没有。理想的远大和理想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底色,本文从此出发梳理探讨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酒气。如果我们用“酒气”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的话,应该是一件能够自圆其说的事情。他的诗歌充满了酒的热情,文字下是澎湃的激情,真正像是水火一般的交融。他的诗又宛如酒一般的超尘脱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当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为人所熟知的形象。

庄子说“醉者神全”――醉者可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独立――此后,酒便成了历代不得志才士的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的催化剂。 李白便是这其中的代表。然而,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焦虑感,更看到了李白的热烈、豪放、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

二、酒和诗是李白排遣焦虑的手段

在李白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着酒香,这份酒香之中有飘逸洒脱,有豪放迷狂,有焦虑愁苦,也有自由和突围。且看他“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时期(727―740)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难以实现社会制度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在酒中暂时找到了自由与解脱。

再看他“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时期(740―744)[6] 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自称是“酒中仙”,酒当真是他不离左右的朋友。他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消愁。本诗主题就是以饮酒为线索展开的。李白抱负极大,曾自比姜子牙、诸葛亮,但却没能遇到伯乐之人,二入长安均未得到重用。结合其余诗作,如“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月

下独酌四首?其三》),以花自况,不禁想到三月过后,繁花又将怎样呢?盛年一去,人生又当如何呢?诗人愁苦焦虑之情读来令人唏嘘。

再说本诗,“独”饮而无人“相亲”,不免寂寞,此时与群朋相伴饮酒又是不同;李白是浪漫的,忽见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在寂寞中忽生奇想,邀月,对影,凑成三人。诗人虽有情邀请月和影对饮,然而月儿不见举杯,影子也只是空学着我的样子,姑且不理会它们的无情,及时行乐吧,莫要辜负了良辰美景。诗人歌,诗人舞,欣喜若狂之间,忽然想到:醒时,月、影与我同欢共乐;大醉之后,不是又离我而去么?不觉间悲从中来。诗人已是酩酊大醉,却还想紧紧抓住虚无的“月”和“影”,当真是对于孤独的焦虑了。

三、浪漫主义背后的无奈感慨

说起李白,人们往往会说到“浪漫”、“怀才不遇”、“乐观”、“飘逸”等词语,可只要多读几首他的诗作,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很有可能你也会觉得这些标签其实并不见得完全适合李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犹豫,是情绪起落间的人生感慨。

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创作《行路难》,抒发心中郁结,感慨人生路之艰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感慨:“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虽然感叹行路之难,但李白的骄傲和飘逸又让他蔑视这一切坎坷,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平步青云。李白的情绪波动起伏很大,他又在《行路难?其二》中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中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从这三首行路难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长吁短叹。相比于天宝元年秋,李白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奉召而入长安时的心情,差别是如此的大。半生求索,干谒、漫游,不惑之年才得以实现心中夙愿;玄宗恩礼有加,李白也得以常伴君王身旁。怎奈好景不长,谤声又起,接着赐金放还,诗人便“五噫出西京”。二入长安,李白一生中最风光的两年半的岁月,也就在“噫”声中结束了。

此后的南北漫游时,李白对于仕途的渴望,对于统治者的留恋仍可见于作品中,如《登金陵凤凰台》(天宝六年,747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为何处?君王所在之处。诗人在诗中感慨六朝兴衰,也用典故并融入自身的经历,言说馋臣当道如“浮云蔽日”,才智不得施展,蹉跎岁月,马齿徒增,使人不免忧愁。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近五十,按照孔子的说法,知天命之年,思想过往,岂止是“长安不见使人愁”,理想中的人生不得见才使人焦虑使人愁。

由此可见,李白并非是超脱的。结合他之前的漫游、上书高官、干谒等所为,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出身,在乎世间的功名,想要通过亲近君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这个理想是如此的浪漫主义,在社会世俗的生活中,缺少实现的条件,李白也只能在诗歌中借酒让自己神飞物外了。

篇三: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题目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姓名教育层次 专科

学号分 校 承德电大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点 宽城电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10月

李白的人生与

摘要

关健词 **** *** *** *** **********************************************************************************************************************************************************************************************************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提起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品在中国诗歌历史上,铸就了一座辉煌的丰碑,把中国诗歌水平推上了颠峰。但他的一生,却也因不能见容于权贵,无法实现理想报复,有着浓厚的封建社会下文人志士必然的悲剧色彩。

一、博览群书,抱负远大。

李白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教育较一般人要好,少年时他遍读群书,很小就能出口成诗,又因其父为尉官,李白天性豪放,喜爱剑术,可谓文武双全。李白天资聪慧,触类旁通,大家熟知的铁杵磨针的故事,可见一斑。他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当时,道教盛行,李白也非常喜爱学道。他喜爱游历山水,居住附近的山水无不游览。25岁以前的作品流传较少,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似乎看见一个活力四射,而又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天才少年的风采,迎面而立。

二、游学交流,诗风确立。

1伯乐识马才华初现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的伟大学者无不遍历天下。李白在熟读诸子百家后,25岁那年离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沿江到达江陵,让他有了一次非凡的会见,他见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为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这个受圣上宠信的道士正占领当时社会的精神高地,李白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向他走来,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东游至庐山,李白又作了《望庐山瀑布》这一气势磅礴又哲理深刻的千古名诗。

2世事沧桑,壮志未酬。

李白先后到了金陵和扬州。金陵为六朝故都,但早已繁华頽落,物是人非,一入此地,必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变化。及至扬州,一片盛世太平,纸醉金迷,让人流连忘返。但这都似乎与诗人无关,静卧病榻,怀念家乡,躬身自省,壮志未酬,不禁悲从心来。李白来到姑苏,作《乌栖曲》。虽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羞于回转家园。严酷的封建社会现实,无情的侵蚀着青年李白的

雄心,虽文才出众,但入仕无门,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

3结交名流,因才成婚。李白前往襄阳拜见孟浩然,在江夏作诗《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又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对孟浩然极尽赞美,崇拜至极。李白的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深得孟浩然的“田园”意境。李白结交达官贵人,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4两入长安

30岁,李白初入长安,天子脚下,居于终南山。为了实现理想,他广为交游。其间作了《蜀道难》和《乌栖曲》这样的力作,得到了贺知章“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的惊叹,却一直无法出任仕途。他想通过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推荐给天子,虽然结识,却也未能如愿。他又开始漫游,先后游历山西、山东、河南、湘鄂一代,吟诗纵酒,豪气冲天,名声大振,直至惊动皇帝,唐玄宗将其招入长安,礼遇隆重。“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但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同僚的妒忌,不同的追求,又一次将他打回了冰冷的现实,终于被皇帝“赐金放还”。

5两圣聚首

转眼,李白过了不惑之年,44岁的他,再次踏上漫游征程。来到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还一起学道,寻求学道求仙的真谛。此时,李白的诗歌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6动乱暮年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一直希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投靠了永王李璘,并力荐永王勤王灭贼。不久,永王失败,李白入狱,随后被长流夜郎。直至朝廷大赦,才重获自由,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很好的反映了他当时重获自由的释怀感受。可是人已老迈,又依靠朋友谋生,很快李白身体不支害起病来。61周岁与世长辞,临终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思想的主流。同时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支持他一生壮志未泯。《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又如《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想象力之丰富,无人能及。综合来看,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丰富有如下特点。

1感情强烈。

诗作往往以强烈的咏叹表达激荡的心潮。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给人以强烈震撼,有一种海雨天风的感受

2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想象丰富奇特。

作品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奇特,神秘,奔放,不拘一格的神奇境界,深深吸引读者。“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四批判现实主义

1、李白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做了批判。古风八,“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诗作对炙手可热的王侯贵戚和官宦小人给予了讽刺。又如《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表达了对李林甫集团疯狂迫害的不满。

2对战争的认识。李白从小好剑术,立志报国,所以歌颂为国争战和戍边的将士。如《从军

行》,《塞下曲》等,对精忠报国的将士给予了高亢的赞美和歌颂,也描写了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庭失散,生灵涂炭的悲惨命运。谴责了不义的战争,这在《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也有体现。

3李白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的同情。船工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诗人也深有感触,李白一生,漂泊游历,老年依靠他人生活,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人民生活困苦感受颇深。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还极大关注到了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苦难。如《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的一生,诗歌是其最大的成就。他清高自傲,俯瞰天下群才,世俗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力求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就有了深深地孤独感,于是常常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企求从它那里得到抚慰和快乐,以至分担自己的愁苦。“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李白绝不只是“诗仙”,超脱凡世,更不只是浪漫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远大报复,关心世事的奋斗者的形象,只是当时的社会,注定了他的孤独和悲剧。

参考文献

发愤蛀书 .看花已是满眼泪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8.12 :94 .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7-04-012280-4 出版日期:2003年6月


李白的错误理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李白的错误理想
相关文章
  • 李白的错误理想

    李白的自荐信李白、杜甫自荐作者:肖宝根来源:《职业》2013年第11期李白和杜甫是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们也卑躬求过官职。至于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